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
摘 要:音樂是一種心靈互動和情感互通的藝術,具有強大的教化功能。音樂教育通過以情觸動心靈、以美感化心靈、以善引導心靈,在心性教化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高校鋼琴教學中,通過將思政元素貫穿作品的選擇、作品的分析、情感的表達及教師自我提升等教學環節,能夠在提升學生鋼琴演奏技能的同時,喚醒學生內心的真善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做到育人育才有機統一。
關鍵詞:音樂教化;高校鋼琴教學;思政教育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從“思政課程”拓展至“課程思政”,通過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體系,做到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其他課程相比,鋼琴教學課程在“課程思政”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功能。
一、音樂的教化功能
音樂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具有強大的社會教化功能。音樂教育通過把音樂與社會萬物進行聯系,使反映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樂教元素滲透進人的內心,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內在心靈的洗禮與外在禮節的教化。
對音樂教化功能的認識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時期,《論語·鄉黨》中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荀子·樂論》中也曾論及:“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無論是孔子還是荀子,都認為音樂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社會教化形式。儒家認為音樂所具有的強大教化功能源于其本身的特點,即《禮記·樂記》中所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在儒家看來,音樂是人的內心感應外物所產生的情感,是一種使人愉悅的藝術。與此同時,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也認為音樂能夠給人帶來最大快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煉爐。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人具有接受音樂影響的本能,音樂特質與人的靈魂特質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契合,音樂能夠自然地作用于人的心靈,能夠天然地承擔教化靈魂的責任。著名鋼琴家帕德萊夫斯基認為音樂是一種與生存相關的藝術,是道德教育、消遣閑暇和精神享受等三個方面的統一體,能夠使受眾在消遣閑暇和精神享受中接受道德教育。
總之,音樂是一種心靈互動和情感互通的藝術,通過以情觸動心靈、以美感化心靈、以善引導心靈,使音樂教育在心性教化方面發揮獨特的育人功能,進而使思政教育的成效更加顯著。
二、鋼琴教學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鋼琴教學屬于音樂教育的范疇。在思政教育方面,鋼琴教學同樣具有獨特的優勢。高校鋼琴教師應在訓練學生鋼琴彈奏技法的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在提升學生鋼琴演奏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做到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
(一)在作品選擇中融入思政元素
選用能夠體現正確價值觀的樂曲。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由于環境差異所形成和創作的樂曲趨向各異,但是人類也有普適的文化價值觀,那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假、惡、丑的排斥,對自由、平等、公正的渴望和對邪惡、強權、壓迫的反抗。比如,貝多芬的《命運》反映的價值觀是人不應該屈服于命運,要與命運抗爭。肖邦的《波蘭舞曲》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彈奏這些樂曲,使樂曲所承載的價值觀能夠潛移默化融入學生的內心。在此基礎上,應重點選擇能夠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國鋼琴作品,特別是歌頌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作品。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雖然鋼琴是一種西洋樂器,中國傳統的樂曲并沒有專門的鋼琴曲,但自從西學東漸以來,國內作曲家為弘揚中華音樂文化,精心選取了一些中國傳統樂曲改編成鋼琴曲,或者汲取中華文化元素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中國鋼琴作品已經成為中國音樂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展現中華民族整體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價值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中國鋼琴作品在教學中的運用,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挖掘和詮釋,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彈奏,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近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戰爭中,在爭取翻身得到解放的革命斗爭中,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在改革開放后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涌現出眾多反映和歌頌時代成就的鋼琴作品。比如,殷承宗等改編的《黃河鋼琴協奏曲》,以恢宏的結構和壯闊的意境表達出了中華兒女強烈的救國之心。譚露茜改編的《白毛女》,借助于喜兒的家庭遭際控訴了舊社會的黑暗,歌頌了新社會的光明。此外,諸如《紅旗頌》《社會主義好》《走向復興》等鋼琴作品,都歌頌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充滿了正能量。選取這些鋼琴作品,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和彈奏的過程中,增強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情懷,能讓他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在作品分析中融入思政元素
要彈奏好一首音樂作品,必須對作品進行分析。音樂作品的分析內容包括樂曲創作的社會歷史背景,曲作者的個人素養、價值觀和樂曲創作的動機,樂曲表達的情感和內容,樂曲的曲式、調式、織體和樂句的快慢強弱等。只有對音樂作品有了全面、整體的認識和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和詮釋好樂曲表達的內涵。
在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時,挖掘音樂作品中思政元素的過程,也是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通過心靈的溝通,學生更易認同作品的價值內涵。比如,通過分析《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作品形成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特點,讓學生了解作品內容是歌頌黃土高原的自然美和生態美,蘊含著我國西北黃土高原濃郁的民族文化,體現了當地人民在黃土地上艱辛生存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通過對作品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作品情感表達中融入思政元素
音樂作品的核心功能是表情達意。在鋼琴彈奏教學中,引導學生詮釋好作品情感內涵的過程,也是融入思政元素的契機。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情由心生,欲達情必先有情。教導學生要帶著愛心體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情感。其次,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并引導他們逐漸進入情景和融入角色,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化于心。比如,在教授學生彈奏由歌曲《那就是我》改編的鋼琴獨奏曲《思戀》時,可以從詞曲作者背景及人生經歷出發,讓學生理解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是海外游子對祖國、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導學生融入角色,把海外游子對母親和家鄉的惦念內化于心,再融入優美的旋律之中。在引導學生表情達意和醞釀情感的過程中,能夠讓音樂作品對學生進行心靈洗禮,培養他們對故鄉和國家的摯愛情懷。
(四)在任課教師自我提升中融入思政元素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高校教師要做好思政教育,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這要求授課教師在鋼琴彈奏的授課過程中,要能夠嫻熟地將作品涉及的文化知識與歷史背景講授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學賞析能力。其次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高校教師要認識到傳道者必先明道,育德者必先立德。要主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與政治站位,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作為高雅的音樂教育方式,鋼琴教學在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能夠使學生在鋼琴彈奏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使他們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王焱.高校音樂教化作用與教學創新[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7).
[2]郭一漣,單曉涵.教化靈魂的音樂:試論柏拉圖的樂教觀念[J].音樂生活,2022(6).
[3]鄭由敏.發揮音樂藝術社會教化的陶冶作用[J].現代交際,2014(7).
[4]孫凱.音樂教育與人的德性教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3).
[5]周民.高校鋼琴教學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17).
[6]高翔.鋼琴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路徑探究[J].藝術評鑒,2022(16).
責編:司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