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倩



摘要:文章基于對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待建區148農戶的問卷調研數據,從主觀規范、行為態度、知覺行為控制三個維度選擇指標,并構建理論分析框架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農戶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愿受到以上三個維度的指標的正向影響;而對于控制變量來說,年齡越大的農戶越不愿意參與其中;從描述性統計中還發現當前高標準農田相關規劃建設公開程度還不夠高、村民存在認知錯誤等問題,并針對研究結果進行了相應的討論。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參與意愿;影響因素;計劃行為理論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7-0155-05?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6;F323.211? ? ? ? 文章標識碼:A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地關系日益緊張。而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通過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有效地解決人地矛盾,高標準農田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項土地整治工程,它對于保障耕地的質量和總量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體,農民是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其參與到高標準農田的規劃建設中是保障自身收益的關鍵。但從現有學術研究和新聞報道來看,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基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相關研究也較少。因此,文章理論部分借鑒社會學中的計劃行為理論,建立農戶心理感知理論分析框架,構建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意愿的影響因素模型,確定農民參與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為推進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提供理論基礎,為保障農民的權益和順利進行農田的改造提供意見參考。
1? ?理論分析
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計劃行為理論對個體行為進行了研究,其認為個體的預期收益越高、受外界帶動作用越大、擁有的經驗和資源越多,個體的參與意愿就越強。具體來說,個體的意愿則受到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支配。
1.1? ?行為態度
行為態度是指農民對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行為的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即農民對該行為積極或消極的感受。個體認為某一行為越有價值,對其的態度也就越積極,從而從行動中得到的激勵值也就更多[1]。假設每個個體都是理性經濟人,那么農民的行為可以用經濟學的知識來解釋:如果農民希望從中獲取他們所關心的利益,那么他們往往會選擇參與建設;否則,他們寧愿不參與[2]。所以,合理的收入預期是激勵農戶積極參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心理因素,其心理期望值愈高,則更愿意參與到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中來。從相關文獻和現實情況的調查中發現,農戶對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收益主要體現在環境和經濟效益兩方面[3]。基于此,文章用生產條件認知(AB1)表示環境效益,用收入增加認知(AB2)表示經濟效益,從理論上講,農民認為參與建設越能夠改善生產環境、增加農業收入,那么參與的意愿就越強。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說H1:行為態度在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愿中起著正向作用。
1.2? ?主觀規范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外部世界的主觀規范是指個人在作出某種行為決定時,在各種外部壓力下對某一特定行為的約束和服從。通常,他人積極或者消極的態度會影響個體的意愿,并且越是親近的人和組織對個人影響越大。在我國農村地區,由于親緣聚集,可能這樣的影響更為明顯。從已有的文獻研究來看,主觀規范對行為主體影響的程度可分為指令性規范和示范性規范[4]。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政府人員對農民起到了一定的指令作用,他們可以通過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從而推動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而強制推行等不良行為,則會極大地減少農戶的積極性。示范規范則來自親戚、鄰居和村委會等組成的社會網絡,重視熟人環境的農戶更容易產生從眾心理[5]。村民和街坊鄰居的意見對農民的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他們是農民最主要的社會關系,有更多的親朋好友支持與加入,農民就能獲得“心理慰藉”,積極參加高標準農田的建設[6]。在此基礎上,文章用政府重視程度(SN1)來代表指令規范,用基層干部影響力(SN2)和親朋鄰居影響力(SN3)來代表示范規范。從理論上講,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預期壓力越大,參與的可能性就越大。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說H2:主觀規范在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愿中起著正向作用。
1.3? ?知覺行為控制
知覺行為控制反映了農民參與建設的難易程度,解釋了不完全受意愿控制的行為[6]。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農民的知覺行為控制主要包含知覺強度和控制信念,即知覺強度是農戶對參與建設的信心,其表現為農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相關政策的了解;而控制信念則表現為對參與事項的掌控程度,其是由農民參與的能力、參與成本、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所決定。基于此,文章用政策了解程度(PBC1)代表感知強度;用風險承受認知(PBC2)和專業素質認知(PBC3)代表控制信念。從理論上講,如果農民對政策的理解越深,覺得自己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專業素質,則越傾向于積極參加。
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說H3:知覺行為控制在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愿中起著正向作用。
2? ?數據來源與變量選擇
2.1? ?數據來源
文章于2022年1月在重慶市開展了農民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意愿的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對重慶即將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六個片區進行實地調研,最終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4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88%。
2.2? ?變量選擇
第一,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戶參與意愿,在問卷調查中,詢問農戶“是否愿意加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愿意賦值為1,不愿意賦值為0。
第二,核心解釋變量。文章核心解釋變量包括農戶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3個方面的認知情況。根據上文的理論分析以及相關的文獻,將變量具體設定為以下內容:①行為態度。用生產條件認知和收入增加認知表示②主觀規范。用政府政策影響力、基層干部影響力、親朋鄰居影響力表示③知覺行為控制。用政策認知度、風險承受認知、專業素質認知表示。對上述變量利用李克特量表的方法進行賦值。
第三:控制變量。借鑒相關研究[7],文章選取年齡、受教育程度、兼業程度、承包地總面積等影響農戶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意愿的因素作為控制變量。
具體變量定義及賦值(見表1)。
3? ?實證分析
3.1? ?模型設定
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農戶參與意愿為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為0、1變量,因此,選用二元Logistic模型來研究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農戶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表達式(見公式1)。
In(P/1-P)=β0+β1x1+β2x2……βnxn+ε(1)
在公式(1)中,x包括核心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n為變量個數,P/1-P是概率比,β0為截距項,ε為隨機干擾項。
3.2? ?描述性統計
筆者將受訪農戶的基本特征、對農戶進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相關信息公開程度、以及農戶參與建設決策控制權的調查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具體結果(見表2)。
就樣本特征而言,受訪者多為女性,年齡在41-50歲最多,占據45.6%,受教育程度基本上是初中及其以下,家庭年收入普遍不高。其次,受訪農戶中有59.5%的農戶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20%以下,耕地面積也較少,部分小農耕地面積約在0.067hm2~0.4hm2左右,占比達到66.2%,并有55.7%的農戶未加入任何合作社或集體經濟組織,這也反映了當前小農戶兼業化程度高,兼業現象普遍,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現象依舊普遍。針對農戶參與的研究,文章還做了信息公開程度和農民決策權程度的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只有35.5%的農戶認為農田規劃等相關信息是完全公開的,少部分地區完全沒有公開,這會給農戶造成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農戶的積極性;同時,有13.4%的農戶認為完全沒有自主權,政府讓參與就參與,50.3%的農戶認為只有一部分決策權,事實上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定要征得農戶的同意,而農戶這樣錯誤的認知會導致后續建設困難,并且也不利于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
3.3? ?二元Logistic回歸結果
將樣本通過信效度檢驗以及多重共線性檢驗之后,為確定模型擬合程度,進行模型系數的綜合檢驗。其檢驗卡方值為94.998,顯著性值為0.000,其結果表明模型擬合良好,之后對其進行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見表3)。
第一,農戶行為態度對其參與意愿的影響。根據模型估計的結果得出,生產條件認知和收入增加認知均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并且系數為正,說明對參與意愿起促進作用,研究假說H1通過驗證,其中,對于收入的的邊際效應大于生產條件認知,這也表明,提高收入依然是理性小農最看重的一點。
第二,農戶主觀規范對其參與意愿的影響。根據模型估計的結果得出,主觀規范的相關變量均在10%的水平上顯著,并且系數為正,說明主觀規范因素對農戶的參與意愿有著正向促進作用,研究假說H2得到證明。其中,基層干部、政府政策和親友帶動的邊際效應依次降低,這可能是因為村委會基層干部是與農民接觸較多的人,對農戶的生產與生活具有較強響力,政府政策則在農民心中具有較高的威信,而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盲目跟從親屬和鄰居的概率可能會降低。
第三,農戶知覺行為控制對其參與意愿的影響。根據模型估計的結果得出,政策了解程度、風險承受認知、專業素質認知都在5%的水平上顯著,且系數為正,研究假說H3得到驗證。即:首先,農戶越了解相關政策,越愿意加入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其次,從風險承受認知的角度來說,農戶經濟實力越不強,越害怕未來承擔的風險,如土地整治完成不及時、維護不到位等,越不愿意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最后,從專業素養認知的角度來說,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無法了解相關知識,即“自我效能感”缺乏的農戶,會直接導致其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動機不足。
第四,控制變量對其參與意愿的影響。受訪者年齡通過了5%的顯著水平,并且系數為負,表明年紀越大的農戶越不愿意加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這是因為年齡較大的農戶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下降,以及不愿嘗試新事物也不愿承擔任何風險,因此,其參與意愿越低。
3.4? ?穩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以上模型的可信度,文章用stata16軟件將上述變量利用二元Probit模型再次進行測算。結果表明,核心解釋變量和年齡這個控制變量依然最少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只有部分變量的顯著性水平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明該結果還是較為穩健的。
4? ?研究結論及討論
4.1? ?研究結論
第一,當前高標準農田相關規劃建設公開程度還不夠高,存在一些村完全沒有公開相關信息的情況,還有13.4%的農民認為參與與否,自己沒有決策權,使得農民在信息獲取時處于弱勢,認知存在錯誤。
第二,農戶參與的意愿受到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等心理認知的影響。在行為態度中,農戶最在乎是否能帶來預期收入的增加,其次是能否帶來農業生產環境的提升。對于主觀規范,基層干部、政府政策和親屬和鄰居的引導作用依次減弱。對于知覺行為控制,農戶受政策認知、專業素質認知以及風險承受認知的影響。
第三,農戶參與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愿還受到農戶年齡的影響,年齡越大的農戶越不愿意加入建設中。
4.2? ?討論
針對上述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首先,要加強項目宣傳,提高農民參與意識。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廣播電視、宣傳手冊等形式,加強宣傳力度,要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確保農民關心的生產條件改善以及增產增收,使農民真正了解高標準農田,增強其參與意識。其次,針對農民存在風險擔憂的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一是成立村民監督小組,確保項目工程的順利實施,同時要積極向農民通報進展情況。二是利用外在激勵和約束手段,對農戶進行占地補貼,以減少農民對未知風險的擔憂[8]。最后,出臺相關的補貼和惠農政策,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
參考文獻:
[1]趙微,周惠,楊鋼橋,等.農民參與農地整理項目建后管護的意愿與行為轉化研究:以河南鄧州的調查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6,30(03):55-62.
[2]姜立利.期望價值理論的研究進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02):33-35.
[3]周慧,文高輝,胡賢輝.基于TPB框架的心理認知對農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參與意愿的影響——兼論環境規制的調節效應[J].世界農業,2021(03):59-69.
[4CIALDINI R B,KALLGREN C A,RENO R R.A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A theoretical refinement and re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norms in human behavior[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1,24(1):201-234.
[5]孫濤,歐名豪.計劃行為理論框架下農村居民點整理意愿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118-126+168.
[6]樊西凌.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農村居民點整理農戶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8.
[7]于婷,于法穩.環境規制政策情境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認知對養殖戶參與意愿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9(08):91-108.
[8]劉昊璇,趙華甫,齊瑞.多中心治理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督管理機制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03):16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