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娜


【摘 要】“教—學—評”一體化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教師需要在研讀新課標與文本,提煉單元大觀念的基礎上,立足學生主體,確定單元與課時目標,明確評價任務,在課堂上實施英語活動觀,使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適時調整教學活動,以促進“教—學—評”一體化,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教—學—評”一體化 課堂教學
“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理念之一。課堂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主陣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教—學—評”一體化?在此,筆者以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 Seasons Part B教學為例,探索“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方法。
一、探究單元主題,提煉育人藍圖
本單元教學主題屬于人與自然范疇:季節的特征與變化,季節與生活。該單元共三課時,涉及五個語篇。語篇一為對話,描述Lily與Wang Tao各自喜歡的季節及其理由;語篇二也是對話,描述Yang Ming 與Sally各自喜歡的季節及其理由;語篇三為學習字母S的發音;語篇四為英語歌曲Little Red Bird in the Tree;語篇五是一首韻律詩歌Seasons。除語篇三,各語篇之間相互關聯,有助于學生感受四季的特點與美。但是如果不深入挖掘與提煉單元主題,那么學生的情感體驗將是單一的,無法形成深層次的價值觀。因此,教師需對本單元教學主題進行意義重組,對語篇進行整合、再構,形成具有關聯的小觀念、共同指向大觀念的單元整體框架圖(如下圖)。
二、立足學生主體,構建教學目標
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盧臻老師認為,目標分類理論與評價驅動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兩把秘鑰。目標制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課教授對象為四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經過一年多的英語學習,他們沉淀了一定的英語學習基礎和方法。在此之前,他們學過的與本單元關聯的話題及知識點有:三年級上冊Unit 6 Colors:What color is it?Its...;三年級下冊Unit 2 Ability:I can swim/ ride a bike/skate.I cant...;三年級下冊 Unit 3 Food:I like...;三年級下冊 Unit 6及Unit7 Clothes:Put on...I wear...;四年級下冊 Unit 6 Weather:How is the weather? Its sunny...。以上主題范疇均為人與自然。基于以上特點,筆者確定本單元教學目標為:
1.學生能詢問他人或表達喜歡的季節及理由,認識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Part A)。
2.基于對話學習,詢問他人喜歡的季節,多角度表達喜歡季節的理由,設計家鄉季節推介卡并與他人交流(Part B)。
3.在繪本閱讀中感受季節的更替,了解中國、全球不同地域的四季特點,并用所學語言與他人交流(Part C)。
通過本課時學習,學生能整合與本課有關聯的單元,運用核心語句詢問他人,并交流自己喜歡的季節。在完成 “家鄉四季美推介卡”這一任務中,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家鄉的四季特點,感受家鄉四季美,形成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綜上分析,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學生需要——
1.學習理解:在視聽對話情境中,了解對話大意,能正確運用語音、語調朗讀課文;了解Lily和Wang Tao各自喜歡的季節與理由,進行角色扮演。
2.應用實踐: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家鄉四季的特點與美,詢問或轉述他人喜歡家鄉的季節及理由。
3.遷移創新:設計家鄉四季推介卡,評選最美推介卡,了解家鄉四季,形成熱愛鄉土文化的情懷。
三、基于核心素養,明確評價任務
評價驅動是開啟“教—學—評”一體化的另一秘鑰。浙江省臺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王少非老師指出,課堂評價應當是一種基于目標的評價,評價的目標應當與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一致。根據《課程標準》中的學段一級目標和學業質量標準,圍繞課時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筆者確定如下評價任務。
1.語言能力方面:(1)能根據拼讀法和已學的單詞推測新單詞autumn、cool、winter的發音。(2)能在語境中理解“Do you like...?Why?”,并交流喜歡的季節;能借助圖片讀懂并梳理Sally與Yang Ming各自喜歡的季節及理由,能正確運用語音、語調朗讀課文。(3)能在教師輔助下運用導圖,建構表達喜歡季節及理由的知識框架。
2.文化意識方面:(4)能從了解古人對四季的贊美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能在了解課本人物喜歡的季節及表達自己喜歡的季節中,感悟四季之美、家鄉之美,產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之情。
3.思維品質方面:(6)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解四季的特點;(7)能根據自己的感悟和經歷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對四季的喜好。
4.學習能力方面:(8)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注意傾聽、敢于表達,并用英語交流;(9)能在學習活動中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10)能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發現不足,并作適當調整。
四、對接既定目標,開展“教—學—評”一體化活動
“教—學—評”一體化是否最終能夠助力課堂活動實施?課堂上如何對接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評價任務與要點,促進教與學的協同正向發展?對此,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依托學習單,優化教學。
學習單的內核是評價,連接著“教”與“學”,它既為教師基于評價提供“教”的參考,又為學生的“學”提供依據,幫助學生學習的調適。本課時教學中,筆者用了課前、課中及課后學習單。學習單明確學習目標,以闖關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
【課前學習單】
第一關:聽錄音,了解課文大意,嘗試讀出新單詞。
第二關:聽錄音,嘗試劃出下面問題的答案:Whats Yang Mings favorite season?Why does Yang Ming like this season?Whats Sallys favorite season? Why?
第三關:畫下喜歡的季節,思考一下能從哪些角度說明自己喜歡這一季節的理由。
課前學習單指向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兼顧學生差異。筆者通過課堂觀察、提問,了解學生對所要學習話題的探究程度、是否了解大意。此學習單對應評價任務(1)和(6)。
【課中學習單】
第一關:觀看視頻,選擇“Whats Yang Mings favorite season?”的正確答案。
第二關:與同桌合作,根據Yang Ming和Sally喜歡的季節導圖,圍繞season、weather、color、food、clothes、activity等幾方面,選擇其中一個,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
第三關:寫一寫你喜歡的家鄉季節,和同學交流。
課中學習單融合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認知中的難點即“Why?”這個核心問題的表達。筆者通過課堂觀察、與學生對話等,了解學生對文本的了解程度、與他人合作情況,借助導圖進行交流的情況,適時提問與鼓勵。課中學習單指向評價任務(2)(3)(5)(7)(9)(10)。
【課后學習單】
第一關:必做題。能用正確的語音語調跟讀單詞、課文錄音;選擇一個喜歡的季節,完成家鄉季節推介卡,并為所推介的文章配上畫。
第二關:選做題(選擇一項完成)。學生或制作關于四季的思維導圖,圖文并茂;或創作屬于自己的繪本Four Seasons,并與家人、朋友分享;或搜集有關季節的英文詩歌,與師生一起欣賞。
課后學習單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兼顧學生層次,提供必做題與選做題兩種類型。筆者觀察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檢測學生對核心內容掌握的情況,指向評價任務(2)(3)(5)(7)(9)。
依托學習單來優化教學,力求 “學什么、就評什么”,這可以充分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教師可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發展,結合不足,進行教學的調整、反饋,實現“教—學—評”的協同。
2.秉持活動觀,交互教評。
教、學、評相伴相生。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教學目標,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以“教—學—評”為路徑,運用多元評價形式,促使學習指向目標的達成。
學習活動1:感受古詩,rap熱身。
師:Here are some poems for you,try to tell me,what do the poems convey to us?
生:Seasons.
師:Yes.In the ancient peoples eyes,seasons are so beautiful.From the rap,can you guess my favorite season?
生1:Spring.
師:Yes. From the rap,can you tell me,why do I like spring?
生2:Spring is green.
師:Yes.Green is the seasons color.Any others?
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觀察學生在欣賞古詩詞中是否感受到古人對四季的贊美之情;是否理解rap中的語句及搭建的思維導圖的幾個維度:season,weather,color,food,clothes,activity。
學習活動2:復習舊知,“翻滾”知識。學生根據搭建好的導圖框架,梳理前一節課Lily與Wang Tao喜歡的季節,相機根據課文中沒出現的維度food、clothes、activity,猜測他們喜歡該季節的其他理由。筆者觀察學生能否圍繞food、clothes、activity等進行分門別類地復習相關單詞或詞組,整合所學知識表達spring、summer兩個季節特點,并根據觀察,適時為學生提供幫助。
學習活動3:視聽入手,梳理文本。筆者從視聽入手,引導學生回答問題“Whats Yang Mings favorite season?Do you like...?Why?”,并就why這一問題,讓學生圍繞導圖的幾個維度season、weather、color、food、clothes、activity梳理文本,適時對文本中沒有提及的喜歡的季節理由維度進行猜測。而后,筆者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扮演或借助導圖交流Yang Ming與Sally喜歡的季節。教師通過問題鏈觀察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能否正確朗讀;傾聽學生能否梳理并表達Yang Ming 與Sally喜歡的季節,師生根據表達情況進行多角度評價。
以上活動為學習理解類活動,對應學習目標1。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對話、互評,教師觀察,實現評價任務(1)(2)(4)(6)(8)(9)。
學習活動4:內化知識,應用實踐。學生聽錄音,猜測體育教師喜歡的季節,然后根據形成的體育教師喜歡的季節導圖與伙伴合作,描述體育教師喜歡的季節與理由;其次勾連學生生活,觀看故鄉四季的視頻并討論交流“Do you like...?Why?”,在嘗試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或同伴喜歡的季節與理由中內化所學、感悟家鄉四季之美。
學習活動中,筆者觀察學生參與互動、交流、小組的合作能力,是否能用核心語句正確表達、交流喜歡的家鄉四季,從而及時調整或指導學生的學習。該階段學習對應學習目標2,指向評價任務中的(5)(6)(8)(9)。
學習活動5:遷移創新,形成素養。筆者創設情境:給外國朋友介紹家鄉的四季,推廣家鄉的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并推選一位最美推介者向全班學生交流、匯報。
筆者觀察學生能否用所學語言在小組內交流,能否多角度、有情感地表達喜歡家鄉四季的理由,并適時進行指導。師生傾聽后,選出最美推介卡,實現教學目標3,指向評價任務(3)(5)(7)(8)(10)。
3.評價多元化,反思提效。
課堂上除了師生評價、生生互評、對話、提問等各種評價活動,筆者還設計了基于學生表現的一些表現性評價(如圖)。
以上可視化的工具促使評價外顯化,學生對照自評或互評,有利于學生學習策略的自我調整,指向評價任務中的(2)(6)(7)(9)(10),最終促進學生的學習。
總之,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在教學設計層面的預期效力,教學實施層面的實際效力,以此實現“教—學—評”內在一致的合力,構建教、學、評三大元素的內在統一,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踐行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2-01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盧臻. 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揭秘[J].基礎教育課程,2016(7):8-11,28.
2.王薔,李亮. 推動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評一體化:意義、理論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9(5):114-120.
3.王少非.課堂需要什么樣的評價[J].當代教育科學,2015(18):17-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