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深刻把握其深厚內涵和時代價值,結合實際進一步提出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對于幫助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具有積極影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時代價值;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1]。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的風雨,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這是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時代高度、將中華文化的精髓進一步深化和升華,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提供根本遵循。
一、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文化自信是激勵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前進的精神力量,是我國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和現實基礎下形成的新的理論形態,必然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深厚的文化根基。
(一)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對自身傳統文化的依賴和復歸,而是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用批判精神正視其不足之處,在堅守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中面向時代。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的坎坷,在實踐中創造了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守誠信、重民生、求大同、自強不息等,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孔子的“正身”,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養心而立命”等通常以更加內斂的方式表達;中國文化注重內在修養的外化,將知行合一表現在社會和諧、實現社會理想目標的追求上,其中“修己以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德行基本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徑實現,古稱“內圣外王”。中華文明的內外結合,形成了獨特而完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其核心價值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3]。這些文化基因成為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更加彰顯獨特魅力。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講道:“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4]這為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使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要求相結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獲得新發展。
(二)形成于中國革命文化
文化自信熔鑄于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設中創造的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黨帶領全國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而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戰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創造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就是不斷革命、不斷斗爭的一部發展史,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創新奠定了基礎。
中國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因,來自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自強不息、精忠報國和改革創新的精神理念,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保障,既彰顯時代精神,也為文化自信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三)發展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種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它熔鑄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是對文化自信的提升,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的保障。
今天,我們黨將文化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新的文化理論成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日益發展,使得我國公民素質顯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得以提升。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創新中華文化新發展的力量源泉。
二、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
(一)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本質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在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遭遇無數挫折,卻讓國民深深感受到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繼而在不斷夯實中華文化根基的同時,更加自信地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中華歷史文化千百年來傳承的理念,已構成中國人民獨有的精神家園。堅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特質,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對民族認同的基礎。
文化興則國運興,實踐證實,沒有硬實力經濟的發展,很難支撐文化的繁榮昌盛,但缺少軟實力的硬實力很難安邦治國。
(二)文化自信是抵御錯誤思潮的有力武器
當下,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代表的各種錯誤思潮隨之而來,導致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想不斷涌現,并企圖通過扭曲事實瓦解人們的精神斗志,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人們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價值偏頗。文化自信有助于人們消除思想障礙、幫助人們構建科學的價值觀念。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具優勢,中華民族更有理由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仁愛”“和合”等觀念,革命文化中自強不息、精忠報國等精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抗疫、抗洪等精神,深化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有助于抵制各種腐朽和錯誤思想帶來的影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我們更要以文化自信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符合黨和國家利益,實現共同夢想。
(三)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快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文化自信,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在我國文化建設的目標中,中國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我國的政治建設、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社會治理體系已邁上新的臺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體系和理論體系更加完善,顯示出來巨大的優越性,并且在日益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文化的深厚養分。因此,文化自信有助于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綜合國力等方面進一步加快步伐。
三、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標識,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把握主流意識形態,以文化育人,加強教育基地建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讓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以理論創新提升文化自信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與時俱進的品質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依據,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給予了深厚的文化養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人類先進文明、增強文化自信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與時代和實踐相結合。
以理論創新提升文化自信,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到各方面各環節。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不斷構建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加強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后備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后備人才培養質量,結合生活實際,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運用到文化中去,促進后備人才真學真用馬克思主義,進一步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文化的新境界、新內涵。
(二)把握主流意識形態,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關鍵在于把事實轉化為話語優勢,創新話語體系,傳遞出中國故事的感召力和說服力。
牢牢把握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要講好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勝利的故事,黨帶領各族人民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故事。建黨百年來,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并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前進。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使其日益強大,當下的中國呈現出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這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
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量。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前進道路上,我們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的基礎工程,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體系,依靠全國各地區其獨特的紅色資源、博物館、科普館等設施,讓紅色資源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堅持文化育人,開展道德實踐
“文化育人”就是要大力推進先進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滋養潤澤各族人民群眾的靈魂,使大家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一是開展榜樣人物宣講活動。榜樣模范人物身上所蘊含的堅定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等精神是文化育人鮮活生動的教材。開辟各種途徑、調動各種資源、廣泛利用各種載體,充分利用榜樣人物身上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在各社區、學校等地方邀請老英雄、紅軍、時代模范等“現身說法”,宣講紅色故事,激發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對榜樣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是廣泛開展志愿服務,弘揚奉獻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奉獻精神、奮斗精神。志愿服務是提升道德品質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各地區應積極面向廣大志愿者發出倡議書,堅持學生、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培育和弘揚奉獻精神、勞動精神,使其活躍在助殘、助學、助老、幫困行動等志愿服務活動中。
(四)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提高文化宣傳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近些年來,紅色旅游的火熱,使得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變得迫在眉睫,這需要各地政府加大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提高文化宣傳力度,確保紅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針對不同地區的區域特點,對本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加強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創新,全面保護相關的紅色文化資源。其次,讓紅色文化和文物保護走向法治化軌道。目前許多地區已制定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這就意味著紅色文化資源有了專門的法律保障,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動力支持。
二是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資金投入。我國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多分布在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因自然條件惡劣、設施條件落后、經濟基礎薄弱,文化保護面臨諸多困難,各地區政府應主動加大對文化教育的開發力度。首先,加強對紅色文化遺址遺跡修繕保護和革命紀念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建立革命文化文物數據庫等。各級政府要對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和運行提供資金支持,確保紅色教育基地正常運轉,落實優惠政策,提高紅色文化宣傳力度。其次,加大紅色文化產業的開發力度,挖掘以當地紅色文化為導向的旅游、影視、出版、手工藝品等,政府通過基礎建設投入,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提供配套設施,廣泛利用新興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塑造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價值。
(五)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價值,進一步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首先,新時代新征程,培養引進文化產業人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培養造就高素質文藝人才。遵循藝術人才成長和發展規律,在各高校、各文化產業園區挖掘青年人才參與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行列中,培養一大批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門人才,加大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訓力度,造就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人物。
其次,加快構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同創新機制,促進政府、學校、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傳播方式,把網絡信息技術、現代物流業、金融產業等要素統籌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中來,為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
結束語
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文化前進方向,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
興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4.
[3]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
[4]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
作者簡介:王歡歡(1993— ),女,漢族,河南商丘人,昌吉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