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3“Diverse Cultures”的讀寫課為例,闡述以“講好中國故事”為目標的高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實踐:從語言特色(what)、深層內涵(why)以及語篇結構(how)三個層面解讀文本,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內容與文章標題的緊密聯系、文本中句間邏輯和段間邏輯的建構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充分利用在閱讀中積累的表達完成仿寫,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厚植愛國情懷。
【關鍵詞】以讀促寫 講好中國故事 高中英語 讀寫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0-0121-04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高中英語定義為一門基礎文化課程,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播中華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我們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是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華民族文化、擴大中華民族影響力的重要途徑。高中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教師要強化學生的中華文化表達技能,以此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進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就高中英語而言,寫作是高中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途徑。然而,近年來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諸多誤區:寫作指導方面,教師通常是給出話題常用寫作詞匯、句式和模板讓學生進行機械的無主題情境的操練,最后給出寫作題目,讓學生進行寫作,學生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寫作,并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寫作;教學設計方面,教師以讀促寫的意識薄弱,通常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分開,不能為學生寫作搭建支架,導致學生作文缺乏邏輯、條理不清、用詞不夠得體;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語篇,忽視將中國故事融入相關話題,導致學生尤其缺乏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詞匯。這樣的寫作課堂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學生缺乏寫作自信,對寫作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和恐懼心理,更談不上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課程標準》對語篇及其功能進行了界定:“語篇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載體。語言學習者主要是在真實且相對完整的語篇中接觸、理解、學習和使用語言,因此語言學習不應以孤立的單詞或句子為單位,而應以語篇為單位進行。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滲透有關語篇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語篇意識,把握語篇的結構特征,從而提高理解語篇意義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語篇知識有效地獲取和傳遞信息,表達觀點和態度,達到運用語言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目的。”教師對傳統的寫作教學進行改進,將寫作教學的目標定位為“講好中國故事”,利用包含中國元素的閱讀材料豐富學生的信息輸入,在閱讀中達成過程性目標,促進學生寫作輸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讀寫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人教版英語教材中包含數量可觀且多維的中國元素,以教材為依托、以單元的閱讀文本為載體打造以讀促寫課堂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現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切實可行的途徑。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3“Diverse Cultures”的讀寫課為例,闡述以幫助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為目標的以讀促寫課例,以期構建切實可行的讀寫教學模式。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多元文化”,主要內容涉及多元文化在美國和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體現。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同時每個民族又具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各民族文化和諧共生,交相輝映。文化的多樣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征。本單元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現象,加深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并鼓勵學生積極促進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學習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文化積累,促進語言表達,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使其充分認識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增進國際理解,是將文化元素融入課堂的必修課,也是“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有效途徑。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對多元文化的主題有粗淺的認識,比較熟悉介紹地方的話題。學生英語基礎較好,學習熱情高,學習氛圍好,具備一定的口語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學生缺乏系統的閱讀和寫作技巧訓練,欠缺分析語篇的意識;書面表達能力弱,未掌握足夠的詞匯和句式。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需要得到訓練。
二、教學過程
(一)閱讀文本
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之前,教師需要解讀文本。解讀文本其實就是回答what、why、how這三個問題。從這三個維度進行文本解讀,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本主要內容和結構特征,賞析文本語言特點,探索文本的深層內涵和作者的寫作目的。
What層面。文章客觀而全面地描述了舊金山唐人街的歷史和現狀,共有六個段落。第一段概述舊金山唐人街的特點,即它是美國最大的唐人街,歷史最悠久,頗受游客歡迎。主體部分的四個段落從不同角度帶領讀者了解舊金山唐人街:第二段介紹了唐人街的起源、居民的構成和當地的主要語言;第三段繼續講述唐人街的歷史,包括1906年的大火和城市的重建,并介紹了幾個有特色的景點;第四段介紹了唐人街的店鋪類型及特色產品,包括中草藥、茶葉等;第五段介紹唐人街的飲食特點;末段重申唐人街存在的價值,即它是美國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游客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Why層面。從文章的標題“Welcome to Chinatown!”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帶有旅游宣傳性質的介紹性語篇,文中還多次使用了tourist和visitor,并呼吁那些還沒有機會去中國的人前往唐人街,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How層面。該語篇采用“總—分—總”的寫作結構。本課的重點表達及句式主要涉及介紹性的語言,如a popular tourist draw、mild all year around,以及“allows visitors to experience a real taste of China.”“where visitors can also spend hours exploring.”等。
基于上述分析,教師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引導學生梳理文本。
1.學生結合文章標題回答“Who are the target readers?”“What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2.學生快速閱讀文章,并用一個單詞概括每個段落的主旨大意。
3.學生再次閱讀文章,完成表1。學生可以從已完成的表格中清楚地看出該語篇采用了“總—分—總”的寫作結構。
(二)分析文本
1.分析語篇,深化主題
學生閱讀語篇時,不能只停留在翻譯文本字、詞、句和掌握詞匯用法這一表層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內容與文章標題的緊密聯系、文本中句間邏輯和段間邏輯的建構以及作者為體現主題是如何遣詞造句的。
教師讓學生根據表1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through the passage?
(2)Find evidence to show how the writer supports the idea.
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后發現,作者在描寫唐人街的歷史、景點、商店和食物時,用到了“a center for Chinese culture”“a real taste of China”“sights,smells,and sounds of China”“traditional Chines culture in real life”“experience Chinese culture first hand”等表達。這些表達很好地體現了本文的主題意義。根據以上發現,學生能夠清晰地判斷出作者通過該語篇想要傳遞舊金山唐人街典型的文化特征。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思考文本的內在邏輯,關注文本的主題與作者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挖掘細節。
2.研讀語篇,提煉語言
話題語言是基于文本主題的核心語言。教師應引導學生提煉核心語言,并從多個角度積極創設與話題相關的真實情境,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課堂所學的話題語言。在讀寫共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基于對主題、篇章結構的總體把握,通過讀與寫實現話題語言的循環提升,運用所學語言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細讀全文,賞析文本語言,完成下表(如表2所示)。
3.小組合作,總結寫作技巧
在厘清文本框架和語言后,教師帶領學生再次思考課堂伊始的問題“What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關注文章標題,并注意標題中的標點符號——感嘆號的使用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情感。教師讓學生再次瀏覽文章,找出能夠表現作者明顯情感的語言。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和討論發現,biggest、oldest、even、always、to name but a few、spend hours just、a great place、unique、suit everyones taste 這些表達是極具個人情感的。由此可以總結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呼吁那些還沒有機會去中國的人前往唐人街,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表2總結出介紹性文本的寫作技巧。
Tip 1: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while introducing a place.
Tip 2: Certain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assage.
Tip 3: Proper verbs are highly recommended.
Tip 4: Certain sentence patterns will make a difference.
Tip 5: Significance of the place should be highlighted a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三)實踐寫作
在寫作環節中,教師應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寫作任務;指導學生在拿到寫作任務時,首先要確定主題和文體,考慮如何謀篇布局。有了之前對文本結構的剖析,學生基本能夠構建出一個寫作框架,并據此模仿文章的整體結構,再運用在閱讀環節梳理出的恰當的語言表達,從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1.構思
教師組織全班討論,讓學生圍繞自己的家鄉進行討論,確定文章主題和文體,謀篇布局;鼓勵學生列舉更多的選擇及理由,為讀后寫作提供思路。經過討論,學生認為家鄉南寧的“老南寧·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三街兩巷”)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它承載了南寧的地方文化,是外地朋友乃至外國友人了解南寧地方文化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地方。
2.提煉語言
學生根據表2中的語言表達,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頭腦風暴,嘗試更多的相關表達,如還可以用lie in、be situated in來描述地理位置等。
3.初稿寫作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完成整篇習作不太現實。因此,教師將學生分為六人一組,每名學生描寫“三街兩巷”的一部分,如introduction、history、sites、stores、food以及importance。這樣一來,每名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寫作,并且也能降低學生寫作的難度,減輕學生寫作過程中的焦慮感。
(四)評價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小組將所有成員寫的片段整合在一起,組成一篇完整的描寫“三街兩巷”的短文,并根據教師提供的評價表(如表3所示)進行組內自評和班內互評。
小組成員在整合寫作片段和向全班同學展示短文時,觀察同伴是如何思考、如何運用閱讀文本中提煉的語言以及如何運用語言表達主題意義的,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經過初稿寫作、同伴反饋和同伴互評等活動,學生對運用“總—分—總”寫作結構以及描寫具有顯著文化特征的地方的語言掌握得更牢固了,為學生在課后順利地獨立完成一篇描寫“三街兩巷”的文章鋪墊。
(五)整合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后選取中國各地具有顯著文化特征的地方,通過多渠道收集資料,寫一篇題為“Welcome to? ? ? ? ? !”的短文。短文的基本內容應包括introduction、history、sites、stores、food、importance等要素,并且盡量多地運用“Welcome to Chinatown!”文本中的語言。然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朗讀自己的短文,朗讀時不要讀出短文標題,讓其他同學猜測自己所描寫的地方。其他學生也可以向展示的學生提問,展示的學生根據收集的信息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全班可以根據提問的次數和內容的趣味性選出最佳短文或地方特色最佳宣傳者。
這個活動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通過語言學習了解文化的興趣,使他們看到課本中的知識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經過學習本單元“多元文化”話題,學生能開闊文化視野,既能更好地理解本國文化,又能包容他國文化,同時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英語語言知識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三、課后反思
此次教學采用了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在閱讀過程中采取三步走的教學策略,即從語言特色(what)、深層內涵(why)以及語篇結構(how)三個層面解讀文本,構建思維圖式。在寫作過程中,教師給足時間讓學生內化思維圖式,鼓勵學生從語篇結構、語言特色及深層內涵等三個方面構思類文,遷移思維,從而充分利用閱讀中所掌握的語言完成仿寫。
以上以讀促寫的活動設計突出“多元文化”元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且與時俱進,在介紹具有顯著文化特征的地點時,引導學生分析、評價,創造性地思考,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元素,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既需要教師提高自身英語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和文化修養,又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收集與高中英語教學內容匹配的中國元素并融入課堂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看待文化差異,從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逸紅.生本對話下的英語讀寫整合策略[J].廣西教育,2021(2).
[2]馬紀陽,馬琳琳.用“中國元素”講好中國故事: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為例[J].英語教師,202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以讀促寫提升高中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實踐研究”(2023C6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徐永霞(1978— ),本科,學士,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英語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