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易行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除了要講解理論知識、探尋實驗規律,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打造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育人模式和格局,在“課程思政”觀念、理念的引領下,引導學生挖掘、探尋物理課程中的育人內涵、精神、元素,實現高中物理課程和德育理念的相互融合,培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學科綜合素質。本文是對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實踐策略進行剖析,希望為物理課程改革、優化物理教育提供啟示。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高中物理課程自帶實踐性、邏輯性、實驗性特征和屬性,如果一味讓學生背誦、記憶物理知識和實驗規律,不僅無法提高物理課程教育質量,還不利于發展學生學科思維、提升學生學科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在物理課程中融入、滲透“課程思政”理念,把“立德樹人”作為物理課程教學中的核心任務,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育、價值觀塑造的相互融合,展示“課程思政”的協同教育效應,引導學生扎實、用心、深刻記憶和理解物理課程知識,通過自身努力來探尋物理知識規律、實驗規律,塑造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促使物理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互整合,提升學生物理學科綜合素質[1]。
一、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需要遵循的原則
(一)方向指導的原則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思想,教師要遵循方向指導性的教學原則。由于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伴隨著思政教育的持續化落實、推進,教師要始終堅持、本著馬克思全面發展理論,有組織、有計劃、有導向開展物理教學活動,培育出更多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同時,教師要圍繞正確政治方向來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本著愛集體、愛人民、愛國、愛黨的教育導向來挖掘物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在探索和學習物理知識同時,能夠正確認識世界、生活,培育學生積極的情感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擁有“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教育擔當。
(二)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高中物理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案例,教師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實際學習需求,科學策劃物理教育目標和方案,規劃、開發切實可行的德育資源,避免使用“生搬硬套”式的德育滲透模式。同時,在講述高中物理知識期間,教師要用真實案例、科學故事來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實踐,學會用事實來證明物理知識規律,培育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探究精神。
(三)有的放矢的原則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教師需要遵循有的放矢的原則,不要直接為學生講述物理課本中的德育案例和理念,而是要一邊講述知識、一邊舉例子,用學生熟悉、感興趣的素材來剖析德育元素,科學安排教學課時,合理規劃教學進度,追求思政資源選取、開發的精益求精,讓物理教學和德育處于一種相互成就、相互支撐的狀態中,圍繞正確價值取向來凝練、挖掘課程思政資源,這樣既能夠提高物理課程活動質量,還能夠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四)與時俱進的原則
很多教師意識到了“課程思政”的意義和重要價值,但是在實際的物理教育實踐中,為了節省備課時間,教師會直接選用一些過時、老舊的思政案例和元素,無法做到與時俱進,這樣不僅無法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自主性,還會導致物理課堂氛圍枯燥,物理課程和思政教育間的關聯度較小,無法展示出物理課程知識的育人、德育優勢。因此,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師需要學習、關注一些前沿的時事熱點、前沿信息,從中來吸收、內化更多新的知識,用鮮活的思政案例來教導學生,提升高中物理思政教育質量。
(五)以生為本的原則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師要滲透“課程思政”理念,一切以“學生”為準開展教學活動,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用學生可以接受的形式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和案例,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內化物理課程思政理念和思想,取得最佳的德育成效。同時,教師在講述物理課程知識期間,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習需求,讓每一個學生都用心去感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思政理念和元素,養成良好的課堂思考習慣和學習習慣,構建溫馨、有趣的物理課堂氛圍,在探索、挖掘、應用物理知識的同時,培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提高物理課程活動有效性。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策略
(一)科學設定教育目標,提煉思政元素
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以“課程思政”理念為導向,科學設定物理教育目標,從中來提煉思政元素,讓學生擁有清晰、明確的學習方向,在探索、學習物理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思想覺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如:在“動量守恒定律”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先研讀、了解教材知識,從中來提煉思政目標、元素,讓物理課程思政活動順利落實、開展下去。教師可以設定如下課程教育目標:了解系統外力與內力概念,掌握動量守恒定律中的實際推導過程;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中的實際原理;了解動量守恒定律中的成立條件;掌握動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可以借助動量守恒定律來驗證、解釋物理現象;借助界定系統、外力、內力概念,來深刻感知類比法;了解動量守恒定律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教師要設定如下思政教育目標:了解事物發展規律,掌握類比的科學探究方法、技巧;培育學生小組協作、合作的精神;借助牛頓第二定律推導流程,培育學生辯證統一的思政素養;提升學生物理模型構建素養,從中來滲透民族教育、愛國教育理念;熟悉研究問題中的科學技巧、方法,提升學生辯證性思維能力;讓學生通過探索“動量守恒定律”知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綜合素養[2]。
(二)融入“課程思政”開展物理課程活動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讓“課程思政”全面化、系統化融入物理課程活動中,以“課程思政”導向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規律、實驗操作技巧的同時,培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展示物理課程中的實用價值、德育價值,提高物理課程活動實效性。
1.站在教師角度,提供給學生正向的指導
高中生正處于、面臨培育情感價值觀的關鍵成長階段,在高中物理學習活動中,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學習與高考壓力,經常會出現否定自我的消極情緒、心態,因此,教師要在物理課程教學中滲透、融入“課程思政”觀念,改變之前直接灌輸知識的教育狀態,重視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觀念的引導,讓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去奮斗、努力,提升學生反思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身心的協同成長和發展。同時,學生想要取得理想的學習成績,需要日復一日地努力、實踐,教師要利用物理課程資源來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引發學生的反思、感悟,促使學生的深度探索和思考。如:在“加速度及與速度變化關系”物理課程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動畫、視頻,提出問題“摩托車在啟動期間如何獲取最大加速度?可以無限量增加摩托車速度嗎?”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學習經驗給出答案。接著教師要再次給予指導、點撥:“不僅摩托車加速度案例如此,你們的學習也如此,雖然高中是重要的學習階段,但是想要一飛沖天取得成功是不容易的”,以此來讓學生明白在學習中要不氣餒、不放棄,循序漸進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加快學習進度,消除學生的焦慮、自卑心理,能夠擁有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奮斗方向[3]。
2.站在學生角度,重視深度學習
在“課程思政”模式、理念的指導下,高中物理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來布置任務、設定方案、開展活動,重視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和探究,讓學生在獲取、收獲物理課程知識同時,培育學生優良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在講述高中物理知識期間,教師需要引領學生自我認同、自我消化,真正內化物理知識,形成積極、正確的道德觀和情感觀。教師要改變表層化講述物理知識的教育狀態,要結合思政經驗、生活常識來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讓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感,從中獲得人生道理、哲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如: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航空母艦艦載機加速起飛以及降落的視頻,為學生介紹航空母艦艱難的建設歷程,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民族、國家認同感,還能夠讓學生意識到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讓思政、德育理念真正滲透到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提高物理課程活動質量,培育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學習習慣。又如:在“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程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探索“怎樣把風能轉化成電能”知識內容,并且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如下學習任務:結合生活經驗、查找資料掌握電燈照明的實際發展歷程,了解節能燈泡的最新資訊;了解電能轉化特征,了解我國的發電種類,談一談不同發電類型的原理,探索哪一種方式是最環保的發電形式;分析能量轉化成電能的過程。通過設定如上學習任務,既能夠讓學生全面內化、復習物理理論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掌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方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實踐意識,全面滲透、落實“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理念[4]。
3.圍繞教育內容,適當拓展課程資源
在“課程思政”視野下,高中物理教師不要局限于物理課程范圍,而是要融合物理教材內容適當補充、拓展課外資源,為學生展示、講解一些思政案例,實現物理課程和思政元素的整合,提升學生物理學科綜合素質。如:在“光學知識”課程活動中,教師要重點講解“小孔成像”知識點,讓學生了解知識點的實際發展過程;在講述“共軸轉動”物理課程知識期間,教師要圍繞杠桿模型來拓展古代學者的原理研究過程、方法,掌握古代學者應用桿秤、拋石機的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有深刻的了解,感知古代學者的才華、智慧。同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資源、元素。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插圖都是現代科技產品,具體包含了國產飛機、磁浮列車等,這些能夠讓學生感知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圍繞課內素材來引入一些傳統文化知識,為學生展示古代人的發明、創造,引領學生去探尋真理、積極創造,激發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索精神[5]。
(三)滲透物理學思想,培育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
“課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在高中物理課程中,教師要注重滲透物理學思想,培育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喚醒學生去探索物理知識、物理實驗的自主性,實現物理課程和德育元素的融合,促進高中物理課程教育的改革、創新。
1.了解物理現象中的對稱性
在高中物理課程活動中,很多物理知識中都涉及對稱性思想,教師要重點講述這些內容,讓學生感知物理現象中的奇妙之處。如時間對稱就是一種物理現象,教師在講述“地球自轉和公轉”地理課程知識期間,要著重講解四季更替、晝夜交替現象。而在干涉條紋、光的衍射、平面鏡成像、圓周運動、簡諧運動、斜拋運動中涉及了空間對稱,這些都需要學生的認真剖析、挖掘,通過探索知識來觀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6]。
2.挖掘物理知識中的抽象對稱性
在“課程思政”導向下,高中物理教師要著重展示、滲透物理學思想,其中抽象對稱性也是一種物理學思想,抽象對稱性并不能用圖像、圖形來簡單描述和說明,而是需要讓學生由感性認知轉化為一種理性認知。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很多物理概念具備抽象對稱性特征,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實物粒子波動性、電荷引力斥力和磁體引力斥力、磁體中的N極和S極、正電和負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運動和靜止等,教師要通過實驗操作、知識驗證的形式,讓學生挖掘這些物理概念中的抽象對稱性,訓練學生物理學科發散性、抽象性思維能力。
3.分析物理知識中的對稱性思想
在歷史發展中,很多物理學家都通過對稱思想發現了新的知識規律,如在庫侖定律中應用了萬有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中的對稱性;德布羅意把波粒二象性應用在實物粒子中,認為實物粒子具備波利二象性,這個發現還獲得諾貝爾獎。同時,在高中物理課程中,教師要把探索、分析對稱性思想的主導權交給學生,不要直接向學生展示這些物理學思想,而是要讓學生在匯總、歸納物理知識,或者是在物理實驗活動中去探索,從中來熟悉、應用物理學科思想,培育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探究能力、實踐能力。
(四)開發物理課程中的思政資源
“課程思政”是一種重要的育人途徑,在高中物理課程中,教師要開發、挖掘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圍繞物理學發展史、前沿科學技術層面來滲透思政理念,展示“課程思政”的意義、優勢,提升高中物理課程教育質量、效率。
1.挖掘物理學發展史中的思政資源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關物理學發展史的知識比較多,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其中的思政資源,展示物理教材知識的育人優勢與價值,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物理知識過程中,獲得至深的情感體驗、學習感悟,培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在物理學發展史中包含的知識點比較多,如科學家的創新與探索精神、物理概念和定理的發展過程、物理現象認知過程、物理技術及應用前景等。首先,教師要結合物理學家、科學家的事跡來講解物理學史,因為任何一個物理公式、物理定律、物理概念、物理現象的發現,都是物理學家、科學家用心鉆研的成果,他們付出了較多的努力、精力、時間,同時也經歷了無數個失誤、失敗,如不同學派之間的學術爭論,著名的超距作用與近距作用之爭、微粒說和光波動之爭、陰極射線本質之爭等,這些真實的故事能夠讓學生獲得至深的體驗和感悟,意識到了成功并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需要敢于挑戰、不畏困難,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實現物理課程教育和德育理念的相互滲透。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解科學家、物理學家為了發明團結合作、努力奮斗的案例,培育學生良好的科學精神、奮斗精神,激勵學生將來成為國家的優質棟梁人才[7]。
2.展示中國前沿科技中的思政資源
在“課程思政”理念的點撥、指導下,高中物理教師要著重講解中國前沿科技中的思政資源,如航天技術、高鐵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望遠鏡技術等,通過讓學生了解科技前沿技術重大進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科學探究精神。教師可以在“參考系”中為學生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萬有引力和航天”中介紹“嫦娥探月衛星變軌”科技新聞;在“宇宙起源和恒星演化”中講解“引力波探測”“宇宙大爆炸理論”,讓學生從中來領悟航天精神、科學精神。同時,教師可以在講解物理基礎知識期間引入前沿科技,讓學生對前沿科技動態有全面了解,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心。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物理教學,如通過物理模擬系統、多媒體技術來展示一些科學前沿技術,實現物理教學和前沿科技的融合,全面滲透“課程思政”理念。
(五)借助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滲透思政理念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把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輔助教育工具,借助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滲透思政理念,以此來拓寬學生物理課程知識視野,提高物理課程活動質量、效率,培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更為直觀、生動地展示物理課程中的知識規律、實驗原理,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從中來獲得豐富的感知、領悟,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如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來講解牛頓第一定律,從中來滲透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讓學生明白“運動是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通過信息技術來展示電荷、剛體、質點的理想模型,滲透重視主要矛盾、忽視次要矛盾的思政理念;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熱力學第二定律,無形中滲透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軟件來展示物理實驗,讓學生從中來挖掘、發現思政元素,如:可以利用Tracker軟件來展示自由落體定律、圓周運動、加速度等內容,培育學生敢于創新、敢于質疑的精神,讓學生了解供需關系、量變質變規律等,實現物理課程教學和德育的相互滲透。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物理實驗室App來挖掘思政理念,如通過App來展示萬有引力和宇宙航行、電磁感應、核裂變和核聚變物理知識,無形之中滲透科技強國理念、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科學責任感等,讓學生對事物因果關系有正確的辯證和認知,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8]。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挖掘物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也要對課內素材、知識進行補充和延伸,讓學生在學習、探索、應用物理知識期間,開闊學生物理知識視野,培育學生良好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物理課程教育和德育理念的融合、整合,提升高中物理課程教育效率、質量,促使學生的個性化、綜合化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學軍,黃國雄,畢鋒,等.課程思政與核心素養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機融合:以“靜摩擦力”為例[J].物理通報,2022(4):78-82.
[2]吳燦銘,陳文峰,李秀燕.在高中物理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以“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為例[J].中學理科園地,2022,18(2):9-11.
[3]李林.立德樹人格局下課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教學的實踐研究:以能量量子化為例[J].物理通報,2021(12):67-70.
[4]方潤根,葉晟波,陳諾.課程思政與新課標的關系及融入高中物理教學的探索:以“電動勢”為例[J].物理通報,2021(12):81-85.
[5]劉紅娟.課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以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為例[J].中學物理,2021,39(19):19-22.
[6]王艷,祝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材分析與研究: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動力學”內容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21,39(9):22-24.
[7]馬如寶.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之旅:以“重核裂變鏈式反應”教學設計為例[J].物理教學,2021,43(8):31-32,10.
[8]張振偉.物理思想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的方法[J].吉林教育,2019(Z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