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成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至關重要,不僅是因為小學語文本身是重點學科之一,更是因為語文也是其他學科知識學習的基礎。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多依據教材文本以及教輔資料開展教學,由教師合理運用資料,完善教學內容,學生并沒有直接接觸并使用相關資料,導致資料的輔助教學作用與優勢并未充分發揮。在當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應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資料,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資料巧妙運用的教學意義和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資料? 運用? 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7-0085-03
資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不僅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可吸引學生的閱讀目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進一步提高其文本鑒賞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研究如何巧妙運用資料,達成理想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資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的教學意義
資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的教學意義,可從三個方面表現:首先,教師通過運用恰當的資料,可有效激發學生認識和學習文本知識的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其閱讀知識面,讓學生在資料的幫助下,更深入和系統地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其次,教師可通過運用合適的資料,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學習目光,便于拓展學生對文本知識之外涉及的文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后,教師可通過運用適合的資料,助力學生統攬全文,既提高學生對文本的鑒賞能力,又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便于教師更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融洽師生關系。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資料的巧妙運用策略
(一)運用拓展性資料,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資料,可以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教學目的,可以選擇的資料種類較多,本篇選擇運用拓展性資料,向學生展示與文本內容完全不同的資料,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好奇心,使其在拓展性資料中發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元素,進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以《琥珀》這篇文章教學為例,《琥珀》是一篇科普類文章,其內容與自然科學有一定聯系,本篇文章所在單元為“閱讀策略”單元,其主旨是要求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并且嘗試獨立解決。在此教學要求基礎上,教師運用拓展性資料,一方面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可順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剁辍愤@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一只“琥珀”被發現了,接著科學家對其成因進行推測。從“推測”一詞的詞義分析可知,是依據已經知道的事情去推理未知的事情,最終得出結論。所以,教師在開展《琥珀》課文教學時,一方面需要向學生講解科普文的真正含義,另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對科普類文章產生閱讀興趣,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基于此,教師運用的拓展性資料可以是其他相似科普類文章,也可以是與“推測”相關的文本內容[1]。比如選擇與“推測”相關的拓展性資料,教師準備繪本《跑跑鎮》,帶領學生通過《跑跑鎮》繪本資料閱讀,對《琥珀》這篇文章產生深入閱讀興趣?!杜芘苕偂防L本內容是這樣的:跑跑鎮上的居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奔跑,在奔跑過程中總是會發生一些意外,而這些意外也總是令人驚訝???,小貓和小鷹在奔跑過程中碰到一起,變成了貓頭鷹??矗恢缓谛芎鸵恢话仔茉诒寂苤信龅揭黄?,變成了熊貓。看,如果一只海豚和公主在奔跑中碰到一起,會變成什么呢?此時,學生根據前面的推測,得出結論是“美人魚”。這時,教師應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張“琥珀”圖片,引導學生閱讀,看看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在奔跑中碰到一起,會變成什么呢?此時,在拓展性資料《跑跑鎮》繪本的鋪墊下,學生對《琥珀》這一文章將產生閱讀興趣。
(二)運用背景性資料,深入研究文本思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資料,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文本思想,尤其是一些文本內容講述的是特定年代的故事,與學生當前生活時代距離較遠,學生無法通過文本閱讀深入理解文本思想。此時,教師可運用背景性資料,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從客觀層面探究文章創作背景,對作者通過文章表現的思想有更深入理解,進而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以《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詞教學為例,《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詞是南宋詞人辛棄疾閑居在帶湖期間創作的,學生生活在現代社會,對詞人所處時代所知不多,對詞人描寫的農村生活也不甚了解,所以在古詩詞學習時,即使可以依據教師教授內容完成古詩詞翻譯,但是卻難以更深入理解文本思想。所以,教師可以運用背景性資料,引導學生從古詩詞創作背景進行文本思想分析。教師在課前準備好古詩詞背景資料,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先介紹《清平樂·村居》的創作背景資料,此時可增加介紹詞人辛棄疾相關資料,以此更好地介紹古詩詞的創作背景資料。具體背景資料如下:辛棄疾熱愛祖國,主張抗金,因此他一直遭受當權者投降派的打擊和排斥,所以長時間不得任用[2]。隨著時間推移,辛棄疾的理想破滅,于是其更想遠離紛爭,開始在隱居時關注農村生活,在此時期,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詞,《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一。當介紹完相應的創作背景資料后,教師再向學生介紹農村生活場景資料:農村生活是慢節奏生活,無需像城市生活一樣早晚有時間約束,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接著教師同樣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農村生活照片和視頻,這些影像資料的同步介紹,將會為學生更深入理解文本中表述的場景提供有效助力。最后,教師帶領學生用白話文翻譯古詩詞,學生將進一步領悟古詩詞各個字詞的具體應用價值,感受鄉村農家田園生活的靜謐和美好,進而感悟作者辛棄疾對溫馨、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無限向往,進一步深入研究文本思想。
(三)運用作者性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資料,可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文字表達的中心思想。作者性資料的運用,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先對作者有一個系統的了解,接著通過作者資料以俯瞰視角看待文章內容,將會對文章內容產生閱讀想法。
以《少年閏土》這篇文章教學為例,《少年閏土》是一篇節選,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與“我的朋友”閏土之間發生的故事,突出閏土的形象,同時也與中年時期的閏土做了明顯對比。這篇文章創作于衰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村,農民生活苦不堪言,其一直生活在封建政權的壓迫剝削、毒害及愚弄環境下。魯迅先生在1919年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中國農村的悲慘現狀,尤其是作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也已經飄搖求索了三十余年,在看到這樣的農村現狀后,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悲涼沉郁,但同時又不失希望的小說[3]。教師若想有效引導學生對《少年閏土》這篇文章進行自主閱讀,通過反復多次閱讀,探尋出作者通過文字表達的中心思想,那么不僅要向學生介紹文章的創造背景資料,還應向學生介紹作者的人生經歷資料,使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更為全面系統的認知,繼而對其在什么樣的人生經歷中,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想要通過書寫的文章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將會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自主進行文章閱讀。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生于1881年,是浙江紹興人,魯迅先生一生都在進行文學創作。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魯迅先生的文學之路以及人生學習創作經歷,將會使學生對《少年閏土》為什么會被創作出來,為什么要塑造一個“機敏、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形象,是為了與中年閏土進行對比,還是為了表達作者內心的一種向往自由、向往和平的情感。這些,都將會在學生進行文章閱讀時進一步探知了解。
(四)運用補償性資料,助力學生統攬全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資料,還可有效助力學生統攬全文,有效學習。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多選自名人佳作,這些文章既可獨立成篇,便于學生分析性學習,又可有效吸引學生的閱讀目光,被文章中的故事吸引。此時,教師可運用補償性資料,向學生整體講解教材文本內容,既便于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又可有效培養學生追本溯源的學習精神。
以《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教學為例,這篇文章選自《西游記》,講述的是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為猴王的。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文章內容,可以了解到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有一天它與一群猴子在玩耍過程中發現了一處美麗的瀑布,眾猴子都不敢第一個跳進瀑布,于是眾猴子討論決定,誰第一個跳進瀑布,則會被大家選舉為美猴王,于是,石猴第一個跳進了瀑布,并且發現了瀑布后面的水簾洞,最終被群猴拜為猴王。在文章的后半段,猴王又產生了新的煩惱,學生知道是什么嗎?教師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4]。實際上,班級中大部分學生都看過《西游記》這個影視劇,對后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具體內容如何卻并不清楚。這時,教師可以運用補償性資料,向學生推薦《西游記》這本名著,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以此助力學生統攬全文,有效閱讀,進一步了解這篇《猴王出世》對《西游記》的整體影響,同時通過《西游記》整本資料閱讀后,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猴王出世》,對文章中不熟悉、不理解的語句,以及一些暗示性語言、鋪墊性語言進行再一次理解性分析閱讀。對小學生而言,《西游記》這部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具有很強的閱讀吸引力,在教師介紹“九九八十一難”“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等關鍵詞時,學生對《猴王出世》將會有更強烈的閱讀想法,并在文章學習前后,利用課下時間閱讀《西游記》,此時,將會對“孫悟空”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對名著也將產生閱讀想法,更好地學習文章內容。
(五)運用文體性資料,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資料,不僅有效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內容,更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和內涵發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思維將逐步形成,學習習慣、閱讀習慣、書寫習慣等都將得到有效培養。因此,教師應重視在這一關鍵培養階段,利用資料的豐富性,穩步培養學生的各種習慣,同時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策略,突顯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主體地位,幫助和促進學生依靠主觀學習能動性學好語文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語文教學中可運用的資料種類繁多,若想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可以運用文體性資料達成教學目的。
以《松鼠》這篇課文教學為例,這篇文章是法國作家布豐寫的科學小品文,其內容介紹了松鼠的外貌特點,松鼠是漂亮的、乖巧的并且是馴良的,它們很討人喜歡。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主要是向讀者清晰明了地講明一件事情,或者是介紹一個事物,整體講述內容平敘無華,并沒有很強的情節感。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說明文的閱讀興趣并不大,進而在文章內容學習時,學生在興趣缺乏的閱讀基礎上,并不會對文章講述內容有過多的學習感受,學習效果一般,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也將難以有效提高。為了有效幫助學生學習說明文,順利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教師可以運用文體性資料,向學生先介紹什么是說明文,并且尋找類似的說明文文章,使學生在對比中發現說明文的特點[5]。與此同時,為了激發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文知識預習時,通過互聯網查找與“松鼠”相關的其他體裁文章,比如童話故事,這類小學生比較喜愛的文體文章進行知識學習,對“松鼠”的具體生活習性、外貌特征以及生理特點等有一個大概認知。在此閱讀基礎上,再進行說明文《松鼠》閱讀,將會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對文章內容耐心閱讀,理解性學習,逐漸地,學生將會發現說明文的特點,找到說明文的閱讀方法,進而逐步提高文本閱讀素養,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的資料種類繁多,比如,可以運用拓展性資料,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運用背景性資料,指導學生深入研究文本思想;運用作者性資料,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運用補償性資料,便于助力學生統攬全文;運用文體性資料,可穩步提高學生閱讀素養。可見,資料的合理選擇與巧妙運用,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保障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范廣軍.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資料的巧妙運用[J]. 試題與研究,2022(26):191-193.
[2]頡亞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資料的巧妙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2(34):29-32.
[3]劉玉杰.小學語文教學中“資料”的巧妙運用[J]. 教育藝術,2022(7):71.
[4]初光偉.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資料的巧妙運用[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9):286-288.
[5]金菊.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資料的巧妙運用[J].教師博覽,2020,10(3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