楊雪峰



【摘要】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便于教師掌握班級同學的基本學情,及時調整后續的教學策略,以此推動高效課堂的構架.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推行,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設計作業時融入趣味性、層次性教學的內容、實踐性、開放性的理念,減少數量的同時保證題目質量,真正意義上做到減負增效.本文簡要分析“雙減”背景下基于新課標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原則,深入探討具體的作業優化設計策略,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
在“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和作業負擔成為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優化作業設計是實現“減負增效”的重要舉措.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對課后作業的重視程度,將本課重難點內容與學生的數學基礎、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發展需求等多個方面結合起來,設計多元化的作業形式,調動他們的參與興趣,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相關任務,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僅能夠滿足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 “雙減”背景下基于新課標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原則
1.1 目標性原則
目標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活動的開展應以目標為核心[1].課后作業也是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師在設計具體內容時應深入挖掘教材知識,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設計出個性化作業形式和內容,幫助他們通過實踐強化知識的應用技能,以此保證學習效率.基于新課標的指引,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遵循“雙減”政策的要求,秉持目標性原則合理把控作業難度和數量,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以此為依據優化作業設計.數學作業的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使具體內容有一定的針對性,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理解,促進數學綜合水平的提升.
1.2 多元性原則
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日趨多元化,對學習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高,作業形式也要隨之改變.受“雙減”政策的影響,教師摒棄了傳統的作業模式,將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以他們為中心展開設計.在形式上不局限于枯燥的書寫任務,而是以實踐作業、小組作業、視頻作業等方式為主;在內容上也要秉持多元性原則,如基礎訓練、拓展延伸、實際應用等;在評價環節亦是如此,包括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和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確日后的改進方向;在反饋途徑上也有多種方式,如集中講解、單獨輔導、視頻介紹等.將多元化的思想應用于作業的各個方面,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從而深入研究課程重點內容,嘗試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理解理論知識的內涵,并利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從根本上提高數學綜合素養.
1.3 探究性原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明確提出,作業不是對重點知識展開簡答的重復性訓練,而是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結合所需內容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度研究,并將其應用與實際問題中,逐漸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點,設計的作業內容也要有鍛煉學生思維品質的效果,根據課程重點內容布置探究性任務,不僅能夠增強對知識的吸收,構建出完整的學習框架,還可以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科的應用價值.
由此可見,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教師應以探究性原則為核心理念設計作業內容,結合初中生的數學基礎和學習需求,引導他們對重點知識展開深入研究,形成獨特的想法或見解,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2 “雙減”背景下基于新課標的初中數學作業優化路徑
2.1 趣味性作業,激發參與興趣
若想保證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教師在設計具體內容時應融入趣味性素材,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展開研究,切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2].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利用趣味任務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大程度上發揮出課后作業的價值.趣味性作業主要體現在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減少機械性訓練的題目占比,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設計,促進他們主動參與到實踐中,嘗試利用所學內容解決具體問題,達到理想的學習狀態.以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設置趣味性作業能夠轉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態度,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樂趣,在親身體驗中深化知識理解,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 以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為例,在布置作業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例題:小月在水果店花18元買了蘋果和梨共6kg,已知蘋果每千克3.2元,梨每千克2.6元,問蘋果和梨各買多少?
(1)根據已知的數量關系完成表格:
(2)假設小月買了xkg的蘋果,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而后,為了激發學生的完成興趣,要求他們以此題為模板自行改編題目,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列出相應的方程,利用之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借助趣味性作業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為后續的深度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2.2 層次性作業,提高學習效率
每一名初中生的成長環境各不相同,對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有著直接影響[3].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設計層次性作業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更好地收獲專業知識,實現數學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 以蘇科版七年級下冊“多項式的因式分解”為例,本課主要內容是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使學生根據不同的題目特點選擇合理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基礎性作業為:
拓展性作業為: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對于完成基礎性作業的人,教師也可以鼓勵他們嘗試解答拓展內容,逐漸消除畏難情緒,在分層性作業中鍛煉思維的深刻性和發散性,有助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2.3 實踐性作業,強化知識應用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很多便利.通過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為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打好基礎[4].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應以實踐性任務為主,讓他們意識到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更重要的是利用所需內容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出數學學科對現實生活的重要影響.在布置任務時,教師應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本課重點知識探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促進思維的靈活發展.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帶入到具體情境中,不僅能夠加深對它們的理解,還可以強化知識應用技能,養成不畏艱難、勇于挑戰的性格品質.在實踐性作業中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情境中,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例如 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的簡單應用”為例,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校園中的一塊草坪,如圖1所示:
假設AB=3米,BC=4米,AD=12米,CD=13米,且AB垂直于CB,請大家幫忙計算這塊草坪的面積.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引導他們去到操場中親自觀察這塊草坪,利用本課所學的勾股定理進行分析,將不規則圖形分割成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后展開計算,切實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達到培養創新思維的教育目的.
2.4 開放性作業,培養數學思維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具有多元性的特點[5].雖然理論知識是固定存在的,但是有多種不同的應用方法,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應融入開放性元素,為學生提供鍛煉思維的機會和途徑,使他們從多個維度思考問題,促進數學思維的靈活發展.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是設計作業的要求之一,利用探究性任務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動思考相關問題,利用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展開深入研究,以此提升數學學習效率.開放性作業不僅符合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還可以滿足“雙減”政策對作業內容的控制,彰顯作業對于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重要作用.
例如 以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統計表、統計圖的選用”為例:在某次考試中,從參加考試的1000名學生中隨機抽取120名學生的答題卷進行統計,其中,某個單項選擇的答題情況如下表:
(1)根據統計表中的信息自行繪制統計圖,利用本課所學內容完成作答.畫圖過程中可以借助任意工具,要求保留痕跡,不寫作法和證明.
(2)若這個選擇題滿分是3分,正確選項是C,估計全體學生該題的平均分是多少.利用開放性習題將選擇的權利交給大家,不限制具體的解題方法,逐漸擺脫固有思維的限制,實現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
3 結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作業的重要性,以“雙減”政策和新課標理念為核心優化作業設計,利用多元化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理解作業的深層次含義,從而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后作業中強化知識應用技能,促進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達到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郭驍安.“雙減”政策背景下豐富初中數學作業形式的策略探析[J].理科愛好者,2022(06):36-38.
[2]鄭凱佳.“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研究[J].理科愛好者,2022(06):69-71.
[3]鄭珊.“雙減”視角下初中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對策分析[J].理科愛好者,2022(06):118-120.
[4]王勇.“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的“三加兩減”[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22(36):21-23.
[5]吳崑.“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改進、創新與實踐[J].上海中學數學,2022(1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