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已無法達到當前課堂教學的要求,小學階段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隨之做出調整、創新。在眾多學科中,數學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門高度抽象的學科,是對客觀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具有具象化的特征,用直觀的形式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新鮮事物,教師在教授抽象的數學知識點時會出現許多無法避免的問題以及困難。傳統教學方法主要為了應對考試,手段單一、粗暴,教師只針對課本知識點進行生硬的講解,并布置大量習題進行重復性的訓練,這樣的方式對學生理解及掌握數學知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何讓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點轉化成簡單易懂的知識,使學生容易接受,以及如何幫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目前數學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引導理解數學概念
數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抽象的概念和定義,它們只有文字描述,不是生活中看得到的物品,也不是故事里的道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很吃力,繼而失去興趣。中、低年級的學生并沒有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并且缺乏對客觀事物的全面認知,要理解這些抽象概念有一定的難度。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這塊知識點的特殊性,許多教師針對概念和定義的教學手段會具有較大差別:有的教師會比較認真講解概念、定義的內涵,但學生可能只能做到理解,做不到靈活運用;有的教師因為教學進度或本身對這類知識點不重視,就選擇一帶而過,學生在沒有理解的情況下只能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這些教學方式都是不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更是對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埋下了隱患,進而影響高年級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由于抽象的概念定義無法被學生很好吸收,教師應該稍微改變一下教學手段,讓抽象的描述具象化、實體化、直觀化,變成學生能看得到、摸得到、易于理解的事物,這樣接受起來會更加容易。
例如,“乘法”作為最基本的運算法則,在小學數學知識內容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后期高年級的學習中也都會有乘法的影子,更準確地說是乘法定義的影子。不難發現,在當前常見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授課的重點還是在“九九乘法表”的熟記上,對乘法定義的講解是非常粗糙的。結合前期考試情況,乘法口訣表的熟練程度確實對計算題的正確率有很大影響,但這種優勢也只在低年級的學習中比較突出,高年級的知識點更多的是在理解乘法定義的基礎上加以熟練運用,如乘法的結合律、分配律及方程等都有對乘法定義的運用。沒有完全理解乘法定義,在學習乘法結合律時,就會出現2×(3+4)=(2+3)+(2+4)或者2×(3+4)=2×3+4這種錯誤;在學習方程時,還容易出現2x-x=2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二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材指出: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是多個相同數相加的快捷方式。面對只有文字表述的乘法定義,如何讓學生在剛接觸乘法時就學好這個定義呢?教師可以將乘法的運算規則通過具體的小游戲展現出來:教師在課堂上準備一包糖果和若干盤子,第一次拿出3個盤子,每個盤子放2顆糖,讓學生先用加法算出總數;第二次每個盤子放3顆糖果,算總數;第三次盤子改成4個,每個盤子放2顆糖果,還是算總數……這樣不斷地改變盤子個數和糖果顆數,先用加法算出總數,再通過引導用乘法算總數,并把幾次操作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以及各自的得數記錄下來,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現兩種算法的聯系和區別,從而總結乘法的定義。學生通過這種直觀、具體的操作會加深記憶和理解,對后續學習中由乘法定義引申出來的知識點也容易被吸收和運用。
二、加深對數字的認知
學習數學離不開對數字的學習,數字是數學的基礎,對數字的認知不到位,后期學習會壓力倍增。隨著對數學學習逐步深入,數字也不再是簡單的自然數,還會出現分數、小數、負數等等。以分數為例,它是小學課本中出現的第一種非自然數,它的出現打破了很多低年級學生對數字的認知,且它與前后知識的關聯性不強。這時,如果教師還是按照教材生硬講解,學生是比較難理解的,分數學不好也會影響后面其他數字體系的建立。其實學習分數,學生只需要把“整體”和“部分”這兩個概念進行理解和掌握即可。而游戲是小學階段學生最好的朋友,游戲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分蛋糕的情境,在課件中顯示:將一整塊蛋糕作為一個整體,對半切塊就是[1/2],再對半切開就是[1/4],以此類推,學生不僅找到了快樂,還認識了很多分數。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分組的小任務:班上所有同學視為一個整體,然后對其進行分組,同學們自己組隊,但必須保證所有小組人數相等,把整個班級分出[1/4]、[1/5]或者[1/6],引導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方法讓每組人數相同。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形式,能更深入理解分數就是整體的一部分的概念。教師通過組織這類的情境或小游戲,把不好理解的知識點融入能夠貼近學生的具體事物或者任務中,這樣就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新知識,進而形成深刻的記憶。
三、實際問題的解決
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其存在的意義是想讓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懂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就是將數學知識具象化最好的體現。學習的本質不是脫離生活,而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才是學習的真諦。縱觀小學數學課本,我們不難發現教材的編寫、案例的展示都是比較生活化的,是符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即使教材貼合生活實際,教師在講授課程時還是照本宣科,脫離生活實例,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這也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因此,在針對解決實際問題這類數學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創設合適的情境、組織操作活動等這些方法,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眾所周知,在十多年前教學人教版一下的“認識人民幣”這個知識點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在上小學前,低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就經常見到人民幣,有的學生甚至不用學就已經能夠認識人民幣、使用人民幣了。可是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貨幣雖然存在,但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見了,使用場景更是很少。課堂上如果只通過圖片來教學生認識人民幣會產生距離感,讓學生感覺不真切,更無法激發他們的興趣。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可以設置具體的情境,搭建一個人民幣的使用環境,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組織數學活動課,搭建一個交易小市場,擺上蘋果、畫冊、皮筋、鉛筆、玩具等物品,每件物品都標上相應的價格,讓學生用人民幣學具在市場里自由交易。在具體的游戲情境中,學生通過買東西、賣東西這些生活化的行為,可以學會認識貨幣、看懂商品的價格、學會找零等生活技能,從而較好地掌握這個知識點。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漳港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