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戈 王晨波 王曉娜


摘 要:隨著養老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互聯網+養老”模式的不斷創新,智慧養老服務相關崗位設置日益增多,急需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老年康復、健康管理服務的復合型人才。本研究對醫學院校醫學工程類專業基于智慧養老產業的“崗、課、證、賽、創”產教融合育人體系進行專項研究,制定了“四特質”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了醫學工程類專業與產業契合度評測指標,形成了基于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特色教育,以期根據醫學院校醫學工程類專業產教融合育人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兼顧產教融合教育、教學改革規律、市場需求導向及智慧養老行業、產業長效發展等各方面的特色教育路徑,從而拓寬醫學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口徑,為同類醫學院校相關專業的產教融合和產業學院建設提供實踐經驗。
關鍵詞:智慧養老;產教融合;課賽互補;評測指標
智慧養老是指利用先進的科學信息手段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智能化、互聯化、物聯化的養老服務,使得老年人、社區、醫療機構、政府形成高效的互動整體,在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基礎上,推動養老事業長足發展,最終為老年人創造有價值、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2017年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指出:“智慧健康養老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能夠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效率水平。”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初步形成了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產業發展呈現出創新、整合、應用、共享的新趨勢。
隨著養老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互聯網+養老”模式不斷創新,智慧養老服務相關崗位設置日益增多,出現了跨信息技術類及公共服務類相關專業的綜合性崗位。就養老機構而言,由于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工作隊伍信息化技能掌握不夠,導致互聯網技術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程度不高或不夠充分。而在開發智慧養老產品或提供智慧養老服務的科技公司,企業員工專業背景大部分為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需要經過養老業務培訓后方能正式上崗,后續還要在實際項目運營中不斷積累老年康復和養老服務領域相關知識,才能將養老市場需求與產品開發對接起來,同時這也加大了企業員工培養成本。2019年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將應對老齡化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智慧養老已經成為養老行業的一種服務模式,因此智慧養老行業中各類人才缺口也將擴大。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探索醫學工程類專業投身智慧養老行業、產業教學改革,一來可以為醫學院校醫工融合類專業產教融合及產業學院建設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二來可以明確醫學工程類專業在適應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的課程建設、學科競賽方向上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一、研究與實踐方法
(一)項目實施法
醫學工程類專業采用“頂層把關、責任到人”的工程項目實施辦法,完善“三個對接”。一是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需求的對接。基于區域產業發展變化,優化專業結構,調整專業設置,以適應區域產業的發展需求。二是專業課程體系與行業職業標準的對接。構建與智慧養老新興產業相適應的課程結構,按照職業資格標準與科技發展水平設計教學內容。三是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對接。根據現代行業生產工作邏輯,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在研究過程中將各部分研究工作具體落實,確保各部分研究工作都有專人負責,從而保障項目的順利運行。
(二)實踐驗證法
圍繞區域智慧養老產業,與行業龍頭企業組建應用技術型人才協同培養的工作組,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同時,吸納相關優秀企業的建設理念與優勢資源,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項目構建的課程體系、產教融合模式進行實踐驗證。
(三)對比分析法
根據實施前后本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及就業情況對比分析,對研究內容進行優化和完善。
(四)經驗總結法
以研究報告、論文、人才培養方案的形式對研究內容進行經驗總結,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關理論及實踐依據。
二、醫學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一)“崗、課、證、賽、創”相互融合的人才培養鏈條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課題組針對所在學校的醫學工程類專業,突出人才培養的“知行合一”,構建“崗、課、證、賽、創”相互融合的人才培養一體化鏈條。
1.以“崗”定“課”,以行業崗位人才需求為依據,以“崗”定“課”,課程體現已設崗位需求和醫工專業發展規律。在知識、能力、發展潛能和素質等方面體現特色,以適應智慧養老一線企業生產技術、產品研發的崗位需求。
2.“課、證”融合,課程內容按照智慧養老產業要求定位,證書反映課程成績和執業水平。探索專業課程與企業認證(證書)對接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企業培訓認證體系,以實現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與企業崗位需求無縫對接。
3.“課、證、賽”互補,課程、企業認證證書、技能競賽相輔相成。構建模塊化、遞進式課程體系,采取主輔結合的形式,實現學生“課程教學—技能競賽—企業考證”的貫通培養。主線為課堂教學,涵蓋公共實踐環節、理實一體化教學環節、崗位實踐或頂崗環節。輔線為第二課堂課外培養,以技能競賽、行業認證、專業認知與實踐、創新教育、校外社會實踐等為載體展開,與主線相輔相成、共同培養。
4.“賽、創”互促,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競賽通過主輔結合培養的同時,持續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行業“流水線”式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行業“流水線”式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即將企業的產品開發各環節、部門引入學校,在學校內構建環境逼真、設備完善、技術先進的“教學+實踐”環境,借助企業項目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在智慧養老理念的引導下,隨著老年康復、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對應的崗位模擬培養更加必要。因此,醫學工程類專業如智能醫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引入相關行業企業,圍繞企業項目、企業產品導向,采用項目式教學,以專業技術應用為中心,構建行業“流水線”式人才培養模式,是進一步強化“新工科+新醫科”專業特色,深化“跨界融合—應用創新”教學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必由之路。醫學工程類專業通過構建基于行業“流水線”式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優化醫學工程類專業的結構和方向,建立和完善本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的緊密銜接,使其按照“產業—行業—專業鏈接”的思路,推動專業與產業、專業與行業、專業與專業的鏈接和融合;另一方面可以推動醫學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崗、課、證、賽、創”人才培養落到實處,提升醫學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三、實踐成效
(一)制定了產教融合的醫學工程類專業“四特質”人才培養方案
課題組針對學校醫學工程類專業特征,構建“崗、課、證、賽、創”相互融合的人才培養一體化鏈條,以“崗”定“課”、“課、證”融合、“課、證、賽”互補、“賽、創”互促,制定了醫學工程類專業“四特質”人才培養方案。
“四特質”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優勢,緊密圍繞醫學工程類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應用能力強化、專業特色鮮明、專業素質優良”的“四特質”人才培養需求,構建“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項目課程+素質課程”的四大課程體系模塊,形成與“基礎能力、應用能力、專業特色、專業素質”發展相適應的課程群。同時,積極借助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優勢,發揮校本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設置以學生為主的線上自選課程“套餐”,課程整體設計中充分考慮通識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專業方向)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將考證、就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具體如圖1所示)
(二)建立醫學工程類專業與產業契合度評測指標,及時把握產業發展動態,提升專業學生崗位勝任力
課題組依據杜永紅教授的專業與區域產業契合度評測指標體系——行業企業參與度、專業結構契合度、課程體系對接度、師資團隊勝任度、人才培養符合度、社會服務滿意度,構建了醫學工程類專業與河南省智慧養老產業契合度評測指標(如圖2所示),及時把握河南省相關產業發展動態,從而保障本專業建設,提高學生崗位勝任力,拓展專業就業途徑。
(三)形成了基于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特色教育,實現科教研創一體化專創融合發展
課題組構建了基于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特色教育模式,探索科教研創一體化的專創融合發展路徑,培養學生學習、就業、創業一體化發展意識。三年多的實踐證明,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及學科技能競賽,鼓勵優秀教師擔任創新創業和學科競賽導師,邀請企業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指導,為學生深入企業學習提供機會。學校學生連年獲得河南省級以上創新創業項目獎項,基于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特色教育效果顯著。
課題組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將“健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規劃任務深度融入醫學工程類專業產教融合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實踐證明,該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滿足醫工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環境、特色需求等,兼顧產教融合教育、教學改革規律、市場需求導向及智慧養老行業、產業長效發展等各方面要求,拓寬了醫學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口徑。同時,可以為醫學院校醫工融合類專業產教融合及產業學院建設研究奠定理論基礎,明確醫學工程類專業在適應智慧養老產業發展上的課程建設、學科競賽方向的研究思路及方向,進而為同類院校制定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實踐經驗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朱琦.積極老齡化視角下智慧養老服務供給研究:以河南省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20.
[2]洪麗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探討:基于中山市的經驗觀察[J].勞動保障世界,2020(11).
[3]李志宏.“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及國家戰略對策[J].老齡科學研究,2020(8).
[4]甄茂成,劉建兵,浦帆.基于知識圖譜的中國智慧養老研究評述與展望[J].科技智囊,2023(1).
[5]鄭晨.基于智慧城市理論的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分析[J].城市住宅,2020(11).
[6]杜永紅.面向區域產業的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9(3).
[7]曾天山.“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
[8]胡春龍.“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機器人專業“1+X”雙語教學研究[J].對外經貿,2022(6).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