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平
【摘要】童話蘊含著人生哲理和生命教育的內涵,能對小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在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無疑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素質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文章對小學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小學童話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實際情況,論述了生命教育在具體童話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生命教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6—0099—03
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個體成長,提升生命質量,而童話以趣味性、虛幻性、戲劇性見長,是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教育功能,可謂對小學生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情感熏陶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學童話教學中科學地滲透生命教育?如何有效發揮童話的德育功能,從而讓學生在讀、演、創編童話中獲得生命教育的情感共鳴?這是擺在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教學難題。
一、在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應是靈魂的相互溝通和影響,而非意志力的強加和知識的堆砌。可以說,引導小學生追尋生命的意義并通過正向的渠道去實現生命價值,這便是小學教育所承載的終極使命。目前,關于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文獻和專著層出不窮,但教育實踐中諸多教師卻將生命教育與兒童生活割裂開來,使得生命教育的實施變成了紙上談兵。一些語文教師過于注重客觀知識的講授,禁錮了兒童的創新思維,扼殺了兒童創造的靈性。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條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學習特點的教育路徑,利用童話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賦予人格的鳥獸蟲魚、花草樹木,促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與同學、自己與親友的關系。此外,童話還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教育和生命價值教育資源,可讓學生明白“真善美”和“假惡丑”,從而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小學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理念,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及現實生活的理解,還能讓學生感受生命價值,學會敬畏生命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與此同時,在小學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也能讓學生在童話故事的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在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現狀
1.當前童話教學方式單一,使得生命教育的滲透不夠深入。經過調查和訪談發現,多數語文教師在進行童話教學時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大概可分為課堂導入、課文講解、字詞段意講解、表達技巧講解等,教學方法可以說是死板而單一,缺乏創造性和創新性,沒有體現出童話教學靈動性的特點[1]。這使得學生學習的靈性、創新的思維都在知識的死記硬背中被磨掉了,導致生命教育的情感熏陶價值無法發揮出來。
2.未將童話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難以實現生命教育這一目標。教學中,教師將關注點都放在如何引導學生讀懂、讀透一篇文章上,并沒有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對課文中人物的形象和中心思想進行延伸。教師也很少對相關童話故事情節進行深入解讀,很少引導小學生區別童話中虛構與真實的部分,從而導致小學生真假混淆,無法區分什么是虛幻的、什么是真實的,這導致一部分學生活在虛擬世界里,而一部分學生則認為一切都是“假”的,從中無法找到情感共鳴,也無法通過讀童話、演童話、理解童話、創編童話來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社交能力、合作精神等。由于童話往往是采用夸張、擬人的修辭手法寫的,童話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也都是作者想象出來的,當教師只關注童話內容本身而忽視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時,學生就無法感受童話作品所蘊含的真實情感和做人處事的智慧。
3.教學實踐中存在嚴重的成人化傾向。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把握童話主旨的時候,教師往往漠視小學生的天性,重“理趣”而輕“情趣”,這導致童話教學脫離教育本位[2]。可以說,當前的童話教學過于成人化,讓生命教育失去了本該有的完整與和諧。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部分教師對童話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價值的認知存在偏差,缺乏生命教育教學意識,在引導學生認知生命、感悟生命等方面做得不夠。二是一些教師專業知識儲備以及教學能力不足,沒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去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形式。三是教師在備課時總是跟著教材和“教參”走,很少將童話中所蘊含的生命教育內涵講給學生聽,小學生難以深入地領會童話的深層意蘊。
三、在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相比幼兒園,到了小學,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其語言和行為逐漸由外部控制向內部控制過渡,這標志著學生的心理逐漸開始出現社會化特點。因此,在這一時期,教師可給學生講一講接近其心理特點的童話,早早地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童話一般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童話故事揭露了生活真相,也蘊藏著豐富的生活哲理。一般,被選入教材的童話都有著歡快而美好的情感基調,或反映的是主人公不畏艱難、勇敢奮斗的崇高品質,或反映了“邪惡永遠斗不過正義”的生存邏輯,或表達出底層人民的生活經驗和處世智慧,或謳歌了熱愛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時代精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因此,教學童話時,教師既要用事物好的一面去感染學生,也要用事物不好的一面警示學生,告誡學生珍惜今天的生活、珍惜生命、珍惜時代賦予的使命。
2.拓展生命教育外延,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社會關系。引導學生通過童話感知生命的可貴,教師要意識到“生命教育”的對象雖然是人,但教育的內容應十分廣泛,不能局限于人以及人的“生死”,還應包括動植物的生命成長、自然界的生態以及環境保護等內容。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客觀認知人類、動植物、微生物等生命個體的生命形態及其生存的生態環境,還要引導學生關注自身成長,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最終實現個人的價值[3]。
3.創新童話教學形式,提高生命教育的效率。首先,巧用新媒體創新童話教學方式。教學中,教師用圖片、幻燈片、漫畫、視頻等將教學內容形象化,引導學生欣賞童話故事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情之美,從而對生命產生全新的理解。如,在講《浪娃娃》《海的女兒》時,教師可展示大海的短視頻,讓學生感受海的波瀾壯闊,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之美、力量之美;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可先播放一段“小蝌蚪成長”的動畫片,讓學生欣賞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感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其次,鼓勵講演故事,創設生命教育情境。故事講演是一種可促進學生快速理解故事、領悟故事內涵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師可通過在班內開展故事創編大賽、情景劇表演、舞臺劇等形式,讓學生講述自己喜歡的故事,可與幾位同學合作將故事生動傳神地演繹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在講故事之前,一定要讓學生讀懂故事、了解故事的內涵。在故事講演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故事所傳達的生命教育理念。
再次,進行角色扮演,強化情感體驗。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迅速進入特定的故事情境。角色扮演可促進學生對故事人物形象的反思,有助于學生從人物的經歷中獲得情感共鳴,從而形成個性化的生命價值體驗。
最后,設立童話角,感悟生命價值。教師可在教室一角專門設置一個童話角,教師定期在墻報上貼出一些童話插圖或必讀童話書單,引導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當學生讀完后,可要求學生將個人的看法、觀點和感悟寫下來貼在墻上,也可以畫一幅畫來表達個人對童話故事內涵的理解。如此,生命教育理念就會像種子一樣在小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4.整合生命教育資源。一是根據教材重新編排教學內容。根據教材重新編排教學內容,是整合生命教育資源的一種有效途徑。由于童話作品中的生命元素一般分為對生命的認知、生命情感以及生命思考三類,在教材中呈現的方式也不一樣,或為外顯型或為內隱型,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以及理解能力,重新編排教學內容,讓學生按照認知、情感、思考這一順序循序漸進地學習童話作品。二是延伸課外教學資源。當學生對某一童話故事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時,教師可對這篇童話故事中的生命教育元素進行延伸講解,提供一些課外的童話資源,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
總之,童話與生命教育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大勢所趨,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4]。因此,在小學童話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大有可為,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給學生從小播下珍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種子,努力為祖國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程麗娜.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路徑優化研究[J].山西教育(教學),2021(09):07-08.
[2]程麗娜.融入生命教育理念優化小學童話教學[J].山西教育(教學),2021(07):03-04.
[3]袁華.“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在小學童話教學中的滲透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4]李靖.一篇童話引起的思考——兼談兒童的生命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2):106.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