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背景下,打造高效地理課堂已經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凇敖獭獙W—評”一致性的教學理念,以區域地理“歐洲西部”一課為例,探索如何開展高效地理課堂,可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有效的課堂評價成為一個整體,進而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明確提出地理課程要“堅持育人為本”“優化課程結構”“活化課程內容”“推進教學改革”“發揮評價功能”。教師要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推進高效地理課堂的構建,需從教學目標出發,創設教學情境,設計問題指引,布置學習任務,進而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形成符合學生認知標準的目標線、情境線、問題線、活動線、評價線。本文以區域地理“歐洲西部”一課為例,對如何打造高效地理課堂,實現“教—學—評”一致性進行初探。
一、基于課標及學情,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地貫徹“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在構建學習目標時,應依據新課標來設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同時要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適當的調整。通??梢圆捎谜n前導學案的形式,檢測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通過對學生完成的導學案進行分析評價,為接下來目標的設立提供依據。筆者結合教材前面的教學內容,設計能夠測試出學生區域認知水平的課前導學案。導學案要求學生根據圖片說出印度的地理位置;歸納出如何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說出印度的自然環境特征;分析印度農業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課前,筆者將學生完成的導學案收上來,綜合新課標和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目標水平1:能夠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不同視角,在地圖上觀察和認識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
目標水平2:能夠在描述歐洲西部地理位置的基礎上,分析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與該區域水分、熱量間的關系,學會分析地理位置與其他要素間的聯系;
目標水平3:能夠歸納歐洲西部地形、河流、氣候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目標水平4:運用相關資料說明歐洲西部的自然環境對畜牧業發展的影響。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情境,依托情境形成學習任務,進而以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達到知識的遷移、情感的升華,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即課堂始終遵循目標線引領、情境線貫穿、問題線啟發、活動線推進、評價線診斷。
二、基于情境設計,開展課程內容
在目標線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定相應的情境:由班級小記者與德國學生的訪談記錄貫穿整節課,由情境線引出問題線,進而設置活動引導學生認識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這部分內容對應目標水平1,評價任務為會讀圖,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半球位置三方面描述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學生在地理位置的基礎上,進而分析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對氣溫、降水的影響,即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三面臨海的位置,這里終年盛行西風,使得歐洲西部全部溫和濕潤。這部分內容對應目標水平2。
【訪談片段1】
小記者:你的家鄉在哪里呢?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德國學生:我先給大家來看一段我家鄉的短片吧!
【教學環節】
導入新課:(播放《俱往昔,數世界美景,還看西歐》的短片)。
師:小記者的家鄉美得如此令人神往,他的家鄉到底在哪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到歐洲西部地區去看一看。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展示,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到歐洲西部的美景,形成對歐洲西部的初步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細讀地圖明概況】
活動1:定位置(多媒體出示不同尺度的地圖,引導學生認識歐洲西部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活動2:找國家(多媒體出示歐洲西部的國家和2010年歐洲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的國家的圖片,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完善國家名片)。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地理知識,從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等不同角度指出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提高其地理位置的分析和解決能力。通過找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歐洲西部雖然面積狹小,但是國家眾多,同時也是世界上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
【訪談片段2】
小記者:難怪歐洲西部成為眾多游客出行的目的地,我們中國也有很多的景點,相信你們來到中國這么久一定去過很多的城市,那你們都品嘗了中國的哪些美食呢?
德國學生:品嘗了餃子、米飯、面條,最喜歡吃大連的海鮮啦!
小記者:你們平時在歐洲都吃什么美食呢?
德國學生:我們一日三餐都吃面包、牛羊肉和乳制品。
小記者:可見咱們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很大,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教學活動:品味美食探根源】
探究1:氣候對畜牧業的影響。
任務布置:教師出示歐洲西部氣候類型分布圖,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讀歐洲西部氣候圖,找出歐洲西部主要的氣候類型,并思考哪種氣候類型更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對比伯明翰和漢堡兩地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說明歐洲西部的氣候對發展畜牧業的影響。
提出問題: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廣布,受到什么位置的影響?
探究2:地形對畜牧業的影響。
任務布置:教師出示歐洲西部地形圖,讓學生完成下列內容。在地形圖上找到主要的平原、山脈;根據亞洲的地形特點,歸納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說明歐洲西部地形分布對發展畜牧業的影響。
提出問題:假設阿爾卑斯山脈的走向發生了變化,會給歐洲西部的畜牧業帶來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鏈的設置,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通過閱讀圖文材料,培養學生信息提取、歸納和總結的能力。同時,通過對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的分析,使學生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依據情境線索,德國學生品嘗了中國的美食之后,發現我們和他們的一日三餐有很大的差異,由情境線再次引出問題線:為什么德國人與我們的飲食結構相差甚大?這種農業類型與自然環境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就需要教師設計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歐洲西部的自然環境。
通過讀圖可知,歐洲西部主要的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析伯明翰和漢堡兩地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得出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具有全年溫和濕潤的特點;通過在地形圖上找歐洲西部主要的平原、山脈,歸納歐洲西部的地形以平原為主,中部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歐洲西部主要的河流有萊茵河和多瑙河,兩者均發源于阿爾卑斯山脈,萊茵河自南向北注入北海,多瑙河自西向東注入黑海,河流的流向主要是受地形的影響,即地形影響河流。地形對氣候有怎樣的影響呢?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再加上南部山地東西走向,有利于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形成范圍廣大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這部分內容對應目標水平3。
這樣的氣候、地形對畜牧業發展具有怎樣的影響呢?教師針對這樣的問題可設計活動,提供材料,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分析。評價任務會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間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以導圖的形式進行評價,該部分對應目標水平4。通過對地理要素間相互關系的學習,設置問題。從世界范圍看,北美洲西部也有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何沒有多汁牧草的分布?假設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會給歐洲西部畜牧業發展帶來什么影響?教師通過追問的形式,檢驗學生對于新授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訪談片段3】
小記者: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吃到歐洲的美食啦!不過,你們每天吃那么多乳制品,生產起來豈不是需要很多人力呀?
德國學生:不是這樣的,我們這里的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我帶你去彼得家的牧場看一看,你就清楚了!
【教學環節】
導入環節:歐洲西部從事畜牧業的農民以飼養牛、羊等牲畜為主,同時種植谷類作物及牧草,主要生產肉類及乳制品。那么,歐洲西部乳制品的生產經過了哪些流程呢?我們一起到牧場去體驗一番。
【教學活動:解密農業析特色】
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歸納乳產品生產的流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了解歐洲西部的特色化農業,認識這種農業是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雙重影響下形成的,學會“因地制宜”的農業思想。
三、圍繞教學效果,制訂課堂評價任務
新課標在“課堂教學評價建議”中提出“課堂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主渠道”。在教學中,教師在評價方式的選擇、評價工具的運用等方面,應注重鼓勵學生,讓評價發揮應有的功能。評價到位,學生才能把握基礎知識,在認知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為了讓學習評價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教師要明確學習評價的規則,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單純地采用考試等終結性評價的方式不能客觀地對學生作出評價,不能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第一時間作出調整,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一)形成性評價
對學生進行評價是“教—學—評”一致性原理在運用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對學生學習的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以往的課堂評價帶有一定的隨意性,而“教—學—評”一致性背景下的課堂評價主要參照學習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不同學生的評價應該有針對性,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建立成長檔案袋的方式,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分階段的記錄,使得學生可以及時地對自身有著比較明確的認識,更有利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常會立足于目標線和情境線,最終確定問題線和評價線。
教師通過問題的設定,設計相應的評價標準,根據評價標準的內容對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問題的表現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不能只是對與錯,還應該解釋對或錯的原因,此過程多采用組內互評,最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進行總結。教學評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評價中不斷完善、提升自己。
通常情況下,評價手段多采用自評、互評和教師總評相結合。自評就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進行點評,點評的重點多為地理要素闡述的準確性等;互評主要適用在小組合作環節,相比較學生自評,互評可以發現學生自身沒有發現的問題,更體現了評價的全面性;總評是在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或者是成果展示作出的總結性評價,并為學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二)終結性評價
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融入“教—學—評”一致性理念,還需借助終結性評價來測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布置課后作業就是檢驗的有效手段之一。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還要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提出必要的指導性評價。此外,作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使得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
以本課為例,筆者在課后布置的作業分為必做作業:認識歐洲西部國家“冰雪之緣”的原因,即歐洲西部是世界上舉辦冬季奧運會次數最多的地區,其發展的有利條件是什么?筆者通過必做作業檢驗學生對于自然地理要素間相互關系的掌握情況。選做作業:請學生課后關注近期有關歐洲西部的新聞,搜集歐洲西部主要景點的圖文資料,以便下節課能夠更好地與德國小記者進行交流。
本節課以小記者與德國學生的訪談為主題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讀圖、討論、探究一步步解決訪談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參與面廣,積極主動,活動充分。通過對比我國與西方人飲食結構的差異,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易于增加感性認識并逐步理解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的原因。最后通過構建思維導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注重“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地理課堂需要教師在實際授課的課程中,必須充分全面地認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教、學、評分散的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此提高地理課堂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謝冬敏.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地理區域認知培養體系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5).
[2]張婷.“教—學—評一致性”原理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界,2022(10).
[3]高振奮.教學評一致性視角下的地理寫作素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3).
[4]謝恩奇.指向“教—學—評”一致性地理問題式教學實踐: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海岸地貌”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3).
[5]王春春.對初中地理教學評的一致性實踐與探究[J].文理導航,2018(16).
(責任編輯:趙昆倫)
作者簡介:沈琪琪,大連市第八十中學教育集團教師。
課題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中學地理教學評一致性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G20CB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