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成笑 劉鑫
[摘要]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在傳承與發展上革故鼎新、守正創新,需要在傳播對象擴容及信息整合兩個方面實現創新性突破,以應對媒介技術與外來文化的沖擊。文章以京劇文化為例,闡釋京劇文化的傳播現狀,分析青年群體由于時空背景及審美習慣的改變對京劇文化的接受度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從接受美學視域下傳播的主體、媒介、受眾、環境的維度提出新時代京劇文化的傳播策略。
[關鍵詞]京劇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受美學;傳播策略;青年群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多元文化交流的過程,應立足現實,面向世界、未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在新時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活化石”,京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京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凸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涵與審美特點。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在享受先進科技文明與多元文化魅力的同時,自身的生活方式也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京劇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更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特別是青年群體作為新生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京劇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缺乏相關京劇內容的啟蒙,這不利于京劇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當前,雖然京劇是一項以人為主體和載體的“活態文化”遺產,但是其受眾范圍急劇縮減,傳播對象也正發生深刻變革,京劇文化亟待創新傳播與發展,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一、京劇文化傳播現狀
(一)京劇文化傳播全球化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進入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指引,社會大眾也掀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潮。京劇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重新融入新時代文藝思潮,在拉近國粹藝術與人民大眾距離的同時凸顯國粹發展熱度。“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京劇電影工程”等計劃的實施,也推動京劇文化踵事增華,以新編現代京劇《李大釗》為代表的精品層出不窮,更實現京劇價值的“新文創”。全國政協委員遲小秋還赴巴西、法國、瑞士等地演出程硯秋的傳世京劇名作《鎖麟囊》,立體展現中國故事,讓國外受眾讀懂中國故事,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當前,京劇系列藝術作品百花齊放,不僅彰顯了民族特色,還贏得了社會效益,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二)京劇文化傳播泛娛樂傾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外來文化與各種元素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京劇文化的生存空間,人們主流審美趣味也不斷發生變化,這成為京劇文化受眾范圍縮減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審美文化轉變為快感美學,人們追求平面化審美模式的短暫體驗,存在“淺層次”“短平快”的泛娛樂化傾向,而從經典美學視角出發的京劇文化注重精神層次的凈化,具有雋永意境,在藝術審美理念上與新興的大眾藝術產生一定的距離。另一方面,受限于京劇文化受眾面變窄,京劇文化在當下的傳播能力不足,亟須在新時代擴大受眾群體。
(三)京劇文化傳播內容碎片化
當前,在后現代文化氛圍中,碎片化信息充斥人們視野,內容呈現片段、零碎化。在傳統媒體時代,京劇作為一項典型的傳統藝術,依賴傳統媒介進行傳播,呈現美學與文化特點,具有準確且完整的傳播過程。在新媒體時代,碎片化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京劇文化的完整信息表達,無法凸顯京劇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條理與結構性內容。此外,京劇文化還囿于自身特性,不利于受眾通過多媒介渠道自行整合和獲取完整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京劇文化難以走近受眾,無法展現自身文化魅力,傳播呈現乏力感。
二、青年群體對京劇文化的接受度
(一)青年群體的審美變化與娛樂偏好
筆者認為,探究青年群體對京劇文化的認知現狀和接受度,應從時空性關系著手,觀察京劇文化的流變。在新媒體時代,青年群體傾向于應用新媒體接收和傳播信息,對傳統媒介產生一定的疏離感,他們對京劇文化的了解也多從網絡空間中的碎片化傳播內容獲取,不利于對京劇文化形成強烈的觀感,實現與京劇文化的互動交流。同時,新媒體等媒介又無法復刻出京劇文化所特有的靈韻與內涵,不利于青年群體完整感受京劇文化,進一步了解京劇文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使他們固化京劇文化的歷史標簽,對京劇形成刻板印象。
隨著信息交互速度變快,文化邊界逐漸模糊。一方面,京劇文化凸顯慢節奏特點,需要受眾在一定時間內細品韻味和內容細節,思考京劇背后呈現的文化底蘊與精神,進行慢享受。另一方面,青年群體偏好以體驗為主的沉浸式內容,快節奏且時尚化的內容契合他們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上看,當前,青年群體的文化選擇、審美改變也弱化了京劇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力,使京劇文化受眾覆蓋面窄化。
(二)青年群體對京劇文化的認同感
當前,青年群體在思維、情感、行為上認同并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清醒地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對京劇文化等有所關注,且普遍持正向認知。然而,受限于京劇文化自身傳播力不足、青年群體偏好個性化特點,青年群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京劇文化的啟蒙,對京劇文化感知不足。同時,受新媒體影響,青年群體僅對京劇文化產生碎片化了解,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情感共鳴,且他們對京劇文化的印象和接受度也處于較為模糊的階段,不利于京劇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三)青年群體對京劇文化的主動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京劇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青年群體意識形態與價值的塑造,可以幫助青年群體了解社會歷史、民族風貌,也可以為青年群體樹立正確道德觀念與行為準則提供文化材料。當前,在多元文化元素與媒介沖擊下,京劇文化雖與現代文化、受眾之間產生了一定的文化區隔,但仍以受眾為軸,應尋求京劇與青年群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途徑,實現兩者的雙向傳播。一方面,京劇文化應打破青年群體對其的刻板印象,通過建立理解,形成認同,重新激活京劇藝術的時代價值。另一方面,青年群體應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積極加深對京劇文化的了解,實現對京劇文化的主動傳播,增強文化歸屬感。
三、接受美學視域下京劇文化的傳播策略
京劇將多種藝術薈萃于一體,積淀出文學、武術、音樂、舞蹈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在新時代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京劇文化已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要務。筆者認為,京劇文化應立足于發展現狀,適應時代變革的需求,針對面臨的挑戰,在接受美學視域下可從傳播的主體、媒介、受眾、環境四個維度探尋傳播策略。
(一)主體維度:多元變革,實現京劇文化的破圈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2]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要求保證京劇文化正確、有序地傳承,而且要求京劇文化進行革新以適應時代要求。
第一,合理開發京劇資源,推動京劇文化實現現代轉型。當前,要想贏得新一代青年群體青睞,京劇文化就要符合當前受眾的審美習慣和需求,實現破圈傳播,在傳統與流行的融匯中構建符合時代需求的京劇文化空間,對京劇文化資源進行變革與補充。近年,各地衛視等主流媒體與國家京劇院打造《看我如何玩轉京劇》《最美中國戲》等新京劇文化節目,進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雖未達到預期傳播效果,但仍值得持續嘗試。第二,重視保留京劇文化傳統藝術特點,推出順應時代的劇目,架構起更完整的京劇文化空間。京劇振興的關鍵之一在于深耕其內蘊資源。第三,探求京劇文化內容差異化、精準化傳播。京劇文化應抓住青年群體這一重要的市場面向和傳承力量,既要拓寬青年群體市場,又應在京劇創作隊伍中注入年輕力量,從而實現青年群體間交流互動,為京劇文化的創作發展帶來無限空間,使青年群體成為京劇藝術傳承的重要力量。
(二)媒介維度:借力科技,開辟京劇文化的新型傳播
當前,媒介技術的發展變革重塑了傳播環境和輿論生態,改變了傳播模式,也改變了受眾接受、分享與解讀信息的方式,尤其是融合傳播渠道的互聯互通,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多元、高效的技術支撐。Henry Jenkins提出“媒介融合”,指“內容跨越多種媒介平臺流動,多種媒介產業間的合作;以及媒介受眾的遷移行為,他們可能到任何地方尋求所喜愛的娛樂體驗”[3]。筆者認為,具體到京劇文化,這可理解為大眾不再局限利用某一渠道來獲取信息。媒介融合傳播所具有的便捷性、視聽性等特征能滿足京劇文化傳播的需求,而內容跨越多種媒介平臺流動則能使京劇文化傳播不再受限于受眾的遷移行為,以實現中國故事與中國聲音的區域化和分眾化表達。
京劇文化與科技聯動是京劇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益探索,這可將主體、載體與互聯交互技術相融合,打破傳統京劇傳播的時空限制,讓大眾體驗多視角的高清劇目,并借助多種媒介與戲曲名家解讀,實現內容流動傳播,降低觀賞京劇的難度,在聯通數字藝術數據的基礎上增強觀賞趣味。例如,國家京劇院在2022年春節檔聯合咪咕公司以線上演播的形式進行京劇《龍鳳呈祥》的海內外演播,為大眾展現了一場線上與劇場間碰撞的視聽盛宴。可見,“科技+藝術”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新途徑,媒介融合可開拓京劇文化傳播的新格局,京劇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乘科技之風,有效聯動,積極“走出去”。
(三)受眾維度:打造品牌,激發對京劇文化的主動傳播
傳承與發展京劇文化的必要條件是持續擁有一定規模且穩定的受眾。也就是說,京劇文化需要立足受眾媒介接觸和使用的過程,滿足受眾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不斷拓展新受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并主動參與青年群體的文化構架,使他們主動走向京劇。同時,京劇文化也應正視自身與青年群體因娛樂需求不對等而形成的區隔,著力凸顯現代京劇特色,強化京劇的國粹地位,講好京劇故事,增強京劇文化敘事感,構建現代京劇品牌。此外,京劇文化還要注重將京劇的人物及故事植入現代受眾情感表達,選擇打造和輸出適應當代或未來的文化價值,將京劇內涵滲透于時空與人文信仰,激發青年群體的情感共鳴,從而重構現代受眾與京劇的關系。
文化傳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好題材是講述好故事的基礎。京劇文化傳播不僅要注重情感的共通共鳴,還要考慮文化價值、語境、習俗的差異,運用低語境策略和共享性故事題材來解決表達方式的問題,以應對“文化折扣”。BLUMLER等指出:“信息的豐富造成了注意力的貧乏。” [4]京劇文化發展要依托稀缺的注意力資源。“而注意力心理基礎有認知心理、好奇心理、遵從心理、表現心理、移情心理等五種心理”[5],經營好京劇文化品牌則需要挖掘大眾興奮點。例如:京劇文化可以嘗試時令營銷,挖掘京劇與傳統節日相吻合的劇目內容,利用春節檔等進行媒體造勢,借助粉絲經濟,讓京劇成為傳統文化界的“網紅”。京劇文化在展示自身特殊魅力的同時可實現流行娛樂功能,模糊傳統與流行文化的界線,打造京劇的新潮話題,以此滿足大眾的好奇心理,使他們主動了解京劇文化,化解京劇與受眾間的交流壁壘,并利用受眾的移情心理,擴充京劇文化圈,提高京劇的關注度,促使大眾自發弘揚京劇文化,最終促成京劇文化的良性傳播。
(四)環境維度:營造氛圍,優化京劇文化的輿論傳播
軟環境建設是實施京劇文化品牌戰略的重要內容,思想氛圍和輿論導向是軟環境建設的“外力”,可提供保障和動力,而以青年群體為主體的軟環境建設還要有文化和價值觀的引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京劇文化貫穿并滲透教育體系有助于為青年群體提供正確的育人航向,能削減自身與青年群體的區隔,促進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弘揚京劇文化的內在動力,營造良好的京劇文化發展的環境氛圍。
有學者認為:“輿論的主要功能是對涉及公共事務的組織、人員的行為實行監督,進行有效的制約和限制,使之服從、服務于既定的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眾共同利益,是社會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6]輿論傳播能引領社會,勾勒人文生活新景觀。京劇文化應利用自身“中國元素”,做好輿論傳播,拓展自身社會空間,營造正向氛圍,充分推動自身的環境建設,從而面向大眾、走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結語
在新時代,京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挑戰,京劇文化應以可持續傳承與發展為基,采用媒介融合與輿論傳播等突破傳播壁壘,形成京劇文化的社會風潮,提高青年群體的持續關注度,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與受眾間的良性互動,滿足受眾需求,增強受眾體驗。文章結合京劇文化傳播現狀,分析青年群體對京劇文化的接受度,認為要突破青年群體對京劇文化的認知壁壘,還需要科學評估他們對京劇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影響,并在媒介融合具化、情感經濟運用、傳播狀態預測及渠道選取等方面探究京劇文化傳播
策略。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3-06-2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yw/201710/t20171031_317898.html?eqid=97d976520000f0370000000464278b93&wd=&eqid=c87a70b00000cfbc00000006647011e2.
[2](授權發布)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5-10-14)[2023-06-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
[3]JENKINS H. 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4]BLUMLER J G,KATZ E.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06):1546-1548.
[5]魏劍美,唐朝華.商業策劃與新聞炒作[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6]劉智勇.論新聞輿論與廣告輿論的互動:兼析九·二一大地震期間臺灣報紙廣告的特點[J].國際新聞界,2000(0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