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摘要:《窮人》集中描寫了在一個浪涌風吼的夜晚,漁夫妻子桑娜在等候親人歸來時,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鄰居的兩個孤兒,待漁夫歸來,正和她的想法一致的故事。本文基于試教以及展示課中所遇到的不足及現狀進行教學思考以及探討。
關鍵詞:教學思考 《窮人》 探討
一、引言
語文教師的根本探究發展方向所在是要全面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育質量。而與以往的教學形式相比,現階段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體系更加完善,語文教師也更注重利用教學反思的方式,深度探究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和優勢,實現語文教育質量提升的根本目標。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第四單元選編了中外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說。這些小說都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刻畫了普通人物在面臨困境時所閃現的人性光輝,以單元的形式引導學生接觸小說,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情節推進和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筆者在試教了六年級多個班級后,在多位名優教師指點下對教案進行了多次修改,對基于同一篇課文的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式、人物形象總結等方面有所思考,并進行總結。
二、基于學生學情設計教學環節的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在教學環節中,筆者第一版的設計為:以上學期學過的小說為例,請學生回憶并且回答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并能結合三要素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但在實際教學中只有極少部分學生關注到了本單元引言部分提到的“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這句話,即使在進一步引導后發現這句話,猜想出三個要素分別指什么,但仍然難以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在其他教師的點撥下,把設計的問題修改為“小說一共有哪幾位窮人,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然后再進一步請學生概括文章內容就順暢很多,大部分學生能夠概括出來。
所以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基于學生的學情,在這里部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比較薄弱,表達能力不強,教師需要進行有效的引導。因此,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每一個問題的設計要由易到難,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欲望。
三、基于環境描寫作用領悟人物形象的思考
環境描寫作為小說的要素之一,在小說創作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正如茅盾所說:“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因此,作品中就必須寫到環境。作品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和行動。”
在教學設計中,筆者提出的問題為:文章題目是《窮人》,文中卻沒有出現一個“窮”字,那我們能夠從哪里看出他們確實很窮,標注相關語句并展開討論。本意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特點分析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兩個問題——學生能夠很輕易地找到社會環境方面體現人物很窮的句子,如“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但是對于自然環境的句子卻不太敏銳,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夠意識到“外面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而漁夫卻是“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也能體現出他們經濟上很窮。并且對于“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這樣明顯形成對比的句子,部分學生卻沒有什么感觸,甚至還不理解為什么明明桑娜家很窮還要寫她的家里溫暖而舒適有什么意義。
所以之后進行教案修改時,筆者把環境描寫中出現的詞語單獨摘錄出來,一方面把形成對比的詞語放在一起學生更容易發現與理解,另一方面能更快捷明顯的引導學生明白。如“溫暖舒適、干干凈凈、閃閃發亮”這些詞語放在一起,學生能知道這都是桑娜做的,進一步領悟到桑娜是個勤勞能干的人,這就符合本環節的設計意圖,通過環境描寫領悟人物形象。
四、基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的思考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很多,有齊讀、輪流讀、指名讀 、分角色讀、引讀等。無論哪種朗讀都不僅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理解課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
而在《窮人》這篇課文中,有兩處桑娜的心理描寫。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這兩處心理描寫學生很容易找到,但是想要理解桑娜的心理卻很不容易。桑娜句子中的前后矛盾以及大量的標點符號連用,在直接詢問時學生都是鴉雀無聲,直到通過多種方式朗讀,先是教師指名讀,再是男生與女生分別讀,以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語速,學生才略微能體會到一點桑娜的心理,但他們使用的詞語普遍為“擔心”,而這里其實還有桑娜的自責、忐忑。雖然沒辦法完全概括準確,但通過朗讀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他們在朗讀中不斷揣摩,領悟到的人物心理更為深刻。
五、基于小組討論營造課堂氛圍的思考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其本質就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之內針對教材內課文的主題進行交流與互動,從而自然地滲透對知識的講解,在高效的溝通與交流中達成高效教育目標。
在《窮人》教學中,筆者對小組討論環節進行了調整。第一版的教案中,小組討論的問題是:“文章題目是《窮人》,文中卻沒有出現一個‘窮字,那我們能夠從哪里看出他們確實很窮,標注相關語句并展開討論。”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這個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即使不討論也能很快找到答案,而在討論時也并沒有額外的收獲,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
而本課的真正難點在于桑娜矛盾心理的體會以及探索背后的原因,在經過修改后,小組討論的環節也放在這個問題上,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課堂中也產生了成就感。
所以,在分析文本內容的過程中,在引導學生深入領悟的基礎上,設計問題懸念或情節懸念時,不能讓學生只是去課文原文中尋找問題答案,而要重視對學生主觀探索能力的培養,營造舒適、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交際互動、合作分析、多元思考中,理解知識的內涵,提高整體語文學習能力。
六、總結
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我們可以看到,本單元要教師帶領學生從人物、情節、環境中理解小說。這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來到了一個更高的學習階段,需要通過小說建立文體意識,體會人物形象,分析領略作品主題。通過小說閱讀教學,明白“小說大多是虛構的,卻又有生活的影子”,通過簡單教學內容的滲透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