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碳”目標下,為更好地推動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以及提質增效六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并對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進行綜合測算。測算結果顯示,2003—2021年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穩定提升,六個分項指標的發展水平呈現不平衡狀態,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綠色共享維度具有優勢,開放和提質增效后發展優勢顯著,協調、創新維度是發展短板。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分項指標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強度和作用階段存在顯著差異,相對創新、開放、提質增效,綠色共享維度對經濟高質量的正向促進作用更持續穩定;而協調指標在研究期內顯示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抑制趨勢,發展潛力有待提升。在“雙碳”目標下,成都市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以及提質增效的全面發展為著力點,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成都經濟;雙碳目標
本文索引:鄧蘇玲.<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4):-145.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7(b)--05
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城市實現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議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正式把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而碳達峰、碳中和是事關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如何完成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成為各個城市的首要戰略任務。為了實現雙碳戰略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城市管理者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但是,中國城市之間的發展不均衡,在提質增效和減碳減排方面的責任有著顯著差異,決策者需要有效精準的針對低碳經濟高質量發展制定相關政策。
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的踐行者,一直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由圖1可以看出,2011—2021年成都市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增速放緩,增長率下降趨勢顯著,證明成都市已經從追求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正逐步發揮引領和推動西部經濟發展的“橋頭堡”作用。但是從圖2不難發現,成都市的碳排放量并未出現顯著下降,碳達峰峰值還未明確。在“雙碳”目標下,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成都市面臨的最大挑戰。本文基于“雙碳”背景以成都市高質量發展為研究目標,通過對成都市經濟發展質量的總體評估,旨在準確把握成都市發展趨勢、突出短板、發展優勢和制約問題,從而探索成都市“雙碳”目標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
1 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
在“雙碳”目標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探索正在逐步推進,學者們從兩個方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界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起源于經濟增長理論,但是維度不限于經濟增長[1]。國內學者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應包括環境保護、資源效率、治理、社會等因素[2-5]。簡新華和聶長飛(2019)認為高質量經濟發展應該包含經濟、社會、環境、政府治理、人民美好生活等諸多方面[6]。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楊沫等(2021)、張敏等(2022)基于五大新發展理念評估了省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張凱和朱詩怡(2020)從提質增效等方面進行了補充[7]。孫豪等(2020)從供給、需求、效率、運行和開放五個維度對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進行了測評[8]。
學者們已經從多個維度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進行了深入探討,雖然表述存在差異,但總體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時代發展理念展開。本文基于新發展理念并參考張凱(2020)的研究,增加了提質增效指標,構建包含6個一級指標、26個三級指標的測評體系(見表1)。創新可以從源動力的角度解決發展瓶頸,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其中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是創新的基礎,而專利授權可以有效衡量創新產出能力。協調是解決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重要手段,是整體發展質量提升的關鍵。協調發展中第三產業發展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指標,需求結構協調發展、優化資本投資利用是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指標。綠色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本文通過綠化覆蓋、環境污染治理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同時減少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以及電的消耗量,最大程度減少污染排放和碳排放,促進經濟綠色發展。開放的側重點在于擴大開放,提高對外資的利用能力,利用好國內外兩種市場,實現“走出去”與“引進來”互利發展。共享的重點在于社會公平公正的實現,本文從基礎設施、醫療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教育水平、衛生保健服務、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衡量共享發展。除此之外,提質增效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效益,高質量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本文從經濟增長強度、效率和風險三個方面衡量提質增效。
2 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測算
本文以新發展理念為基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建立后需要對指標進行處理和綜合指數的測算,對成都市經濟發展質量在不同維度和整體水平進行精準有效的測評。首先,本文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避免單位不統一造成指數值估計偏差。其次,對測量指標進行賦權,最后采用線性加權法評估成都市高質量發展水平。
2.1 數據標準化處理
本文分別按照正向逆向指標進行去量綱化處理:
其中,Xi、xi表示第I項指標的標準化值和原始值,而ximax、ximin表示該i指標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式(1)和式(2)分別為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的標準化公式。
2.2 指標賦權wi
成都市高質量發展的測評指標體系是在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構建,其中各指標包含了更細致的測評反映指標,且各指標在經濟發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按照楊沫等(2021)的做法對6個一級指標賦同等權重。
2.3 綜合發展指數的測算
計算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值,按照孫豪等(2020)計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做法,本文采用線性加權法進行計算
其中,Q表示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值,wi為i指標權重。
3 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估計
本文利用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和上述測度方法,計算2003—2021年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見圖3)。綜合來看,成都市的經濟發展質量呈顯著的增長趨勢,2003年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為0.23,2021年綜合指數值達到0.86,整體水平提升了約4倍。整個研究期內,成都市的經濟發展質量增長趨勢也出現過短暫波動,2014—2016年出現階段性下降,2017年開始,成都市經濟發展質量開始上升,特別是2018年,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標值從0.68躍升到0.82,開始展現成都作為西部中心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圖4為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6個測量維度的變化趨勢。具體來看,成都市創新指數呈現波動性發展趨勢,最高點在2019年達到0.83,最低點在2006年為0.21。除了2018年,其他年份創新指數值均低于0.6,在研究期內表現出創新優勢不足,在科技人員投入、科技經費支出、專利授權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協調發展則呈現出“U”型發展趨勢,在2003—2014年發展階段,協調指數值顯著下降,2014年協調發展指數最低為0.18,隨著成都市經濟結構開始轉型,協調發展的拐點出現,開始穩步提升。綠色發展指數表現最為突出,實現了穩步提升的趨勢,2003年成都市綠色發展指數最低為0.12,2004年增長2.7倍,經歷了短暫的平穩期后,2008年及以后成都市綠色發展水平實現快速發展,增長趨勢持續到2013年,2015年綠色發展再次穩步提升。成都市綠色發展水平呈現出綠色發展的獨特優勢和強勁的后發動能。開放發展則具有顯著的不穩定,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總體趨勢為升—降—升—降—升,2003—2006年,為第一次的上升,峰值為0.41,2007—2013年為第二次上升,峰值為0.83,2016—2020年為第三次上升,峰值為0.85,2021年受疫情影響開放指數下降到0.73。在研究期內,開放指數總體呈波動性上升趨勢。共享發展指數是除綠色發展指數外,發展優勢最強的指數。在研究期內,共享指數增長趨勢非常穩定,除了2016年和2021年出現短暫的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實現穩定增長,從2003年的0.01增長到2020年的0.81,共享水平提升超過80倍,在所有指數中增幅最大。提質增效指數呈現出先增長后收窄的趨勢,2008年以前增長趨勢非常顯著,從0.06提升到0.58,增長9倍以上,2009—2013年,提質增效指數出現了小幅度的波動,但總體水平維持在0.55以上。2014—2021年,提質增效水平呈現波動中下降的趨勢,最高值為2017年達到0.65,2021年僅為0.52,提質增效水平下降 0.13。
總體來看,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六個維度可以看出,成都市的經濟發展呈現顯著的不均衡狀態。在六個測量維度中,綠色共享表現較為突出,綠色、共享發展呈現顯著的增長趨勢,作為新時代公園城市生活樣本,成都市在普惠民生、公園城市建設、高品質宜居生活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效,這也促使成都常年位于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而開放和提質增效兩個指標則是在波動中緩慢增長,這與成都市本身發展基礎并不雄厚有關。相比來看,成都市不具有區位、資源和港口優勢, 從而在開放和提質增效方面發展基礎不足,呈現波動式的發展。但是在“一帶一路”等對外開放政策的刺激下,成都市正在補齊發展短板,隨著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項目推進、天府國際機場的投運、順豐西部航空貨運樞紐的落戶以及中老鐵路的貫通,都將極大助力成都市加快對外開放。創新和協調發展指數,則呈現出強烈的不穩定性,說明在研究期內,創新協調是限制成都市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關鍵。成都市作為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受到地理區位的限制,主要依靠其對周邊地區的市場輻射和歷史積累的創新文化來吸引生產要素集聚,整個發展起點和發展基礎并不具有優勢,隨著前沿醫學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府永興實驗室等一系列新領域新賽道項目的實施,成都市正在以突破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未來創新和協調發展優勢。
4 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為進一步檢驗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與測量指標展現出來的規律和趨勢,本文采用散點圖的方式判斷綜合指數與測量指標的關聯趨勢(見圖5),以判斷不同測量變量對綜合指數的作用趨勢和規律。從擬合線的走向來看,創新、綠色、共享、開放、提質增效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作用趨勢,這說明在研究期內,提高創新、綠色、共享、開放、提質增效水平能提高成都市經濟發展質量。但是協調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呈負相關,說明6個測量指標中,協調發展水平具有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對比擬合線的斜率,綠色、共享的斜率較大,意味著綠色、共享對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最大,創新、開放、提質增效擬合線的演變趨勢較為相同,而協調發展的斜率為負值,演變趨勢最弱,意味著協調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抑制作用較弱。同時,通過觀察擬合置信區間,綠色和共享發展也是表現最突出的,樣本比較均勻的分布在擬合線兩側,說明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個階段,綠色和共享都有貢獻,而創新發展的樣本點主要在低值區聚集,說明創新發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早期貢獻較大,后期推動力量減弱。提質增效樣本點在高值區聚集,意味著開放和提質增效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重要因素。
總體來看,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六個維度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強度和作用階段均存在顯著差異。綠色共享對經濟高質量有著持續穩定的正向促進作用,創新、開放、提質增效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且作用階段也存在不同,創新對經濟發展低值提升階段的促進作用更顯著,提質增效對經濟向更高值水平發展的促進作用更顯著,而協調發展屬于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短板維度,目前發展速度跟不上其他維度,從而顯示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抑制趨勢。未來成都市經濟發展如果重點從創新、開放、提質增效、協調方面突破,成都市的經濟發展將具有更大的增長潛力和更強的增長勢頭。
5 結語
本文基于“雙碳”目標下更好地推動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以及提質增效六個維度對成都市2003—2020年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持續穩定提升,六個測量維度呈現不均衡發展狀態。其中綠色共享增長幅度較大,屬于成都市的優勢指數,而開放和提質增效兩個指標則是在波動中緩慢增長,創新和協調發展指數則呈現出強烈的不穩定性。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六個測量維度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強度和作用階段均存在顯著差異。綠色共享對經濟高質量有著持續穩定的正向促進作用,創新、開放、提質增效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而協調指數顯示出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抑制趨勢。在“雙碳”目標下實現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是挖掘綠色共享發展優勢,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成都市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以及提質增效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綠色共享發展優勢突出。在新階段,成都市把握住共享發展的本體優勢,充分利用綠色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帶動成都市綠色效能和低碳減排動能提升,形成現代化的綠色環保產業,同時繼續推進以百姓需求為導向的共享發展路徑,加快成都市現代化建設進程。
二是加大創新投入,激發創新提質增效的后發優勢。長期以來,成都市在創新動能提質增效發展方面做出了顯著的努力,然而,創新實力和提質增效水平的表現并不穩定,與經濟全面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實現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轉變,是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路徑。在今后的發展中,企業還需推動創新效率、創新能力和創新質量的提升,提升整體效率,實現以成都為中心向西南輻射的新的城市集群將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優化利用,切實促進成都市創新實力和提質增效能力的發展。
三是推動協調發展,改善成都市發展不平衡狀況。整體來看,成都市的發展質量逐步提升,然而,協調發展與其他因素相比發展差距有擴大趨勢,基礎較為薄弱。在成都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從協調發展中挖掘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是未來成都市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協調發展的內涵不僅包含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生態之間的均衡性,還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防等方方面面,體現的是發展的融通性、高效性和整體性,通過補齊協調短板,將更好地支撐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是深化開放發展,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成都市開放發展水平在研究期內有顯著提升趨勢,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的推進,使成都市形成新的開發格局的重要機遇,依托成都市戰略區位優勢,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格局。通過構建多層次對外通道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構筑吸引國內、國際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從而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實現成都市內外聯動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參考文獻
楊沫,朱美麗,尹婷婷. 中國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及不平衡測算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21(5):5-21.
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18,53(2):20-34.
高培勇,杜創,劉霞輝,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一個邏輯框架[J].經濟研究,2019,54(4):4-17.
王一鳴. 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36(12):1-13.
簡新華,聶長飛. 論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19(8):86-95.
張敏,馬萬里.財政縱向失衡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嗎[J].當代財經,2022(11):27-39.
張凱,朱詩怡.高質量視角下稅收是否促進了經濟增長: 機制與實證[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20,42(8):27-42.
孫豪,桂河清,楊冬.中國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與評價[J].浙江社會科學,202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