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靜靜

摘 要 河南省作為全國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近年來經濟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雖然河南省各地城鎮化率顯著提高,但是城鎮化水平略顯不足,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三農”工作成效日益凸顯,完善農村發展制度、突破城鄉融合瓶頸、積極發展鄉村經濟,成為目前河南省鄉村振興、產業融合工作的重中之重。為說明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現狀,探索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路徑,介紹了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策略的關系,指出了河南省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發展不平衡、缺乏專業人才、產業基礎薄弱、缺乏特色項目等現實困境,并提出優化產業布局、促進要素流動、挖掘地方特色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針對性的意見。
關鍵詞 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23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45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鄉經濟發展成為提高地方經濟質量、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鄉村振興必須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態勢,立足于農業經濟增長點,以實現穩步推進。近年來,河南省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提高,以鄭州市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優勢正逐步體現。河南省的城鎮化率也顯著提升,但是相對其他開展城鎮化工作較早的地區來說,城鎮化水平較低,鄉村經濟發展后勁略顯不足[1]。依托于鄉村振興戰略,河南省的城鎮化工作更應該反哺“三農”、完善農業經濟建設體系、積極發展鄉村經濟、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以促進河南省城鄉融合發展。
1 戰略關系分析
1.1 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
新型城鎮化可以引導鄉村地區承接一些城市的衍生產業,可以將城市的過剩產能轉移到農村,并充分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力優勢,為其產業發展奠定基礎。河南省諸多縣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并形成商貿重鎮和工業重鎮等,如南樂縣改變農業生產結構,發展蓮藕觀賞種植項目,充分挖掘農產品的多重價值,提高其附加產值,以多種類型的農業融合方式實現農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傳統的資源要素流動形式為從鄉村向城市流動,新型城鎮化之后,城市和鄉村更加融合,形成雙向流動態勢,城鄉要素得到優化配置。在鄉村振興工作中,人才振興是重中之重,人口的外遷也會影響鄉村經濟發展。新型城鎮化理念能夠促使資本要素從城市向農村流動,充分改變農村單一的產業格局,提高農產品的附加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吸引人才,促使本地人才留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1.2 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兩大戰略的核心在于解決我國農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有效打破了阻礙農村發展的桎梏,也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鄉村振興帶來了城鄉融合產業的耦合機會。以豫北地區為例,作為糧食生產大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驅動下,城市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鄉村獲得更多的功能和產業結構,城市和鄉村居民均可以享受發展的果實[2]。
2)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也是用地保障落實的推進。新一輪的農村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鼓勵農民集約化用地,幫助農村構建新型存量化建設用地,有效激活農村的閑置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有效盤活土地的經營權可以使大量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參與到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之中,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更多勞動力。集體經營用地也有其本身的價值,既可以給當地的村民帶來一定的收入,也可以吸引外來的資金進場,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3)鄉村振興戰略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在我國,鄉村發展情況欠佳,資源普遍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而鄉村振興戰略可以促進優質資源向農村流動,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教育福利,推進新型城鎮化互惠共進。
2 現實困境分析
2.1 區域和產業發展不平衡
如表1所示,2019—2021年,河南省的城鎮化速度較快,但是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相對較低,其中2021年末城鎮常住人口有9 883萬人,比2020年末減少58萬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左右。河南省的經濟發展也呈現不平衡的趨勢,具體體現在區域和產業發展的不平衡。
從區域角度來看,鄭州市、洛陽市、鶴壁市等地的新型城鎮化水平顯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濮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等地的城鎮化水平顯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區域間差異較大,在發展程度較低的城市,兩大戰略推進難度較大。
從產業結構來說,以鄭州市為中心的核心區域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集群較多,但是對周邊城市輻射力度不夠;其他地級市雖然可以帶動周邊城鄉的生產力,但是產業質量和產能數量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如有些地級市,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直接壓縮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阻礙了兩大戰略的融合實施,對地區的產業規模效益提升也有不利影響。
2.2 缺乏專業人才
由于很多農民選擇進入城鎮就業,很多農村地區在產業發展方面嚴重缺乏人才的支撐。如對濮陽市、周口市等地區進行集中調研分析可知,很多地區雖然已經發布了人才引進的政策,如《濮陽市高層次人才認定和支持辦法》、《激勵用人單位加強人才引進培養辦法》,但是已有相關政策在農村相關產業人才的選拔和需求方面針對性不強,并且在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某些政策缺乏有效落實,導致仍然有很多青壯年和學歷較高的人員選擇在城鎮就業,農村勞動力數量減少且專業人員嚴重缺乏的問題未得到妥善解決;此外,農村婦女為照顧孩子或家中老人,也很難實現就業。這些問題導致農村存在大量的閑置用地,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較低,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農村人才的匱乏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人員結構的失衡導致鄉村生活習慣的變化,還會影響農民的精神文化建設[3]。
2.3 城鄉融合產業基礎較弱,且生態環境脆弱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也出現了較大的困境。城鄉之間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欠佳,部分鄉村地區還保留著較為落后的生產方式。筆者深入調查了濮陽市所轄的縣級地區,發現其農村的地形以平原為主,但是大型機械化農業生產設備普及率不高;農作物主要是大豆、小麥、棉花等,相比而言,經濟作物的品種較少;農產品未形成產業鏈,缺少對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小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廠數量也較少,產業帶動能力嚴重不足,農產品的收益相對較低。
目前,工業化建設逐步推進,工廠大量興建導致污染環境的案例層出不窮。河南省部分農村區域保持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政府部門的引導、監督人員不足,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缺乏頂層規劃,不合理的建設用地開發直接降低了農田土壤的數量和質量,導致農村耕地面積減少,土地利用效率降低,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難以保障。如2022年,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連續通報7起關于黃河流域污染環境、非法占用農用地、環境民事訴訟等案件。
2.4 缺乏特色項目
河南省各地都有其特色產業,其發展也存在些許差異,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性的優勢產業未能發揮其應有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這種情況導致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不同區域的產業發展辨識度不高,產業的分區不夠顯著,也不能有效刺激城鄉融合發展的完善。
對于鄉村來說,必須以特色產業為驅動,不斷實現產業振興。例如,可以發展一些鄉村振興的農業產品和特色農產品項目,綜合運用多元化資金進行現代化農業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必須基于當代特色鄉村產業基礎,充分發揮當地特色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實現城鄉的一體化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機融合發展[4]。
3 融合路徑分析
3.1 優化產業布局,統籌城鄉發展
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協調建設的核心在于建立一體化的發展體系。1)必須將政策作為一切工作的指引,通過政策來引領創新,形成惠農產業和新興產業,并且構建城鄉產業鏈。2)部分城鄉融合的關鍵性區域必須進行更加合理的布局和規劃,確保其規劃突出地區特色,形成特色產業鏈,并通過機械科技的運用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最大限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益。3)對于一些具有地區特色的農產品,政府可以引進企業進行專業培訓,提高生產人員的綜合素養;還可以打造特色農業生態園示范區,通過企業的合理包裝和宣傳推廣,建設企業和地區特色品牌。4)企業和農民之間也應該建立長期的互惠共贏關系,在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加快鄉村產業的集聚發展。5)充分挖掘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推廣特色產業,加快旅游資源的挖掘,形成新型的農村支柱型產業,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生產格局。6)對于一些發展條件較好的城鎮區域,構建合理便捷的交通網絡,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形成舒適優越的現代化城鎮,部分點狀分布的優秀城鎮也可以聯合帶動周邊片區的發展,共同推動鄉村建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3.2 促進城鄉各要素的流動
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是實現人才、資本和技術的空間流動,并逐步促進城鄉融合。
1)要重視人才資源,認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政府相關部門必須積極引進各類型的專業人才,可以出臺人才下鄉的相關政策,積極培養中堅人才隊伍。2)對資金流入進行適當控制。鄉村的建設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需要控制資本的流入和流出方向,更好地促進城鄉均衡發展。3)搭建創業平臺,引進先進技術,鼓勵村民創業,并加快農產品產業化經營體系的創建,做強農產品品牌。4)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幫助農民引進各類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開展現代化技能專業培訓,并幫助農民養成不斷學習新型城鎮化建設思維的習慣,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必須加強城鎮和鄉村之間的資源互補,應該促進城鄉實現資源雙向流動。現階段很多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等方面的經營模式缺少保障,必須穩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并立足于農村實際情況積極吸攬人才,構建多元化的政府保障機制,通過各類公共交流平臺的構建,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城市資源更好地流入鄉村、更牢地留在鄉村。還可以結合鄉村的特色旅游資源、特色農產品生態園等,反哺城市發展,實現城市—農村循環有機發展,并提高發展效率。
3.3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產業
在河南省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必須充分挖掘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1)不同區域有著特定的地域特點,必須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區發展情況的規劃。對于不同類型的村莊,也應該制定具有差異化的規劃方案,選擇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根據在目前階段鄉村調研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有效方案。2)充分挖掘鄉村的內在動力,有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例如焦作市云臺山景色較好,知名度很高,周邊地區也可借助其影響力發展傳統風俗文化區、原生態的風景區等,將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創新利用,從而培育成特色產業,正向反饋于地方的發展。
在鄉村振興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中,特色小鎮是一個亮點,可以通過建設特色小鎮,促進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特色小鎮的發展需要一定平臺的支持,必須整合當地的特色資源,創新經營理念,合理推廣宣傳,打造口碑良好的特色小鎮[5]。與此同時,也需要研究產業鏈的發展情況,加大產業投資力度,增進各類消費投入,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讓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就業,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注入更多的生機和活力,真正促進城鄉協同發展,實現兩大戰略的更好融合。
3.4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河南省在進行城鄉融合發展時,要充分發揮鄉鎮的作用,完善鄉鎮基礎設施,提高科技設施的覆蓋率,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還應該構建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對城鄉發展的政策環境進行詳細評估,并評價好文化發展環境等,打造良好的城鄉互助發展局面。
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融合發展,必須立足于縣域實際。縣域的基礎設施往往會比農村其他地區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也能夠有效實現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之間的交流和集聚,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協調發展。從縣域角度出發發展城鎮化,能夠促進城鄉經濟大融合,促進農村欠發達地區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能夠加強區域的輻射作用,引領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形成良好格局。
4 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鎮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兩者相輔相成。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尚存在產業布局不合理、缺乏專業人才、產業基礎薄弱、缺乏特色產業等問題,必須充分立足縣域實際,加快產業布局優化,促進城鄉各要素流動,挖掘地方的優質特色產業,夯實發展環境,真正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敏.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研究[J].源流,2022(4):36-39.
[2] 陳景帥,張東玲.城鄉融合中的耦合協調: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0):209-219.
[3] 李國梁,牛安春,劉延正,等.鄉村振興要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 實現共同富裕[N].中國食品安全報,2022-03-08(4).
[4] 周靜,郭銘華.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N].黑龍江日報,2022-03-06(7).
[5] 張會恒,馬凱翔.基于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耦合視角的城鄉融合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5(2):15-2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