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中北大學 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涌現出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德彪西、拉威爾等。德彪西是這個時期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許多作品涉及體裁較廣,包括管弦樂、室內音樂、舞臺音樂以及鋼琴作品等等,其中他創作的很多具有研究意義的鋼琴組曲,推動了鋼琴音樂的發展。《為鋼琴而作》組曲中共有三首作品,分別為《前奏曲》《薩拉班德舞曲》以及《托卡塔》。本文以《薩拉班德舞曲》為例,系統分析和研究作品的創作理論和審美內涵,深入了解印象派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以便更準確地詮釋這首作品的文化內涵,在提升演奏技巧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法國印象主義鋼琴作品演奏風格。
薩拉班德是古老的西歐舞曲,最初由波斯傳入西班牙,并在16 世紀逐漸融入西班牙本地的民族音樂元素;17 世紀薩拉班德迅速發展,并在傳入法國與英國后逐漸形成速度緩慢、氣氛莊重穩定的音樂風格。德彪西創作的《薩拉班德舞曲》延續了傳統薩拉班德音樂的風格,結構規整、情緒莊重。但作為《為鋼琴而作》系列的第二首組曲,《薩拉班德舞曲》的風格與第一、三首組曲形成了鮮明對比,因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被后世稱為印象派“音樂的曙光”。德彪西于1894 年開始創作《為鋼琴而作》組曲并于1901 年完成,在此階段,德彪西的作品創作風格、理念已趨于穩定、表現成熟。同時,由于個人閱歷的增加,與前期創作相比其后期鋼琴創作也更具有新意與創造性。《薩拉班德舞曲》是根據德彪西1894 年創作的《被遺忘的意象》的第二首組曲改編創作而成,創作時間早于《為鋼琴而作》中的另外兩套組曲,因此在內容與形式上,帶有一些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痕跡。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印象派音樂色彩濃厚,他主要運用意象思維進行創作,在表現旋律內容時,既不像古典主義作品那樣富有哲理性,又不像浪漫主義作品那樣重視情緒表達。德彪西在《薩拉班德舞曲》中利用主觀的意象想象,展現朦朧的藝術形象,并在樂曲中呈現豐富的旋律層次。這些藝術效果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展現:第一,旋律的線條對比。《薩拉班德舞曲》的旋律線條極為豐富,幾個聲部的同時進行、出現十分常見,此時旋律線條的對比分析極為重要。例如,在9—12 小節中,出現了右手上方單線條的旋律走向,下方雙音支撐也出現了兩個聲部,演奏前要重點分析這三個旋律線條的發展及和聲效果。而在20小節之后出現的八度雙音單線條旋律與前面豐富的旋律線條形成對比,更注重對平靜莊重情緒的渲染。
第二,同向線性旋律。德彪西利用同向進行的旋律性線條進行創作,使音樂的節奏更加清晰,旋律的線條也更明朗突出。例如,在《薩拉班德舞曲》的第33、34 小節,旋律同向向上進行,平行運動。雖然各聲部之間的距離不盡相同,沒有構成絕對的平行關系,但在旋律的演奏與音響效果上,卻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旋律特色。
第三,反向線性旋律。德彪西在創作《薩拉班德舞曲》時,多使用同向線性旋律,旋律的主要走向積極向上;但樂曲中也出現了較多反向旋律進行,低音聲部的向下進行,與高音聲部的向上形成對比,使旋律變化色彩更加豐富。如6、7 小節左手旋律的反向進行,為旋律增加了不和諧的音樂感覺,但卻是極具創新的神來之筆。
《薩拉班德舞曲》這部作品旋律層次豐富且極具變化,演奏者在演奏初期應該對作品整體進行細致分析,多留意作品的主題的同時橫向、縱向讀譜,更好地展現音樂的內容與效果。
德彪西的和聲創作對后世音樂發展貢獻極大,他創新地運用和聲并大膽嘗試,革新了傳統鋼琴音樂的演奏技法,也打破了人們對音樂發展的刻板印象,豐富了音樂的演奏效果。德彪西利用和聲的變化為《薩拉班德舞曲》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在作品樂段的結束部分,除了傳統三度疊置和弦的運用,和聲的創新性運用也是這次創作的一大亮點,創新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非三度疊置和弦的運用。即在和聲的進行過程中,打破以往疊置和弦的傳統音響效果,以平行進行的手法演奏旋律,這是德彪西最喜歡的一種和聲創作手法。例如,樂曲第11 小節中的和弦運用了四度、五度以及三度疊置的方式進行創作,配合旋律的平行進行使情緒更具獨特的和聲色彩。
其次,復合和弦。復合和弦在和聲發展過程中,能使音樂節奏更加緊張、多變,是《薩拉班德舞曲》中的點睛之筆。德彪西在這首作品中,利用左手的跳音配合右手的和弦長音,使音樂的演奏在和聲上呈現出厚重音響效果的同時,又表現出和聲中若隱若現的發展變化。例如,在樂曲的35、37小節中,都出現了左手單音的大跨度向下進行,這種復合和弦的使用,也使音響效果出現了復合的變化。
《薩拉班德舞曲》中非三度疊置不和諧和弦以及復合和弦的混合運用,不但沒有使音樂的演奏變得雜亂、突兀,和聲的調和反而使樂曲呈現出豐富的音樂色彩。德彪西依靠其敏銳的聽覺、創新的和聲創作以及獨特的意象思考方式,細致劃分出不同色彩的和聲,并將不同不和諧和弦組合應用以配合全音階以及半音的演奏,產生強烈的音樂對比,增強樂曲的色彩。
德彪西在《薩拉班德舞曲》中詳盡記錄了力度的變化與應用,曲譜中出現了“ppp、pp、piup、mp、p、mf、f、ff”等力度變化符號,還有一些標記漸強、漸弱的力度記號。作者在這首短小樂曲中添加的力度變化,極大豐富了樂曲的演奏層次。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一定要對這些力度記號進行詳細地分析與解讀,并結合旋律與和聲的變化發展,結合力度記號針對性調控演奏力度,更靈活地呈現旋律變化以及音樂內容。首先,力度變化分析方面,《薩拉班德舞曲》中最強力度為ff,但結合作品自身風格,演奏的整體力度不宜過強,在和弦演奏時要更注重體現音色的清晰、明亮,注意展現莊重的舞曲效果;其次,力度的層次變化方面,樂曲中弱力度記號運用較多,要注重p 的力度層次表達,這需要演奏者在練習的過程中反復感受p 的力度層次變化,調控手腕以及手指的觸鍵力度來適應曲風變化。
對力度進行變化分析便于演奏者在練習時,提醒自己重點關注力度變化的樂段和小節,在演奏時對曲目進行更細致的力度處理。例如,在樂曲結束時處理由pp 到ppp 的變化過渡。
相較于強的力度標記,力度演奏中弱音記號的處理更加困難。尤其是多處不同p 的力度標記,要進行更細致地聽辨練習。《薩拉班德舞曲》力度一開始是“p”,連續的六個小節之后,力度漸強。樂曲開始部分的弱音演奏,帶給聽眾一種朦朧感覺,并且隨著演奏小范圍的力度漸強,使音樂節奏具有向上的推動感。演奏時要注意手臂對手腕的帶動,手腕恰當地將手指的力度外帶,進而控制手指的觸鍵力度,小心翼翼觸鍵后馬上離開,達到樂曲所需的力度要求。
鋼琴演奏的不同觸鍵速度、不同角度都會影響樂曲的音色和情緒。觸鍵部位的力度變化是鋼琴演奏音色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一般要求演奏者用指肚觸鍵的方式演奏柔和、連貫的旋律。通過增加手指的觸鍵面積,在緩沖中達到使音色更加柔和圓潤的效果。演奏《薩拉班德舞曲》時,要注重體現其莊重、緩慢的音樂風格,樂曲開始部分的弱音柱式和弦演奏渲染了一種朦朧的印象感覺,需要演奏者以指肚觸鍵彈奏,更柔和地展現音樂情緒,更完整地保持音樂的連貫性,避免了指尖觸鍵的鋒芒畢露之感。
這部分的隱藏旋律在中間聲部,在演奏時可以用側指觸鍵,避免以敲擊的方式演奏。右手演奏高聲部時,以指肚觸鍵的方式輕柔觸鍵,可使高聲部旋律更加柔和,也能更好地突出主旋律聲部。同時,為了更出色地突出左右手的音樂旋律、豐富音響效果的層次感,也可以在左右手演奏時以指肚觸鍵的方式,進行音樂層次的細分。例如,在《薩拉班德舞曲》的第5 小節到第8 小節部分,音樂的旋律聲部在右手,演奏時要突出右手的旋律;左手有兩個聲部演奏,就要縮短手指與琴鍵的間隙,盡可能弱化指肚觸鍵力度。
演奏過程中,指腹的觸鍵角度以及手腕的力量是控制左手兩個聲部力度均衡的關鍵。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演奏時以指肚觸鍵,但左手的手掌要適當放平,力度要扎實,防止聲音漂浮。
德彪西很少在鋼琴作品使用踏板,但不代表演奏中不需要踏板。樂曲演奏中要根據音樂的變化靈活選擇、應用踏板。例如,在演奏更弱的音樂節奏時,踩弱音踏板,即使在《薩拉班德舞曲》中,右踏板的使用力度也不宜過實,達到三分之一即可。《薩拉班德舞曲》中沒有踏板標記,主要原因在于德彪西認為踏板的使用應如呼吸般自然,不需要進行刻意標記。但是演奏者為了呈現出更好的音樂效果,演奏時要適當采用踏板技法,才能夠更好地展示音樂內容。樂曲開始時,踏板的力度控制在三分之一內,但在第2 小節的和弦變化、七和弦出現后就要重新踩一次踏板。這樣能夠更好地展現音樂中的和聲,避免出現混沌的音響效果。
演奏中只有仔細分析踏板的使用技巧,才能處理好作品的音樂情緒并輔助演奏呈現更好的效果。因此,分析作品結構以及技巧運用時,也要解決踏板的使用問題,這樣才算完整、完美地演奏好整部樂曲。
印象主義是一個源于十九世紀的新概念名詞,在浪漫主義得到極致發展后,音樂家們也出現了創作瓶頸,并對未來音樂的內容及發展趨勢產生了危機感。音樂家們在音樂創作中開始尋找新的音樂素材與創作手法,與前期的浪漫主義音樂對比,此時的音樂家更注重對人、自然的感覺及印象的描寫,印象主義創作由此產生。通過欣賞《薩拉班德舞曲》,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德彪西的創作才華,以及他在旋律、和聲上的創新,這些創新豐富了音樂內容,打開了音樂創作的嶄新篇章。演奏技法上,曲中豐富的力度變化以及指肚與踏板演奏技巧,為我們呈現音樂巨著的偉大之處。在演奏中一定要結合作品的創作意圖,充分、細致地思考演奏技巧,為聽眾展現富含活力的優秀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