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飛 吉哲

[摘 要]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財會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獲得了社會和行業的廣泛認可與好評,但仍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文章對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究,首先,分析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其次,簡要闡述“崗課賽證”融通的內涵與意義;最后,提出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路徑,以期提高高職財會專業人才的就業率及對口率,滿足企業招聘要求。
[關鍵詞]“崗課賽證”;高職院校;財會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70
[中圖分類號]F230;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2-0217-03
0 ? ? 引 言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每個行業對財會人才的需求都在增加,使高職財會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在分析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現存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崗課賽證”融通的內涵與意義,從多個方面探索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路徑,以期培養出復合型高職財會人才,提高人才的就業競爭力。
1 ? ? 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以往對“崗課賽證”的教學研究大多是圍繞學校、教師、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開展,忽視了學生這一關鍵要素。而學生是一切有效連接的紐帶,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已經具備相關理論知識,不過因為未能參與實際工作,所以真正上手操作的能力不足。如何將學校、教師、企業以及學生四者有效聯系起來,以期提高高職財會專業學生就業率和對口率,滿足企業人才招聘需求,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現實情況是,多數高職院校的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具體如下。
(1)學校方面。高職院校普遍在學生職業規劃、職業目標確定上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在簽訂就業協議之前對自己專業的就業前景和就業方向不了解,使得畢業生“跳槽”現象比較突出,造成不少學生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未能有效運用到日后的實踐工作中。
(2)教師方面。大多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師都是畢業后直接到高職院校任教,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匱乏,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比較少,對企業實際財務工作的了解不夠深入和具體。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傳統,未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改革。例如,移動云課堂及交互融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并未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利用。
(3)學生方面。學生財務實操能力普遍較差,不少財會專業的學生沒有參加財務相關比賽的經歷,無法滿足企業財務崗位的基本需要。相當一部分高職財會學生在校期間未能獲得相應的會計資格證書,缺少就業“敲門磚”,較難通過相關企業財會崗位的簡歷篩選。同時,多數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課堂內,未能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課外學習。部分高職院校的線上教學平臺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的財會實操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4)企業方面。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財會專業不夠重視與合作企業的溝通配合。多數企業與學校沒有深入進行合作,校企合作僅停留在表面,效果不佳,導致學生沒有經過企業一線的磨煉,創新能力及實踐動手能力較差。
2 ? ? “崗課賽證”融通概述
“崗”即指課程學習的標準;“課”即指教學改革的核心,要通過課程改革,推動“課堂革命”;“賽”是課程教學的高端展示,以提升課程教學水平為目標[1];“證”即課程學習的行業檢驗,要通過開發、融通多類職業技能鑒定證書、資格證書和等級證書來檢驗學生的能力[2]。“崗課賽證”融通的育人模式意圖打破課堂內外、線上與線下教學之間的界限,突破它們之間的屏障,促使“教”“學”相互支持、有機協同,形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新形態[3]。推進“崗課賽證”的融通,有助于培養師生教學適應能力,整合優化課程資源體系,還能夠有效推動高等教育新形態的形成與理想圖景的實現[4]。“崗課賽證”融通的教育模式既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與職業能力可持續提升,也可以促使高職財務會計專業學生獲得財務會計技能大賽和會計初級資格證書,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具有更加可視化的特點,從而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讓財會學生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
3 ? ? 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路徑
“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想圖景在于教學時間彈性靈活,學生“線下”學習時段在用人單位頂崗實習,磨煉“崗”和“賽”的技能,將學到的方法技能第一時間使用在實際工作中,從而達到知行合一;課中,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上”學習,研習“課”和“證”的相關知識,同時提出自己在課下遇到的實際工作難題,在課上得到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從而獲得答案,這能暢通學生和教師間的反饋通道,間接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實操能力。同時,學校作為育人主體,要主動與企業的需求相匹配。所以,高職院校在研制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時,需邀請企業方人員作為校外顧問共同參與,同時結合企業對實習學生提出的建議,第一時間進行教學調整,盡可能發揮“崗課賽證”交互融合式教學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力圖打破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之間的界限,突破二者之間的屏障,促使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互補充、互為犄角,讓線上教學和線下溝通形成一體化的新風向,幫助學生提質培優,并保持教師對行業前沿和社會發展的敏銳性,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想圖景總結起來就是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具體如圖1所示。下面,筆者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財會人才培養理想圖景探索具體實踐路徑。
3.1 ? 打造“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加強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若想有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打造一個“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就顯得十分重要。當前,高職院校財會專業有相當大一部分教師畢業不久,雖然他們的理論知識較為扎實,但這些教師大多缺乏企業工作經驗,他們不夠了解行業動態,實踐教學能力弱,不利于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因此,在聘用財會教師時,高職院校要改變專任教師人才引進機制,力圖吸引具有豐富企業工作經驗的財務會計人才加入教師團隊,對獲得高級會計專業證書的人才可以適當降低學歷要求。
另外,學校可以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同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還應該對專任教師實行全員培訓制度,同時鼓勵教師深入合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除此之外,可以讓專任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財會技能大賽、專業實訓、實習鍛煉等活動,讓財會教師真正走進企業,接觸企業真實的業務,進而提高其財會實踐能力和授課水平。
3.2 ? 梳理人才所需的崗位能力要求,優化課程體系
基于“崗課賽證”融通培養財會人才,高職院校要先梳理人才所需的崗位能力要求,然后結合能力要求優化課程體系,為學生補充所需的理論知識,同時增加實踐課程,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可以將職業技能與課程緊密結合,并且根據當下各個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來選擇教學內容,以適應崗位為目標,并考慮各個學生具體的認知水平,因材施教,努力做到讓實際操作技能融入教學的全過程,從理論到實踐,由易到難,做好梯度化教學,從而培育出具有一流動手能力的財會人才。
3.3 ? 科學編制教材,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財會教材建設大多缺乏實踐性環節,實用性也需要進一步增強。首先,在財會專業教材建設的過程中,學校應當聘請財會行業與企業的相關專家共同編制教材,同時,應將企業的真實案例融入教材中,實現教材內容與職業能力要求相接軌。其次,學校還應通過校企合作,借鑒企業財會員工入職培訓、財會人才繼續教育等培訓資料,共同研發與實踐教學相匹配的財會實訓教材。這些也能間接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和實操能力,從而更易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再次,教學目標需體現“崗課賽證”的理念,教學目標的設置應結合職稱考試所需的專業知識和相應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也應該依據教學內容的難度進行動態調整,針對當下的熱點和學生反映的實操重難點問題改進教學目標,要增加實踐教學時長,盡可能讓學生學到“真”本領。與此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應結合財會專業崗位特點,從而使目標更加科學,讓后期教學工作能順利開展[5]。
3.4 ? 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全面培養學生能力
高職院校要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引導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崗課賽證”融合理念的宣傳,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未來努力方向,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有方向、有勁頭,才能將專業知識學扎實。另外,學校要強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寒暑假頂崗實習,提升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并通過與專業團隊合作,使學生積極參與行業舉辦的技能財稅大賽和一年一度的財會技能大賽,從而提升其競賽能力[6]。除此之外,學校要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教師可以跳出以往的課本知識,通過分享企事業工作經驗,幫助學生進行通識學習,了解和認識基本的常識知識,從而提升其專業素養。
3.5 ? 加強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應用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應用非常重要[7]。它能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本來枯燥乏味的專業課程變得更有趣味性。信息化教學平臺服務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課堂上需要學生討論的話題通過信息化平臺傳達給學生,幫助其落實教學評價工作,如平臺可以對學生的實際訓練結果進行評分,方便授課教師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加強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應用,如在具體的授課中,可使用騰訊課堂、智能課堂等信息化教學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8]。
4 ? ? 結束語
現階段,針對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可以從“崗課賽證”融通入手,全面系統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提升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夯實其理論知識,與相關企業進行深層次的合作,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提升其財會專業能力。這樣不僅能有效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提升用人單位對財會人才的滿意度,還能促進企業、行業,甚至社會經濟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朱德全,羅開文.“雙線融合教學”:高等教育未來教學的新形態[J].現代教育管理,2022(2):1-8.
[2]馮振來,梁秋萍.職業本科烹飪與餐飲管理專業“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食品,2022(3):50-52.
[3]黃家寧.“1+X”背景下構建傳感網應用開發“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的研究[J].廣西教育,2022(14):4-9,36.
[4]曾天山.“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5-10.
[5]賀妍.“1+X”證書制度背景下“課證融合、課崗融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高職會計專業《納稅實務》課程為例[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1(8):190-192.
[6]劉寧.高職藝術人才“崗課賽證”融通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山西青年,2022(20):5-8.
[7]李曉棟.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探索中職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2(6):236-238.
[8]韓宇.基于SPOC翻轉課堂的高校信息化教學實施保障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1(1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