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瑤
【摘要】紀錄片是傳遞文化品格與價值觀的一種高品質文藝作品,極具中國文化地域特色的紀錄片字幕翻譯為傳播中國優秀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本文基于生態翻譯視域,對中國央視紀錄片《國家公園》進行案例分析,探討其字幕英譯的生態三維轉換,經分析發現,該紀錄片字幕英譯本體現出了生態翻譯研究的內涵,有利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國際傳播。
【關鍵詞】生態翻譯;三維轉換;字幕翻譯;《國家公園》
【中圖分類號】H3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8-010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33
作為從翻譯學和生態學這兩門學科中誕生的跨學科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將翻譯與生態有機融合,在生態學系統中研究翻譯活動,是一種研究翻譯的新路徑。2008年,胡庚申在《生態翻譯學解讀》中提出“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的概念(胡庚申,2008)。近年來,生態翻譯學研究范式在中國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和重視,成為諸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圍繞著生態翻譯學開展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果,生態翻譯學理論體系也隨著多年深入探索而不斷完善。
為將翻譯研究發展與響應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性決策相結合,譯者應適當關注生態翻譯視角下中國優秀文化作品英譯。該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應用價值。
國內關于生態翻譯的研究在過去的幾年呈發展態勢,以中國知網(CNKI)為例,將“生態翻譯”輸入到CNKI的主題處搜索,能夠得到4073條結果以上,其中學術期刊有 2400篇以上,學位論文1000篇以上。從學科分組來看,關鍵詞主要集中在中國語言文字(628篇以上),外國語言文字(3400篇以上),文藝理論(860篇以上),其他學科比如中醫學、旅游、中國文學、貿易經濟等數量較少,各在十幾篇左右。從發表年度來看,自2014年起有顯著變化。其中,2015—2022年發刊數量始終呈上升趨勢,2018—2021年期間的上升趨勢尤為顯著,發刊數量于2021年達到頂峰,2021—2022年發刊數量略微下降。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增長態勢代表生態研究范式在國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研究體系不斷發展和豐富,取得重要進展。以2017—2022年期間發表在CNKI的核心期刊為代表,我國外語類核心期刊《中國翻譯》共發表了16篇生態翻譯相關的論文,《上海翻譯》發表了24篇。其中,《上海翻譯》2017年第5期的生態翻譯學專欄刊登了胡庚申的《若干生態翻譯視角的應用翻譯研究》,該文提出在生態翻譯這樣一個宏大理論體系中,從翻譯教學研究、翻譯史/譯論史研究、翻譯批評研究、翻譯倫理研究等不同理論視角開展翻譯應用研究。該觀點有利于擴大研究視野,促進生態翻譯在各領域的拓展應用與發展。《中國科技翻譯》2018年第1期的譯海論壇刊登了修文喬、姜天揚發表的《從語言—文化—交際維度的轉換看科幻作品翻譯——以劉宇昆譯〈北京折疊〉為例》一文,該文從多維度適應與選擇視角分析科幻作品英譯中的翻譯策略應用,為生態翻譯視角下的科幻作品英譯提供了借鑒實例。
《國家公園》是中國央視網于2021年6月面向國際出品的自然類紀錄片,它呈現了“動物外交官們”的日常生活與棲息環境,講述了藏狐、中國大鯢——娃娃魚、大熊貓、中華小熊貓、川金絲猴、紅腹錦雞、紅白鼯鼠、穿山甲等動物的生存狀態。這些稀有動物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發揮著利于溝通、增進中國與世界友誼的作用。該紀錄片也展示了中國人民踐行生態保護行動、構建人與自然長久和諧的努力。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賀耀敏,2021)。紀錄片《國家公園》的中文字幕蘊含著中華歷史的深厚文化底蘊,譯者的譯文在表達淺層意義的同時實現了文化、交際層面的適應性轉換。鑒于此,本文以“三維轉換”為切入點,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出發分析探討紀錄片《國家公園》的字幕英譯技巧,觀察該部紀錄片字幕英譯實現的有機生態平衡。
一、語言維轉換
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過程實質上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翻譯方法的理論基礎是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而最佳譯文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譯文”(胡庚申,2008)。譯者在語言層次上進行翻譯,需要挖掘不同語言的特征與表現形式,使譯語突出該語言的表達特質并符合其本土使用者的用語習慣和心理預期。在語言維的詞匯層面,中文大量采用動詞,而英文少用動詞,且往往使用其他手段表示自然傾向,從而總體呈現出靜態特征。
例1:它們必須爭分奪秒。譯文:But theres no time to waste.此處表達的是自然界動物捕獵、覓食的緊迫性。原文作者運用的“爭、奪”等表示動態的詞語,加劇了視頻呈現的緊張感。鑒于此,譯者在翻譯時應著重思考這部分動詞的翻譯轉換,“爭、奪”這類中文動詞沒有英文動詞的各類形態變化,因此原文只能使用多個動詞本身來表達動態意義。而英文多使用非謂語動詞、動詞的名詞形式等來表達相似的動態含義,與“爭分奪秒”相比,該句譯文則是一種靜態陳述。此例的there be句型表示出靜態的“沒時間浪費”之意,在語言維度實現了生態翻譯轉換,為目標讀者塑造出抓緊時間的緊促局面,實現了原文譯文的有機生態平衡。
例2:好戲開場。譯文:Its showtime.原句中,“開”字是核心,原句突顯“開場”這一關鍵詞。而此處譯文的showtime是與“開場”相關的名詞性表達。譯者為了保持語言維的語言生態平衡,綜合考量了中英文用語差異并在翻譯時采用“It+be動詞”的形式,使譯語觀眾對原文的四字詞語含義清晰明了,感受到接下來將是“一出好戲”并集中注意力。
例3:這對小吃貨花栗鼠來說,絕對是好事一樁。譯文:Welcome news for our hungry chipmunk.“好事一樁”作為原文的關鍵信息位于原文句子后面,譯者卻將Welcome news置于譯文句子最前面。此處,譯者基于不同受眾的語言文化背景,將“中文重點在后,英文重點在前”的句法差異融入到了翻譯過程中,使其更符合譯語觀眾的用語習慣,在原文與譯文中間發揮了語言維的協調轉換作用。
例4:然而萬事開頭難。譯文:An unpromising start.原文句子最后的“開頭‘難”是該句的重點信息,譯出的英文版本卻使用start前面表達”不容樂觀、難有好結果“之意的unpromising一詞來替換“難”。此處轉換充分考慮到了中英文重點信息的位置差異,靈活且生動,使譯文更加地道,也使譯語觀眾對“萬事開頭難”這一俗語有了深刻理解。
例5:這一次有驚無險。譯文:Its a lucky escape.有驚無險是中文里常見的四字格詞語,這種表達簡潔且整齊勻稱,譯者使用lucky escape翻譯“有驚無險”巧妙地表現出僥幸逃脫的緊張氣氛,而且消除了譯語受眾對原文的陌生感,此處語言維轉換真實且自然。
二、文化維轉換
文化維生態平衡指的是將語言的文化背景因素納入微觀的語言細節處理之中,使原文的文化內涵在譯文中得到體現。譯者只有在字幕英譯中將翻譯與雙語背后的文化成分相聯結,對原文文化內涵因素進行詳細闡述,滿足譯語觀眾的認知,才能產出真正出色的字幕譯本。從文化背景上看,與所有人息息相通的文化是人類歷史長期積淀形成的,作為翻譯主體之一的譯者應該在翻譯工作中承接傳遞優秀文化的任務,關注并挖掘原語文化內涵的詮釋與傳播。
字幕翻譯呈現出通俗、簡短、精煉等特點,且出現時間短,不像書本文字一樣可供讀者進行參照(李運興,2001)。因此,從文化差異視角來看,準確且迅速傳遞出原文的文化意象是做好字幕翻譯的關鍵。字幕翻譯是受制約的翻譯,與傳統“二元文本”翻譯相比,字幕翻譯更有其自身的特性,常被稱為“保持均衡的藝術”(錢紹昌,2000)。正因為紀錄片字幕翻譯脫離了傳統翻譯的“二元文本”概念,脫離了常規文本呈現和閱讀方式,與傳統翻譯路徑有很大差異(程維,2014)。因此譯者更要注重譯文文本的可讀性,將原語文化中帶有文化特殊性的文化意象以讀者便于理解的方式翻譯出來,而非省去不譯,實現均衡的藝術與故事講述的最佳效果。譯者既要注意電視屏幕時空限制,又要處理好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域差異關系,以確保譯文的流暢與自然(杜紹苓、王躍洪,2015)。下面主要從俗語、成語等方面論述文化維在《國家公園》字幕英譯本中的應用。
例6:誰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譯文:Who says crime doesnt pay?“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是一個常見的中文俗語,表示不會憑空不勞而獲,不付出努力就不會得到回報,提醒人們小心陷阱。引用俗語是中文的典型特征之一,俗語凝練、通俗且富含哲理,感染力強。該句俗語在《國家公園》中描述的是一只花栗鼠偷偷潛入其他花栗鼠的巢穴偷吃糧食,此處譯文并沒有對照原文直接轉換“免費的午餐”這一意象,而是從原文中跳脫出來,巧妙運用crime doesnt pay表示花栗鼠偷吃到了不屬于自己的果實。譯者在語言維層面采用了適應譯語的表達方式,跨越了語言的障礙,在文化內涵上準確表達了對應的含義,跨越了文化的鴻溝。
例7:但這一身盔甲卻成了懷璧之罪。譯文:But its defence has become its downfall.此處的故事背景是穿山甲的鱗片如同堅甲利刃,在醫療不發達時期穿山甲的鱗片和肉被用于入藥,因此穿山甲成為最熱門的販賣對象之一,但正是它的稀有價值為它帶來殺身之禍,早些年間穿山甲慘遭偷獵,數量驟減,瀕臨滅絕。原文使用出自《左轉》的中文成語“懷璧之罪”,該詞本意為“因為有才能而慘遭陷害”,旨在表達穿山甲因懷有寶貴的鱗片而給自身招來殺身之禍。譯文使用defence,become,its downfall幾個詞簡潔、直白地表明了懷璧之罪的基本含義。如果用直譯法將“懷璧之罪”生硬移植過去,譯語受眾不理解該成語,原文的中文文化色彩也未能得到充分體現。譯者采用改寫、壓縮性意譯的方法提高了譯文的可接受性,便于受眾在時空限制下快速理解譯文。
例8:最終,宵小之徒被打得抱頭鼠竄。譯文:Eventually the thieves turn tail and flee.奈達(1982)曾說:從語言學角度來說,英漢語言之間最重要的區別特征莫過于形合與意合的區分。中文重意合輕形合,所運用的四字詞語語義密集且結構復雜,其他文化背景的受眾對此不容易理解。英文重形合輕意合,結構有限、直接明了。因此譯者在進行四字格翻譯時要在結構、內容上做出多維轉換。此例中,“宵小之徒”是中文的四字成語,指盜匪壞人之流,“宵小”一詞早在中國明清時期的詩歌作品中就出現過。譯者具有較好的文化意識,運用獨特的眼光審視、理解原文,參透該詞所指,結合中英形合意合差異,將“宵小”譯為thieves,避免譯語受眾曲解原文,直截了當,通俗易懂,實現了文化維適應性選擇轉換。
例9:它準備使出殺手锏。譯文:He prepares for his big reveal.“殺手锏”為中文詞語,原指在格斗時趁敵人不注意,使用“锏”這一克敵絕招,現在指趁機使出制勝的招數,也可指特別擅長的本事,出自清代小說《說唐全傳》。如果將本民族的文化因素生硬地搬到譯語文化中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溝通障礙,因此譯者將其譯為big reveal詮釋了殺手锏的基本大意,實現了文化生態的和諧。
例10:它們學會了入世之道。譯文:And theyve learned to work the crowds.“入世之道”是指進入社會,在社會中生存。在佛家語當中,入世和出世相對應,指的是生于世上,即be born,那么在這里顯然指步入社會。對于動物們來說,學會入世之道的意思是學會如何與其同類或者人類相處并立足、生存下去,這里“它們學會了入世之道”是在描述猴子們學會如何向人類討要食物。譯者將“入世”譯為work the crowds,是將原概念剖析、解讀之后再翻譯的結果,幫助觀眾克服了文化層面不易理解的障礙,實現了原句文化內涵的精準傳遞,是文化維的選擇與適應。
三、交際維轉換
交際維轉換要求譯者在關注語言信息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還要把重點放在交際層面上(譚載喜,2009)。交際維度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劃入翻譯的生態學視域之中,關注翻譯轉換時涉及的說話人交際意圖,避免聽者對原文的錯誤理解。譯者只有在字幕英譯時轉換出原語的真實目的,譯語才能被目標受眾理解和認同,最終克服語言間的障礙,通過翻譯實現跨文化交流。
例11:在這片苦寒之地,死里逃生是難得的幸運。譯文:Life in this tough region rarely gives a second chance.譯者沒有按照字面意思將原句處理為“死里逃生是幸運”,而是采用rarely和a second chance表達再次獲得生存的機會十分難得,譯出了原文的深層含義,完成了交際意圖的適應性轉換。翻譯絕不僅僅是一個純技術層面上的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而更是一個通過語言的中介來實現的兩種文化之間的協調和對話,其目的在于交際,借助“翻譯過程中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追求的是原文和譯文的交際生態能夠得到最佳的維護和保持。”(胡庚申,2013)因此,譯者應積極發揮主動性,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搜索各類信息,在語言、文化層面轉換之外,也要使譯文達到交際維的最佳效果。
例12:風吹幡動,把人們的祈愿和祝福傳到四面八方。譯文:Here the wind will carry their prayers for protection, far and wide.此處介紹了人們用代表著自然界不同元素的經幡祈愿,希望借此得到強大瑞獸的加持。原文“風吹幡動”的“幡”指經幡,譯者處理為carry their prayers for protection,并沒有直接譯出“風吹與幡動”的景象,這樣便表現了原文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使國外觀眾瞬間體會到了“風吹幡動”背后的真實含義,即人們的祈愿隨風飄揚。譯者考慮到了原文在交際層面的內涵,在原語與譯語之間實現了交際生態平衡。
例13:終于等到冬去春來。譯文:At last winter loosens its grip.“冬去春來”,譯者沒有處理為冬天過去了、春天到了,而是用loosens its grip更確切地表達出一種“春天終于到了、盼望已久”的情感成分。因此在視頻呈現的時候,紀錄片的解說人與譯語受眾之間就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情感交際效果。
四、少量有待商榷的譯文
基于生態學視域下有關紀錄片《國家公園》字幕英譯分析,譯者在該紀錄片的字幕英譯中實現了語言、文化、交際等層次的生態翻譯平衡,其譯文不僅忠于原文還具有靈活性。以上的很多例子并不是只包含一個維度的生態轉換,但是為了便于闡述將其分開舉例。此外,筆者在觀看該紀錄片時也發現了一些值得再度深入思考的譯文。
例14:朗噶很高興西藏棕熊前來求助,但借光的狗狗們和棕熊是對歡喜冤家。譯文:Namgyal is happy to give a helping hand to this resourceful bear,and the dogs are relieved to see him heading home.該例出自《國家公園》紀錄片第一集四十二分處,譯文后半句譯出了狗狗們對棕熊的到來也很高興,但是筆者認為“歡喜冤家”這部分是否還可以進一步完善,比如“love-hate relationship”或“a quarrelsome and loving couple”,這種處理也許可以更全面地展示出狗狗們和棕熊之間“歡喜冤家”的微妙關系,在文化維、交際維層面使原語譯語生態平衡更加完善。
五、結語
央視紀錄片《國家公園》的字幕英譯實現了生態學視域下的多維度轉換,對促進中西方自然文化交流、傳遞中國特色地域文化有積極作用。譯者在翻譯該紀錄片字幕時考量了整個翻譯生態環境、中英語言維差異、文化因素、交際意圖、譯語受眾以及紀錄片的特征,其譯文忠實、流暢、有趣,貼近譯語表述習慣與文化背景,產生了良好的交際效果。生態翻譯視域為字幕英譯與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我們將其與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相結合,應用到更多字幕翻譯創作中,立足翻譯的出發點,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NIDA E.A.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California:Englis 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程維.紀錄片字幕漢英翻譯研究——以紀錄片《美麗鄉愁》的翻譯實踐為例[J].上海翻譯,2014,(2):24-27.
[3]杜紹苓,王躍洪.電視字幕漢英翻譯研究——以CCTV“向《論語》借智慧”節目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5,28(04).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
[5]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6]賀耀敏.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7]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
38-40.
[8]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1):61-65
[9]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