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舞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育人要求融入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提煉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挖掘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尋求多途徑方式開展課程思政育人。通過真實教學案例分析課程思政實踐,使舞蹈課程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實現 “三全育人”。
【關鍵詞】課程思政;舞蹈教學;學前教育專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154—03
一、學前專業舞蹈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明確了課程思政的定義、地位、目標要求、重點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為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做出了明確指向。舞蹈是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一門專業技能必修課程,在推進舞蹈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需緊密結合《綱要》指示,因課制宜地謀劃課程思政建設,讓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協同并行。
(一)思政融入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指在教學過程中預期得到的學生學習成果,對教學活動的開展起到導向作用。在《綱要》中指出,課程思政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核心點,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學目標提煉為素質、知識,能力。在立德樹人,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充分發揮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挖掘集體協作、文化自信、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做到“技術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
(二)思政融入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指師生在共同實現教學任務中的活動狀態變換及其時間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學兩方面構成。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特色與舞蹈學科專業特色,需對照《綱要》中有關教育學與藝術學專業課程的要求來學習研究。新時代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專業舞蹈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貫徹職業引導與美育育人的宗旨,立足專業特色,有機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地域特色、時代背景等內容,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同時堅持以師愛為引領,在教學全過程中融入師德師風教育,樹立學生良好的職業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身體力行,多做示范動作,以正確的身姿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培育學生的職業認知,依次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形成協同效應的途徑和實踐,構成良好的育人格局。
(三)思政融入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也是檢驗課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標準。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綜合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兩種方式。在過程性考核中尤其著重考察學生的思想道德與理論知識。通過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互相結合,將考核評價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持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共筑“三全”育人體系。
二、學前專業舞蹈課程思政實施方法
(一)制定思政育人目標
結合課程特征與《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將舞蹈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定位為:(1)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感和中華民族自豪感;(2)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3)增加對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了解,熱愛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深化愛國主義教育;(4)具備團體合作能力,能夠自覺遵守規則、紀律,有一定集體協作觀念;(5)培養不畏難、不怕苦的精神,磨練頑強意志;(6)通過舞蹈的鑒賞,實施美育,發揮其審美、文化傳承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挖掘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
學前專業舞蹈課程內容可分為芭蕾基訓、古典舞身韻、民族民間舞、幼兒舞蹈四大模塊。根據不同模塊專業知識進一步細化思政元素契合點。
在芭蕾基訓部分融入學生勤學苦練、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不畏苦難,腳踏實地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內在驅動力;組建學習互助團隊,營造互助氛圍,在技能技巧的教學與實踐中培養集體協作意識。
在古典舞身韻部分選擇優秀的古典舞劇目,挖掘作品內涵,體會中國古典美學意境,感受文化氛圍,在技能訓練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民族民間舞部分通過民族民間舞蹈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在提高技能技巧基礎上加深對舞蹈內容與思想的感受與理解。感知少數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厚植學生民族自豪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在幼兒舞蹈部分以結構短小、主題鮮明、形象生動的幼兒舞蹈組合為切入點,選擇《中國夢娃》《家務小能手》等組合,在學習幼兒舞蹈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深化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道德情操,進一步加深對本專業的認同感與自我職業認知。
(三)多途徑融入課程思政育人
在舞蹈基礎課程中,借助課程內容所涉及的歷史文化、經典作品、名人事例融入常規教學,以此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
1.回顧歷史文化,展望未來
在芭蕾基訓的教學過程中,融入芭蕾歷史發展介紹。通過回顧歷史文化,讓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
2.品鑒優秀作品,感受經典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教學內容需要融入優秀的舞蹈作品,供品鑒學習。我們可以選取一些結合現代編排理念的民族民間舞蹈,通過欣賞作品使學生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不同呈現方式,開拓視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民族民間舞蹈,厚植民族情懷。
3.學習名人事例,對標榜樣
作為一門以肢體表現為主的藝術,舞蹈學習中必然要經歷從自然身體到舞蹈身體的蛻變。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我們可以插入舞蹈名家的習舞經歷作為案例來鼓勵學生腳踏實地,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在訓練中勇敢克服困難,磨煉頑強意志。
三、學前專業舞蹈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分析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學前專業舞蹈課程思政實踐效果,特選取我校學生在《舞蹈基礎》課程第二模塊古典舞身韻的《古典舞基本手位》舞蹈組合教學作為本文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對本案例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科學合理設計,實現課程思政在學前專業舞蹈課程中的作用。
(一)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
根據課程定位與思政育人要求,將思政教學目標細化如下。(1)在舞蹈中體會中國傳統美學意境,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家國情懷。(2)培養不畏難、不怕苦,持之以恒的優秀學習習慣。(3)通過集體學習,小組互助的學習方式,啟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能力。
通過線上SPOC資源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綜合啟發式、任務驅動、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二)教學內容及過程
1.課前
教師在智慧職教平臺上發布自學材料,包括《醉鼓》舞蹈視頻,《古典舞基本手位》微課,要求學生在線完成古典舞基本手位動作的預習,同時觀看舞蹈并自行查詢作品首演時間,舞蹈表演者生平信息和舞蹈創作背景。教師提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智慧職教上進行發言討論。課前線上平臺的交互,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不僅有助于養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還能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2.課中
第一階段:熱身活動。熱身練習一方面體現了舞蹈教學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展現了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課堂開始,教師播放音樂,伴隨著節奏鮮明具有古典韻味的音樂進行身體活動準備,期間教師以專業、耐心的講授排解學生對成人軟開訓練的焦慮。通過熱身活動提高學生身體基礎代謝,加速血液循環,為接下來的舞蹈學習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討論分析。在課前預習基礎上,邀請某一小組成員上臺,以ppt形式分享《醉鼓》舞蹈作品觀后感,鼓勵其他學生發表觀點。通過學生分享討論,教師總結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藝人的職業精神,從而激發對工匠精神的崇敬。同時結合《醉鼓》舞蹈作品表演者的學習經歷,以榜樣力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理性看待舞蹈學習規律,自覺樹立正確學習觀和頑強的拼搏意志。
第三階段:回課展示及糾正。由于學生已在課前完成古典舞基本手位的學習,能夠分清按掌、托掌、山膀、順風旗這四個基本手位的位置。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著重強調單一手位中手臂線條“圓”的流線形態。通過調整靜止姿態下肩、臂、肘、腕、指的位置,感受自然圓潤、柔和流暢的審美情趣,體會中國人對平和美滿生活的追求。
第四階段:分析組合。教師連貫示范組合,并在講解中分析組合。首先,組合以古典舞基本手位為基礎,在連接中多以立圓、八字圓為運動路徑,體現了古典舞“圓”的形態特征,對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曲成萬物而不遺”的哲學觀;其次,在手位訓練中融入戲曲“亮相”動作的寸勁,表現在節奏上既有連貫勻速又有急促停頓,點線結合快慢交織,如詩詞平仄起伏,構成古典舞抑揚頓挫的韻律美;最后,在表演過程中,要注意以神韻帶動肢體活動,神在中而形于外,或剛健挺拔或含蓄柔韌,決不能脫離神韻去完成組合。通過教師示范身體力行地展示組合,塑造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職業形象,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中種下師德教育的種子。
第五階段:分組練習。學生根據課前分組練習組合,在熟練掌握動作節奏基礎上,體會古典舞動作形態美與表演內涵美,領悟中國傳統美學意境。教師在各小組巡回指導。練習實踐是舞蹈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分組協作中,既有同伴的合作支持,也有教師的個性化指導,促進學習自主性的構建。
第六階段:課堂小結。師生討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圓”的物化象征,進一步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審美內涵。教師總結古典舞中的“圓”與儒家“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的處世觀不謀而合,很好地詮釋了國人“溫良”的心理氣質。“溫良”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力量,是在克己復禮中的將心比心,是在跌宕起伏中的平淡柔軟,更是在百年奮斗中的披荊斬棘。在練習組合時,不僅要從身體層面靠近古典美學,更要從思想層面認同優秀傳統文化,方能知行合一。
3.課后
教師挑選有關中國傳統美學的視頻、文章、圖片資源發布到智慧職教上,要求學生觀看《扇舞丹青》舞蹈作品并向學生提問在古典舞作品中是如何體現中國傳統美學意境的。并在課下練習中,融入自身情感,以思政潤心,化圓為形,在組合表演中達到身心合一境界。
(三)教學反思與評價
課程考核方式為課堂表現、線上作業相結合。主要考察學生出勤情況,肢體表演能力、創編創新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其中語言表述能力主要考察學生對舞蹈作品中思政育人價值的理解。
通過本次教學,將課程思政目標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掌握中國古典舞常用手位的同時,了解古典舞的審美特征,進而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的心理氣質。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個人舞蹈技能,還對中國傳統人文觀有了身切體會,由外而內感受中華傳統人文的敦實溫潤,由內而外體會古典舞精氣神的要求。在回課作業和反饋中,學生反復練習,將舞蹈內涵內化于心,舞蹈要求外化于行,在技能實踐中體會人文內涵,增強文化自信,自覺迸發出弘揚傳統藝術的力量和擔當。
四、結語
舞蹈課程承擔著對個人外在形體的提升和內在人格塑造的使命,由內及外造就全面發展的個體。學前專業舞蹈課程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弘揚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家國情懷,牢固樹立正確價值觀,實現高校“三全”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謝黎,段溥.高職院校舞蹈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索[J].藝術評鑒,2022(10).
[2]袁莉.高校舞蹈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探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3).
[3]朱彥霖.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舞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藝術教育,2022(5).
[4]李耘.課程思政背景下舞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藝術評鑒,2021(24).
[5]周宏.含蓄內斂 氣韻貫通——論中國古典舞的美學追求[J].文藝爭鳴,202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舞蹈基礎”階段性成果;2022年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舞蹈基礎”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晶茹(1991—),女,浙江杭州人,碩士,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與教學、舞蹈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