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敏
摘要:當前初中心理活動課存在品德化、游戲化、心理學化等問題,為了展現心理活動課的學科特點和優勢,提出在選題方面貼合學生需求、注重課堂生成、營造課堂氛圍、促進體悟分享、引導總結實踐等方法,切實提升心理課的“心理味”,從而提高課程實效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初中;心理活動課;心理味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4-0025-04
心理活動課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當前初中心理活動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心理課的特色表現得不明顯。
一、當前初中心理活動課存在的問題
(一)品德化
初中階段尤其是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以下簡稱道法課)與心理活動課有許多相似的主題,如認識自我、人際關系、情緒情感等,因此有些教師在心理活動課的初始階段,容易按照道法課的模式,以理論灌輸和道德教育為主,失去了心理課原本應有的“心理味”。
(二)游戲化
除了品德化,心理課還容易走向過分強調“游戲”“好玩”的極端。一些教師在學生做完活動后,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體會,探討活動背后的意義,以至于令心理課失去了深度,讓部分學生把心理課當成游戲課,影響課堂實效性。
(三)心理學化
心理活動課要以心理學理論作為支撐,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但部分教師會過多地講解心理學理論,把心理活動課上成“心理學”課:大量的專業理論和術語讓學生感到枯燥,也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主體性的原則。
(四)缺乏針對性
由于目前缺乏統一的教材,僅有地方教材作為參考,教師或是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或是實行“拿來主義”,從網絡上下載課件或教案,沒有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甚至有時會出現活動重復的情況,導致學生缺乏興趣,削弱了課程效果。
二、初中心理活動課“心理味”的提升價值
(一)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優勢
初中心理活動課與道法課在內容上存在交叉,但實際上,兩者在課程功能、實施形式、操作技巧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差異[1]。因此,應提升心理活動課的“心理味”,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專業性和科學性,增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好的凸顯心理課的學科優勢。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效性
心理活動課的有效性不能僅憑學生是否掌握了某個心理原理來判斷,應該要關注該原理是否能讓學生生成屬于自己的體悟。因此,通過提升“心理味”,心理課可以更好地貼近學生的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進行積極心理體驗和自我探索,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三)促進育人目標實現
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提升心理活動課的“心理味”,強調“以生為本”,可以多方面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素養提升,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初中心理活動課“心理味”提升策略
(一)教學準備體現“專業科學心理味”
1.做好學情分析,選定切合主題
心理活動課要遵循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初中生正處于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時期,需要對內部自我和外部環境形成充分的認識,否則會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亂。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所不同,比如,七年級學生進入同我同一性認同期,因此要以適應為主題,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的優勢、學會學習。八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獨立性、成人感開始增強,因此要以青春期發展特點為主線,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管理情緒。九年級學生由于面臨中考和升學,因此要圍繞中考心理調適主題,適當開展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
對同一年級的學生進行班情分析也很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平時課上觀察、學生反饋、班主任訪談等方式,針對班級特點選擇更適合的課程。比如,筆者發現,自我認識主題中的“人生畫布——了解我的人生觀”這一課,對于認知程度較高的班級更為適合,因為這堂課要求學生積極認真參與、專心體會、積極傾聽。否則學生只會覺得活動好玩,沒有真正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影響課堂效果。
為了在選題上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在課前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總結心理輔導中學生的典型心理困擾、閱讀學生來信、訪談、心理委員反饋、課后聊天等多種方式進行。比如,在進行有關人際關系主題的課程時,我們提前向學生開展“我和朋友間的煩惱”小調查,然后圍繞班級學生出現頻率較高的困擾來設計課程,這樣可以更有針對性,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2.把握主題方向,深挖小知識點
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如果不將教學目標具體化,就容易泛泛而談,因此心理活動課的內容還要從小處著眼,深入挖掘,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比如,“自我認識”主題中可以切入的要點有很多,如從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來全面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興趣、氣質類型、多元智能等。如果一節課包含了過多的知識介紹,就會失去針對性。因此,我們安排了關于自我探索的系列活動課程,每節課以一個小知識點作為切入點,深入探索一個主題。先引導學生通過自評和他評來探索“我是誰”,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方面來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然后通過“接納自我”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接納不完美的自我;再通過“探索多元智能”和“發現我的優勢”幫助學生收獲積極的自我評價,提升自信。
3.依據積極心理,設置教學目標
初中心理活動課以《綱要》為指導思想,建立三維目標,包括“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和行為)”。除常規主題目標外,我們還要從積極心理視角考慮。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每個人都有整合自己的力量和克服困難的潛能,正在成長和發展的中學生尤其如此。所以,初中心理活動課要采用積極心理學,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培養他們的積極人格,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幫助初中生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并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2]。比如,在“認識自我”主題中,設置了“發現我的優勢”一課,向學生介紹優勢大轉盤里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項優勢,請學生填寫“我的優勢卡片”,寫出三種“我認為我最大的優勢”,再請小組成員填寫“我們認為你還有的優勢”,最后交流感受。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在全面了解自身的優勢、建立自信的同時,還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對待他人。
4.運用心理理論,設計教學活動
心理課主要通過活動,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強調讓學生參與、體驗和感悟,以幫助、互助、自助為機制,達到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目標。根據具身認知理論,心智起源于身體經驗,并受身體的塑造,因此認知過程絕非僅有大腦參與,還有身體甚至外界環境的參與,因此,需倡導教育教學過程中對身體參與的重視,為身體參與學習創造技術條件[3]。心理活動課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游戲、故事、實驗、角色扮演、辯論、小組活動、心理情景劇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引發學生的感受與思考。
心理活動課的設計要基于心理學理論,從心理學理論出發,將理論與課程素材巧妙結合、交融,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知識點。比如,根據心理投射理論,“自畫像”主要反映的是個體在意識和潛意識中對自我的認識。以自畫像為主題的繪畫能夠表達個體的潛意識和沖突,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探索自我發展的方向[4]。在“探索我是誰”一課中,剛開始許多學生覺得描述自己非常困難,為了讓學生在一開始對自己有個整體的印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一幅自畫像。學生可以畫出現實的肖像、卡通人物、抽象畫,或者以動物、植物等來代表自己。無論是哪一種畫,都體現出作畫者身上的某些特質。在完成繪畫后,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中分享自己對自畫像的解讀,然后邀請學生在班級內進行分享。
(二)教學進行強調“互動生成心理味”
1.注重課堂生成,加強互動體驗
心理活動課堂要強調“以生為本”,重視現場生成。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作為課堂素材,還要根據課堂生成情況,及時調整方案。如某次對七年級學生開展“自我認識”活動課,剛板書完標題學生們就齊聲大喊“我們道德法治課已經講過啦”,遇到這種突發狀況,我一時不知該如何回應。后來我嘗試提問:“看來你們對自我認識已經有了探索,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你對自己有哪些具體了解?!笨吹綄W生或是拿出道德法治教材讀,或是僅能說出認識自我有自評和他評途徑,我臨時對課案中的“猜猜我是誰”環節作了調整,請學生挑戰用一句話描述自己,讓其他同學要能夠確定這句話描述的就是該生本人,而不是其他學生,才算成功。學生們在躍躍欲試參與挑戰的同時,也對“知道怎樣做”和“會做”的差別有了更深的體會,而這也是心理活動課不同于理論灌輸的地方。
心理課堂還要重視學生的體驗。杜威認為,兒童的成長就是個體的經驗由壞變好的過程。因此個人的自我體驗非常重要。心理活動課要以學生的個體經驗為載體,必須遵循體驗性的原則。教師在課程活動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來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價值體驗和行為體驗。比如,我們組織學生參與“接納‘小黑點,做獨一無二的我”體驗活動。首先通過語言引導學生:“畫面中的小黑點就像我們人生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和失敗,它們是我們人生中無法避免的“小黑點”,雖然他們讓我們的生活畫卷看起來并不完美,但只要我們開動腦筋、積極解決,一樣能夠在自己的人生畫紙上創作獨一無二的作品?!庇形粚W生在黑點周圍加上粉色的光環,周圍畫上幾顆黃色的星星,將作品命名為“黎明前的光”,她分享道,雖然之前自己有過困難和失敗,但樂觀的心態讓她相信一定可以看到光明的前途。學生通過體驗和感悟,潛移默化地促進了自身的成長,無須自上而下地理論灌輸和道德教育。
2.營造課堂氛圍,鼓勵分享感受
心理活動課中要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進行開放而自由的分享。首先,可以制定并執行心理課的課堂約定,包括相互尊重、認真傾聽、積極參與、坦誠分享等。我會在第一堂心理課邀請學生共同制定課堂約定,然后通過宣誓營造儀式感,強化學生遵守約定的意識。如果有學生故意干擾或取笑分享者,我會及時提醒學生遵守課堂公約。并對學生遵守約定的行為通過肯定、贊揚進行強化,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養成遵守心理課堂規則的習慣。
其次,暖身活動可以活躍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暖身活動包括游戲、歌曲、提問、案例、視頻、測試等。比如,在“猜猜我是誰”環節,學生先在紙條上寫出五句以上對自己的描述,然后教師隨機抽取并在班級上朗讀,請其余學生來猜是班上哪一位同學。有些學生寫下“我是人”“我是地球人”“我是中國人”等描述,雖然這些句子本身沒有錯,但由于沒有描述出具體個性特點而很難猜出來。學生在享受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的同時也引發對自我探索的興趣。
3.積極提問評價,加深體悟思考
首先,要加強課堂的互動、提問與引導。如果教師的引導恰到好處,學生的感受就會水到渠成;如果教師的引導比較刻意生硬,那么學生的體悟也會浮于表面。我們在設置分享或互動問題時,可先預設學生的反應,包括學生可能有哪些回答,以及如果學生沒有答到、或者答偏了該如何引導和肯定。問題涉及的內容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多用開放式問題,并注意向學生強調心理課的回答是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感受,不用擔心是非對錯。
其次,運用心理咨詢技術鼓勵學生分享。在接納的基礎上,教師運用重復、鼓勵、內容反應、情感反應、具體化等技術可以加強對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真實想法。除了如“你可以舉個例子嗎?”“還有呢?可以再多說一點嗎?”等語言表達,我們還可以通過非言語行為,如走到學生身前、眼神注視、點頭、微笑、豎大拇指等來鼓勵學生進一步地探索和交流,加深學生的感悟,幫助學生領會到活動的深層意圖。
另外,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回應,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分享被傾聽、被關注、被認可,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信、尊重他人、接納他人、寬容等積極心理品質[5]。我們要多使用積極的評價,結合學生所回答的內容,運用多變、豐富、具體、恰當的語言,避免“太棒了”“很好”這樣寬泛的用語。要多關注班級中比較內向的學生,多給予他們關注、接納和鼓勵。
(三)教學結束側重“延伸發展心理味”
1.引導回顧總結,鞏固教學效果
心理課的課堂結尾也很重要,有效的課堂結尾有助于鞏固知識,深化學生情感體驗,升華課堂效果,甚至能幫助學生將所學遷移到課外。心理課的結束方式,主要包括總結式、串聯式、實踐式、拓展式、趣味式、懸念式、祝福式,需要教師根據主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結束方式,增強課堂效果,體現心理課的最大價值[7]。比如,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對課上印象最深的某個環節和感受,對課程有何疑問或收獲等。在“探索自我”一課結尾時,教師問學生除了從同學處獲得他人評價,還可以怎么做,學生會說到還有朋友、家人也可以評價自己。由此就可以鼓勵他們回去之后邀請家人、朋友對自己進行評價,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自我。
2.布置作業實踐,促進遷移延伸
心理作業是心理課的重要環節和補充,有助于鞏固教學效果,加強學生心理體驗,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和心路發展歷程。因此,從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來看,布置初中生心理作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6]。
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靈活地選擇心理作業類型,如開放式、情景式、實驗式、調查式、實踐式、閱讀式等多形式、多類型的心理作業。我通常會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寫下心得或記錄言行,在實踐中改變、成長。例如,在親子溝通一課中,我請學生確定一個近期想要跟家長溝通的事情,回家后運用課堂上所學的“換位思考”步驟,與家長進行溝通,記錄感受,并在下一次課上進行分享,如果有出現困難的學生,還可進一步結合具體問題探討解決辦法。
四、結語
通過結合學生需求進行選題,著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依據心理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和分享,促進課程總結與延伸等措施,提升初中心理活動課的“心理味”,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培養積極心理品質,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心理活動課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鐘志農. 是心理課,還是思品課或是……——談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四個區別”[J]. 思想理論教育月刊,2007(9):80-83.
[2]趙軍. 初中心理健康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價值探尋[J]. 新課程:中學,2019(5):251-252.
[3]邱關軍. 從離身到具身:當代教學思維方式的轉型[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61-64.
[4]羅芯敏,劉衍玲. 繪畫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1):9-12.
[5]劉伊麗. 老師,今天我們又玩什么游戲——對心理活動課有效性的思考[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4):28-30.
[6]程國超,方意,王延濤.“雙減”背景下初中生心理作業設計策略[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2):30-34.
[7]王倚杏,黃喜珊. 如何為一節心理課畫上完美句號[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3):34-36.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