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瑩
[摘 ?要] 小學數學課外實踐類作業應該既指向知識技能的提高,也指向擔當精神的培育。因為小學生學習困難的解決、學習成績的進步、品性的成長等,都離不開擔當精神。作為教師,可以從提升學生擔當意識的角度出發,基于教材一般章節、數學史料知識、數學廣角知識等,進行趣味性、挑戰性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并通過分層針對、自主合作、學科聯手等方式,促進學生作業的高效落地,促進學生素養的不斷提升,促進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
[關鍵詞] 擔當意識;實踐作業;時代意蘊;創新設計;實踐保障
隨著新技術的廣泛運用,課堂實現了大連接、高速率、全真模擬等,眾多課外實踐活動的真實情境都可以搬到大屏幕上。這樣的“搬”有利于課堂的高效與精彩。但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很難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更談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實踐出真知”。于是,不可避免地,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傾向:理論灌輸多而動手實踐少,“知道”多而體驗少,“扶著走”多而“自己走”少,知識實體獲得多而素養提升少。這樣的傾向對于學生的素養提升和擔當意識的培養是不利的。
習近平總書記的“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之論述令人警醒。多一份擔當,學習、成長、事業等就有了保證,就有了堅持不懈的根基。擔當精神應該從小培養,小學階段就讓其生根發芽,最終將對未來產生福澤與回報。小學數學教學同樣肩負著培養擔當精神的責任。數學教學中設計一些能夠激活學生擔當意識的實踐性作業,能夠改善數學學習的整體生態,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基礎。
一、基于責任擔當的時代意蘊
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生在解決可操作的數學活動題時,表現出積極的情感體驗”[1],這種情感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擔當之心。數學活動在于一個“做”,在于學生的親力親為。這里的“做”,應該是指積極的動手操作。小學數學作業也應該在“做”上下功夫。有意義、有價值的動手實踐,能夠增強運用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提升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學生的擔當力與創新力。
擔當精神體現在學習上,就是學生能夠主動質疑問難。碰到難題、怪題、偏題,學生不是遠遠躲避,而是勇于解決;碰到過重的作業負擔,學生不是抱怨與推諉,而是擠時間積極完成,力爭呈現出優質或精品作業。一個敢于擔當的學生,其作業就不是“半成品”或“殘次品”,會拒絕粗糙與應付,力求高質量完成,有時甚至達到寧缺毋濫的地步;一個敢于擔當的人,就是一個精益、專注、創新的人,就是敢于破除厭學情緒的人,就是想方設法激活學習興趣的人。一旦學生具備了強烈的擔當意識,其學習成績的大幅提高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也就在情理之中。擔當精神體現在生活中,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夠身體力行的,就不推給父母;今日事今日畢,絕不推到明天;體現在品性成長上,就是做事兢兢業業,求精、崇德、執著、以誠信取信于人,以無私惠及于別人,以實干報效于祖國。可見,擔當精神是小學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鈣質,是個人逐步融入社會的先決條件。
實踐證明,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低下的學習成績、薄弱的學習素養、有限的道德修養,無不與擔當精神的缺席有關。相反,小學生學習困難的解決,學習成績的進步、品性的成長等,都離不開擔當精神。擔當精神既是學生優質學習的動力保證,又是品性成長的立身之本。充分依托課外實踐性作業提升學生的擔當意識與能力,在今天看來尤為重要。
二、基于責任擔當的作業設計
基于責任擔當的作業的意義被不斷印證,剩下的就是如何設計與應用的問題。課外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可以根據不同的來源渠道進行設計,以便有的放矢,分類指導,應用到位,達到提升素養和強化擔當精神的目的。
1. 基于教材一般章節進行挖掘
新版小學教材中的許多情境來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并且解釋與印證現實生活。“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有諸多契合點”[2],找準契合點做精做細做實,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及實踐意識。教師唯有開始認識到并正視生活化素材與學生擔當精神的辯證關系的重要性,秉持一種兼容并蓄的資源觀與設計觀時,方能為實踐性作業的創新設計提供建設性思路。基于此,教師應考慮教材與素養提升的生成點與糅合點,利用教材與生活的相通之處設計課外實踐性作業,為學生學習的高效與擔當精神的培育而助力。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的“時分秒”之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自制一個“土鐘表”,然后測量跳繩、游戲、吃飯、洗衣服等的時間,以此充分感受體會“時分秒”的具體長度。學生學習完有關“角”的知識后,教師不妨布置以下實踐性作業:利用自己身邊的低成本材料做一個角,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鈍角與銳角;或者用量角器去量一量生活中的角,如自行車上的角、金屬門上的角、鍋碗瓢盆上的角等等。學生學完六年級“圓”的知識后,教師不妨布置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利用所學知識做一個圓工藝品,并思考“圓的制品相對于方的制品有什么優勢”……這樣的作業生活味濃,實踐性強,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走向縱深”[3],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擔當意識。
2. 基于數學史料知識進行挖掘
針對數學史方面的資料進行課外實踐作業的設計應被提倡。一部數學史其實就是擔當精神一再被傳承的史書。數學家之所以有很多重大發現與發明,數學奧秘之所以一次次“水落石出”,呈現于世人面前,正是擔當精神發揮作用后的結果。數學史介入課外實踐作業中,基于多種考慮:追問知識的來龍去脈、弄清文化的“前世今生”、理解數學的思想意義。而這些,同樣離不開扎扎實實的實踐體驗。實踐活動創造了多彩多姿的數學史,因而,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數學史是學習中的應然。比如,二年級學習“推理”時,教師不妨讓學生制作五頂顏色各異的帽子,讓華羅庚“戴帽子”問題得到進一步的印證與延伸;三年級學習“年月日”時,教師不妨充實關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內容,并讓學生自做地球、太陽、月亮運動的簡易模擬儀器;四年級學習“莫比烏斯帶”等方面的數學史知識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制作紙杯,然后與同學合作進行莫比烏斯帶游戲……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來源于數學史,印證了數學史,較好地提升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當然也厚實了數學素養,積淀了數學精神,提升了擔當品質。
3. 基于數學廣角知識進行挖掘
新的數學教材加大了數學廣角的內容,其中不乏一些實踐性內容。數學廣角具有啟迪性、拓展性和開放性等優勢,其“廣”字意味著數學除了純知識、純理論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實踐場域,值得師生邁出創新性的步伐。數學廣角不是針對知識,而是針對思想、方法、素養等,而這正好契合了擔當精神的要義。諸如數學廣角中滲透的優化思想、數形思想、模型思想等,都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依托數學廣角,教師可設計一些趣味性、操作性、挑戰性較強的課外實踐作業,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擔當意識有好處。比如教師可以根據田忌賽馬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外的跳繩團體比賽中運用課文中學過的優化思想,進行優化配置,取長補短,靈活安排,助力團體取得成功;還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倒茶問題”,除了課堂上精準的講解之外,教師不妨讓學生在家庭中進行真正的實踐體會,把洗水壺、接水、洗茶杯、找茶葉、沏茶、燒水等需要的時間以及同時優化環節后所需時間都統計出來,再把整個過程進行拍照,隨后進行統計,并總結出規律及結論,必要時候上傳到自媒體,通過實踐印證數學的豐富與博大。這樣的作業基于一種責任,基于一種擔當,意蘊十足,應該成為課外實踐中的亮點。
三、基于責任擔當的實踐保障
1. 以分層針對促實踐高效
基于責任擔當的實踐作業取得扎實效果離不開分層理念。畢竟,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力、實踐力與負荷力是不一樣的,依據不同個體而制定不一樣的實踐菜單,才是對全體學生的負責。充分發揮差異資源,對于教師而言,是打造生本課堂的需要,對于學生而言,是難得的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基于此,分層備課、分層施教、分層設計因人而異的實踐性作業不可或缺。培養學生的擔當責任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教師不顧實情給學生布置完成不了的學習任務,擔當精神的培養就是一句空話。細微厘清區別度、整體把握分寸感,必將促實踐活動落地生根,促擔當精神落地生根。作業布置以后,針對學困生,教師應通過電話、釘釘、微信等做到“勤了解、細指導、快反饋、真落實”;針對中等生與優等生,教師應該做到“逐步放權、區別對待、整體把控”,真正讓“學困生吃得飽,優等生吃得好”。比如,“年月日”學習之后,教師應布置這樣的分層作業實踐活動,針對學困生,自找材料,制作2022年年歷;針對中等生,搜集或者制作近兩年的年歷,總結大小月的規律;針對優等生,利用計算機技術或網絡資源,通過搜集或親自制作,對比生成近十年的年歷對比圖,從中分析平年與閏年的規律,并解釋“四年一閏”的原因。當然,學困生越級完成中等生與優等生的作業,也應該被提倡。這樣的分層針對有緩坡設計,有進階態勢,有螺旋遞進,有利于一點一滴地提升學生的擔當意識。
2. 以自主合作促能力提高
悉心觀察,小學數學課外實踐活動中不乏成人“捉刀代筆”的現象。成人的替干或代干換來的只是學生的依賴、低能及懶惰,無益于學生擔當精神的培養。由扶到放,給予學生獨自實踐的機會,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因而,課外實踐作業的完成中,學生的自主自悟應被提倡。當然,具體的實踐之中,必要的合作不可或缺,學生可以與家長合作,可以與同學合作,可以與老師合作,在“手拉手肩并肩”中演繹創造的快樂。先自主后合作,既是一種學習理念,亦是一種學習方法;既是高效學習的需要,也是培育擔當精神的應有之義。仍以“年月日”一課的制作為例,關于年歷的制作方面,就紙張的選擇、頁邊的設計、圖案及顏色的選擇、線條的粗細等,教師完全可以放權給學生,力爭做到自我設計、自主排版、自主反饋、自我改進。放權愈多,學生愈有擔當之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或與家長、或與同學辦一份關于年月日知識的小報,“你”負責版面設計,“他”負責內容填充,“我”負責欄目設置,合力完成這份實踐作業。在共同實踐中,互相督促、互相促進、互相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合作力、實踐力與擔當力。
3. 以學科聯手促整合推進
一段時期以來,學科各自為政的做法時有存在,諸多因子缺乏高效統籌。而這,不利于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如果學生打破學科壁壘,能夠從不同學科的交叉、疊加與融合中學得更加有滋有味,那么學生會有一份擔當之責,更有破冰的勇氣與行動。小學課外實踐性作業應該滲透學科融合理念,數學教師應該與其他課任教師聯手打破森嚴分明的界限,引領學生進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實踐環境中去發現數學的豐富,去演繹數學的精彩。比如,數學與作文的融合:低年級數學中學習了“分與合”后,數學教師不妨與語文教師協商布置這樣的實踐性作業——與父母與同學進行“對口令”游戲,將其中最精彩的地方拍照,然后不斷涵詠,最后提筆寫文。數學與美術的融合,如學習了“負數”后,數學教師與美術教師協商布置一道作業——用畫面表現大千世界中“負”的情況,如地面以下的電梯、比賽中失利情況、貨幣中的付出等等。數學與科學的融合,如學習了“分米與毫米”之后,數學教師與科學教師協商,布置如下作業——學生在家中,就植物的細微生長情況進行一次長達幾周的觀察活動,要求做好觀察記錄,甚至可以寫寫觀察日記,最終得出科學結論。這樣的跨學科作業“有助于學生形成多維、擴散的知識結構”[4]。可見,學科聯手,課外實踐作業的完成就有了保障,能夠以長效機制作用于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中。
陶行知早就告誡我們:“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5]小學數學課外實踐性作業更要在“做”上用功夫,在實實在在的“做”中孕育一顆勇于擔當的心。當然,從實踐性作業中提升學生的擔當意識,肯定不止以上幾點,比如,從數學實驗中設計作業,從正向多元評價中激活進取心,從數學游戲中懂得規矩的重要性,從專項數學活動中積累經驗等等。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而言,教師所打開的實踐性作業的版圖越廣闊,學生越能以擔當之心去面對數學的神奇與豐富,之后,作業的精彩、數學的精彩和學生的精彩也必將一步步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1] 邢佳立,張僑平. 通過數學活動題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實踐探索[J]. 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3):43-49.
[2] 梅于軍. 踐行生活教育理論 ?塑造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創新實踐探索[J]. 生活教育,2019(05):96-97.
[3] 姚自瑞. 六年級數學“確定起跑線”教學談[J].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8(09):60-61.
[4] 廖興坤. 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 中國教育學刊,2020(S1):61-63.
[5] 周洪宇.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