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以“雙高計劃”建設為契機,通過多途徑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工作,在實踐中形成“引融輸建”國際交流合作體系。文章詳細解釋該體系內涵,探究體系實踐途徑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引融輸建;國際交流合作
一、高職院校國際合作交流基本情況
高職院校結合自身優勢和國際化發展的需求,不斷開拓合作渠道,擴大規模,并借鑒先進理念,從單一的“請進來”到“走出去”實地學習,再到“師生互換”,國際交流合作的內容、形式、模式不斷轉變。據調查,主要的國際交流合作模式、內容和形式有以下幾種: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師生、教學、科研多元合作;課程合作模式下的國外優質教學資源和技術標準引進與本土化改進;獨立學院模式下的國際人才培養;師生交流模式下的研學與交流;科研技術合作模式下的科技研究,分享技術標準模式下的技術指導與培訓;海外分校和基地建設模式下的國際人才聯合培養等。
二、“引融輸建”國際交流合作體系構建
(一)國家職業教育相關政策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文件,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在地方政府和各高職學校的重視下,國際合作交流成績日益突出,逐漸形成高職院校國際合作的顯著特色。筆者通過大量調研,結合工作實際,總結出高職院校“引融輸建”國際交流合作體系,使高職院校國際交流合作工作從體制機制、項目實施、措施途徑、保證條件等方面得到改善與落實。
(二)國際交流合作體系構建
近年來,高職院校堅持以“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發展為原則,以“公平公正,平等互利,以我為主”為宗旨,以專業教育合作項目和輸出標準、技術為抓手,逐漸形成了以“引”“融” “輸”“建”為核心的國際交流合作體系,如圖1所示。該體系在完善國際化體制機制的基礎上,根據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通過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和職業標準,融合國際先進職業教育課程內涵,輸出優勢專業和技術標準,建設海外分校、魯班工坊和基地等途徑,在政策、機制、資源、經費保障下,全面促進學校國際化辦學進程,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
(三)國際交流合作體系內涵
國際交流合作重點體現在“引”“融”“輸” “建”四個方面,具體內涵如下。
第一,引,即引智、引資,引進發達國家的職業標準、優質教育資源、技術標準和著名專家,在實踐中借鑒其先進技術、標準、內容和方法,開闊視野,更新理念,提高效率。
第二,融,即融入、融合,在“引”的基礎上,對引進的內容進行實踐,吸收、借鑒其精華,并融入高職院校的專業標準、技術標準,課程內涵、教學方法等內容,將其本土化,促進內涵發展。
第三,輸,即輸出、分享。近幾年,中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日趨完善,職業教育特色和成績日益突出,特別是高職院校排名前30的“雙高”建設單位在辦學水平、專業標準、技術標準、技術人才、師資能力等方面各具優勢,有的甚至已達到世界職業教育的發達水平。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高職院校開展科研、教育、人文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很多“雙高”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和上海合作組織開展合作,分享優勢專業標準、技術標準,選派著名專家赴發展中國家進行經驗分享、技術指導和推廣應用,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擴大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
第四,建,即建立、建設。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頒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明確指出“雙高”建設的任務之一是提升國際化水平,要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承接“走出去”中資企業海外員工教育培訓,建設一批魯班工坊,推動技術技能人才本土化。基于此,高職院校根據國外經濟、教育、科技等實際情況和國(境)外中國企業對本土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與其聯合建立海外分校、技術培訓中心、技術示范基地、魯班工坊等機構,并以此為平臺,將高職院校優勢專業標準、專業技術、工藝標準等在國外推廣,培養當地經濟建設和中資企業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
“引”“融”“輸”“建”四個方面相對獨立,又相互融通,較全面地體現了國際交流合作的方式和內容。在實踐中,可以通過一個項目單獨實施其中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一個綜合性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將其中的任意兩個或者三個,甚至四個方面有機共同推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三、“引融輸建”國際交流合作體系實踐途徑
(一)合作辦學,中外協同育人
合作辦學項目是綜合性最強的國際合作交流方式,中國院校通過該項目引進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學習先進的辦學理念、教學技術、管理方法,開展師生交流、專業課程開發等,在更高層次與世界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進行深層交流與合作。實施合作辦學典型的高職院校有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陜西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其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共十幾個國家在汽車機電、數字媒體設計、會計、物聯網應用技術、國際貿易實務、工程技術等專業領域開展“2+1”“1+2+1”“2+2”分段教育的合作辦學項目,開闊了學校的辦學視野,更新了教師的教育理念,確定了面向世界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快了高職院校的國際競爭力,培養了符合國際社會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對口引進,深化專業內涵建設
中國高職院校學習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B-TECH”、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教育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職教模式,引進發達國家的職教資源和課程標準,聘請其專家對教師培訓,吸收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形成“引資源、聘專家、進標準、做研討”的合作途徑,以強化國內優勢專業結構,豐富內涵建設。例如,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從英國、澳大利亞、荷蘭、以色列等國家引進建筑工程技術、酒店管理、現代農業技術和水利工程技術等專業課程資源和職業技術標準,開展研討,借鑒其專業標準,更新職教理念,吸收轉化并改進課程內涵,修訂專業標準,提升教師的綜合執教能力,推動學校國際化內涵建設。
(三)消化融合,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聯合地方政府、省內外國際型企業、中國走出去企業等資源,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和優勢,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形成“3聯合4培養3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第一,聯合綜合性強的國際型企業在校內開設國際訂單班培養國際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針對國際性企業境外業務發展需要培養本土技術人才,彰顯校企技術融合;第二,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和上海合作組織的中國走出去企業,協同培養來華留學生,融合師資隊伍、課程內容、技術要求三個方面,服務中資企業和當地經濟發展。
(四)優勢輸出,分享專業技術標準
1.設分校、建基地,分享優勢標準
高職院校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發揮專業優勢,實施課程標準“走出去”的先導性、示范性、引領性作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開展教育合作項目。例如,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在幾內亞、烏茲別克斯坦分別設立了一所海外分校,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在贊比亞與“走出去”企業共建大禹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在馬來西亞、保加利亞建立海外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等,中外雙方在專業對接和課程認定的基礎上,推廣“中文+職業技能”辦學模式,分享學校優勢專業技術,將人才培養、專業課程建設、師生專業技能培訓、國際校企合作等工作有機結合,形成“多位一體”的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模式。
2.建立工坊,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魯班工坊模式是中國職業教育面向東盟、非洲和歐洲等地區和國家,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和服務我國企業“走出去”,搭建與世界職業教育和海外企業對話與合作的新窗口、新橋梁。高職院校以此為依托,基于當地經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輸出我國的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以及企業的產能和服務,培養既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又具有較強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現已成熟的五種魯班工坊模式有學校合作創建模式、校企合作創建模式、政府間戰略合作創建模式、院校與教育管理部門合作創建模式、“政校企”三方協同共建模式。高職院校以此模式將優勢專業、技術或者工藝在國外推廣實踐,既為海外中國企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又傳揚中國職業教育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工藝,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四、保障措施
“引融輸建”國際交流合作體系的建設、實施和完善,需要強有力的保障。國家出臺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文件,以及各級政府和學校出臺的外事政策與管理制度,是最有力的政策保障;高職院校黨委和行政對國際合作工作的高度重視,學校外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外事部門,以及完善的外事運行體制機制,是可靠的組織保障;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友好國際合作院校、優秀的國際企業,以及學校優勢專業和技術、國際型教師團隊等,是體系落地的資源保障;高職院校年度國際交流合作專項經費和“雙高”建設國際合作專項經費,是體系實踐的經濟保障。
在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校“引融輸建”國際交流合作體系在不同時期應根據國際形勢,各級政府和學校對外交流政策,學校國際交流工作規劃和重點任務,學校與國際院校合作意向,學校綜合實力、專業優勢、師資隊伍、配套經費、保障條件等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有重點、有計劃地落地實施,并提前做好項目實施風險評估、突發事件預案等問題的解決方案,保證體系的順利運行和具體項目的實施落地,不斷完善體系建設,推動高職院校國際交流合作工作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齊璐.高校國際合作與交流體系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6(6).
[2]楊雪霽.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面臨的機遇、現狀及發展途徑探究[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
[3]趙旻,陳海燕.國際交流合作在大學的職能定位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17).
[4]程玉敏.文化軟實力與高校國際交流合作的戰略選擇[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5]吳濤.高校國際交流合作問題與深化途徑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33).
基金項目:2022年度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課題“高職院校‘引融輸建國際交流合作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SZX357;2022年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基于上合組織農業示范基地的高職院校新型國際化合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K22-74。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