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贏 石剛
摘? 要:課程思政是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要求高校教師有機地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進一步提升課程育人質量。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為高校結構化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文章基于國家對高校的育人要求,介紹了課程思政背景下結構化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提升教師素質能力、調整課程教育目標、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構建持續改進機制等結構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和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及情感思想,以期為高校結構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結構化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8-0177-04
為培養更多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人才,國家明確指出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方針,在教書育人全過程中貫徹思政工作,發揮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結構化學是大多數應用化學專業必修的基本理論課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涉及較多的專業概念和知識,學生的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在結構化學課程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能夠顯著增強教學過程的生動性,有效培育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及愛國主義情懷,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結構化學課程教師要以課程思政為導向,深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融合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
一、課程思政背景下結構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高校育人質量
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觀念,在長期接觸多元思想文化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影響學生成長及社會和諧發展[1]。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學生能夠利用網絡、新媒體等便捷高效地獲取信息,難免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要認真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發揮結構化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念。心靈塑造與靈魂培養是學校育人的最高境界,和專業知識學習相比,價值觀教育對學生成長發展的影響更大。高校教師在結構化學課程教學中,要將價值規范、使命擔當等思政元素融進去,向學生傳遞主流意識形態和先進的政策理論,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及道德品質[2]。
(二)有助于提升結構化學課程教學質量
結構化學是以量子力學理論對物質的微觀結構及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進行研究的學科,主要內容是理論、概念和原理,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深度理解知識,逐漸產生厭倦、抗拒等心理,嚴重影響到課程教學效果。而教師依據課程思政方針改革結構化學課程教學,則可顯著改善教學效果。一方面,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學生在結構化學課程知識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教師依據課程知識向學生講解相關科學家的艱難探索歷程,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使學生以更加刻苦的態度開展學習活動。另一方面,提升課堂教學吸引力。過去一些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了結構化學課堂的吸引力。而在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教師深挖課程隱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向學生穿插講解趣味的科學家故事、知識產生過程等內容,可增強教學過程的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結構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策略
(一)提升教師素質能力,推進課程思政順利實施
專業教師是順利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主體,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與教學能力,才能夠高效融合結構化學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完成結構化學課程的思政改革任務。因此,高校要專門組織學習活動,科學制定課程改革方案,引導結構化學課程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義,讓課程教師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將思政教育元素靈活融入專業知識教學中,發揮結構化學課程的協同育人功能。為提升結構化學課程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高校可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題培訓活動,向教師詳細講解課程思政的內涵任務及改革要求,利用一系列真實的教學案例詳細闡述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理念和方法。高校也可組織結對學習活動,引導結構化學課程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密切交流,借鑒思政課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結合結構化學課程知識內容優化教學方法,順利實現課程思政改革目標。
此外,結構化學課程教師要增強自身責任意識,準確把握課程思政背景下結構化學課程的改革目標及方向,依據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4]。為持續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可參觀了解其他高校的改革經驗,綜合引入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類型多樣的教學手段,更好地融合專業知識講解與思政教育。
(二)調整課程教育目標,融合知識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
從本質上來講,育人是高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結構化學課程教師要及時調整教育觀念,重構教學目標,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的基礎上,發揮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思想素養。在制定課程教學目標時,統籌考慮知識、能力以及思想等維度的要求,利用全面、具體的目標指導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教師必須圍繞課程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生情況,探索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1. 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結構化學課程教師在重構教學目標時,需充分重視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將愛國主義情懷厚植于知識教學過程中,利用我國化學家的探索故事、科學成果等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為我國化學事業發展作出貢獻。例如在學習“量子力學基礎知識”時,教師可利用視頻展示、語言講解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我國量子化學的發展歷史,著重講述唐敖慶等化學家的探索故事,利用真實的歷史史料激勵和鼓舞學生,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學習“雙原子分子的結構與性質”知識時,教師可圍繞價鍵理論融入思政教育,向學生介紹廈門大學的創新成果,引導學生學習我國化學家的創新精神。在學習“晶體學基礎”知識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述唐有祺的化學探索事跡,激勵學生傳承化學家的精神與品質,努力學習和探索,投入我國化學事業發展中。
2. 堅定學生理想信念
現階段,一些學生由于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誘惑,逐漸失去學習發展的動力,難以承擔起時代賦予的偉大責任。針對這種情況,結構化學課程教師要依托專業知識教學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學習[5]。例如在學習“量子力學基礎知識”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述薛定諤、海森堡等量子力學家的故事。這些量子力學家為實現自身的理想與目標,全身心地投入科學研究中,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杰出的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這些人物的精神品質,樹立遠大的志向,珍惜青春時光。在學習“原子的結構和性質”知識時,教師可利用“原子的結構”講解核心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黨中央的政策精神,堅定不移地貫徹各項方針決定。
3. 弘揚核心價值觀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正確辨別各種文化思想,應對不良思想、腐朽文化的侵蝕與誘惑。例如在學習“雙原子分子的結構與性質”知識時,教師可向學生生動講解印度人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不管身處什么時代,任何膚色的人只要努力鉆研和探索,都可以獲得成就。在學習“分子對稱性”知識時,教師可利用建筑、美術、文學等領域的案例介紹對稱性的體現,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
4. 傳播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態度是結構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要挖掘教材中利于開展唯物主義教育的內容資源,引導學生采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辯證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與探究習慣。例如在學習“量子力學基本假設”知識時,教師可利用實踐論對基本假設的正確性進行證明,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在假設驗證中的重要作用。在學習“原子的結構和性質”知識時,教師可圍繞原子光譜向學生介紹理論、實驗之間的辯證關系,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注意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在學習“雙原子分子的結構和性質”知識時,教師可詳細介紹化學鍵的發展歷史,讓學生認識到正是一大批化學家的探索和創新,促進了理論的發展與成熟。
5. 培育職業素養
學生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和較高的職業素養,才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逐漸嚴峻。因此,結構化學課程教師不單單要向學生傳遞專業知識與技能,還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等職業素養。需特別注意的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僅僅依靠某一章節或課時,難以有效完成培養目標。因此,教師要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責任意識,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思考各個知識點,努力完成教師布置的習題任務,主動反思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持續糾正和完善,在提升自身學習成績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與行為習慣,以便有效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要求。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堂育人質量
結構化學課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依托課堂教學實施,如果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保證思政教育效果。和其他課程相比,結構化學課程的知識點較為繁雜,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很多學生存在著畏難心理。為改善結構化學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果,教師要綜合考慮知識內容、思政教育目標、學生情況等因素,靈活引入多樣性的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全面優化課堂導入、知識教學、思政滲透以及課后復習等各個環節,在實現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結構化學課程教學質量。
1. 故事教學法
結構化學課程知識的抽象性較強,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趣味生動的故事,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夠利用故事啟迪和感染學生,順利實現思政教育目的。因此,教師要提前分析教材內容和關鍵知識點,搜集與章節內容緊密相關的故事,圍繞思政教育目標精心篩選故事資源,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緒論”知識時,教師可引入波爾、唐敖慶等中外科學家的短小故事,引導學生剖析故事蘊含的哲理,在提升結構化學課堂吸引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科學精神。
2. 案例教學法
如果完全依據教材內容向學生傳授知識,很多學生將難以真正理解和吸收。教師引入與課堂知識關聯密切的案例,能夠生動、形象地轉化抽象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精神品質[6]。例如在學習“量子力學基礎知識”時,教師可引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計算機等真實案例,帶領學生解析這些先進科研成果中的原理知識,鼓勵學生嘗試在生活中應用課堂中習得的理論知識。
3. 情境教學法
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多媒體情境等類型的學習情境,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因此,結構化學課程教師要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貼近教學主題與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發揮情境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學習“分子對稱性”知識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常見的對稱性事物,如建筑、昆蟲等,之后鼓勵學生從建筑、自然、音樂等多個領域提出其他代表性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
4. 討論式教學
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結構化學課程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具備討論價值的話題,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討論活動,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能夠更加全面地認知事物。例如在學習“晶體的性質”知識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回顧分子對稱性知識,引導學生結合晶體對稱性與分子對稱性的異同進行深入討論,在深刻理解知識本質的基礎上,體會化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完成知識教學后,可鼓勵學生從生活、人生角度思考“晶體的缺陷”,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感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開辟第二課堂,構建持續改進機制
為進一步優化課程思政建設效果,結構化學課程教師既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又要向課外延伸思政教育,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實踐育人活動,建設思政育人第二課堂。結合結構化學課程性質及教學內容,教師要綜合采用課題研究、課外調研等形式,讓學生利用課程知識深入研究某一課題,或延伸課堂內容,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以科研綜述、調查報告等形式展現學習成果。例如教師可向學生布置“量子力學的發展歷史及感悟”“如何應對結構化學領域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等課題,鼓勵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信息,深度分析與思考,并和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探索完成課題任務。通過建設第二課堂,有效銜接課堂內外,促進學生專業能力、探究思維以及科學精神的發展。為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持續改進和優化思政育人策略,教師要同步完善教學評價機制。一方面,結構化學教師要在評價體系中加入思政方面的指標,如學習態度、創新精神、職業品質等,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實際表現;另一方面,結構化學教師要利用多維度測評體系替代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式,綜合采用章節作業、課程小論文、課堂交流討論、期末考試等手段綜合評價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增強評價考核的科學性與全面性。章節作業題目的應用性較強,主要判斷學生是否熟練掌握課堂知識要點。課程小論文的綜合性較強,側重于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歸納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課堂討論的時效性較強,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實時狀態,為后續教學活動的實施提供依據。期末考試的全面性較強,能全方位考核學生的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各個維度的發展情況。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方針的重要體現。結構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眾多,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高校結構化學課程教師要深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認真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合知識教學、技能培養與思政教育,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不斷提升結構化學課程的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國魁,李云志,周廣麗,等. “課程思政”融入結構化學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 安徽化工,2022(01):155-157.
[2] 桂大祥,鄭文君,傅應強,等. 結構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以緒論教學為例[J]. 廣東化工,2022(09):197-198.
[3] 李文佐,劉紹麗,彭婕. 結構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初探[J]. 化學教育(中英文),2021(12):30-34.
[4] 梁姣利,李雪,馮丹. “互聯網+”背景下偏遠地區高校《結構化學》教學研究[J]. 廣州化工,2020(03):139-141.
[5] 譚瑤.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化工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初探——以《物理化學》教學為例[J]. 廣東化工,2020(06):245-246.
[6] 王渭娜,劉峰毅,王文亮. 結構化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 大學化學,2022(01):83-88.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