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琪 杜楊 鄧曉敏
[摘 要]當前,高職院校以培養人才為己任,在不斷深入落實教育改革的基礎上,主動通過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旨在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前,校企合作作為培養人才的全新模式,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為學生提供實踐和發展的空間。文章秉承培養高職院校人才的目標,對院校英語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加以分析,提出有效措施,目的在于創新院校人才培養路徑,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校企融合;高職院校;英語翻譯;創新型人才;培養
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各企業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另外,企業商務貿易等工作的落實也需要英語翻譯人才。在此環境下,多數高職院校均開設了英語翻譯專業,為社會輸送相關人才。然而高職院校在實際培育人才的過程中,教育模式過于傳統,人才培養存在局限性。基于新時期的校企融合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促使育人理念落地,真正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有學者對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方式進行了研究,并指出,當前部分國家已經將職業教育與企業建立起了聯系,兩者能夠保障順利合作,同時完成對學生的培養,為相關行業提供創新型人才。校企合作效果在部分院校初見成效后,其他國家也開始相繼效仿,注重企業與院校合作,目的在于培養專業人才。近年來,就業壓力不斷增加,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辦學,能夠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場所,需要迎合國家政策,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英語翻譯專業人才,為國家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陣地,需要堅持校企合作模式,基于資源共享,實現雙贏目標。基于校企合作,學生能夠獲得充分的實踐機會,在實踐過程中積累個人經驗,促進個人技能提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行業對于英語人才都有著極大的需求量,高職院校在培養英語人才的同時,要選對方法,意識到校企合作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促進學生更好發展。
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構建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強調目的性與層次性,需要將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看成整體,通過系統化規劃,做好頂層設計。高職院校要以長遠眼光建立決策,為英語翻譯專業發展提供支撐,基于專業內容,搭建合作育人的發展機制,利用雙方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創辦協同育人機制,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在充分把握系統性原則的前提下,校企之間可以建立合作機構,雙方各選派代表和英語翻譯權威人士共同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并定期舉辦會議活動。會議活動主要圍繞著高職院校英語翻譯專業培養方案、教師隊伍建設、企業就業責任進行,旨在明確校企雙方教育責任,保障雙方權益,協同完成校企育人任務。
(二)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適應力,達到教育領域對學生所提出的相關能力要求。秉承開放性原則,高職院校才能與企業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將院校內外教育資源與管理機制相結合,實現高效互動,同時利用各種國際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翻譯與交流的機會,為高職院校辦學發展賦能,培養創新型人才。高職院校應著力與企業、政府打造教育共同體,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教育目標、效果的統一[1]。
(三)多樣性原則
當今時代發展特征與以往不同,不同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重點也會有所不同,需要根據院校日后發展戰略,做好SWOT分析,而強化合作或是資源匹配,結合高職院校專業實際情況,開展校企合作。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
在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在完成教育工作的同時,保證校企雙方的共同獲益得以實現。社會之所以對創新型英語人才存在需求,是因為此類人才能夠幫助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為就業市場增添活力。高素質的創新型英語人才,能夠促進院校、企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對此,校企合作應制訂完整的方案,做好頂層設計,基于人才培養工作打造校企合作平臺,滿足學生學習和實踐需求,實現多方共贏。
(一)構建人才培養平臺
從當前發展情況來看,多數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后所建立的人才培養平臺,能夠提供的功能都處于表面(如畢業生推薦),無法真正發揮平臺的作用,導致校企合作后資源浪費,無法促進產教融合發展。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應從一開始就基于學生專業構建實訓基地,制訂完善的方案,保證學生后續實踐效果。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改革,與企業實現深度合作,在云技術、物聯網等技術的支撐下,高職院校不斷整合有限資源,擴充專業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同樣借助高新技術提升教育質量,開發新的教育平臺,優化教學內容。借助信息技術,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收集教學信息,在平臺中展現技術優勢,推動教學質量提升。完善硬件與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一體化實訓基地,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實踐的環境,培養創新英語人才。例如,將云計算機中心作為基礎設施,可構建云平臺,實現多方節點數據共享,開展全新的合作模式,保證信息互通,促進多方資源整合,保證服務的靈活性,為學生提供需要的資源,使學生能夠獲得新知識,及時更新知識庫,強化校企合作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搭建數字人才培養平臺的基礎上,校企還應當做好人才培養的維護工作。數字人才培養平臺維護工作主要圍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校企應當注意保護學生信息的隱私性,校企可以通過數字人才平臺充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對學習質量進行監督和評價。校企應當注意預防不法分子竊取平臺內學生個人信息用于電信詐騙等非法行為,這就要求校企加強對平臺的監督管理工作,使不法分子無機可乘。另一方面,校企還應當注意教學資源的選取,信息時代,教學資源豐富多樣,如何甄別教育資源、過濾不適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留存適用于中職院校英語翻譯專業學生的教學信息,是一項需要校企長期堅持,相互協作的教育難點。因此,需要校企共同完成教學資源篩選工作。
(二)構建院校學生實踐基地
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時,要結合自身優勢,開展合作育人。高職院校需要構建校內外實訓基地,保證學生能夠結合學業在基地實踐學習。實訓基地建設的目的,是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實訓環境,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技能。首先,高職院校需要引入企業資源,建立共享機制,共同培養學生,保證教學方針符合學生發展需求以及日后就業需求[2]。高職院校同樣需要根據企業業務對學生進行管理,通過實訓教學、科研等活動,由院校與企業共同承擔研發工作。為培養高品質人才,高職院校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師資力量。企業可以在當地舉辦國際博覽會,邀請學生作為實習人員參觀,利用活動創設真實的英語翻譯情境,促使學生翻譯能力提升。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也能夠樹立學習信心。為了提前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校企合作期間,應建立翻譯、筆譯的實踐平臺,借助外貿業務等,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在實踐中,如旅游業和貿易出口等。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企業運營模式,還能使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企業與院校合作,可以建立翻譯中心,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翻譯業務,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在實習基地建設期間,政府也應參與其中,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校企合作,為校企合作解決技術服務等難題,提升兩者合作的專業性,為社會提供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
(三)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
“雙師型”教師是更具有專業性的教師,能夠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工作中,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高職院校具備強大的師資力量,才能培養大量人才,推動社會發展。“雙師型”教師與傳統教師相比,更能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高職院校應引入專家,邀請資歷豐富的教師到企業中參與培訓工作,構建完整的“雙師型”團隊,促進學生英語翻譯能力提升。
此外,高職院校需保證自身具有充足的師資力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定期參與比賽,根據企業業務需求開展主題模擬競賽,考查學生口語翻譯能力。在考核過程中,根據比賽冠名方不同,增加不同的內容,可以增加筆譯,或是同步翻譯等,使學生能力在不斷實踐中得以提升。比賽地點可以在院校或是企業,比賽期間需要邀請翻譯協會代表等人員做評審,根據每場比賽學生的各種表現評分,全面考查學生的翻譯技巧與能力。通過競賽,能夠實現以賽促學的良性循環,不斷推動高職院校英語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切實培養出功底扎實的專業人才[3]。
為了更好地做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學校應當鼓勵教師進企業,鼓勵骨干進協會、苗子進高職院校。“教師進企業”即英語翻譯專職教師進入與高職院校合作的企業,在企業進行崗位實踐和實地考察。經學校和企業對接后,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進行短期工作實踐,對企業運營模式、崗位工作職能進行深入了解,并對工作實踐進行總結,讓教師明確企業所需人才的類型,明確學生的培養方向。“骨干進協會”主要是選拔英語翻譯教研室骨干,鼓勵骨干師資加入英語翻譯協會[4]。英語翻譯協會雖然并非政府設計的組織機構,但是在英語翻譯領域內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可以協調翻譯行業和翻譯從事者之間的矛盾,是企業與政府、學校之間的溝通紐帶,還可以幫助教師掌握最新職業發展動向,明確英語翻譯就業前景,促使教研室明確教育方向。“苗子進高職院校”即選派優秀教師參與國家級、省級培訓班進行研修,或鼓勵教師進入高職院校進行更高學位的專業學習,通過參加培訓班、學歷提升等方式,教師可以獲取最新的英語翻譯知識,并將所學帶回高職院校,將知識與學校共享,融入教學理念中去[5]。
(四)拓寬人才培養教學方法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教育更加完善規范,教育活動緊密圍繞“育人”和“就業”展開,教學與就業連接更加順暢。基于此,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將學生送去高職院校進行學習,這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面臨著更為龐大的教學群體,由此,高職院校應拓寬人才培養模式,在英語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分層教學法。高職院校可以在入學時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水平摸底考試,通過英語聽力測試、口語交際、閱讀理解以及英語作文寫作等方式,分別考查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并根據學生不同能力水平將學生分成教學進度不同的班級。以英語口語交際考察和培養工作為例,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學生口語交際測試成績將學生分成三個班級,口語交際表達成績高于80分為A班,60-80分為B班,低于60分為C班,不同的班級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教學。針對A班的學生,教學內容可拓展為與校內外教或外籍學生進行口語交流,課堂上播放無字幕版英文脫口秀等;B班的學生側重于小組交流,可以將班級同學分成不同小組,圍繞某一話題進行英文討論,教師從中進行針對性指導;C班的學生則要做到夯實基礎,教師要逐個糾正音標發音,并增加班級學生詞匯量儲備,在挑選口語教學視頻時注意選擇語速適中、邏輯簡單的英文視頻。學校定期對不同班次的學生進行口語考試,根據成績分數再次對班級學生進行調配,保證學生口語能力持續提升。
第二,三位一體培養英語翻譯人才。英語翻譯專業三位一體培養方案即針對就業崗位、英語翻譯資格證、課程內容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通過與企業的溝通和實地考察,學校能夠充分掌握企業需求的人才類型,明確崗位職能。確定職業職能后,學校就可以根據崗位要求和工作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使其獲得從業證書,如英語翻譯資格證書等;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學校需要增加與英語翻譯資格證相關的課程,對口譯、筆譯等考試模塊進行針對性教學,并定期舉辦模擬考試、優秀試卷點評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資格證考試。經過這一過程,學生在校時就對崗位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并具備了一定的崗位工作能力,學校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和就業之間的銜接工作[6]。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家全面推進教育改革,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應基于教育改革,響應國家號召,利用好校企合作的機會,培養創新型人才。借助校企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重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輸出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陽.“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究[J].校園英語,2021(32):67-68.
[2]孫艷艷.“報關實務”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科教導刊,2017(4):2.
[3]梁美娟.專業人才培養視角下的塑料專業英語翻譯教學[J].塑料工業,2022,50(10):180-181.
[4]王金花.語言服務視角下高職院校英語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2,31(4):100-103.
[5]韋艷梅.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獨立學院英語翻譯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就業與保障,2021(11):88-89.
[6]桂姝姝.基礎英語課程與翻譯能力的培養:“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基礎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智庫時代,2019(13):226-227,230.
作者簡介:王思琪(1994— ),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杜楊(1984— ),男,漢族,四川南充人,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翻譯,英語管理。
鄧曉敏(1987— ),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南充市社會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項目,名稱:校企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翻譯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項目編號:NC23C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