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僑梅



【摘 要】思維可視圖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工具,能夠助力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思維可視圖 思維品質 教學策略
俗話說,“一圖勝
千言”。 思維可視圖無疑是一種呈現重點知識可視化的好工具,其主要形式是用一定的圖形表征一個“核心關鍵詞”,學習者圍繞這個核心關鍵詞,發散或擴展出與關鍵詞具有不同關系的其他“知識”,并用不同的圖像或符號等進行信息聯結。從小學階段英語思維品質培養的角度來說,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英語思維可視圖助力教學的模式,對學生而言具有新穎的內容吸引力,是當下核心素養背景下有意義的思維轉換教學模式,使學科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課堂效率。
一、船狀圖勾連旅行要點,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英語課程實施教學建議中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樂學善學。而思維品質的培養是學生樂學善學的關鍵基石。教學閩教版五年級上冊Unit 3 Planning a Trip Part A一課時,筆者首先導入本節課的主題“Planning a Trip”,并及時把主題寫在黑板上,再結合之前和學生的交流內容,板書“Planning a trip for a holiday! ”并導入這一話題,然后根據課堂活動的推進,采用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與表達。
(1)筆者板書關鍵詞“Who?”,引入“Who is planning a trip for a holiday, too?”的問題,讓學生觀看文本動畫,整體感知內容,找出答案,了解到“Wang Tao is planning a trip for a holiday, too.”。緊接著,筆者追問“Who will go with Wang Tao?”,讓學生找出信息“Ma Li will go with Wang Tao.”。這樣的引導體現了思維訓練的邏輯性。
(2)筆者板書引導詞“Where?”,出示問題“Where will Wang Tao go? ”,讓學生自讀課文并找出答案。在學生說出答案后,筆者及時把關鍵信息“Taiwan”寫在黑板上,并板書核心句型“——Where will you go? ——I will go to Taiwan.”,讓學生的思維隨境而動。
(3)筆者板書核心詞“How?”,讓學生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在文本中找出第三個問題“How will Wang Tao go to Taiwan ?”的答案。在學生說出乘坐的交通工具是“ship”時,筆者讓學生說出文本中的原句“——Will you go by plane? ——No, I wont. Ill go by ship.”,并及時把這核心句子寫在黑板上。緊接著,筆者基于板書所寫內容與結構,手繪可視化的船狀體(如圖1),使得本節課的關鍵信息立體可見。
這樣教師以手繪的輪船簡筆畫為媒介,勾勒出思維可視圖的模板,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動態化地逐步呈現并梳理了關鍵知識,引導學生在思維可視圖的幫助下和問題鏈的引領下,隨文學詞、學句,勾連旅行的要點信息,使單一的文本對話內容變得既有趣又有意義。在活動推進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得到了培養。
二、思維導圖梳理關鍵信息,發展學生思維品質
生活經驗是學生寶貴的學習資源。基于學生生活認知,教師可把文本知識聯結他們的已有經驗,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理解和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從而使學習更有意義。閩教版四年級上冊Unit 5 Daily Activities Part B,內容是談論Lily的日常活動。在上課一開始,筆者先引導學生復習Unit 5 Part A內容,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 When do you have breakfast? When do you go to school?”等問題進行交流,然后遷移到本課關鍵信息,以問題“When does Lily get up?”導入“談論第三人稱單數活動”的話題內容;接著采用思維導圖,在聽、說、讀、看等活動中,根據學生的習得和互動表達,逐步呈現Lily的日常活動。學生在可視圖的幫助下進行語言運用、表達,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并從Lily較為科學的日常活動和時間安排,遷移到對個人時間管理的正面思考,從而發展思維品質(如圖2)。
綜上所述,在思維可視化的理念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多模態資源,盡最大可能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育人育心,導趣導學。此外,教師還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樣的形象直觀的思維可視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助力課堂效果的提升,從而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
三、魚骨圖提煉重點內容,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核心素養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思維可視圖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時進行有效思考。閩教版六年級下冊Unit 6 Dream Job Part B,內容是Perter、Lily、Wang Tao三人談論“Dream Job”。解讀教材后我們不難發現,本課的語言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內容的學習,能激發自身樹立職業理想的信念,并激勵學生積極為實現職業理想而努力。
課伊始,筆者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上承本單元Part A內容,用句型“Do you want to be a.../ What do you want to be?”和學生進行交流,檢查學生對于上節課內容的核心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了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文本中交流的重點信息,筆者設計手繪魚骨圖為板書模板,導入單元主題“Dream Job”后,讓學生帶著問題“Will Lily be a math teacher? Will Perter be a PE teacher? Will Wang Tao be a PE teacher?”觀看課文動畫,引導學生在“ ——Will you be a ____?? ——Yes, I will. / No. I will be a____ .”語言結構化學習中,捕捉關鍵信息,了解Lily、Perter、Wang Tao理想的職業,找出答案“Lily will be a scientist. Perter will be a PE teacher. Wang Tao will be a police officer.”。如此結合課堂步驟和理答情境,把關鍵信息逐步呈現于魚骨圖中(如圖3),讓重點內容清晰可見。同時,筆者相機引導學生嘗試說出他們所選職業的理由,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品質的目的。這樣的信息提煉方式既不會乏味,又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