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惠安木雕是我國南方雕刻藝術的典型代表,具有獨特的雕刻風格和藝術品質,具備較高的觀賞、收藏和使用價值。因此,挖掘惠安木雕的文化內涵,要從惠安木雕本身入手,探究其深層道象,才能更好地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從而進一步提升它的影響力,努力將其打造成為一張地方特色文化名片。
關鍵詞:惠安木雕;文化內涵;應用價值;雕刻風格;藝術品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分子,惠安木雕憑借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文化內涵,不斷書寫著中國雕刻藝術史的新篇章。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在惠安木雕廠的學習和實踐經歷,從工藝角度探尋惠安木雕的文化內涵,并結合相關精品實例闡述其應用價值,最后延伸至如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一、惠安木雕的文化內涵
(一)惠安木雕之形象生成
惠安木雕是一門以多種木料和樹根為主要原料的雕刻藝術,無論是山川河流的鐘靈毓秀,還是英雄俊杰的威武風流;無論是大漠敦煌的荒涼蒼勁,還是濱海佛國的香火禪音;無論是宗教佛像的神秘肅穆,還是日常生活的浪漫唯美,皆可以用木材作為表現的載體,因此其歷來備受民眾的青睞和追捧。而其形象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選料、裁料、打坯、修光等多個步驟。
在選料的過程中,通常要考慮色澤、重量、木紋、氣味、光澤、質地、堅硬程度等因素,這些因素的相互關聯最終影響選料的品質。惠安木雕喜用樟木,這種木材具有光滑亮麗的色澤、堅韌厚實的質地、清馨怡人的香氣,是雕刻的上乘材料。
裁料是為了減少用料失誤的一道工序,需要根據設計圖紙中作品的厚薄、長短、寬窄的數據來選擇裁料的大小。因此,提前了解木雕作品的用材特點,包括款式、結構、造型上對木料有何要求,之后再去有目的地進行裁料,便能夠大幅提升作品的完成效率。
打坯是木雕雕刻的一道重要工序,其主要考量匠人對作品構圖、層次、塊面和造型藝術的總體把握。打坯分為鑿粗坯和鑿細坯兩個步驟,在工作過程中匠人配合使用刀具和電鋸將作品的形態表現出來。鑿粗坯是塑造作品大致造型的一個步驟,能夠直接反映作品視覺形象,它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來進行,比如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淺及深。在鑿粗坯的過程中,應當留有打磨的余地,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調整加工。鑿細坯則是對粗坯進行加工處理,讓作品的每一部分都能夠更加細致,從而形成完整的坯體。
磨光需使用不同度數的砂紙依次進行,首先用100度砂紙初磨,再用120度砂紙中磨,最后使用150度砂紙精磨,使作品達到光滑透亮的效果,利于后續著色上光。
惠安木雕的色彩運用則是在磨光工序完成之后,根據木雕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對漆料顏色進行組合搭配,并對作品漆上金粉和貼上金箔。將金箔與木雕工藝相結合,既有防潮防腐的實用功能,又有展現氣韻莊重殊勝的裝飾功能。
(二)惠安木雕之意象生成
意象是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中的一種,乃創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藝術創作而產生的一種情感活動。惠安木雕的意象通常寄托在木雕錦花圖案之中,在整體上達到實用性和裝飾性的統一,在局部上實現各裝飾元素的有序關聯,在意境上獲得高度融為一體的創作效果。
錦花是打坯之后的一道精細工序,是根據圖紙內容要求進行的藝術再處理。錦花需要準備好刀具、敲錘、鋸子等工具:刀具主要有平刀、圓刀、斜刀,需根據雕刻的形狀和角度來進行合理選擇;敲錘配合刀具使用,當需要削面積較大的部分時,可兩者一起使用,省時省力。
此外,錦花之后的修光尤其考驗匠人的手頭功夫。若想讓作品初現質感,運刀需要得心應手、利落干脆。練就刀功,沒有捷徑可言,只有踏踏實實地進行刻苦訓練,才能做到刀在手上游刃有余。在修光時應盡量減少用刀次數,比如能用一刀修好的就不用兩刀,還有就是盡量削長線避免削短線,做到線條平整流暢。最后,修光需要提升審美能力,每件作品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要充分領會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和思想,將圖紙的要求閱讀清楚,基于自身的理解,把坯體修光修亮,力求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三)惠安木雕之道象生成
道象是制作一件木雕作品所要經歷的成器步驟,它超越了形象和意象。道象看不見摸不著,卻深深地印烙在木雕的制作過程之中。道象是自然界萬事萬物動態變化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是手藝人內心品格和精神的呈現,是一件木雕作品內在與外在和諧統一的體現。這就促使匠人去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從而領悟自然界中的深妙義理,并以此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層次,更加接近“天人合一”的狀態。
正如《考工記》中所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也就是說,要具備天時、地氣、材料和工藝四個因素,才能制作出優良的器物。元代文學家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載有元代雕塑家劉元的故事,當時京都名剎的多數雕像均出自其手,他所塑造的雕像被高度贊譽為“西天梵相,神思妙合”,從中可以看出,劉元的內心已經契合了自然規律,道象在他的內心自然呈現。
由此可知,要創作一件完美的木雕作品,不能僅僅從形象和意象入手,更應探究其道象。如此一來,方能賦予作品以更多的真實內涵。
二、惠安木雕文化內涵的應用體現
(一)內容題材豐富多樣
惠安木雕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手法多樣,其主題通常都力求表現當地的文化特色,且常常蘊含較為豐富的宗教民俗內涵及歷史文化內涵,記錄了惠安人民的聰明才智及藝術創造力。例如:惠安木雕大師鄭國明的作品《精衛填海》(圖1),講究取法自然,不破壞原有的木纖維結構,動作富有張力,展現出獨特而大膽的造型之美。鄭國明大師的《屈原離騷》和《武則天》作品,則高度還原人物的動作和神態,又不失藝術創作的表達力。這些優秀的惠安木雕作品能夠吸引觀者進行欣賞,并在收獲審美提升的同時增長智慧,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手法富含神韻而簡約
惠安木雕以其流暢的線條和淳樸的風格,展現出大道至簡的設計理念。其雕刻手法注重簡約而不失神韻,特別是在人物雕刻上,將人物五官的動態傳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但又不局限于整體的比例和結構,將整體和細節巧妙地進行結合。惠安木雕講究作品的意境和形神,追求雅致風韻,常常采用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無論造型還是寓意都能直接傳達給觀者。例如:惠安木雕大師黃泉福創作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系列作品(圖2),刀法利落干脆,整體造型簡約生動,更加注重的是人物動態真實氣韻的呈現,從而展現出一代偉人的精神風范和人格魅力。
(三)構圖富有新意
惠安木雕在構圖上能夠做到別具一格,在不破壞木材的自然紋理情況下,采用圓雕、浮雕等多種技法進行靈活創作,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現作品主題。惠安木雕作品的構圖創作通常采用的是“散點透視”手法,主要采用線面結合的方式。例如:惠安崇武溪底派大師王益順父子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修建的峰尾東岳廟,設計制作了全木結構蜘蛛結網藻井并雕鏤各種圖案,此獨創的技法一經問世,便名噪一時。之后,在廈門南普陀寺、泉州開元寺等名剎中,都留下了建筑“大木”與雕刻繪畫相結合的藝術珍寶遺跡。惠安木雕的作品構圖富有創意和想象,能夠將自然資源與人工技法進行巧妙結合,因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推崇。
三、惠安木雕的應用價值
(一)滿足大眾審美需求
惠安木雕深深地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讓日常生活充滿美感和禮儀,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了一代又一代惠安人的情感認同。惠安木雕通常與建筑、陳設等結合起來,融于大眾的生活中,為人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在建筑方面,閩南民居多以雕梁畫棟為飾,特別是廳堂的梁枋、托架、門扇、格窗等均雕刻有精美的花紋,形成一種富有色彩的建筑景觀。在陳設方面,相關作品主要有櫥柜、座椅等,無不體現出古拙秀雅、雕刻精細的特點。因此可以說,惠安木雕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和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
(二)促進社會文化交流
惠安木雕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以“和諧共生”理念為核心,充分體現文化是人與人交流的重要載體,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當地居民經常聘請惠安木雕匠人雕刻大型建筑,從而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其次,惠安迄今已成功舉辦了八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采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聯動優秀的學者、藝術家、企業家等,匯集眾人智慧,為惠安木雕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再者,惠安木雕企業積極邀請國內外采購商實地考察,通過參觀企業生產現場,更加深入地了解惠安木雕的相關情況,創建惠安木雕合作平臺,不斷提升惠安雕藝的品牌知名度。
(三)賡續紅色革命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因此,在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方面,惠安木雕界作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眾多木雕匠人在題材內容、形式媒介和藝術表現等方面銳意創新,讓紅色主題創作的精神內涵不斷升華。筆者通過走訪惠安木雕工作坊發現,近年來當地木雕匠人積極創作紅色主題木雕作品,并把這些作品帶進中小學教育的課堂和展覽館中,教育和鼓舞人們銘記歷史,呼應了藝術要“培根鑄魂”的時代命題。
四、結語
惠安木雕汲取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中的精華,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重新展現古今圣賢的精神品質。木雕匠人通過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從木頭的原始材料形態屬性中,挖掘出了無數生動鮮活的文明遺產。作為一名基層的藝術工作者,筆者有幸成長于這樣一個藝術繁榮發展的新時代,因此始終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努力提升自我修養,盡心竭力為惠安木雕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惠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惠安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40.
[2]李豫閩.民間藝術之旅·兩岸木雕[M].福州:海風出版社,2012:9-12.
[3]張其仕.淺談木雕人物的創作[J].東方收藏,2022(10):94-96.
[4]岳章樺.探析當代木雕藝術的價值取向[J].東方收藏,2021(22):52-53.
作者簡介:
劉怡琪(2000—),女,漢族,福建泉州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