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婷
摘 要:廬劇具有質樸、活潑的特點,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中,其表演形式及唱腔呈現出地方性特色,極具深層意蘊及審美價值。歷經百年發展歷程,廬劇衍生出多個流派,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審美品位及思想價值,但受地域因素的影響,也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問題,其陷入了生存發展困境。本文主要對廬劇表演技藝傳承與發展現狀進行了論述,詳細分析了廬劇傳承發展陷入困境的內在緣由,并基于政府職能作用、品牌和劇本塑造、宣傳推廣及傳承模式等多個角度,總結了廬劇表演技藝傳承發展的有效路徑,以期解決廬劇的傳承發展困境,更好地推動廬劇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廬劇;表演技藝;發展現狀;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4-0-03
作為一種特殊的地方戲劇種,廬劇建立在淮河花鼓燈舞、巢湖民歌、合肥門歌以及大別山民歌的基礎之上,容納了多種不同的戲曲唱腔,如嗨子戲、端公戲和鑼鼓書等,在安徽省大別山、皖南及江淮地區較為流行,被納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廬劇原名為小倒戲或倒七戲,演唱應用的是皖中方言,傳統唱腔有花腔、主調兩大類,后因明清瀘州府治而改名[1]。廬劇因其較強的普及性和包容性,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較高。但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中,廬劇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傳承問題,陷入了瀕危狀態,阻礙了廬劇藝術的良性發展。
一、廬劇表演技藝傳承與發展現狀
以人民日常勞動生活為題材的廬劇主要包括東路、中路及西路三大流派,其本土化和民俗化的內容與當地人民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花腔小調、主調和重唱是廬劇主要應用的三種演唱及表演形式,獨具藝術特色。其中,花腔小調建立在民間歌曲的基礎上,能夠根據具體的情節來靈活調節演唱節奏,整體呈現出激昂、急促和輕快的特點;主調指的是廬劇唱腔的關鍵曲調,可以將戲劇沖突及人物思想充分表達出來,具有抒情、敘事兩大功能;同其他戲劇存在一定的差異,廬劇表演體制相對特殊,非常關注“唱”。在廬劇表演過程中,經常還會應用到“三正兩找”的表演形式,即三出正戲、兩出生活小戲[2]。大本嗓子是廬劇的主要演唱方式,相對生硬化,對演員嗓音也有一定的傷害性,隨著廬劇演唱技藝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逐漸實現了傳統唱法與科學發聲、運氣的有效整合,使廬劇演唱聲腔韻味更加獨特,演唱聲音更加清晰、明亮,且風格也更加鮮明。
保護和傳承廬劇這一非遺物質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體現地區人民的思想精神狀況,記錄人民的日常生活,彰顯廬劇藝術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內涵。當前廬劇傳承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廬劇的進一步發展,使其陷入瀕危狀態。首先,基于廬劇傳承人的角度來看,傳統廬劇傳承方式主要為“師帶徒”,即師傅言傳身教、學生模仿和學習,這種傳承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傳承人數不斷減少的過程中,根本達不到理性的廬劇傳承發展效果[3]。但當下廬劇的劇目普遍存在創新度不足的問題,落后、過時的劇目根本不能吸引觀眾,無法迎合市場發展需求。雖然部分劇團編創了短小全新的劇目,但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來,廬劇劇團的數量逐年減少,很多劇團被迫解散,大量廬劇創作者、演員失業,這些都使傳統廬劇被人們所淡忘和遺失,發展停滯不前。基于整體角度來看,廬劇在傳承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劇目題材有待創新、傳承人才短缺的問題,無法使廬劇彰顯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這就迫切地需要做出轉變,強化對廬劇的傳承和保護力度,不斷進行創新改革。
二、廬劇傳承發展陷入困境的內在緣由
(一)相關部門支持力度不夠
當前,相關部門雖然意識到保護和傳承廬劇的重要性,但在實踐過程中并沒有給予充分的資金支持,使廬劇劇團的發展受限。劇團由于經費不足,硬件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化,專業化廬劇演員缺少表演設備、場地,根本不能很好地進行表演,降低了廬劇表演效果[4]。此外,部分相關部門并沒有充分發揮出自身職能作用,以平常的態度來進行廬劇宣傳和推廣活動,致使公眾觀看廬劇表演的機會較少,不能讓公眾充分地了解廬劇文化,讓廬劇保護和傳承工作流于形式。尤其處在現代信息化社會中,相關部門也沒有依托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和軟件來宣傳廬劇,并未同網站、平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使廬劇傳承發展與時代相脫節,不能吸引公眾的關注,無法提高廬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新興娛樂文化的快速發展
處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且新興娛樂文化發展勢頭蓬勃,這些都使公眾的文化藝術需求更加多元化,給廬劇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致使曾經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的廬劇生存空間被壓縮,逐漸走向衰落。當下年輕人的娛樂活動非常豐富,能夠在閑暇時間聽音樂會或觀看影視作品,很少主動去觀看廬劇,無法為廬劇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5]。這就使廬劇的觀眾少之又少,且大部分為老年人,不利于其進一步的發展。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響,公眾面對多元文化,很容易出現忽略傳統文化的思想,缺少對傳統廬劇的保護和傳承意識,使廬劇逐漸被邊緣化,舉步維艱。
(三)廬劇劇目形式有待更新
廬劇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融合了安徽方言、人民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內容,獨具地方特色,傳承價值較高。鑒于廬劇表演應用的方言,所以能夠有效融入本地區人民群眾中,縮短同本土觀眾的距離感,能夠使觀眾清晰地把握劇目情節內容,獲得心靈上的共鳴。但在地域性因素的影響下,廬劇受眾范圍較小,其他地區觀眾在觀看廬劇表演時就很難了解所傳達的思想感情,不能感受到廬劇表演的魅力,這同樣也影響了廬劇的傳承發展。當前廬劇劇團所表演的多為傳統劇目,新劇目的數量極少,且創作質量不佳,不被觀眾所接受。觀眾對于傳統廬劇劇目已非常了解,逐漸產生了疲倦感,這就使廬劇發展缺少可靠的群眾支撐,根本無法開拓發展市場。以新編古裝廬劇《三孝口》為例,雖然做出了創新,讓觀眾眼前一亮,但由于戲小量輕,仍不足以推動廬劇整個劇種的發展。
三、廬劇表演技藝傳承發展的有效路徑探究
(一)明確相關部門職能角色,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廬劇,地方部門必須明確自身定位,肩負起自身承擔的職責,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從資金支持、政策引導等多個角度,推動廬劇的可持續發展。首先,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廬劇傳承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吸引企業及社會力量來籌集資金,設立專項文化基金,使劇團擁有充足的經費配備基礎設施及場地,保障劇團員工工資的定期發放,為更好地進行廬劇表演提供可靠的支持,有效促進廬劇藝術的傳播和發展[6]。同時,還要合理分配專項基金,有序促進高校廬劇教育工作的開展,并儲備大量的廬劇傳承人,實現廬劇藝術的生生不息和代代相傳。其次,相關部門還要做好頂層設計,出臺專項政策制度,基于整體角度統籌分配下級各主體間的分工,將廬劇保護、傳承及發揚工作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使文化宣傳部門、管理部門共同致力于推動廬劇的發展,有效落實政府文化政策制度。
(二)創新廬劇劇目,打造廬劇品牌文化
結合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在加快廬劇傳承發展中,也要注重廬劇劇目的創新,不斷探索和挖掘全新的廬劇創作素材,打造全新的廬劇文化品牌,使廬劇題材、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有效迎合公眾的心理需求。創新廬劇劇目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要做好廬劇劇目保護工作,搜集并整理好傳統經典廬劇劇目,進行再創作或改編。在實踐工作中,廣泛挖掘和收錄唱腔、文獻資料等多種形式的廬劇劇目,對劇目進行精細化分類整理,保留廬劇表演藝術風格及特色,并在此基礎上以觀眾的需求和市場發展趨勢為導向,開展再創作活動,添加全新的內容及形式,將其改編為內涵更加豐富、文化底蘊更加深厚的劇目,使廬劇重新大放異彩[7]。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牡丹亭》《孔雀東南飛》以及《牛郎織女》等經典廬劇劇目,創作者可以借助公眾對劇目的充分認知和了解,做出創新性的改編,重新通過改編后的劇目來吸引公眾的關注。第二,要充分利用紅色革命、反腐、社會主義建設等題材,設計一些貼近現實的題材,使劇目內容更加多元化和豐富化。例如,廬劇創作者可以選取紅色娘子軍、留守老人等素材,創作出反映歷史、照應現實的新劇目,給廬劇傳承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此外,廬劇的傳承發展還要從根本上做好文化保護工作,塑造安徽廬劇文化品牌,提升廬劇文化內涵,設計出具有鮮明安徽廬劇文化特色的品牌標識,樹立良好的文化標桿,提高公眾對廬劇文化的認知度,促使廬劇走出安徽,提高廬劇對外輸出效果。
(三)依托多元推廣平臺宣傳廬劇,對接市場需求
針對安徽廬劇宣傳力度不夠的問題,還需要劇團聯合地方文化宣傳部門,有效落實戲曲宣傳和推廣工作,使廬劇受眾范圍不斷擴大,持續提升廬劇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劇團要積極同地方文化宣傳部門進行溝通,發揮先進媒體技術的優勢,通過網絡音頻APP、社交平臺、視頻網站等渠道,開設專項廬劇頻道及專欄,大力普及、宣傳經典廬劇劇目,構建互聯網+廬劇的未來發展格局,實現廬劇在網絡平臺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面對新興娛樂文化帶來的沖擊,劇團要科學把握廬劇文化弘揚的推廣方向,面向中老年和新一代青年群體,在保留廬劇傳統特色及內涵的基礎上,使廬劇反映的內容更加符合青年的審美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來轉變廬劇傳播形式,使青年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觀看和欣賞廬劇劇目,潛移默化地培養青年傳承廬劇的意識,讓青年承擔起推動廬劇創新發展的重任。基于網絡平臺推廣廬劇時,要持續將新鮮、新穎的內容融入專項戲曲頻道內,不斷探索和整合推薦渠道,圍繞時事政治或社會熱點對廬劇劇目進行二次包裝,從而通過有效的運營手段來增加收聽、觀看廬劇的觀眾數量。
(四)構建廬劇傳承新模式,整合地方有關部門、學校與劇團的多方力量
推動廬劇的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將多方主體進行整合,形成協同力量,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此,安徽廬劇劇團要與學校、地方有關部門團結起來,打造多方協作工作模式,發揮學校及相關部門的資源優勢,積極對瀕危廬劇進行搶救,有效挖掘和保護廬劇劇目,使廬劇能夠重新登上表演舞臺。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應占據中心位置,指導劇團、相關部門實踐工作的開展[8]。學校應開設廬劇教育課程,將廬劇唱腔、語言、表演技藝等內容傳授給青少年,鼓勵青少年主動了解和學習廬劇,深入了解廬劇的發展、藝術風格和輝煌成就,培育出一批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廬劇傳承人,助力廬劇的傳承發展;而地方有關部門則是促進學校與社團二者進行廬劇傳承人才培養和選取的推動者,要聽取廬劇研究專家、廬劇知名表演者、非遺文化保護專家等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制定出可行性較強的法規制度,對學校、社團的各項工作進行指導和限制,引導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推動廬劇文化走向市場的工作中,將效果落到實處,為廬劇文化的弘揚及推廣保駕護航,使廬劇更好地傳承下去。例如,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學校和劇團,定期進行廬劇表演活動,或者邀請廬劇知名表演演員開展專題講座,使廬劇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在“三位一體”工作模式之下, 地方有關部門、學校與劇團形成了統一的認知,能夠朝著傳承、弘揚廬劇的目標共同努力,實現廬劇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在新時代,外來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傳統表演技藝文化帶來一定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解決傳統表演技藝文化在傳承發展中存在的阻礙,去尋求更加科學高效的傳承方式,幫助傳統表演技藝文化可以獲得新的活力,可以得到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易慧.追憶中傳承 創新中起航——國家藝術基金廬劇作曲人才培養述評[J].當代音樂,2019(02):19-21.
[2]肖江敏.淺談廬劇表演技藝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頌雅風,2019(03):142-143.
[3]陳嘉文.多元文化視角下廬劇表演技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戲劇之家,2019(19):83.
[4]李慧伶,周洪波.“非遺”視角下安徽地方戲劇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策略——以廬劇為例[J].戲劇之家,2020(33):43-44.
[5]文竹君,張薇.品戲曲魅力,展人間百態——淺談廬劇中路唱腔農村小學傳承的實踐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10):64-65.
[6]王淼.鄉村振興背景下非遺文化在區域品牌設計中的運用——以大別山地區廬劇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21,36(05):25-28.
[7]黃梅,王寧馨.20世紀50—90年代初皖西廬劇唱腔的傳承與變革[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04):102-108.
[8]李慧伶.創新安徽地方戲劇的現代化傳播思考——以廬劇為例[J].大眾文藝,2020(1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