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及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我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獲得了全新的發展契機。“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應基于課程思政的基礎性教學作用,有效整合教師隊伍,創新教育內容,改良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體系,促進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使其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本文針對“互聯網+”教育資源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實際導向作用進行研究,分析其相關的應用策略,旨在不斷促進“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教育資源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資源;課程思政;建設;導向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現階段,高校是發揮課程思政教育作用的主陣地。“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教育資源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帶來了良好的基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有效整合網絡教學資源,切實發揮互聯網教育資源的實際應用效果,構建課程思政教育體系。互聯網教學資源的應用及創新,要基于實際的課程思政教育平臺,結合互聯網教學資源,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全新的平臺[1]。從現階段我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互聯網教學資源應用,應有效結合互聯網教學工具的屬性作用,更好地為課程思政服務。要切實發揮互聯網工具的作用,區別于傳統的教學資源及教學設施,在應用方式上有效創新,獲得實質性的應用效果。其次,高校課程思政需要有效融合互聯網教學資源。在我國高校傳統的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學模式亟待完善創新,并結合互聯網中碎片化的教學資源,以及穩定的教學技術,強化課程思政教學的權威性和系統性。“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一定機遇和挑戰,要切實發揮課程思政的教學決策性及基礎性作用,引導高校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價值觀念。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也是檢驗互聯網教學資源實際應用效果的重要指標[2]。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在互聯網中所表現的各種價值觀念和思想,歸根結底是源自于對現實社會和生活的實際反饋,因此,互聯網教學資源實際的應用效果,要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得以檢驗。
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中面臨的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主導地位發生變化
傳統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能夠憑借自身綜合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執教水平,在教學上發揮絕對的引導優勢,能主導課堂教學,切實發揮教師在引導和組織教學中的作用,以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獲取的方式變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大量優質的教學資源,構建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知識體系,拓展了學生信息獲取的渠道。但由于高校學生所處的認知階段,有可能對外界所獲取內容的判別能力不足,而產生了許多迷惑和不解,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和主導地位,以及課堂教學內容產生了一定影響。其次,高校學生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掌握程度可能會優于授課教師,因此,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教學資源如何與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有效結合,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打造新的平臺,這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隊伍提出了新的挑戰[3]。而現階段在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隊伍構建上,缺乏具有堅定政治信仰,以及過硬執教水平、專業執教能力的互聯網教育團隊,尚未有效發揮“互聯網+教育資源”的作用,也沒有切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開展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部分高校課程思政師資隊伍的構建不成熟,結合“互聯網+教育資源”進行教學的專業性隊伍建設不完善,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綜合素養較差,這不利于“互聯網+教育資源”與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良性結合,對“互聯網+教育資源”在高校課程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應用,產生了一定
阻礙。
(二)“互聯網+”時代對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類信息齊聚在互聯網平臺上,大學生有了更加多樣的信息獲取途徑。互聯網中的各種信息存在優劣性,由于高校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與當代大學生實際的發展存在特殊需求,而高校課程思政的政治導向作用與學生個體之間沒有實現良好融合。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尚未明確學生在個體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且沒有基于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專業需求,將課程思政內容做出靈活性的調整[4]。由于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在時效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較弱,學生無法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分散學習精力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抑制了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實際效果的提升。
(三)“互聯網+”時代對課程思政教育方式的挑戰
在高校傳統的課程思政教育中,往往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達的理論知識。教師處于信息及經驗的優勢位置,學生則較為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達的信息,這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在“互聯網+”時代,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無線互聯終端設備已經大大普及,廣泛地轉變了學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比較于傳統被動接受理論知識學習的教育方式,高校學生更偏向于對信息進行自主選擇,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進行學習[5]。因此,課堂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代高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
(四)“互聯網+”時代對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在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學評價方式是影響其實際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理解程度和重視程度。“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高校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主要采取平時測驗和期末考試,以及論文考查相結合的方法評價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實際學習效果。這種考評方式,具有一定片面性和單調性,無法綜合考查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而學生也可以結合互聯網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查詢答案來應對考試[6]。因此,這種較為單調的評價方式,無法客觀針對高校學生課程思政的學習成績進行考評。鑒于此,應對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評價體系進行相應的改革。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相關措施
(一)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及專業能力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內容的課堂教學主導地位發生了一定變化。因此,針對教師講授課程思政的專業能力和執教素養,以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現階段,高校對教師的職稱考評,主要以其實際的科研成果為基準。而多數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較多,這種傳統的職稱評審方式,阻礙了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視,減弱了教師的實際執教能力。現階段,對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考核,雖然證實了教師是否能具備相應的能力,但對于教師課堂授課過程中課程思政教學方面,更重要的是考查其實際的執教能力和綜合素養。因此,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培養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應基于互聯網時代,做出明確調整和相關改革。要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綜合素養,為其執教能力成長提供一定保障。例如,高校可通過網絡吸收課程思政教學人才,融合網絡教學資源,壯大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并通過與現有的教師相互配比,將課程思政教學與實際課堂教學相結合。此外,課程思政教師隊伍,要注重以教學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進入課堂教學,并結合高校學生較為喜愛的互聯網論壇或社區,進行有效融入,例如微博、知乎、豆瓣等,變被動為主動,占領學生喜愛的網絡平臺制高點。發揮互聯網教育資源的實際作用,提升教師綜合執教水平,提高課程教學
質量[7]。
(二)結合網絡熱點資源,提升教學時效性
高校傳統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主要以教材為基礎。而進入“互聯網+”時代,教師應及時結合網絡熱點資源,基于互聯網中的熱點內容,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廣泛性。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結合多媒體教學設施,融入當下的社會熱點事件和國家大事。通過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綜合分析及有效研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一方面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看待社會事件,幫助學生找尋自我定位,滿足其綜合發展需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多種信息交互平臺和社交平臺,產生的新聞事件及熱點數據內容,可以實時反饋出使用者的思想狀態,也是展現課堂教學課程思政內容的重要平臺。因此,教師講授課程思政內容的過程中可結合網絡數據,深切掌握學生的思想發展動態,準確把控不同專業及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向的選擇上,有效滿足學生需求,切近學生實際生活和學習的角度,促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效率的提升。
(三)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更新課堂教學模式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學生對被動接觸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存在抵觸情緒。現階段高校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通過互聯網教育資源,找尋自己喜愛的知識進行平等的學習互動。因此,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應遵循教學結合的原則,需要高校課程思政教師在教學中切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發揮以教師引導為主組織課堂教學,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通過結合互聯網教學資源和相關新媒體技術,有效轉變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可借鑒翻轉課堂教學、微課教學等先進經驗,強化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教師可借助互聯網平臺,有效更新改良教學方法。“互聯網+”教育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要善于結合網絡資源和有利條件,改良教學模式。例如,可以結合高校學生習慣在線上進行自主學習的特點,充分應用雨課堂、學習通等網絡平臺的相關優勢,將線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延伸至線上。通過在線上平臺發布相關教學信息及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引導。強化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接觸課程思政學習,繼而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四)注重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轉變課程思政內容評價體系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要有效轉變課程思政內容的考核評價方式,轉變評價理念,注重對學生的綜合性發展評價。例如,教師可應用線上的學生成長檔案,對其進行動態思想評估,采取更注重學生綜合發展性的考評方式。例如,可以結合線上學習平臺和相關教學軟件,在課堂教學中,動態監測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水平,以軟件分析的數據為依據,綜合獲取學生的評價信息和反饋信息,作為考評學生成績的依據,積極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教師可結合相關的網絡教學資源,改革考評體系和考評制度。“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應借助網絡教學資源及網絡技術,對課程思政內容的評價方式進行改良。基于網絡平臺的評價方式,能夠給高校學生帶來全新的評價體驗,客觀獲取更加科學的評價結果。例如,授課教師可結合線上題庫,以及在線學習平臺等方式,對學生展開線上學習的評價。此外,還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通過學習通等平臺進行線上展示,激勵學生自主參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網絡教育資源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良好的導向作用。因此,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及建設應進行有效創新改革,教育者應注意到“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互聯網技術及相關教學資源,融合到日常課程思政教學中,繼而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結合網絡熱點資源,提升教學時效性;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更新課堂教學模式;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轉變課程思政內容的評價體系。繼而實現二者的協調互動,有機配合,有效促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章.“課程思政”與大學體育課程融合的邏輯理路及實踐探索[D].阜陽:阜陽師范大學,2021.
[2]楊曉宏,鄭新,梁麗.“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
[3]李羽佳.“課程思政”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47-49.
[4]王明慧.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0.
[5]楊祥,王強,高建.課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課、一流課程及課程教材的認識和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0(8):4-5.
[6]陳陽建,李鳳燕,張立飛,等.“課程思政”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實踐[J].管理觀察,2018(26):126-127.
[7]劉淑慧.“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5-17.
作者簡介:汪金燕(1983— ),女,漢族,寧夏中衛人,北方民族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應用數學,數學教育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學校級重點教研項目:“‘互聯網+教育混合式教學理念下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以《復變函數》為例”,項目編號:2020ZDJ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