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無論是出于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還是現代教育觀念更新的需要,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地貫徹文明素養教育。尤其是作為學校人文教育主陣地的語文課堂,更應該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和傳授學科知識融合起來。因此,在現有的語文課文中深度挖掘傳統禮儀元素,也就成為中學禮儀教育的必由之路之一。
關鍵詞:禮儀教育 ?語文課文? 深度挖掘
“禮”這個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出現,原先是和“祭祀”有關,后來不斷擴展成為一整套與日常生活、政治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為規范。
在東周時期,人們還把“禮”分為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五種,貫穿到祭祀、飲食、婚喪嫁娶的方方面面。
近代受思想革新的影響,加上現代社會對禮儀的簡化,中國人對許多傳統禮儀已經很陌生了。中國傳統禮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因此,在現有的語文課文中深度挖掘傳統禮儀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語文課堂上融入“禮儀教育”,并不需要另辟蹊徑,一部分課文的中心主旨就是在傳達中華民族傳統的禮儀常識。如《陳太丘與友期》,就鮮明地確立了“誠實守信”的教學主旨,也在文本中展示了“尊稱、謙稱”等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這些,都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比較容易把握的。
還有一部分課文間接傳達出“禮儀文化”,以下我就以《三顧茅廬》一文舉例。《三顧茅廬》中的人物言行很多涉及“禮儀文化”。
一、敬語
(一)稱“字”與稱“名”
古人通常使用敬語稱呼對方。劉備稱關羽“云長”,這是一種同輩稱呼“字”,不稱呼“名”的禮儀要求。
《禮記》提到:“幼名,冠字”。“名”是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取,“字”是成年禮上由聘請的賓客取。所以,“字”是成年的標志。有了“字”,就不便在公共場合稱人的“名”。
在成年后的人際溝通中,“名”通常只有長輩、上級或是非常親密的同輩才能稱呼;“字”則是用于平輩互稱;而晚輩對長輩是萬萬不能“直呼其名、指名道姓”的,否則就是大不敬。對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一些中小學學習過的詩歌中找到佐證,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詩歌,都是稱對方的“字”,但是《贈汪倫》(汪倫字文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王昌齡字少伯)中卻是稱“名”,區別就在于關系的親疏和輩分的差異。
劉備與關羽是結拜兄弟,以同輩論,稱“字”是符合禮儀的。同時劉、關二人是主從關系,劉備稱呼“云長”,以示尊重,也同樣符合《論語》中“君使臣以禮”的古訓。
(二)口語與雅語
關羽稱劉備“兄長”,張飛稱劉備“哥哥”。為什么兩人對劉備的稱呼又不一樣呢?
“兄長”是書面語,屬于“雅語”,而“哥哥”則是地道的“口語、俗語”。在古人的禮儀標準中,“雅語”禮大于“口語”,因為一個人只有受過教育,才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并不經常使用的“雅語”。以書面語稱呼人,既是禮敬他人,也是具備文化修養的一種體現。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文武兼備,而張飛則是莽莽武夫,所以作者也就刻意通過“口語、雅語”彰顯兩人文化修養的區別。
(三)“令”的妙用
劉備稱孔明“令兄”,這也是古代一個非常常見的敬辭。“令”本義為“美好”,在《詩經》中就用來作為對人的贊美,如“令聞令望”(美好的聲望儀表)。作為敬語,“令”的擴展性非常強,稱別人父親可以叫“令尊、令嚴”,稱別人母親可以叫“令堂、令慈”,稱別人女兒可以叫“令媛、令愛”,稱別人兒子可以叫“令郎”,種種不一而論。
(四)“官職”為先
古代對方若是官員或曾是官員,在稱呼時冠以“官職”,表示一種尊重,如阮籍的“阮步兵”(曾任步兵校尉)、王羲之的“王右軍”(曾任右軍將軍)、杜甫的“杜工部”(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王昌齡的“王龍標”(曾任龍標縣尉)……劉備陸陸續續擔任過多個職位,其中“鎮東將軍、左將軍”兩個職位都是經曹操上表漢獻帝加以認可的,諸葛亮在與劉備交談時,始終尊重劉備“將軍”,就是此理。
(五)尊稱“先生”
“先生”一詞早在《論語》中就已出現,最早指稱“父兄”,后來衍生出多個意義。在作者羅貫中生活的明代,這個敬稱已經較為泛化,對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用。被稱呼者不一定必須年長,但是與稱呼者的年齡差距也不應太大。依《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推算,劉備接受徐庶的推薦、前往拜訪諸葛亮大約是在公元208年,這一年劉備47歲,諸葛亮27歲。劉備已經可以算作長輩,卻要把自己算作“晚生”,尊稱諸葛亮為“先生”,足見他“尊人”的程度了。
(六)宗教敬語
劉備來到宅前,稱前來開門的童子為“仙童”,這是小說作者羅貫中所處的明代社會的宗教印記。明代是道教的興盛時代,永樂帝、嘉靖帝、萬歷帝都是相當虔誠的道教徒。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道教對戲曲、小說、音樂、繪畫等日常生活領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而宗教意識對人際溝通的影響體現之一,就是人們會用宗教詞匯來作為敬語。人們稱道士、隱士為“仙長”,稱“道童”為“仙童”。諸葛亮不是道士,但他隱居南陽,也是符合“飲風吸露”的道教修為,加上“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本領,在明人羅貫中眼里,也足配“仙長”一稱。這就讓諸葛亮和他的前輩姜子牙、張良等人一起,在后世的演義作品中都被打上了“道家”的烙印。
二、謙稱
有敬語,就有謙稱。中國人表達總是有對人以敬、對己以貶的習慣。《禮記》中指出“禮”的本質就是“自卑而尊人”,就是要求通過降低自己、抬高別人,來體現對別人的尊重。
《三顧茅廬》一文中,劉備就稱自己“末胄、愚夫、鄙賤”——“胄”是“后代”之意,表明自己是西漢遠支皇族;而加上一個“末”,以示“小小的分支”,就自然有了自謙的意味。
而諸葛亮則稱自己“野人、耕夫、頑石”——“野”是“鄉野、山野”之意。諸葛亮當然不是“野人耕夫”,他出身于名門望族,祖父諸葛豐曾是司隸校尉,父親諸葛圭擔任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擔任過豫章太守。除此之外,在此時的荊州當地,諸葛亮與荊州牧劉表、江夏太守蔡瑁也都是親戚關系。他給自己冠以“野、耕、頑”的頭銜,除了自謙,也有彰顯“隱士”身份、不愿出仕的含義。
三、行為
(一)下馬步行
在距離諸葛亮草廬還有半里的距離時,“玄德便下馬步行”,這是因為“下馬步行”禮大于“乘馬”。
馬、馬車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坐在車上、乘于馬上,自然就抬高了位置高度,對身邊步行的人就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壓迫感。《禮記》中寫道:“車上不廣咳。”就是出于這種考慮:乘車之人居高臨下,如果不停地咳嗽,可能會讓步行之人誤會其是一種傲慢或挑釁。
《禮記》中記載的有關“乘車”的禮儀很多,成為后世遵守的典范,比如在市區、鄉里都是不允許縱馬奔馳的;騎馬遇到老人要行禮;遇到服孝的人也要行禮……而下車、下馬步行,則是最高的禮節。
春秋衛國有一位賢明的大夫,叫蘧瑗。他就因在黑夜里也能遵守乘車禮儀,在宮門前自覺下車步行,而被衛靈公贊賞,一時傳為美談。
《王孫滿觀秦師》是《左傳》中有名的故事,同樣涉及了乘車、下車的禮儀問題。秦國軍隊經過周天子的北門,未遵循下車禮儀,表現得輕慢隨意。如此“無禮”,也就成為王孫滿推斷秦軍“能無敗乎”的最大依據。
不光是在天子公卿門前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此項禮節也得到了延伸,在需要尊重的人物或場所前,“下車、下馬”表示的是尊重有禮,反之則是輕狂無禮。《唐才子傳》記載,大詩人李白當年就是騎著毛驢,在華陰縣衙門口招搖過市,不符合“禮儀”而被抓了起來。
同時,《禮記》還記載:“客車不入大門。”客人的馬車不能駛入主人的大門。正因為下車、下馬步行是最高的禮節,在距離諸葛亮草廬還有半里的距離時,“玄德便下馬步行”,主動將這一禮儀加以擴大、延伸,意義也正在于此。
(二)走路步態
在諸葛亮還在睡覺的時候,劉備“徐步而入”,進入院子。
這個舉動,當代人也能理解,主要是劉備不想把午睡的諸葛亮吵醒。但深度挖掘會發現,中國傳統禮儀中有關走路的規定可謂種類繁多、眼花繚亂,《爾雅》中就根據步速、步態,有時、行、步、趨、走、奔等多種分類。
總的來說,古人相見,以“趨(快步走)”為主要禮節,見到尊者、長者時都要“趨”。如《論語》中的孔鯉“趨而過庭”、《滕王閣序》中的王勃“他日趨庭”,都是指當自己的父親在家時,要采用“趨”這樣一種表示禮敬的步速。但這一標準也不是絕對的,《禮記》又提到:“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因為“趨”會產生較大的腳步聲,容易驚擾到有一簾之隔的室內的人。
所以,劉備此時的“徐步”,除了有顧及主人睡眠之意,也是符合“帷薄之外不趨”這一禮儀準則的。
(三)客不先舉
劉備、諸葛亮兩人見面后的開場白,也很有意思。劉備雖求賢若渴,但還是敘禮、就坐、茶罷,孔明說“昨觀書意、有誤下問”之后,劉備才提出此行目的:“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
《禮記》中提到“主人不問,客不先舉”,意思是說,客人先有求于主人,但是主人沒有主動談及這個問題,客人也就不要主動牽扯到這個問題,以免引起主人不悅、雙方尷尬。所以,劉備雖然著急,但是從禮儀的角度考慮,必須盡量讓諸葛亮先開口,否則就是失禮。
(四)拱手與頓首
人類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人際交往的禮節當然還少不了手部動作。現代人可以握握手、揮揮手,古人更習慣如何呢?
拱手禮是華夏民族最常見、最古老的見面禮之一,也就是兩手相握于胸前。《論語》中“子路拱而立”,證明西周時代這一禮儀就已經定型。
故事開頭,劉備在院子里“拱立階下”,此時孔明還在屋內未起,兩人還未見面,所以劉備拱手而立、立而不俯,也是合情、合理、合禮的。
等諸葛亮醒來之后,在劉備的熱情詢問下,諸葛亮洋洋灑灑講了一大段話,這段話是本文的精華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整本書的精華部分,因為這段話就是后來劉備集團的戰略藍圖,決定著劉備集團后來的政治走向和軍事走向。劉備聽后,醍醐灌頂,連忙“避席拱手”。“拱手禮”本身并沒有顯得特別隆重,但是“避席”就是“離開席位”,在禮敬的程度上自然又要高于先前單純的“拱”了。
客觀地講,劉備作為一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即使諸葛亮不提,他也并非不知道荊州、益州的重要性。問題是從目前他還寄人籬下、將少兵寡的實力現狀來看,實現統一似乎遙遙不可及。諸葛亮又進一步點化:劉表“不久人世”、劉璋的益州“久后必歸將軍”,劉備聞言更是激動,“頓首拜謝”。
“頓首”是先跪地拱手,然后彎腰頭觸地,觸地后再立即抬起頭。這是劉備所能給予的平輩之間的最高禮節了。比“頓首”更隆重的是“稽首”,區別在于“稽首”要求頭觸地后,要停留一會。但是“稽首”是君父之禮,對諸葛亮行此大禮當然不合適,“頓首”已經是此時劉備行禮的極致了。行此大禮,就是要完成“三顧茅廬”的終極任務,請諸葛亮出山了。
至此,從這區區一篇課文,我們都能深感中華禮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滲透和影響不斷加深,部分青年受外來文化感染,思想和行為處事方式也逐漸西化,丟失了很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而中小學語文課堂就要勇于承擔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一重要教化功能的重擔,把傳統禮儀教育貫穿在中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深度挖掘課文中的傳統禮儀元素,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這不但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也是助推年輕一代人格形成與責任感培養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源.禮儀教育如何融入中職語文課堂[J].作家天地,2019(23):47,51.
[2]劉領杰.語文課堂教學滲透文明禮儀教育[J].學苑教育,2018(8):33.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