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展鵬 王曉東 宋高臣 李凱軍 梁春娥
摘?要:一流課程建設作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課堂教學作為課程建設的核心環節,是學生學習的主場所,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培養人才的主戰場,是教育改革的主陣地,在一流課程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課堂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人才是現代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為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探索現代地方院校教育教學范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牡丹江醫學院制定了《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依托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營造了濃郁的課堂教學改革氛圍,打造了有效課堂,提升了一流課程建設質量,為兄弟院校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一流課程;教學改革;教學互動;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85
0?引言
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全國各高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由此拉開大幕。建設一流本科課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關鍵點,而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以大班授課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的地方院校中,課堂教學如何改變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效,提升創新能力?這都是擺在所有地方院校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有重大意義。牡丹江醫學院作為黑龍江省特色應用型示范高校,在國家積極推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背景下,對高校課堂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改革,依托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推動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圖1),探討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1?現階段地方院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的學生是網絡原住民,個性思維活躍,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已成為共識,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特征是大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增加學生的獲得感,讓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得到提升。而現階段我國地方院校的課堂,受到教學資源等原因的限制,多為大班制教學模式。大班制的課堂受人數限制,課堂教學互動很難開展,教師每次只能與有限的部分同學進行雙向互動,大多數學生則得不到互動的機會,使學生不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慢慢地失去學習主動性。隨著課堂上學生人數的增加,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學生的參與度低,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較少,學習時間投入非常有限。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直接導致教師不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有用的教學反饋,直接限制教學效果的提高。
2?學校課堂教學改革舉措
2.1?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
在現代教育技術的飛快發展基礎上,對于地方院校大班制課堂教學開展教學互動帶來了新的方式方法,實現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互動中。牡丹江醫學院以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為依托,開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更新教育教學內容、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促進教與學的深度互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2?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大規模使用,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打破傳統課堂的“灌溉”和“一言堂”,充分結合優質線上教學資源,不拘泥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實施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可以分課前、課內和課后(圖2),它不是簡單地體現在傳統的40分鐘課堂教學中,而是將教學的時間和維度擴大,貫穿整門課程的全程,通過開展研討、辯論、小論文、案例分析、小調研、小課題研究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2?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2.2.1?課前部分,以課前預習為主導
利用雨課堂、云班課或者學習通等任意手機學習輔助軟件發布教學資料,包括這門課程的學生學習大綱、教學日歷等,對學生學習目標提出明晰要求,讓學生明確本課程的學習任務、環節、重點和難點。這個環節主要采用任務驅動,督促學生進行課前準備等任務,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充分利用網上資源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這一階段既可以將課堂中教簡單、易懂的概念性、定義性知識讓學生提前學習,發揮課前準備的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可將空出的課中授課時間增加互動環節,調動學生學習動機、確立學習目標。
2.2.2?課中部分,以教學互動為主體
(1)優化教學內容。
不僅要實現知識的傳遞,更要實現學生能力的發展、素質的提升,將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還要注重學科的滲透和聯系,建立講授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已知的信息的聯系,師生間、學生間互動到位,整個課堂生動而富有吸引力。著力提升綜合素質教育,注重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的結合,在培養學生精深的專業水準的同時,努力讓學生擁有寬厚的胸懷、理性的思考、廣博的知識。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愛學習、愛師生、愛校園,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祖國榮譽感,在傳播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質。
(2)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
依據講授內容選擇適當的授課方式,課堂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多樣化杜絕照本宣科,確保課堂的生動性和吸引力。有效利用手機學習輔助軟件,深度開展課堂互動,著力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在教學方法上,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靈活手機學習輔助軟件,深入開展案例剖析、小組討論、實驗展示、小測驗等多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即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又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到課情況。
2.2.3?課后部分,以學習效果為目標
教師依靠手機學習輔助軟件如雨課堂、云班課和學習通等,科學布置課后閱讀資料及作業,指明自學要點,布置的課后作業應以能夠激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小論文、案例分析、小調研、小課題研究為主,具有實踐性、探究性、合作性和綜合性的作業,激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查閱資料,培養其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學習和獨立工作能力;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問題、共同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強化學生團隊與合作精神。
2.2.4?強化師生溝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的光榮職責。教師在課程教授過程中要全面認識、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名單,利用課堂點名、回答問題、批改作業和試卷等方式,熟悉學生情況。對學生出勤、上課發言、作業完成、課堂測驗等學習表現有完整記錄和統計。不僅在授課時觀察學生動態,而且利用批改作業、答疑、課程網站、微信、微博、手機輔助教學軟件討論區等網絡平臺加強與學生課后的交流與溝通。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真誠關心、愛護學生,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不留盲區和盲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同學,滿足不同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不僅關心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情況,也盡可能地關心學生的學業發展規劃,關心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幫助學生完善自我。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以真心真情關愛學生,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于細微處影響學生,實現過程育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3?全程的科學評價體系
改變單一的考核方式,建立全程的形成性評價體系,推進“先學后教,教后再練”,將課前、課內、課后的全程納入完整的課程評價體系,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參與交流、學生自學、討論、家庭作業、小測驗、單元測試和期末考試等多方面進行全程綜合評價,其中除期末考試成績之外,其他的考核都可以通過手機輔助教學軟件進行,手機輔助教學軟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蹤跡進行記錄和統計,給予教師教學效果反饋。考核方式多樣:強調能力測試、筆試、開卷考試、口試或幾者結合;考核形式多樣:平時測驗、大作業、課程論文(綜述)、讀書報告、研究報告等;考試內容全面,突出難點、重點,注重考察學生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命題質量高,激發創新思維,考試題目鼓勵多向思維和發散性的思維,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智慧,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4?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堅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兼顧全體教師,堅持短期培訓和長期培養相結合、校本培訓與校外提升相結合、形式靈活多樣與講求實效相結合等原則,充分激發教師個體在專業發展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通過多種培訓項目,有效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教學基本素養,以及教育教學能力、教改研究與實踐能力。加強教師教育信息技術的學習,通過數字課堂、數字教案、數字教學等教學方式的轉變,全方位促進教師能夠在網絡上融入學生的學習中,積極創造師生互動的條件,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引導學生學習方向。
5?結論
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是符合當前地方院校教學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它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以學習者為主體,深度融合現代教育教學技術,促成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方法、評價的全新設計與實踐,實現了從注重知識傳授的“以教為中心”向“知識+綜合素質+創新力”并重的“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的轉變。本文對牡丹江醫學院課堂教學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希望能夠為今后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鑒與思考。
參考文獻
[1]鐘秉林,王新鳳.我國“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4):16.
[2]高曉琳,楊凡,母得志,等.“探究式-小班化”教學改革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4,43(34):46974698.
[3]丘小玲.《高等數學》“大班授課”下混合式教學的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21,(05):129132.
[4]崔曉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協同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學,2021.
[5]李丹.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角色定位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