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珍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跨學科學習,對于學生語文能力及綜合素養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何“跨”出效果、“跨”出新意、“跨”出精彩,值得教師進行深入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構建“三有”模式,即堅守語文學科本體的立場,堅持貼近學生生活的立場,做到跨而有“根”;在內容選擇、目標定位、活動設計方面,做到跨而有“度”;創設真實情境大任務,構建高度關聯活動鏈,做到跨而有“融”。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 小學語文 “三有”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69-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交流溝通、團隊協作和實踐創新能力。”廣闊,是指學習的內容、場域及形式有了新的變化,是從碎片化學習向整體化學習過渡的必然要求。就語文教學而言,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決定了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可行性。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連接和疊加,能夠更好地助力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一、落到實處,跨而有“根”
(一)堅守語文學科本體的立場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可見,無論怎么“跨”,語文學科本體的立場不能變,聽說讀寫這一基本功的提升過程不能丟棄。語文教材緊扣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進行編排,決定了語文實踐中的跨學科應該牢牢抓住“語文”這個根基,做到跨而有“根”。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針對這一語文要素,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可結合課后閱讀鏈接《七子之歌(節選)》開展語文與音樂相結合的跨學科學習。當學生深情地唱起《七子之歌》時,他們的心中升騰起強烈的愛國之情,較好地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二)堅持貼近學生生活的立場
小學語文課堂既要強調語文要素,又要凸顯人文主題。人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只有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與成長,關注學科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將觀察融于生活,跨學科才是有意義的,才能落到實處。當跨學科內容貼近學生生活,關照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才會好好地延展,才能生發出解決現實問題或面向未來的力量。
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的口語交際“長大以后做什么”就是貼近學生生活的跨學科活動。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有的信息不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如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思想。教師不妨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跨學科學習,讓職業理想與學生的興趣愛好聯系起來,與服務社會聯系起來,與祖國建設聯系起來,從小在學生心中播撒良性的職業啟蒙種子。這樣的跨學科學習基于學生實情,指向學生未來的生活與成長。
例如有的一年級學生在吃飯時有挑食、偏食、浪費食物等行為。針對這一生活問題,可進行“設計我的蔬果表情包”跨學科學習活動。語文教師可結合一年級上冊第二個“識字”單元的“日積月累”欄目,選取《憫農(其二)》進行詩朗誦;體育教師可引領學生進行“和蔬菜水果一起做游戲”活動;音樂教師可進行關于蔬果的兒歌演唱活動;科學教師可通過“一周食譜小記錄”活動,進行營養膳食教育;美術教師可引領學生觀察蔬果,開展“給蔬菜水果設計表情包”活動;道德與法治教師可結合“吃飯有講究”,進行勤儉節約教育。這樣的跨學科學習基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特別貼近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現實;這樣的跨學科學習有根、有形、有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道德生成。從課后實際效果看,學生樹立了正確的飲食觀、生活觀、價值觀。
二、有序推進,跨而有“度”
高質量的跨學科學習能減少學科作業中重復的那一部分,做到整體上的減負增效。這就要求教師增強跨學科學習的規劃性,不同學段的跨學科學習在內容、目標及方式上應該有所區別,以學段特點為依據制訂進階性目標,注重有序推進,取舍有度。
(一)內容選擇有度
在跨學科學習中,區分小學不同階段的內容維度很有必要。如第一學段因為針對的是低年級學生,因此應該以學習習慣、閱讀習慣、觀察習慣的養成為主,不可增加有難度的跨學科學習資源,學習場域盡可能限制在校內。第二學段針對的是中年級學生,則可以采取校內外結合的方式,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與社會,關注優秀傳統文化,聚焦語文要素,并通過生活中的現象與話題進行拓展。第三學段針對的是高年級學生,則強調學生積極參與文化活動,通過深度調研設計活動方案,解決現實中的真實問題并探索未來的智能時代。三個階段有序推進,環環相扣。
例如針對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迫切想融入集體的心理,教師設計實施“‘解鎖新校園”的任務。此活動關系到許多學科,需要多門學科教師共同合作。如何“解鎖”新校園呢?包括班級或校園打卡、結交新朋友、熟悉新課程。學生在此任務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通過“挑戰一分鐘”活動,驗證學生在一分鐘中內能寫幾個生字,能做幾道數學算式,能跳多少次繩,能說多少個英語單詞,等等。這些跨學科活動都基于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做到了選擇有度。學生熟悉了新校園的環境,了解了自己的學習效率,采用了新的學習方式,獲得了新的成長。
(二)目標定位有度
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目標定位應該有適切性與進階性。適切性,就是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目標不能過高。進階性,就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為例,低年級重在感受文化現象,中年級重在獲得文化體驗,高年級重在文化分享。感受、體驗、分享三個過程,應該是一個拾級而上、逐步過渡的過程。
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開展“端午粽的形狀大探秘”活動。關于端午節,其文化意蘊十足。應從認識端午粽的形狀切入,制訂教學目標:①引領學生圍繞活動主題進行閱讀,啟發學生自己提問題,培養質疑問難的精神。②引領學生對端午粽的形狀產生好奇心,進而產生實地觀察的欲望。在了解粽子的形狀特點的基礎上,語文教師與美術教師合作教學,讓學生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③引領學生與家長一起動手操作,制作自己最喜歡的端午粽。可拍照,并將成果分享到家長群中,通過曬一曬、比一比的方式,評選“粽子形狀之最”。
(三)活動設計有度
跨學科學習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習活動,是扎扎實實的實踐過程,是真正意義上的“學中做、做中學”。觀察、調研、記錄、參觀、體驗、改進等都是跨學科學習的主要形式。可見,跨學科學習中,落到實處的活動設計不可或缺。當然,活動設計也應該體現由易到難的序列化特點,切不可拔高要求,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例如利用電腦制作跨學科知識方面的思維導圖,撰寫科學而全面的實施方案等,這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負擔。設計針對性強、難易適度、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應該成為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中的重要策略。
以“端午粽的形狀大探秘”活動為例,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關于端午的習俗、屈原的精神、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等,不應要求學生直接上網查閱,不要求一定掌握,可設計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活動,在不經意間滲透傳統文化。如“聊聊端午的記憶”就是一個輕松而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融合了多學科:①科學——做成粽子狀的香包戴在身上,防御蚊子的叮咬;②勞動——探究端午粽中的糯米、棗與粽葉分別有什么作用;③道德與法治——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樣的活動輕松有趣,其中的“聊”可以在生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以及自媒體平臺上的多元互動。
三、自然貫通,跨而有“融”
跨學科學習的一個重要取向就是解決真實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找到一種自然貫通的方法去解決學習中的真實問題。真實問題與驅動型任務有關聯,而這種驅動型任務或子任務之間應該相互作用、協同發力,應該是內部的一個自然而然的融合過程,應該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互生的存在。
(一)創設真實情境大任務
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大任務解決真實問題的方式能夠避免碎片化學習,達到多學科自然融合的目的。以問題為導向,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調動多學科知識,運用相關經驗與方法,開發高階思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反饋調整等過程,獲得遷移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以“長大后做什么”跨學科學習為例,可進行驅動型任務設定:參加一場理想職業分享會。這個任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很有吸引力的情境任務。圍繞這個任務,教師讓學生進行以下活動:調查自己周圍人群的職業及選擇情況、結合自己興趣暫時進行生涯規劃制訂、統計全班學生的理想職業并分類歸納。這樣的真實情境實踐活動需要數據分析、表格制作、繪畫設計,因此需要數學、美術、信息技術及勞動課程的多維融合。
(二)構建高度關聯活動鏈
構建高度關聯的活動鏈能夠避免形式主義、融合不緊密的問題,從而讓跨學科學習落地生根。活動鏈是指一環扣一環的具有連續性、遞進性的一系列活動。構建高度關聯的活動鏈應該成為跨學科學習的基本形式。
仍以“長大后做什么”跨學科學習為例,可以設計三個活動:
一是“身邊職業小調查”活動。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角色轉換,以小記者的身份進行調查。調查之前,學生從興趣出發,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確定方向及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意義的采訪,使之真實而有普適性。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匯總與視野擴大,再以觀察者的身份進一步了解與生涯規劃的相關情況,實現觀察的延伸。這個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增加一定的職業選擇知識儲備,為接下來的選擇埋好伏筆。
二是“設計我的生涯規劃”活動。在調查、拓展與思考之后,學生對未來的自己將要干什么有了更多思考與憧憬,從而進行新的自我建構,試圖描繪自己感興趣的職業與未來。低年級學生形象性思維比較發達,不妨讓他們以寫寫畫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為自己喜歡的職業寫幾句話,畫一畫職業裝。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利用數學統計方法對全部學生的職業愿景進行整理與分析,歸納種類與特點。
三是“理想職業分享會”活動。分享會有學生、教師及部分家長參加,先由小組代表分享,再安排典型個人進行分享。分享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允許提問、辯論、交流。在此過程中,理想或職業有多么美好并不是最重要的,學生現場表達的應用考查、信息提取與分辨能力的提升、思維的開闊及溝通能力的提高才是分享中更加重要的目標。在分享中,學生意識到職業的背后不僅有熱愛與憧憬,而且還有堅持與勇氣、責任與擔當。這不僅是對學生語言表達的考查,也是對學生道德成長的考量。
以上三個活動高度關聯,都基于學生視角、基于生活實際,實現了學科的融合、語文能力的提高與綜合素養的提升。
有“根”、有“度”、有“融”的跨學科學習是學生心智成長的重要學習方式。語文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能夠發現學科間的滲透性和干預性,恰到好處地讓多門學科融合在一起;要有一種善于合作的意識,時時刻刻注意打破學科壁壘,形成全面的大教育觀;要有一種學習、實踐和創造的整體觀,引領學生獲得能力的遷移與運用,獲得豐富的綜合學習經驗與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