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要:智媒體時代,我國傳媒業的發展發生了深刻變革,為充分適應行業的發展變化,并為行業輸送高質量的現代化人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應與時俱進,正視人才培養還存在的理論基礎薄弱、跨學科屬性不明顯、缺乏智媒體思維等問題,優化人才培養方式。課程群建設通過將多個相互關聯的課程有機整合,能夠帶動專業課程發展,提升學生在職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是智媒體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智媒體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人才培養 課程群建設
智媒體是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新聞生產與傳播流程的智能化革新,實現信息與用戶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全新媒體形態。相比于傳統媒體,智媒體具有更強的信息生產分發能力、更高效的信息匹配效率和更豐富的媒體傳播功能。智媒體在技術全面賦能下正重塑傳媒生態格局。面對這種新的傳媒生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課程群”建設需要得到深入分析,用以培養出真正的復合型新興人才。
人工智能寫作具有天然的優勢,可以大大簡化新聞生產流程,甚至部分取代人工寫作。這對于媒體人才的培養具有相當大的沖擊,之前大量存在的“熟練工”崗位將大大縮水甚至不復存在,能夠獨立采編,獨立制作將成為媒體專業畢業學生的標準技能。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大大抹平了媒體行業的專業壁壘,對于高校的非傳媒專業學生來說,進入媒體行業的學習成本同樣被大大降低了,傳媒專業的學生很可能將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窘境。面對智媒體的洶涌來襲,目前高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應對略顯不足,之前就存在的問題被更加凸顯,同時又暴露出了許多新問題。
1.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依舊受困于傳統媒體教學思維。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是信息”,受眾對于信息的理解會被傳播的媒介特質所影響,新媒體所需要的技能與傳統媒體相比,互有交集,但更多的則是互不相同。而目前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往往是在傳統新聞學、傳播學專業中增設幾門課程,依舊缺乏硬核能力。
2.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所應該具備的跨學科屬性并未凸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一門結合了新聞學、文學、廣告學、藝術設計、市場營銷、計算機甚至心理學的復合學科,尤其在智媒體的背景之下,專業跨學科屬性明顯。然而目前,本專業在許多高校都是由各學科的教師拼湊而成,大部分教師只是將課程從原學科原專業照搬過來,最后學生只是學到了各學科的皮毛知識,沒有觸及核心能力,更加無法進行融合,變成了“門門通,門門松”,在工作中更加缺乏競爭力。
智媒體技術的出現,給傳媒行業帶來巨大沖擊,也使原本依賴傳統技術的相關產業出現了新的變革,而網絡與新媒體作為直接向傳媒行業輸送人才的專業,應充分做到與時俱進。課程群通過將多個相互關聯的課程有機整合,能夠帶動智媒體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發展。在探索課程群建設策略前,應明確智媒體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群建設的必要性。
1.課程群建設成為提高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質量的新動力。智媒體技術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育工作越來越注重相關學科之間的融合,進一步強調新思維與新技術的碰撞和交融,這也促成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載體的擴展延伸。將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藝術等相關專業的課程融入到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中,形成教育合力,推進跨學科交流與研究,給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優質的教學資源。學生在綜合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適應智媒體時代由傳統技術向智能技術變革的步伐,熟悉智能AI、AR、VR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內涵,并將其拓展到專業思維中,促成融合智媒體思維的綜合技能提升。幫助學生有效將新聞采編、文案策劃、影視審美、撰稿與新媒體運營、拍攝與剪輯等多方面技能融會貫通,實現思維的多維度延伸拓展,提高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質量。
2.課程群建設提升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隨著傳媒行業的創新發展,多種原本獨立發展的媒介形態開始相互關聯、彼此融合。智媒體時代催生了數字化媒體信息平臺,使傳統媒體技術之間的區隔被打破。落實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學上,也應積極順應時代步伐,打破相關學科間的壁壘,建設多學科課程群。5G、區塊鏈、AI、AR、VR等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轉變,拉近了媒體機構與用戶的距離,這就要求從業者充分適應媒介融合的新趨勢,并掌握多種專業融合的新思維和新技術。而課程群建設正是為這種科技新變革、行業新趨勢服務的,在充分結合算法決策、沉浸式體驗、內容定制等市場思維的前提下,將多個有內在關聯的學科融合。由此可見,建設有機課程群,能夠充分提升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在職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3.課程群建設賦能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是社會發展的有力保障,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能夠向多個行業輸送高質量人才,帶動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智媒體時代對傳統產業鏈形成沖擊,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因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學策略應充分考慮新時代的經濟文化發展要求。課程群建設將多個學科有機融合,充分考慮到了當下人才市場對于從業者綜合技能的需求,有效貼合了行業發展的內核,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助力下,具有智媒體思維與技術的新時代人才將進一步促進地方社會經濟文化振興。
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的智媒體,正快速影響著傳媒領域的發展,智媒體的智能化改造、技術方式引領、內容智慧化要求,規定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群的建設原則。
1.系統性原則。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群建設需要具備整體性與系統性,系統中的每一要素,也就是每一個學科要相互關聯,遵從內在統一,形成適應智媒體時代發展要求的合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考慮群整體與各個課程要素間的關系,對這些學科進行系統整合,確保學生習得的是系統的而非雜亂無章的知識,通過完整、合理的規劃以達到專業優化的目的。
2.交互性原則。智媒體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群建設要充分考慮交互性設計,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與資源分享,凸顯學生的主導地位。高質量的交互依賴于互聯網教學,因此,將線上教學有機融入課程群建設策略是交互性原則的有效保障,能夠促進信息交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促進學生高效吸收和運用知識。
3.自主性原則。各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學特色與教育觀念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探索課程群建設策略時,要遵循自主性原則。

隨著智媒體的創新要素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理念中的滲透,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課程群需要具備動態聯通、開放共享、交互協同等核心特征,不同學科之間互相融合,各種形式、各種類型的網絡與新媒體課程實現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的跨界融合。課程建設以務實為導向,依托智媒體進行實踐操作,探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群建設的可實踐性。
1.建設智媒體與專業相融合的課程群。通過對本專業課程設置的調研,挖掘現有學科與智媒體相融合的切入點,充分利用媒體手段對現有教學方式進行更新,課程群的建設不是將幾門課進行簡單的組合,而是要完成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與全面整合,明晰主次,制定階段性教學目標,對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授課方式、考核方式等課程設計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上進行創新,將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
2.建設跨學科多領域的課程群。網絡與新媒體教育本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因此更應該注重創新和各學科融合,應該跳出傳統新聞傳播教育的固化思路,注重其跨學科交叉的屬性。從招生情況來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文理兼收,在專業背景方面就與新聞學專業區別開來。正因如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也面臨著更廣泛的就業范圍。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藝術等相關專業的課程也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必須涉及的學科,通過課程群的建設,學科之間兼容并蓄,培養學生對技術的掌握,對數據分析的能力,也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拓寬各類學生的發展層面,打破學科壁壘,打造一套專屬智媒體時代網絡與新媒體的教育課程培養體系。
3.建設線上線下教育互通的課程群。在課程群設計中應積極探索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融合,智媒體下的機器智慧是核心亮點,利用人工智能和技術創新,通過智媒體將教學場景化,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ChatGPT等新技術,推出在線學堂、視頻公開課等線上課程體系,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讓學生能夠更加便捷地使用到更多優質課程資源。在線下實訓課程方面,通過搭建互聯網平臺連接現實情景體驗,模擬實踐操作環境,為學生提供虛擬實踐空間,打破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的時空限制。
4.建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的組建中,理論為學生提供實踐依據,實踐則是檢驗學生對理論學習的實際應用。高校應結合自身優勢學科和教學資源,突破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主導的智慧課堂,為學生搭建模擬情境,學生通過智媒體對理論知識加以運用,在實踐模擬中達成項目驅動式教學,在實踐中成長為具備知識遷移能力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5.建設分層培養的課程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分層培養課程群可以通過基礎準備階段、核心課程階段、綜合應用階段來加以實施。一是基礎準備階段,在大一學段進行與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相關的基礎教育,以基礎課程群為主,使學生掌握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藝術等相關專業的課程基礎知識和方法,了解行業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育的啟蒙階段。二是核心課程階段,以大二學段目標為互聯網行業就業的學生,在該階段進一步細化學科門類下具體的專業方向。這一階段的課程是由學生自主選擇和大數據的反饋決定的,通過智媒體手段對大一學段各學科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學生的特長和學習規律,為學生提供定向培養方向和個性化學習規劃,為不同目標的學生提供分層教學。三是綜合應用階段,為大三、大四階段的學生的定向選擇增設選修課程,該階段主要以實訓課程為主,豐富實訓課程模塊,組建情境實踐課程群。
在智媒體時代,傳媒行業的巨變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將智媒體融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育中,是新型傳媒教育面臨的挑戰。有變革就有機遇,能洞悉媒體變革,主動謀取人才策略創新是高校努力的目標。融合多學科的課程群建設為教學策略優化改革提供了可能,有效的課程群建設不僅能夠提高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學質量,還能提升學生在職場中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網絡與新媒體人才。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新傳媒與藝術學院新傳媒系副主任
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教改項目“ 產教融合視域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X20230107)、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教改項目“‘大思政視域下西安高校新聞傳媒類專業班導師制建設的實踐模式研究”(項目編號:X202303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申雪鳳,文宰鶴.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卓越廣告人才培養的課程群建設[J].傳媒,2023(06).
[2]毛偉.從融媒體到智媒體:傳統媒體的轉型發展探索[J].青年記者,2023(05).
[3]于亮.我國智媒體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傳媒,2023(02).
[4]陳瑩.新興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三把鑰匙”——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為例[J].傳媒,2021(24).
[5]鐘書平.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產教融合路徑探索[J].傳媒,2021(23).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