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晴
摘要:在現代素質教育的理念下,學校更為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音樂教學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以及民族自信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教育,不僅能夠提高音樂教學的情感育人效果,還能夠傳承民族文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多樣化的民族音樂,掌握民族音樂的精髓,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族音樂;素質教育
民族音樂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近年來,由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小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認識不足,這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實際上,學習民族音樂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通過學習民族音樂,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傳統文化,并且建立起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小學生的價值觀還處于啟蒙階段,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根植民族音樂理念,在將來能夠開出美麗的花朵。當然,因為我國民族音樂種類繁多,小學生年紀較小,很難深入了解每種民族音樂形式以及相應的演奏技巧,音樂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認識民族音樂,同時發掘學生的創造力。
民族音樂概念。民族音樂從廣義上看,除了包括民間歌曲與戲曲外,還包含演奏民族音樂時所用的樂器以及相應的舞蹈形式,而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充分體現了人們情緒的表達。另外,民族音樂還可從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來定義,傳統音樂的時間范圍一般是在19世紀以前,在歷史的長河中保留下來的旋律與音樂被人們稱為“舊音樂”,不僅包括藝術音樂以及宗教音樂,同時還包括民間音樂,如民間歌謠、舞蹈以及樂器等[1]。而現代音樂通常是五四運動以后,人們的思想發生轉變,音樂形式也發生了改變。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圍繞民間歌曲、舞蹈、樂器等展開教學。
民族音樂特點。我國民族音樂的形式非常豐富,也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點:①豐富性。我國的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經歷了長期的發展,不僅種類豐富,在表現形式上也非常多樣化,幾乎涵蓋了不同民族文化發展演變的一點一滴;②通俗性。我國的民族音樂不僅包括一些專業歌曲,還有一些民間自發創作的音樂形式,如一些口口相傳的音樂段子以及戲曲等,都是人們在生產勞作以及茶余飯后即興創作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通俗性[2](。這些民族音樂能夠直觀地展現出人們的日常生活;③實用性。民族音樂不僅是人們生活的縮寫,也是前人經驗的積累,人們通常會將先人積累的生活經驗以及人生哲理等融入到歌曲中,很多民族音樂自身就像一本書,能夠幫助人們在歌唱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經驗與知識。
查找民族音樂背后的故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音樂屬于一門藝術類學科,在小學階段,首先應當教會學生欣賞音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把握音樂作品內涵。在課堂上,教師應當為學生補充講解關于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與相應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主動發掘隱藏在作品背后的情感,提高學生對于音樂作品創作時代的了解程度,隨后再帶領學生一同去欣賞音樂。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能夠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
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時,很多學生或多或少都聽說過這首曲子,但是沒有一個學生能夠清楚地說出這首曲子的背景故事。很多學生聽完曲子后只覺得好聽,但對于曲子表達的情感并不了解,也無法深入進行鑒賞。因此在第一次為學生播放《二泉映月》后,教師應當為學生介紹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通過背后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3]?!抖吃隆肥敲耖g藝術家華彥鈞創作的二胡獨奏曲。華彥鈞的小名叫阿炳,出生于江蘇無錫,阿炳自幼喪母,因為社會地位較低,從小備受歧視,生活得非常艱難。阿炳的父親精通各種樂器,受到了父親的影響,他很快成為一名樂師。但在三十五歲時,他雙目失明,加上當時社會動蕩,阿炳無依無靠,流落街頭,成為一名以賣藝為生的民間藝人,人們都稱他為“瞎子阿炳”。艱苦的生活使阿炳嘗盡了人間的心酸,他每天都在街頭演奏,憑借極高的音樂天賦,將自己的人生通過音樂表現了出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阿炳的生活更加貧困,兩年都未曾碰過樂器,而在1950年夏天,無錫音樂家楊蔭瀏以及曹和安為了采集民間音樂,從北京回到無錫,為阿炳的演奏錄音。阿炳再次拿起樂器,留下了凝聚他一聲心血的作品《二泉映月》。當學生了解了《二泉映月》的創作背景后,教師可再次播放曲子,讓學生認真感受隱藏在曲子中的情緒。
整合單元內容,突破教材限制。傳統的教學形式更為關注教學過程是否連續,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按照教材順序來講解,但是此種教學形式忽略了學生的積極性,最后得到的反饋也不理想,學生不是無動于衷就是過于熱情,教學效果得不到保障。為了改善此種情況,教師就可借助大單元教學模式,整合大概念,將學習目標、內容、過程與結果變為一個整體,展開連貫式教學。如教師可設立民族風情音樂專項的主題,課程安排三到四節,每節課帶領學生賞析三到五首民族音樂,通過鑒賞音樂,讓學生結合民族文化、特點等,找出異同點,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民族音樂。
例如可從《舞起來》中選擇《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隨后延伸至同類作品《家鄉》,讓學生寫下藏族風情的特點。還可從《甜甜江南》中選擇《憶江南》,同時選擇《夢里水鄉》作為補充教學[4]。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一些教材未涉及的西北風情的民族音樂,如《花兒與少年》《我熱戀的故鄉》等。在教學中,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將不同省份的音樂以及代表曲目,以疊加地圖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一邊看一邊聽??傮w來看,教師應當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但在此過程中必須謹慎挑選合適的音樂,避免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出現理解偏差,從而產生錯誤的結果。
鼓勵學生表演,植入民族精神。小學生天性愛玩,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會引入一些游戲來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情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達到在玩中學的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游戲活動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學過程,有些學生只顧著玩游戲而忽略了理論知識的掌握,有些學生則因為性格內向不會主動參與游戲活動。針對此類情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還需結合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勇敢的鄂倫春》時,在開始上課時教師就可設計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看圖猜一猜是哪個少數民族。在學生猜測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走近鄂倫春民族。隨后教師可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鄂倫春族服飾,設計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穿著民族服飾來學習《勇敢的鄂倫春》[5]。第一個活動:教師可帶領學生聽一聽這首歌曲,讓學生按照歌曲的內容來復述歌曲講了怎樣的故事。第二個活動:教師可帶領學生逐句讀歌詞,讓學生感受歌詞傳達了怎樣的情緒。隨后學生跟隨教師的伴奏試著演唱,逐步掌握歌唱的技巧。第三個活動:教師可讓學生拿出提前準備的碰鐘以及鈴鼓等樂器進行分組伴奏表演,最后按照各個小組的具體表現來評分。歌曲學習完畢后,教師還可與學生一起創編舞蹈動作,讓學生跟隨音樂舞動起來。經過了上述幾個活動,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勇敢的鄂倫春》所表達的情感,同時也了解了鄂倫春族的民族文化,拓展了知識面。
總之,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特色的融合,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當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意識到引入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將民族文化逐步融入到教學工作中,將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在教學中不斷創新,由此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侯力群.中國傳統樂教課程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以北京市陳經綸小學為例[J].北方音樂,2020(3).
[2]孔君.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小學音樂課堂傳承民族音樂的價值和策略[J].求知導刊,2021(29).
[3]印劍.中小學中國民族音樂欣賞之銜接教學的策略研究———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瑤族舞曲》為例[J].求知導刊,2019(31).
[4]肖鈺清.民族音樂文化在教材中呈現的問題及改進建議———以花城版小學音樂教材為例[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7).
[5]鮑依婷.“雙師教學”提升小學音樂學科在線指導有效性的探索———以欣賞《水草舞》為例[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1(3).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