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黨統領生態:中國環境政治的歷史演變與行動邏輯

2023-09-16 13:22:44楊旭張健培
理論導刊 2023年9期
關鍵詞:實踐探索

楊旭 張健培

摘 要:環境政治是洞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借助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理論和時間理論,為中國環境政治構建“理念創設—制度供給—實踐探索”的分析框架并運用“理念—制度—實踐”的分析框架研究發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環境政治建構過程是一個以理念變革引領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變革,進而邁向環境治理理念、制度和實踐“同頻共振”的現代化過程。中國環境政治經歷了“短暫間歇”“密集調適”“穩中有序”的演變歷程,理念、制度與實踐這三重要素在不同階段的組合疊加及其作用強弱,共同塑造了建構中國環境政治的實然結果。同時,責任政治邏輯、注意力配置邏輯和場域構造邏輯,分別扮演著維持中國環境治理理念創設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制度體系的完整性和接續性、治理實踐的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獨特角色,共同形塑了中國環境政治的生動圖景。

關鍵詞:中國環境政治;理念創設;制度供給;實踐探索;歷史制度主義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3)09-0036-09

一、問題的提出

生態環境作為不同資源要素與生產活動高度集聚的空間結構,在人類文明交錯登場的競爭與較量、和解與調和中發揮著紐帶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對以高質量發展為中心價值導向的不斷強調,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已經成為實踐決策層高度重視的一個關鍵領域,并催生了學術界新的理論增長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實踐給世界生態文明進程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然而,與當前如火如荼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界對中國環境政治的歷史演變與行動邏輯尚未進行深入闡釋。這就使得其對中國環境政治的理論研究還未形成整體性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滯后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進程,這既不利于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語境對中國生態文明的實踐經驗進行及時總結,也不利于為后續實踐提供決策依據。此外,環境政治作為西方舶來品,其概念、命題、方法和范式同中國本土環境治理實踐錯位現象漸次凸顯,而當下國內學界尚未擺脫對西方環境政治學知識體系的依附,也未系統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環境政治學知識體系。因此,在統一的分析框架內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政治,對于推進中國生態文明的治理實踐、理解中國環境治理脈絡的發展演變及透視中國環境治理邏輯的演進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代中國,環境治理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和社會的主旋律。環境政治研究也已成為一門顯學。中國環境政治的建構涉及理念、制度與實踐等多維因素,理念、制度與實踐的結構性關系也一直是中國環境政治關注的核心。鑒于此,本研究基于多層次治理理論(Multi-level? Governance),建立了“理念—制度—實踐”的三維分析框架,旨在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環境治理變革的發展方向,科學回答綠色革命的“時代之問”、循環經濟的“發展之問”、環境治理的“變革之問”,進而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一定啟示。

二、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一)中國環境政治:國內研究現狀

20世紀60年代,伴隨社會情境與公民訴求的嬗變,西方環境政治研究逐步從綠色思想(“深綠”“淺綠”和“紅綠”思潮)的研究轉向綠色運動(環境組織或團體運動)及綠黨(環境政黨),再到環境公共管理制度及政策。有別于西方環境政治的充分發展,中國環境政治研究則處于初步階段,且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構的。這既根源于中國正經歷著西方近代以來的現代化進程,致力于實現中國社會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又歸因于世界已步入后工業化階段,中國無法游離于這一進程之外。正如塞繆爾·亨廷頓所強調的:“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2]就此而言,中國需要提前研判和逐步解決與現代化伴生的后工業化問題,揚棄“反生態性”的工業文明。在這樣一個極其復雜的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環境治理必須立足于這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情境,創造性地提出符合本土實際的生態洞見。從學術動向看,目前學界對中國環境政治作了諸多有益探索,本文主要圍繞中央與地方關系下的中國環境政治、國家與社會關系下的中國環境政治兩個層面展開研究。

一方面,中央與地方關系下的中國環境政治。如何將中央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抽象政策轉化為民眾“看得見”的切實效果,一直是中國環境政治研究的核心議題。不少研究在“中央集權—地方分權”的研究范式下展開。一些學者從中國體制內部結構入手,在抽象與提煉的基礎上,將環境治理領域的基本問題歸納為環境政策執行研究[3]37、注意力配置研究[4]、跨域環境治理研究[5]、環保考核與督察研究[6]以及地方環境治理創新研究[7]等等。由此,對于政治如何放權和賦權,學界出現了“環境威權主義”和“環境民主主義”的二元理論分野。中國作為成功的發展樣本及其應對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引發了威權主義復興,使其更有能力提供宏觀的和間接的“方向指引”,并借此回應復雜的政治環境及環保壓力[8]。中國式環境威權主義有利于迅速反饋棘手的環保問題及跨越剛性空間邊界實現政治動員,但碎片化、離散化的行動者網絡導致執行階段政策目標異化和偏離,“陣風式”的規制行動導致出現“中央熱、地方冷”[9]。這一威權主義特征表現為更多的中央集權,影響和制約了我國地方環境行政的法制化進程,因此威權主義阻礙而非促進了中國的環境治理[3]228-232。在威權主義背景下,地方政府對屬地環保負總責的分權模式亦使其承擔著強化環保力度的國家性義務和責任,譬如地方應對中央環保督察存在組織調適與部門擴權[10],并以“嵌入”“吸納”和“脫耦”等形式響應中央環保議程[11]。基于推諉政治視角,地方分權被視為一種制度性、策略性推諉工具,為不同層級政府部門之間的責任轉移、矛盾轉化提供了制度空間,居于推諉責任鏈條末端的地方環保部門通常成為被推諉者[12]。針對上述觀點,有學者辯證地認為中國環境政治已開拓出超越“權威主義”和“民主主義”單向度的環境治理理念和取向,發展為“秩序”與“活力”動態平衡的威權式環境民主主義[13]。

另一方面,國家與社會關系下的中國環境政治。目前,大多數學者從國家與社會關系框架下對中國環境政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心—邊緣”環境治理范式一度在緩解中國環境風險與隱憂的流程設計中占據主導地位[14]。但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的調適變遷,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場域中的角色定位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受此影響,公私界域的動態化催生了“嵌融共生”的多元主體結構[15]、“互為表里”的公私合作機制[16]、“剛柔并濟”的德法治理模式[17]。總而言之,當前中國環境治理不再過度張揚公權力,而是開始實現從政府一元主導向多主體協同參與的模式轉型。但是這一轉型似乎并非“一帆風順”,如何引導社會主體這一環境決策的局外人和環境污染的受害者更好地融入我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觀圖景中,進而徹底扭轉“政府熱、社會弱、市場冷”的局面,成為撬動環境政治研究的“阿基米德支點”[18]。此外,在“強國家—弱社會”的結構形態下,環境抗爭政治和環境正義研究歸因于改革開放以來頻仍的環境群體性事件,亦成為國內環境政治學的重要研究議題[19][20]。

概而言之,學界關于中國環境政治的探討與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多重面向的知識圖譜,大多文獻依循“國家—社會”“中央—地方”關系范式,著墨于跨案例比較等實證分析,少量研究聚焦于“回應治理張力而呈現的政黨力量整合嵌入”,有效探討了新時代生態環境治理面臨的重要問題,但仍有一些亟待深化的問題。其一,大多數研究仍不免生搬硬套和簡單移植西方理論框架,并未體現中國環境政治研究的本土化取向。其二,已有本土研究關注了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但大都忽視了政黨作為環境治理的關鍵作用,僅有的一小部分研究也只是呈現了政黨嵌入下的“平面化”事實。實際上,作為特色環境政治話語的鍛造者,中國共產黨政治意識形態的“綠化”及其政策化、制度化對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發揮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根本作用,政黨如何統合其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關系仍有待深入挖掘。其三,鮮有研究從系統性、歷時性的角度,涉足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演變過程與行動邏輯。鑒于此,未來的環境政治發展應跳出固有的“國家—社會”“中央—地方”二元框架,研究者要扎根中國本土情境,深入基層進行田野調查,構建中國特色的環境治理概念與理論。同時,亟須找到一種系統化、程序化的方案或機制來解釋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歷史脈絡和運作邏輯,從而豐富和增進對中國環境政治的復雜性認知。

(二)理念—制度—實踐:剖析中國環境政治的重要圖式

治理本身是多樣化的,甚至是多層次的[21]。在國家治理的“體系—能力”分類話語體系下,中國環境治理(多層次治理)不再是在封閉的、割裂的、單一的空間尺度內展開,而是日益成為一個跨空間尺度的動態過程,由此治理行動涉及各個層面、不同能級的行為主體,并包含了制度供給與實踐探索等治理內容。同時,考慮到理念在中國環境政治建構中的突出作用,本文認為中國環境政治建構包括理念創設、制度供給與實踐探索三大方面。簡言之,中國環境政治建構是理念創設、制度更新與實踐探索的有機統一。

在宏觀層面,理念是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價值導向。理念是推動環境政治建構的重要動力,特定的制度情境會促使政治人物進行思考,從而助推新的制度實施。在我國,黨中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主要發揮理念創設“統”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引領環境治理理念的更替迭代,推動著中國環境治理發展階段的賡續演變。在此意義上,理念嵌入環境治理過程,通過促成“網絡型”治理任務場域、拓寬“包容性”治理主體范疇、創設“合作化”治理行動模式、構筑“及時性”治理響應空間,重新建構了全過程、全方位、全地域的環境治理生態場景,深度拓展了中國環境治理格局。

在中觀層面,制度是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規則基礎。“理念影響政策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一定的渠道來實施的。或者說,理念總是由一定的行動者帶入政治制度,然后通過政策的手段來得到展現。”[22]171當黨中央提出理念導向后,中央政府負責將政策理念轉化為一攬子的政策方案,在整體上明確政策目標、實施主體與行動指南,發揮政策設計“總”的作用。在法典化時代,中國環境法律規范體系以形式法治為預設,內蘊價值融通性,使其承載著環境良善的使命,形成了以國家義務為內容的國家任務驅動型的環境憲法模式[23]。憑借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看得見的制度之手”),基層政府得以疏通環境治理架構、依托制度優勢消解多重治理鴻溝、縮短多元主體參與環境治理的距離,并構建起雙向型環境治理鏈條,從而更好地推進人與自然關系“重歸于好”。

在微觀層面,實踐是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重要表征。當理念創設與政策出臺后,地方黨委、政府是政策執行者,發揮實踐探索“分”的作用。當政策目標和工具明晰時,地方黨委、政府負責細化中央政策方案,落實政策意志。當政策目標和工具模糊時,地方黨委、政府發揮主觀能動性,先行先試,形成地方政策,提供決策依據。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開始重視頂層設計與問計于民的有效結合,嘗試利用競爭性授權和行政資源配置取代單純的行政動員或政治動員,以發揮地方先行先試的能動性進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這種由面到點、以點帶面、以面帶點的激勵手段越來越成為環境治理的重要方式。與之相適恰的是,環境治理方式也基于生態功能整體性實現了從末端治理、局部整治向源頭防控、整體治理轉變,并開始運用“效率至上凸顯治理速度”的技治主義、“秩序可控彰顯治理深度”的制度主義和“人民本位偏好治理溫度”的人本主義三大治理取向,提供了應對風險、不確定性與“時空壓縮”所需要的彈性、適應和創新等要素。

(三)理念—制度—實踐互嵌與中國環境政治的目標取向

所謂“嵌入”,是形容一種既不完全脫離又不完全從屬的狀態。波蘭尼最早運用“嵌入”這一概念描述經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狀態,即“人類的經濟活動嵌入并纏結于經濟與非經濟的制度之中,個體行動者既不外在于社會環境,也不是固執地堅守其既有的、普遍的社會規則與信條,而是‘嵌入于具體的、當前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正是在這種格局中,社會個體作出符合自己目的、能實現自己愿望的選擇”[24]。格蘭諾維特認為,“經濟活動與現有社會模式會產生情境聯結,這種聯結可被稱為‘嵌入,嵌入會形成行動者之間的嵌入關系,嵌入關系使組織間充滿了信任與私人間聯系,而不僅僅是依靠成文的合同制約雙方行為,這使得行動者的預期更加準確,從而有利于降低交易的監督成本”[25]。在格蘭諾維特看來,個體同樣存在于各種社會網絡中,人嵌入于具體、當下的社會結構、關系中并作出符合自己主觀目的的行為原則,他也由此創立以“社會人”為基本假設的新經濟社會學[26]。

“互嵌”源于“嵌入”這一被廣泛使用的學術術語。本文所考察的“互嵌”是指理念、制度與實踐三要素并非孤立發揮作用,而是深契于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同的具體情境之中。概言之,“理念—制度—實踐”并非單向的線性聯結,而是多向度的互動過程。一方面,理念、制度與實踐作為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三個維度是有機融入實現人與自然正義之境的具體情境中,并在凸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中發揮相應的作用。另一方面,理念、制度與實踐三者是交疊共融、有機互動的。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的價值理念體系為中國環境政治制度建設和治理實踐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和價值引導,以“法治原則”為核心特征的制度規范體系為中國環境政治理念價值實現和治理實踐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規則保障和治理依據,而以“試點創新”為依托的治理實踐體系則為中國環境政治理念價值實現和制度框架實施提供了有力的實踐載體和經驗支撐[27]。就此而言,中國環境政治建構三個維度的理想關系是一種互嵌同構關系,三者互嵌程度決定環境治理的深度和效度(如圖1所示)。

三、“理念—制度—實踐”的耦合疊加: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歷史演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政治建構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晉升錦標賽”導向下的權宜式治理(1979—2002年)、“環境抗爭”引致下的參與式治理(2002—2012年)、“生態文明建設”導引下的復合型治理(2012年至今)。其中,理念、制度與實踐在不同發展階段出現了差異化的嵌入狀態,呈現為“脫嵌——共嵌——再嵌”的發展趨勢。

(一)歷史制度主義的核心觀點

作為新制度主義三大經典理論之一,歷史制度主義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找回國家”運動,是在舊制度主義、行為主義、歷史社會學等理論資源基礎上發展而來。1992年,Thelen等人在《建構政治學:比較分析中的歷史制度主義》一書中首次將這一概念引入社會科學研究[28]。歷史制度主義以制度變遷為研究議題,強調運用歷史比較法、以行動者中心的方法等中觀層面的研究方法,重點探討制度變遷的影響因素、制度變遷與制度本身對政治制度的影響等具體問題[22]6,是在新制度主義流派最早成為方法論意義上的代表理論[29]。歷史制度主義有兩個理論要點:一是結構觀,二是歷史觀[30]。前者強調特定的經濟、政治、社會結構能夠對制度變遷產生影響;后者把過去特定的歷史制度看作一種特定的“情境”,其能對未來的制度變遷產生影響。歷史制度主義把制度視為隨著時間和空間演變的結構化過程,關注特定的宏觀結構與時間地點對制度變遷的作用與影響[31]。總的來講,歷史制度主義能夠把多種要素納入統一的解釋性框架,是一種中觀層面的制度分析范式,對探討重大政治變遷現象具有較強的適用性與解釋力。歷史制度主義注重從中長段的時間序列中討論制度變遷諸要素的相互作用[32],有助于挖掘探尋復雜政治變遷的生成機理,揭示制度變遷中多變量的因果關系,這為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政治變遷提供了理論工具。鑒于此,本文采用歷史制度主義的“結構觀—歷史觀”分析范式,嘗試對我國環境政治的演變過程與運作機理進行分析與研究。

(二)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理念—制度—實踐”關系的歷史流變

1.“理念—制度—實踐”的脫嵌:“晉升錦標賽”導向下的權宜式治理(1979—2002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分稅制實施以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路徑在塑造“中國式經濟奇跡”的同時,也促使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中選擇“先污染后治理”或“邊污染邊治理”的權宜式治理模式,并導致環境規制效果呈現一時性和反復性。受此影響,自然界徹底降格為資本操縱宰制的對象,資本內在的貪婪性與擴張性使人與自然截然對立、人與自我不斷撕裂、人與社會彼此攻伐。生態理性呈現暫時性的“妥協”不僅歸因于“放權讓利”改革下地方“理性經濟人”在生態治理整體目標上的偏好差異,更源于以經濟增長為“硬指標”核心的“晉升錦標賽”。因此,出于自身升遷的考慮,地方官員在制定政策時大多體現出保持發展經濟的主動性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被動性。受以經濟效益為主要標準的政治晉升激勵驅使,即便黨中央在環境治理進程中發出“發展是第一要務”“可持續發展觀”的倡導,但囿于環境政策表現出的模糊性與沖突性以及相對分散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加之地方環境治理實踐的“象征性執行”,環境治理始終只是地方政府平衡“維穩”與“GDP”二者關系的權宜之計,地方實踐仍然深陷經濟理性主導與二元思維模式固化的窠臼中。就此而言,理念、制度與實踐的脫嵌是我國環境危機持續惡化與經濟結構畸形發展的重要原因。

2.“理念—制度—實踐”的共嵌:“環境抗爭”引致下的參與式治理(2002—2012年)。進入21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流動的加速,中國處于向城鎮化、工業化為標志的現代社會加速轉型的關鍵節點。在這一社會變遷的重要階段,環境治理總是“疲憊地追趕”高速發展的經濟,各類環境群體性事件的不斷涌現和上演使中國進入一個復合型環境風險頻發的高風險時代。在人與自然矛盾不斷升級的背景下,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強調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反映了黨中央力圖通過矯正經濟績效最大化驅動下的官員行為,調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抵牾。與此同時,頂層制度設計與地方實踐探索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理念嵌入中關切治理結構的復雜性、在知識空間中探索治理場景的動態性、在工具理性中尋求治理方式的復合性,共同構成了中國環境治理的價值邏輯。

作為社會深層次變遷發展所持續作用的客觀對象,生態環境約束的日益凸顯也亟須對政府主導型環境治理模式進行反思和變革,打破國家主義的政治神話,修復單項“權威”要素運行的制度局限,實現國家政權與市民社會的正和博弈。2006年,國家環保總局正式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HTF](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指出國家鼓勵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活動,公眾參與堅持公開、平等、廣泛和便利的原則,建設項目需征求公眾意見。在此背景下,現代國家的治理尺度和角色功能也悄然發生變化,更為開放和透明的民主機制在環境領域呼之欲出。基于“鄰避情結”的環境抗爭與新媒體驅動下的參與式傳播,公民在表達自我環境生存權益、環境監督權利的同時,也在解構與顛覆“權利—資本”精英聯盟下的環境風險論述,客觀上促進了環境公民社會的浮現與生成[33]。相較于依靠政策工具強權回歸等方式實現的“鐵腕治污”,“環境抗爭”引致下的參與式治理開始重視地方性知識和日常性知識的回歸,嘗試破解“吉登斯悖論”。在探求當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下,參與式治理一方面著眼于構建治理共同體的新形式,消弭環境群體性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也維持著政府自主性,避免陷入社會轉型時期的“托克維爾陷阱”。中國環境治理在政府動員性活動和社會自我保護運動的雙向互動中實現了艱難的平衡,理念、制度與實踐的共嵌不得不在國家運動和社會自我保護運動這兩個方向相反的“雙向運動”的張力中展開。

3.“理念—制度—實踐”的再嵌:“生態文明建設”導引下的復合型治理(2012年至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調整域不斷拓寬,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治理體系恢宏圖景不斷繪就。進入新時代,基于“治理現代化”生態目標,我國更是按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快進鍵”,致力于“高水平保護”“高品質生活”和“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與發展之間的價值轉換。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已然錨定。

在理念上,賦予生態重構更真切內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尋求人類社會永續發展之路的理論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大同的寬廣胸襟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政治經濟學的“紅綠”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道德命題與新發展道路相結合,實現了從此前承襲西方綠色話語“跟著講”發展到如今立足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接著講”和結合當代中國實踐語境“自己講”。作為原創性思想與變革性實踐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對資本邏輯進行尖銳批判的同時,彰顯出鮮明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在本體論上超越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窠臼,在認識論上體現了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類活動”,在方法論上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環境。

在制度上,擘畫生態文明法治宏偉藍圖。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歷經了由政策性文件主導向法治化轉變的實踐進程,生態文明法律體系的基本架構漸趨形成。總體而言,中國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是由一系列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活動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構造體現出在憲法所確立的整體框架之內對環境治理實踐規律的準確把握和完美感知,是一個理念外化并升華的過程。概覽中國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既包括《環境保護法》等綜合法,又包含《黃河保護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單行法,還涵攝《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等黨內法規,具有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生態—災害”復合系統內“八位一體”系統性治理的基本特征。

在實踐上,謀劃地方多維度生態治理實踐。受自上而下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地方實踐的交互影響,全國生態文明實踐創新呈現出繁榮景象,重要生態空間管控、重大生態工程實施、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重要環境治理創新實踐等生態文明區域戰略相繼施行,涌現出各種新方法、新模式,其中不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改革、持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投入的實踐創新,如上海“五違四必”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杭州垃圾分類“虎哥”模式、蘇州環境管理合作伙伴計劃等。

(三)路徑依賴、關鍵節點與中國環境政治的漸進性歷史存續和演替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截然不同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形塑了形態各異的中國環境治理模式,也形成了莫衷一是的制度爭辯[34]。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部分,生態環境制度是為防范西方生態范式的立場預設,在憲法賦予合法性的前提下,通過國家建構獲得法律上的承認和保障,繼而形成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下具備變革生態價值觀解決生態危機的制度體系。在實踐中,地方環境治理創新事實上構成了與生態環境頂層制度設計相勾連的組織形式、治理體系以及層級關系。而借由較為宏觀的歷史視角探討生態環境制度與具體理念創設以及治理實踐等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則可以構架關涉環境治理行為、環境利益分配以及環境責任分攤的動態性理論解釋框架。

此外,改革開放以來,就中國環境政治建構而言,同樣有著描述為路徑依賴過程和象征關鍵節點的重大事件。一方面,中國環境政治建構先后經歷“晉升錦標賽”導向下的權宜式治理、“環境抗爭”引致下的參與式治理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導引下的復合型治理等主要歷史階段,探索出了以“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科學發展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思想,形成了一脈相承并漸次演進的生態文明制度。另一方面,在中國環境政治的建構過程中,每一階段發生的重大變革事實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一階段影響,并對未來的制度安排與選擇形成約束。這些具有重大決策意義的標志性事件,通常意味著中國環境治理所處歷史情境在某一時間段發生的關鍵性嬗變。

四、中國環境政治的行動邏輯

概而言之,中國環境政治建構呈現了“短暫間歇”“密集調適”“穩中有序”的演進趨勢,理念、制度與實踐這三重要素在不同階段的組合疊加及其作用強弱,共同塑造了建構中國環境政治的實然結果。從整體上看,責任政治邏輯、注意力配置邏輯和場域構造邏輯,分別扮演著維持中國環境治理理念創設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制度體系的完整性和接續性、治理實踐的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獨特角色,形塑了建構中國環境政治的行動邏輯。

(一)責任政治邏輯下理念創設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責任政治,旨在描述一種以責任為“中軸”的政治形態,闡明政治中的責任關系與責任邏輯,并以此展開特定的權力結構、機制設計與行動方式,實現理想的政治模式。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所言:“成功的自由民主制,既要有強大統一、能在領土上執法的國家,又要有強大凝聚、能將負責制職責強加于國家的社會。”[35]2015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將我國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共同納入環境問責對象,強調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使環境問責從單一行政語境轉向黨政共同話語。該辦法的出臺標志著環境問責制度的成熟,形成了對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及其相關人員實施共同責任追究的制度安排,改變了中國環境問責制度的軟性特征。將責任擺在生態文明建設乃至環境治理現代化的突出地位,一方面在于責任是中國環境政治的本源性價值。責任與社會相互交織,是人類社會與公共生活最為基本的行為規范。另一方面,責任與制度融合發展,突出強調責任追究及相應制度安排是推進中國環境治理制度嬗變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36]。責任嵌入生態保護的方方面面,構建一種“責任政治”是良治善政的目標,也是系統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樞紐。在環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理念創設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有賴于責任政治。責任政治內部所蘊含的權責關系、權責結構等符合中國環境治理理念創設的現實要求。中國環境治理理念創設需要在責任政治的內在邏輯和內容體系下不斷實現環境治理成效的預期目標。

(二)注意力配置邏輯下制度體系的完整性和接續性

改革開放以來,激烈的“晉升錦標賽”無形中裹挾并引致地方官員對經濟發展政績過于關注,造成其注意力分配的內卷化(即“注意力策略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通過環境注意力的集中表達與廣泛吸納,推動強制性制度變遷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環保法律法規為基礎,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灣長制、中央環保督察制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為框架的環境保護正式制度。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自此進入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好的發展“快車道”。在中央環境注意力政策導向和外部壓力的合力推動下,我國生態環境制度[HJ1.95mm]體系表現出的完整性和接續性為彌合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張力提供了豐富的制度資源,由此成為“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其中,尤其是作為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的集成創新之舉,中央環保督察成為推動地方政府落實生態保護責任的“利劍”。督察的實質是一項旨在治官治權的民主控權機制,層層傳導出強制性與規范性的制度壓力,引導各地環保意識的增強與發展理念的轉變[37]。在以“黨管干部”為主線的組織結構下,環保督察所帶來的階段性縱向壓力一定程度上以提升環保因素在地方政府激勵與懲戒機制中影響權重的方式,扭轉了委托—代理關系下中央與地方之間長期存在的激勵“不相容”和信息不對稱局面,實現了生態環境治理常態化運轉的制度更新。

(三)場域構造邏輯下治理實踐的系統性和創新性

從場域理論的視域來看,環境治理的資本和權力來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環保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眾,這些行動者本身的行為邏輯和價值取向是影響環境治理行動策略和行動效果的關鍵因子,并在環境治理場域中主導著三類獨具特色的場域形態,即社會場域、政治場域以及技術場域(如圖2所示)。其中,社會場域是不同社會行動者以社會規范為依據而形成的公共治理空間,政治場域是遵循科層組織規則和注重身份支配性而生成的權力運作空間。在社會場域中,作為“核心行動者”的地方政府意在通過自身的“精細化”“無縫隙”變革鏈接治理散點,增強各行為主體行動的一致性[38];作為“生態公民”的民眾立志積極推動政府進行全面而深刻的環境治理綠色變革;作為非國家行為體的環境非政府組織開始調整話語藝術和行動策略,有意識地聯合主流媒體把握話語生產的主動權和環境監督的自主權;企業則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承擔保護環境等社會責任。在政治場域中,處于不同位置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因其所占有的社會資源數量存在差異,由此針對環境治理表現出不同的行動策略。環境治理不僅涵蓋實在存在的社會場域和漸為固化的政治場域,還包括以信息技術為紐帶,具有高隱蔽性、可拓展性以及快速便捷性等特點的技術場域。技術場域借助互聯網技術以一種流通的、整合的動力有效延展虛擬與實體空間之間的互嵌渠道,能夠實現多維空間的黏合與勾連。環境治理場域作為既有別于一般理念意義的空間,又區別于具有物理屬性邊界的領地,是蘊含著活力、動力以及潛力的社會場域、政治場域以及技術場域的結合。換言之,新時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政府主導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延伸,形成了由社會場域、政治場域以及技術場域三元場域交互耦合疊加的環境治理場域形態。

結語

本文著重分析了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歷史脈絡與行動邏輯,基于中國環境政治的建構經驗,提出了“理念—制度—實踐”三維互嵌(“統—總—分”)的運行框架。本文認為,立足于歷史制度主義,中國環境政治建構是理念、制度、實踐多重要素共同疊加的結果。上述要素有機互嵌,動態地反映出中國環境政治建構的階段性特征,更揭示出黨中央、中央政府以及地方黨委與政府之間相互融合的接續嵌套關系。進言之,責任政治邏輯、注意力配置邏輯與場域構造邏輯是構建中國環境政治的可行鎖鑰。未來,中國環境治理的關鍵在于通過政黨將治理中的責任激發出來,使注意力嵌入理念、制度與實踐當中,將場域中的核心行動者組織起來,進而實現良好的環境治理績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 1989:38.

[3]冉冉.中國地方環境政治:政策與執行之間的距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4]張坤鑫.地方政府注意力與環境政策執行力的倒U形關系研究[J].公共管理評論,2021,3(4):132-161.

[5]邢華.我國區域合作治理困境與縱向嵌入式治理機制選擇[J].政治學研究,2014(5):37-50.

[6]鄭思堯,孟天廣.環境治理的信息政治學:中央環保督察如何驅動公眾參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1(1):80-92.

[7]唐亞林,錢坤.城市精細化治理的經驗及其優化對策:以上海“五違四必”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為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9,20(2):43-52.

[8]BEESON M. The coming of environmental authoritarianism [J].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010, 19(2):276-294.

[9]GILLEY B. Authoritarian environmentalism and Chin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J].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012, 21(2):287-307.

[10]莊玉乙,胡蓉,游宇.環保督察與地方環保部門的組織調適和擴權:以H省S縣為例[J].公共行政評論,2019(2):5-22.

[11]蔡長昆,楊哲盈.嵌入、吸納和脫耦:地方政府環境政策采納的多重模式[J].公共行政評論,2022,15(2):95-114+198.

[12]冉冉.如何理解環境治理的“地方分權”悖論:一個推諉政治的理論視角[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9(4):68-76.

[13]余敏江,鄒豐.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內在邏輯、環境政治意蘊與實現機制[J].理論探討,2022(5):46-53.

[14]劉柯.環境參與治理:悖論及走向[J].學海,2020(2):62-67.

[15]楊立華,張云.環境管理的范式變遷:管理、參與式管理到治理[J].公共行政評論,2013,6(6):130-157+172-173.

[16]黃春蕾.我國生態環境公私合作治理機制創新研究:“協議保護”的經驗與啟示[J].理論與改革,2011(5):59-62.

[17]徐信貴.農村公共環境衛生的治理模式演進與“三治融合”理路[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5):208-216.

[18]郇慶治.西方環境公民權理論與綠色變革[J].文史哲,2007(1):157-163.

[19]王雨辰,游琴.基于“反思平衡”方法的環境正義論:評彼得·S·溫茨的“同心圓”理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1):40-49.

[20]馮仕政.沉默的大多數:差序格局與環境抗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122-132.

[21]翁士洪,周一帆.多層次治理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理論[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7(6):4-14.

[22]劉圣中.歷史制度主義:制度變遷的比較歷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3]杜健勛.中國環境法治:體系、教義與法典化[J].學術論壇,2022,45(2):42-56.

[24]POLANYI K.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M]//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Routledge, 2018: 3-21.

[25]GRANOVETTER M.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M]. US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48.

[26]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M]//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Routledge, 2018: 22-45.

[27]易承志.人民城市的治理邏輯:基于價值、制度與工具的嵌入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22(7):61-70.

[28]MAHONEY J. Shift happens: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of Kathleen Thelen[J].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2017, 50(4): 1115-1119.

[29]PETERS B G.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M]. 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9:80.

[30]何俊志.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范式[J].國外社會科學,2002(5):25-33.

[31]HALL A. Politics as a process structured in space and time[J].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2016(1): 1-24.

[32]ASPINWALL D, SCHNEIDER G. Same menu, seperate tables: the institutionalist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000, 38(1): 1-36.

[33]楊志軍,張鵬舉.環境抗爭與政策變遷:一個整合性的文獻綜述[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4(5):12-27.

[34]章榮君,謝曉通.歷史制度主義視域下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的制度變遷[J].社會科學戰線,2022(6):198-207.

[35]弗朗西斯·福山. 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M].毛俊杰,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433.

[36]李瓔珞.中國共產黨建設的責任政治邏輯[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2):6-12.

[37]余敏江.中央環保督察下地方核心行動者的環境精細化治理行為邏輯:基于科爾曼理性選擇理論視角的分析[J].行政論壇,2022,29(5):110-117.

[38]余敏江,鄒豐.制度與行動者網絡:新加坡環境精細化治理的實踐及其啟示[J].學術研究,2022(7):44-51.

【責任編輯:張曉妍】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技術驅動環境多元共治的作用機制與優化路徑研究”(21YJC630184);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復雜型政策試驗的動作過程與多重邏輯——以房產稅試點為例”(22XNH041)。

作者簡介:楊旭(1993—),男,山西晉中人,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政治;張健培(1996—),男,廣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猜你喜歡
實踐探索
提升中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的實踐探索
亞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55:19
“一站式”學生服務中心的實踐與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35:21
民俗文化傳承與中專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51:11
新經濟時期高校紀律檢查與業務監管協同機制建設的探索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18:28
“微課程”轉化“數學后進生”的實踐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50:30
初中物理體感實驗對促進視力障礙學生學習物理的實踐探索
集中抄表在電力營銷管理中的實踐探析
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實踐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6:54
新形勢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實踐探索
財會學習(2016年19期)2016-11-10 05:20: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偷拍|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国产精品第|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538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另类AV|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福利视频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福利在线| 福利国产在线|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毛片一区|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美女一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www.亚洲一区| 国产黄色免费看| 欧美成人第一页|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 91色国产在线|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黑人在线|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日韩高清成人|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欧美日一级片|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亚洲天堂免费|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欧美午夜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www.亚洲色图.com|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欧美日韩综合网| 播五月综合|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在线亚洲小视频| h视频在线播放|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三级| 在线免费看片a| 色婷婷成人|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日韩高清成人|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av无码人妻|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