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中,互文性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教師構建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豐富愛國主義古詩詞,使教師構建群文閱讀模式具有了可行性。文章研究中,筆者基于傳統單篇古詩詞閱讀面臨的瓶頸,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從議題選擇、文本組合以及“求同、比異、整合、批判”四個教學環節,簡要闡述了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對策,旨在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8-0034-05
一、 引言
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古詩詞占據著相當的比重。深入梳理教材可見:選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愛國主義古詩詞,題材經典、深刻;而體裁則呈現多樣豐富的特點。學習和閱讀愛國主義古詩詞,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同時也是全面貫徹落實德育的有效途徑。因此,基于2022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應當以教材為載體,強化愛國主義古詩詞教育,以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作為一線高中語文教師,筆者在近來梳理教材、開展愛國主義古詩詞教育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雖然統編版的高中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古詩詞,但相關的古詩詞卻散落在不同單元。而以單篇精講為主的古詩詞教育,卻在不自覺中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谌何拈喿x模式于學生閱讀能力、閱讀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作用,筆者在愛國主義古詩詞教學中,嘗試構建了群文閱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文章中,筆者將基于近來關于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嘗試,就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構建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提供合理化的對策建議。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群文閱讀
《現代漢語詞典》對“群”的定義為:眾多,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而“文”,則指文章、文本。在教育實踐中,“群文”指代的是“多文本”。通過梳理學術界有關群文閱讀模式的研究可見:關于群文閱讀模式的內涵,雖然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定論,但學者們的觀點可謂是大同小異。文章中,筆者立足研究主題,將群文閱讀定義為:高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基于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多篇文章,并在單位時間內圍繞議題教學組文的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文章所指的群文,特指多篇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
與單篇精講閱讀模式相比,群文閱讀模式的構成要素如下:
1. 議題
構建群文閱讀模式,議題是“突破口”。議題設計是否精準,直接決定群文閱讀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因此說:在構建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強化議題的設計,強化議題的開放性、多樣性以及可論性,為實現最佳的群文閱讀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2. 多文本
群文閱讀模式名稱的由來,在于其是一種“多文本”閱讀模式。即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指導學生閱讀的文本不是一篇,而是多篇。不過,選擇群文閱讀“多文本”的過程中,文本之間并非毫無關聯,而是基于一定的主題選擇,因此具有互文性。而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多文本的過程中,要注重建構文本意義,以提高群文閱讀質量。
3. 集體建構
與單篇精講的閱讀模式相比,集體建構是群文閱讀模式的顯著特點,同時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群文閱讀模式的集體建構特點,使得教師在構建群文閱讀模式的過程中,應當以探究性閱讀為主,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同時也有助于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
(二)愛國主義古詩詞
在語文教育中,詩詞是“詩”和“詞”的總稱。詩詞是中文中一種獨特的文體形式,若將詩詞按音律分,則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一般而言,古詩詞泛指形成于清代以前、具有特定格律、規范的韻文體裁。
愛國主義古詩詞,泛指以“愛國”為主題的古詩詞類型。選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愛國主義古詩詞,類型多樣,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也有憂國憂民的;更有個人遭際雜感的。文章所指的愛國主義古詩詞,特指選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以“愛國”為題材的古詩詞類型。
三、 研究現狀
為了充分了解國內學者關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研究,筆者依托“中國知網”平臺,以“高中語文古詩詞”“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高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為關鍵詞檢索,截止時間為2022年12月,現從研究的“數量”和“內容”兩個視角對相關文獻進行解讀,具體如下。
(一)研究文獻的“數量”分析
1. 關于“高中語文古詩詞”的研究
以“高中語文古詩詞”為關鍵詞檢索,相關研究文獻3256篇,其中學術期刊201篇,學位論文828篇,特色期刊2160篇,其他為會議或報紙。分析研究文獻的年度發表趨勢可見:中國知網平臺收錄的有關“高中語文古詩詞”的研究文獻始于2002年,此后從2005年以來,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逐年穩定增長。
2. 關于“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的研究
以“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為關鍵詞檢索,相關研究文獻47篇,其中學術期刊0篇,學位論文34篇,特色期刊11篇,會議2篇。分析研究文獻的年度發表趨勢可見:中國知網平臺有關“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的研究文獻收錄可追溯到2012年,此后從2015年以來,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逐年穩定增長。
3. 關于“高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研究
以“高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為關鍵詞檢索,與之相關研究文獻157篇,其中學術期刊8篇,學位論文49篇,特色期刊99篇,會議1篇。分析研究文獻的年度發表趨勢可見:中國知網平臺收錄的有關“高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研究文獻始于2017年,此后,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逐年穩定增長。
(二)研究文獻的“內容”分析
深入解析學術界關于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研究文獻可見:學者們就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育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相關研究涉及古詩詞教學問題與困難、古詩詞教學內容、古詩詞教學方法和策略等多個方面。以“古詩詞教學問題與困難”的研究為例,學者們普遍認為:現階段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教”與“學”方法單一的問題,古詩詞的教育以教師的權威解讀為主;而在“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方面,孫紹振在《月迷津渡》一書中,結合74個古詩詞教學的經典案例,為一線語文教師優化古詩詞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整體而言,現階段有關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研究文獻,無論是問題與困境、對策或建議,都為筆者更加深入地開展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四、 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一)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堅定文化自信,有賴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其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文化之林的瑰寶。以高中語文教材為載體強化古詩詞教育,對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研究中,筆者以高中語文教材為例,以愛國主義古詩詞為主線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二)突破傳統古詩詞教學瓶頸
傳統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面臨很多瓶頸。例如,教師的古詩詞教育以單篇閱讀為主,且在教學中,教師一般采取介紹作者和創作背景、意向以及知識點講解的方式進行,整個教學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古詩詞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不高。同時,伴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實施,傳統的古詩詞單篇閱讀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基本需要。立足高中語文教材以愛國主義古詩詞為載體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突破傳統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瓶頸,促使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得以不斷提升。
(三)推動學生高階思維發展
在教育實踐中,“高階”是與“低階”相對應的概念。一般而言,高階思維代表學生已經進入了深層次的邏輯思考,而非停留于淺層層面的低階思考。近年來,受到深度學習理念的影響,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已然成為教師突破教學瓶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在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教育中,筆者發現:單篇精講式的愛國主義古詩詞閱讀,固然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個別字詞句的內涵,但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不足,導致其閱讀思維能力停留于低階思維的狀態,對字詞句的把握停留于機械記憶的狀態。與單篇精講式的愛國主義古詩詞教學模式相比,將群文閱讀模式整合應用于古詩詞的教育中,整個閱讀過程將不再只是教師機械、單調地講解,而是以“探究”為主線,以集體建構為核心構建探究性的古詩詞閱讀課堂,在此過程中,無論是自主閱讀還是集體建構與思考,均有助于推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發展。
五、 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
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教學中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是文章研究重點討論的話題之一。通過近來關于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教學以及群文閱讀教學的研究,筆者認為:以高中語文教材為載體構建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具有可行性,具體如下。
(一)群文閱讀模式應用于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教學具有理論基礎
探索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應用的可行性,我們需要深入解讀該教學模式應用的理論基礎。通過深入梳理學術界關于群文閱讀教學理論的研究可見:互文性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都為高中語文教師以愛國主義古詩詞為載體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1. 互文性理論
“互文性”這一概念由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提出,當時亦被譯為“文本間性”?!盎ノ男浴敝攸c強調的是多文本之間的相互關聯,涵蓋三個重要的元素:一是文本的關聯性;二是讀者的參與性;三是文本內涵的多元性。而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作為一種以“議題”為主線,以“多文本閱讀”為載體的閱讀教學模式,互文性理論為該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支撐。
2.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的重心是學習者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主動建構。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教師的教學指導應當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和傳統的以權威講授為主的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相比,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對學生的自主閱讀、合作閱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此可見,建構主義理論是高中語文教師構建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二)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古詩詞
本研究所指的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是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為載體的。通過深入梳理與分析教材中愛國主義古詩詞的選編情況可見: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古詩詞篇目,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贊美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如李白《蜀道難》、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等;二是擔憂國家和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如屈原《離騷(節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等;三是個人仕途上的雜感,如杜甫《登高》《蜀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
由此可見,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經典的愛國主義古詩詞內容,為高中語文教師基于教材構建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
六、 高中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構建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教師應當嚴格按照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方法、流程進行。本部分,筆者將從“議題與選文”和“教學過程”兩個視角,簡要闡述愛國主義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對策。
(一)議題與選文的確定
“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核心和主線,圍繞“議題”確定“選文”,是高中語文教師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關鍵的一步。
1. “議題”的選擇
以高中語文教材為載體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議題”的選擇方法具有多元性。如以作者為議題、以題材為議題、以意向為議題等。不同的議題確定方式,各有優勢。
例如,高中語文教師構建“以作者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不同時期的寫作風格以及情感藝術等。如以作者“杜甫”為議題,教師可以結合其人生不同時期經歷創作的經典作品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①讀書和壯游時期,《望岳》;②被困長安時期,《兵車行》《麗人行》;③被俘和為官時期:“三吏”“三別”;④晚年漂泊時期:《蜀相》《登岳陽樓》等。這種以作者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認知作者生平,提高閱讀思維能力。
又如,高中語文教師構建以“題材”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教師就可以結合不同詩人愛國方式的不同,通過一定“題材”的分類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如詠史懷古、思鄉懷人、戰爭題材等不同類型,均可以是教師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重要議題。
由此可見,在構建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議題”選擇的方式具有多元性。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基于教學需要,精選“議題”,夯實群文閱讀教學基礎。
2. 文本的選擇和組合
在確定了“議題”之后,文本的選擇和組合至關重要。高中語文教師在確定文本的過程中,應當緊密圍繞“議題”,精選文本,通過最優的組合實現最佳的群文閱讀教學效果。例如,高中語文教師構建以“意向”為議題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如以“雨”為意向,教師可以選擇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三首詩詞為文本組合。三首古詩詞屬于愛國主義詩詞范疇,如《聲聲慢·尋尋覓覓》重點表達了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寂寞與悲涼;《臨安春雨初霽》一詩中,作者借春色訴說愁緒,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一詩中,采取“癡情化夢”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和報效祖國的決心。
(二)具體教學過程設計
基于篇幅限制,筆者不再贅述詳細的教學過程,而是以“要點式”的闡述方式,從以下兩個關鍵點提出高中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群文閱讀模式
和單篇精講式的閱讀模式有明顯的不同,群文閱讀模式對學生單位時間內的文本閱讀、理解和分析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過程中,筆者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以“前置性閱讀任務”為主線,為發揮學生古詩詞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奠定了基礎。通俗易懂地說: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模式,應當以“翻轉課堂”模式為主,強調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結合教師的微視頻、學習任務單等開展自主閱讀,深入解析古詩詞的內涵、熟練朗讀與誦讀等,為教師進一步優化課堂上的群文閱讀模式奠定基礎。
2. 以“求同”“比異”“整合”“批判”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
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的重心應當是基于全局而非局部和個體。筆者在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過程中,設計了“求同”“比異”“整合”“批判”的閱讀模式,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高階閱讀思維,同時也為學生把握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方法提供了借鑒。
(1)“求同”
在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中,“求同”的重心在于找尋文本組合之間的共同點,體現的是群文閱讀“互文性”的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古詩詞文本或文本組合的過程中,要善于結合文本的議題找尋文本之間的共性特點,如語言上的共同點、思想情感上的共同點以及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等。
(2)“比異”
與“求同”相反,“比異”的重點就是找尋不同。如文本結構上的不同、觀點上的不同、情感的不同等,都屬于學生閱讀過程中“比異”的范疇。在指導學生“比異”的過程中,筆者提出了以下方法:如同一作者不同詩詞的比較、中國古今詩詞的比較、不同作者同一題材詩詞的比較等。
(3)“整合”
“達成共識”是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在進行了“求同”“比異”之后,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和討論,圍繞議題對文本組合進行“整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共識,實現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4)“批判”
很多人認為:“整合”是高中語文教師構建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最終環節,筆者認為:為了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高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還應當強化“批判”環節,以促使學生形成更加客觀、理性、嚴謹、周密的思維方式,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三)教學反思與總結
通過開展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這一教學模式的構建有賴于兩個重要的條件:一是教師有較強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組織實施能力,對群文閱讀模式構建的基本流程有充分的掌握,同時還應具備相關的組織實施經驗;二是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閱讀思維能力,能夠自主閱讀學習古詩詞,且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唯有上述兩個條件同時具備,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模式方能得到貫徹落實。
為了提高高中語文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教師要科學把握以下幾點:一是在選擇文本的過程中,要合理控制文本的數量,不能“貪多”。因為古詩詞相對深奧,過多的古詩詞會增加學生閱讀的難度,影響教學質量;二是要指導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古詩詞本身較深奧,若學生沒有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將會導致其無法參與群文閱讀模式。因此,在構建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進行全面、充分的自主學習,以確保學生在集體建構的過程中,能夠全程參與其中,實現群文閱讀教學目標。
七、 結論
深入梳理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可見: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古詩詞篇目。為了突破傳統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瓶頸,全面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能力、思維能力,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整合散落在各個單元的愛國主義古詩詞,嚴格按照群文閱讀模式構建的流程(議題選擇、文本組合、集體建構等)開展愛國主義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強化學生高階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古詩詞閱讀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韓健梅.古詩詞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1(4):60-61.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3-9.
[3]何立新,王雁玲.基于問題解決的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嘗試[J].語文建設,2017(4):27-30.
[4]霍佳華.群文閱讀的議題提煉與組文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7(5):35.
[5]蔣軍晶.語文課上更重要的事:關于單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30-33.
[6]李東強.高中語文課堂愛國主題模式的探究: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自主賞析”課為例[J].課外語文,2019(19):72-73.
作者簡介:羅榮紅(1980~),女,苗族,貴州黃平人,赫章縣第三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