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瑛轉 寧建紅
摘要: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戰(zhàn)場,將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和必要的。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達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資政育人效果。文章從習近平黨史觀是什么展開論述,闡釋為什么要將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而給出如何將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路徑。
關鍵詞:習近平;黨史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實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黨史教育,多次指出廣大青年要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黨史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們在知道黨史觀的內涵、意蘊以及融入方式的情況下積極營造黨史觀學習氛圍,創(chuàng)新黨史觀教育的方式方法,豐富黨史觀教育的實踐活動,從而推動黨史觀更高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資政育人功能。
一、習近平黨史觀
習近平黨史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的黨史觀、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的根本看法和總的觀點。習近平黨史觀內涵豐富,包括黨史重要論、立場論、方法論、育人論。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史、國史的宣傳教育是黨的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們學習的必修課,不僅要修,更要修好。其次,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人民群眾、實事求是政治標準的立場不動搖。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安危的保障、利益的滿足是黨和國家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的立場是黨和國家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危險的根本保證。實事求是觀點是貫穿我國發(fā)展始終的立場,習總書記多次指出實事求是的觀點是我們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根本遵循。對于政治標準問題,習總書記認為,百年黨史,必須以政治立場、政治標準來認識對待、辨別判斷,在認識黨史的基礎上增強對黨史、對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高度認同[1]。再次,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基本原理落實為全面系統(tǒng)地、聯(lián)系發(fā)展地、實事求是地研究黨史[2]。最后,習總書記指出,黨史的宣傳教育對于廣大青年和黨員是至關重要的,有助于避免錯誤思潮的干擾,幫助廣大青年和干部樹立正確黨史觀。
習近平黨史觀并不是其個人意志的單一體現(xiàn),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發(fā)展成熟的。我們要把習近平黨史觀作為我們學習黨的歷史,了解黨的故事,認識黨史人物,評價黨史事件,開展黨史活動的根本遵循,一心一意一以貫之。
二、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具有舉旗定向的重要作用。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助于強化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幫助學生厚植知史懂史、愛黨愛國的情懷,而且將助力高校思想政治體系的改革。
(一)強化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
習總書記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近年來,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不斷滲透,在一定程度威脅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和弘揚。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本質就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否定黨領導的合法性,否定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我國人民對百年大黨的認識和評價。習總書記多次指出,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我們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劍,將歷史虛無主義扼殺在搖籃里。首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揭露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其次,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增強人們識別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再次,加強黨對思想輿論陣地的領導和管理,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提供舞臺;最后,運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客觀公正地劃清黨史問題的是非界限,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及其關系給出明確的立場觀點。
(二)厚植知史懂史、愛黨愛國情懷
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極其重要,一方面,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思維活躍、個性鮮明、表達欲強的網(wǎng)絡化一代,他們有自己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但是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的他們很難有甄別信息、識別對錯、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媒體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獲取信息的碎片化,不良網(wǎng)頁的瀏覽,偽價值觀的傳播,嚴重阻礙青年理想信念的樹立,遠大抱負的實現(xiàn)。將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讓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方式、正規(guī)的途徑,系統(tǒng)科學地了解黨的百年奮斗史,在面對錯誤思潮時,中國青年能夠義正辭嚴地加以辯駁,從而增強青年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助力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改革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zhàn)場和主陣地,應當發(fā)揮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作用。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要不斷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適應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契合人民群眾的期待,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在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持好手中的長矛,握緊手中的堅盾,積極主動將習近平黨史觀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學習黨關于歷史問題的三個決議,認真領會黨中央的有關精神,堅持以唯物史觀、大歷史觀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主線、主題本質,正確分析黨的歷史的重要會議,深刻領悟黨的歷史上的重大精神,科學評價黨的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宣揚主流意識形態(tài),帶領廣大青年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改革創(chuàng)新。
三、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多方面有效銜接,共同發(fā)力。尤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高校應大力開發(fā)新媒體,變革教學形式,豐富教學資源,營造學習氛圍,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高校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崢嶸歲月奮斗之困難,在實踐中學習無畏奉獻之偉大。
(一)拓展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網(wǎng)絡空間
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契合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能力。因此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接收信息的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激發(fā)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與學的能力,引領學生知黨史、懂國情。周期短、速度快、認可度高、運用范圍廣是新媒體的特點,而這也恰恰契合了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社交溝通的需要[3]。在促進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高校相關部門應該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在傳輸知識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優(yōu)質短視頻播放、學生情景式表演、案例式教學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作業(yè)的布置上,應盡量減少書面理論知識的書寫,讓學生自主搜集黨史相關資源,用故事分享、歌曲演奏、情景演繹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趣味性。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部門應該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網(wǎng)絡平臺,打造學校專業(yè)宣傳教育平臺,創(chuàng)新宣傳模式,加大黨史宣傳力度。
(二)豐富黨史教育實踐活動資源
全國各地的黨史教育實踐資源相對來說是豐富多樣的,各大高校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好當?shù)刭Y源,豐富黨史教育實踐活動資源。首先,紀念館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各高校應加強館校合作,引領黨史宣講專業(yè)人士進校園,組織全體學生參加黨史宣講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黨史館,形成館校合力,挑選有宣講能力的學生,加大培訓力度,打造金牌宣講團,提升學生黨史宣講的能力。其次,革命老區(qū)資源的開發(fā)。各大高校應帶領學生重走革命老區(qū),重溫革命圣地,身臨其境去感受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艱難歷程。最后,全國各高校師資資源的開發(fā)。各高校各學院相互連接,形成合力,跨地區(qū)跨學校組織黨史學習活動,共享人力、物力,共同豐富黨史教育實踐活動資源。
(三)營造黨史文化校園育人氛圍
良好的黨史文化校園育人氛圍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夯實基礎,增長學識。相關部門應該統(tǒng)籌安排,共創(chuàng)良好氛圍。首先,營造教室氛圍。各大高校,各個學院相互聯(lián)結,在學院的教室、走廊粘貼相關的黨史故事、歷史人物宣傳海報,購置黨史書籍、雜志、報刊,放置教室圖書角或者走廊樓梯口,方便學生課間自主閱讀。其次,營造校園氛圍。學校協(xié)助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部門修建黨史長廊、歷史名人雕塑以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在學生來往的墻壁、道路、井蓋等能作畫的地方刻畫故事、人物、標語以便讓學生能夠隨處可見;利用校園廣播,每周可在固定時間段開通紅色詩歌來稿、紅色故事分享、紅色歌曲點播,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提升校園氛圍感。再次,營造餐廳氛圍。各大高校可以利用用餐時間在餐廳播放符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相關劇集或資訊,宣傳偉大建黨歷史。
四、結語
在意識形態(tài)斗爭日益嚴重的今日,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非常重要。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都是刻不容緩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要做的就是厘清習近平黨史觀主要內涵,打通習近平黨史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點,促進習近平黨史觀的高效融入,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黨史的自覺性、主動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體系化。
參考文獻
[1] 張戈,劉雪璟.習近平黨史觀的豐富內涵、生成邏輯、實踐要求[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1(5):11-21.
[2] 盛永勝,張曉東.習近平黨史觀的生成依據(jù)、豐富內涵和實踐意蘊[J].理論視野,2022(3):31-36.
[3] 陳怡琴.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9):70-73.
(作者簡介:蘇瑛轉、寧建紅,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