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摘要:在培養核心素養的導向下,化學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形式,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推動學生化學知識和學科能力的協同發展。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要合理將“微項目”教學內容滲透到課前準備、課堂展示、課后訓練等各個教學環節中,有效搭建“導學—研學—踐學”一體化的化學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有序進行觀察分析、辨析探究、協作交流、實踐應用等不同維度的學習和思考,有效改善學生的化學學習品質,鍛煉學生的化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化學;“微項目”;教學策略;學習品質;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2-0097-04
“微項目”教學可以視作項目式教學的“微縮版”,同樣具備項目式教學主題鮮明、自主性強等特點,能夠發揮出強化學生學科學習意志,推動學生自主構建新知,鍛煉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等教學作用[1]。同時,“微項目”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更為精簡,因此其受教學時空條件限制更小,對學生學科專項能力的訓練效果更為突出,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力抓手。化學教師應積極探索“微項目”教學模式在初中化學的課前、課堂、課后等各教學環節中的對接融合點,科學搭建初中化學“微項目”教學體系,以助推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有效打造出智慧化初中化學課堂。
“微項目”教學模式通常有著鮮明的目標導向。化學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引入“微項目”教學模式,合理設置課前導學目標和組織內容,完善化學教學課前導學機制,可以讓學生在更具針對性的導學目標的引領下初步理解教學內容,從而為學生后續深入化學課堂,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做好鋪墊。
1.設置導學目標
化學教師借助“微項目”教學模式,在課前導學階段設置明確的導學目標,可以有序啟動學生的化學思維,促使學生初步感知化學學習要點,提高學生前置學習質量。當前,部分學生的化學學科學習經驗不足,在面對化學新知時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對此,化學教師可以將“微項目”導學目標作為驅動,引導學生圍繞目標主線拆解學習內容,以此增強學生化學預習的條理性和有序性,讓學生逐步找到合適的預習切入點,進而對化學知識形成更多認知。值得注意的是,化學教師設置的“微項目”導學目標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要貼近初中生的學情,以避免目標過高影響學生的預習信心,限制學生課前預習效果。以“我們身邊的物質”章節教學為例,第一小節教學內容為“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課堂教學有兩大重點:一是借助實驗分析空氣的組成,二是掌握純凈物與混合物的區分要點。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可以“微項目”模式進行教學設計,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這一知識要點,使學生對“混合物”的概念形成初步感知,并有效掌握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分方法。具體來說,化學教師可以化學實驗為主線設置課前“微項目”預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圖文并茂的導學案的輔助下,正確認識該實驗的實驗原理、實驗現象,并從中分析出氧氣在空氣中的占比情況,明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的客觀事實。在“微項目”導學活動的最后,化學教師可以實驗結論對接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表述,以驅動學生初步了解相關概念知識,實現課前導學與課堂教學的銜接過渡。
2.組織項目內容
“微項目”教學模式的內容更加精簡,對化學教師的教學資源整合能力要求更高。化學教師在組織項目教學內容時,要善于從教材編排結構出發深刻把握編者的編排意圖,并按照課前預習要求合理增、減、合、分教材內容,以使教材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微項目”教學目標[2]。化學教師在優化教材內容資源的同時,還要做到靈活運用教材而不依賴教材,主動拓寬教學組織視野,將更多輔助性教學資源合理滲透到“微項目”課前準備中。趣味元素、生活元素、科技元素等都是設置“微項目”的可選素材,化學教師應立足課堂教學內容,積極探尋這些輔助性資源的教學對接路徑,以提高“微項目”教學內容的生動性,有效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為學生進行化學預習注入思維活力。例如,“性質活潑的氧氣”的第一課時的教學需要學生正確歸結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并對氧氣建立起全面的認知。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對物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總結經驗較為缺乏,這會影響他們的預習效果。因此,化學教師在組織開展“微項目”課前預習活動時,應收緊項目學習的關注面,將“微項目”教學內容關注點主要集中于“歸結氧氣的物理性質”這一預習目標,并有效利用生活元素指導學生理清物質的物理性質分析歸納的多種方法。然后,化學教師可在“微項目”中融入“氧氣有沒有氣味”“氧氣會不會溶于水”等預習思考問題,以驅動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作出判斷,引導學生順利歸結出氧氣的各種物理性質,從而豐富學生的化學學習方式,助力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3.對接舊知設計
化學學科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體系性較強,各部分化學知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表象聯系和內在關聯,特別是同一章節的化學知識中,舊知要素和學習方法往往可以作為新知生成的認知起點[3]。化學教師應結合化學知識之間的這種關聯性,對接化學舊知設置前置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啟動化學知識遷移學習程序,促使學生在“微項目”的驅動下有效梳理預習思維脈絡,高效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具體來說,化學教師要做好全面、充分的學情調研,準確把握學生化學學習特點,并根據學生對舊知的掌握情況,合理設計對接舊知的“微項目”教學切入點,將新舊知識對接的學習難度和思維深度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此為學生進行化學預習搭建科學的思維平臺,使學生的化學學科學習潛力被充分挖掘出來。例如,“奇妙的二氧化碳”這一小節的教學位于“性質活潑的氧氣”小節之后,從教學內容特點看,兩個小節的研究對象雖然不同,但研究內容都包含理化性質、實驗室制法、用途等,表現出很強的教學關聯性,為化學教師對接舊知設置課前“微項目”預習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化學教師在本小節的各課時預習教學中,都應加強相關舊知的對接融合,如在圍繞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質的“微項目”預習設計中,化學教師應對接分析氧氣的理化性質,引導學生從同樣的角度歸納總結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質。在圍繞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微項目”預習設計中,化學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比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分析本課時化學實驗的實驗材料、發生裝置、收集裝置、操作步驟、檢驗方法以及其中的反應方程式,并通過類比分析展開化學知識和學習方法的遷移應用,完成化學實驗高質量預習。
課堂展示是“微項目”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在此環節,化學教師應理清化學教材內容編排順序,準確把握階段性教學的重難點,立足實際教學需求,靈活利用“微項目”優化化學課堂情境創設、概念講解、實驗教學等的教學效果,以此發展學生的化學研學思維。
1.巧設研學情境
課堂情境與“微項目”的配合教學可以更好地發揮出二者的教學優勢,達到相輔相成的教學效果。課堂情境教學手段十分豐富,如問題情境、實驗情境、競賽情境、故事情境等,都是常用且高效的情境教學方式。化學教師可根據化學課堂三維教學目標,巧妙設計研學情境,并借助“微項目”的有效配合,拓展情境教學的學科性、目的性,凸顯化學知識主線,拓展學生化學知識學習深度。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模式創造出更加真實、直觀的學習場景,增強教學趣味性,依托研學情境激發學生“微項目”學習的主動性,營造生動活潑的化學課堂研學氛圍,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主動思考中形成更多“微項目”學習成果。例如,“物質構成的奧秘”章節的第一小節“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的教學內容更多體現于微觀層面,主要向學生揭示物質的微粒性,是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的有力素材。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可以《莊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作為研學情境創設的切入點,引出“物質是可以分割的”觀點,并以“分”為主題,對接分割高錳酸鉀的化學實驗“微項目”。學生剛開始設計的分割方案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即用刀片把高錳酸鉀顆粒不斷分割成更小體積。隨著實驗情境主線的推進,高錳酸鉀顆粒越來越小,刀片難以切割。這時,學生的思維會逐步發散,并在小組交流討論中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將高錳酸鉀顆粒融入一杯水中,再不斷“取其半”,直到水的顏色逐漸變淡到看不見紅色為止,這樣學生的認知思維就逐步由宏觀辨識過渡到微觀探析。
2.優化概念講解
初中化學涵蓋的知識內容較為寬泛,其中包含大量的基礎性化學概念內容,而這些化學概念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因此學生在理解、掌握和實踐相關知識時會有一定難度,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化學概念的學習成效。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應立足化學概念的特點,有意識地引入“微項目”教學模式優化概念講解教學,并設置層次鮮明、循序漸進的項目學習任務,以此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及本質屬性。另外,為增強概念講解的直觀性,化學教師可在“微項目”教學模式中投放較多可視化教學素材,以助推學生對化學概念的準確生成。例如,在“物質構成的奧秘”章節的各小節教學內容中,化學概念都占據了較大比重,且這些化學概念大部分是關于微粒知識的,是學生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無法用手觸摸感知到的。如果學生僅憑在腦海中想象這些微觀概念,很容易出現概念理解不清晰、概念混淆等情況。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可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托“微項目”教學模式優化概念講解,并圍繞這些化學概念搜集相關數字化教學資源,以直觀教學手段彌補學生觀察學習的缺失。以“原子”的概念講解為例,化學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呈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圖文素材,引導學生在可視化教學資源的輔助下更加精準、全面地認清原子、原子核的微觀粒子構成,進而提高對整個概念理解的準確度。
3.強化實驗教學
化學實驗在整個初中化學學科教學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教學地位,不僅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深度和建構效果,還關乎著學生的證據推理、模型認知、實驗探究、科學精神等多維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化學教師應加強化學實驗的教學組織、開展,以及形式的創意設計,以提高化學實驗設計質量,培養學生實驗學習情感[4]。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微項目”,強化化學實驗教學的獨特優勢,并結合化學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方法等教學元素推進“微項目”教學模式與化學實驗的多點對接,使“微項目”服務于學生化學實驗學習難點的突破。例如,在“探究分子運動現象”實驗的“微項目”教學活動中,化學教師可利用燒杯、蒸餾水、濃氨水、酚酞等進行化學實驗演示,讓學生觀察兩個小燒杯的液體顏色變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實驗結論。在演示實驗結束后,化學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整合投放本實驗的教學講解視頻,著重從微觀層面分析化學實驗,展示氨分子不斷運動進入另一個燒杯的過程。宏觀實驗現象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直觀感知,而講解視頻則可以幫助學生從微觀層面觀察和分析氨分子的運動過程,二者起到相互補充的教學作用,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印象,助力學生的宏觀辨析、微觀探析、模型認知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教師應注重“微項目”教學模式的有效延伸,將其與化學課后訓練教學對接,引導學生在“微項目”實踐學習中展開多元反思,鍛煉學生反思能力及學科應用能力,發展學生化學學科的多元思維,提升學生課后訓練踐學成效。
1.加強學習反思
化學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化學學科學習反思引導,能夠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成果中的可取之處和短板不足,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5]。化學學科能夠進行反思的切入點較多,化學教師要做好化學教材的研讀工作,以明確階段性教學的關鍵點及思維難點,進而針對學生化學課堂動態學習情況,靈活選擇反思引導教學的切入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有效彌補化學課堂教學的不足。在“微項目”支持下,學生課后訓練學習反思的目標性會更加明確,學生的特定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鍛煉,學生的化學認知體系可以得到有效完善。例如,在進行“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章節的第一小節“什么是有機化合物”的課后訓練設計時,化學教師可借助學習反思環節引導學生思考“有機化合物的概念表述是什么”“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區分點是什么”“你能列舉出哪些有機化合物”等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引導學生系統梳理相關化學概念,幫助學生有效鞏固所學知識。然后,化學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從新舊知識的關聯性入手設計“微項目”學習內容,要求學生回顧化合物概念知識,分析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化合物之間的概念關系,并以此為延伸點,讓學生梳理單質、氧化物、純凈物、混合物這些概念的相互聯系,構建完整的思維導圖。新舊知識的有效對接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小節知識在化學知識體系中的位置,進而自主構建化學知識網絡。這樣,學生不但能實現學科反思意識的增強,還會逐漸養成時時思考新舊知識聯系的良好學習習慣。
2.提升應用能力
化學學科教學既要做好“教知識”,還要關注“用知識”,注重學生學科應用能力培養。教師應遵循“雙減”政策要求,優化“微項目”課后訓練內容設計,整合典型性、代表性較強的高質量習題,采取“減負增效”的訓練方式,深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推動學生對化學知識有效內化[6]。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除了要在課后訓練形式選擇上展開創新設計,還要利用“微項目”展開精題精練訓練,積極增設化學學科實踐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在更具操作性、實踐性的“微項目”的引領下,有效探索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應用。這既能彰顯化學知識的多元應用場景,讓學生熟練掌握化學知識的應用方法,還能塑造學生生活化的化學學科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化學學科學習興趣。例如,“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章節的教學內容中包含淀粉、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多個研究對象。在進行課后訓練內容設計時,化學教師可通過生活元素的融合滲透,將相關問題考查融入真實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如考查學生維生素缺乏癥的掌握情況時,化學教師可設計“你能給患有夜盲癥(腳氣病、軟骨病)的爺爺什么樣的飲食建議”等生活問題。生活氣息濃厚的訓練問題有著更強的趣味性,更能調動學生的課后訓練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化學知識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師有計劃地將“微項目”教學模式滲透到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完善化學教學框架,調動學生化學學習思維,綜合鍛煉學生觀察、探究等多種能力,助推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可依托“微項目”教學模式的獨特優勢,創新設計化學學科課前“導學”、課中“研學”、課后“踐學”等教學活動,有效激發學生化學學科探索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進入化學深度學習,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出“微項目”教學模式的助學與促學作用。
參考文獻:
[1]萬延嵐,薛瑞卿,劉會巒,劉翠,王國明.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中學化學教學設計研究———以“化學反應的快慢”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01):39-43.
[2]趙艷.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復習課微項目式教學[J].天津教育, 2021(33):108-109.
[3]付金泉.微項目學習:基于真實情境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以“溶液的形成”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1(20):51-53.
[4]薛鳳麗.混合式學習在化學微項目中的應用[J].上海教育,2020(Z2):112-113.
[5]鄭海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內涵、要求與建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12):68-69.
[6]李貴強.多元建構體驗提升初中學生化學核心素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14):140-142.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Micro Project"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Xu Fei
(Pucheng County Linjiang Middle School,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353400, China)
Abstract: Guided by the core competence concept,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continuously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form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hemical knowledge and subject abiliti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reasonably integr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micro projects" into various teaching stages such as pre-class preparation, classroom presentation, and post class training, effectively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chemistry teaching system of "guidance-research-practice", guide students to orderly observe, analyze, explore, collaborate, communicate, and practic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hemistry learning, train students chemical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Micro project"; teaching strategies; learning quality; think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