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花
【摘? 要】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今天,任何學科的教學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教育工作者不再僅僅重視學生學到多少知識,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有關鍵的影響。在初中化學課程當中,我們應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社會責任;德育;課堂教學
五育并舉,德育為先,這是任何學科教育都應當遵循的原則。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成為一個擁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做的德育工作。道德教育的滲透,應當融入于每一節課的細節之中。初中化學這門學科涉及的范圍廣泛,很多內容都能夠當作培養社會責任素養的素材。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實踐。
一、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增強學生的感受
(一)結合化學史創設情境,以史為鑒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現如今,學生們所學到的系統的化學知識,都是由科學家們無私奉獻、刻苦鉆研凝結而來的。科學家們在研究化學時,不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腦力,甚至還經歷了常人所無法經歷的痛苦,為科學事業獻出了血和淚。化學史,不僅僅是歷史,也是時代變革的寫照。利用化學史來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夠讓學生開闊眼界,了解化學知識背后的故事,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
以《分子和原子》這一課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利用科學家阿伏伽德羅的故事來創設情境,1860年的卡爾斯魯厄會議上,眾多科學家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上仍無法達成共識。此時遠在意大利的阿伏伽德羅卻注意到了蓋·呂薩克和道爾頓爭吵的矛盾點,于是他在雜志上提出假設,簡單解釋了關于二位科學家各自堅持的學說,也就是后來的阿伏伽德羅定律。但是阿伏伽德羅提出的復數原子組合的觀點,并不被科學界認同。直至50年后,科學家們才發現阿伏伽德羅的假設是合理的。由此,教師向學生滲透,并不是大眾堅持的態度就一定是正確的態度,相信一個理論時,必須要佐以實驗去驗證,保持懷疑,驗證懷疑,才能擁有正確的答案。講完阿伏伽德羅的故事,教師導入新課,帶領學生進入分子和原子的探究之中。
對于學生來說,科學家們研究化學知識的故事更容易吸引他們。利用化學史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科學家們的無畏精神。在長期堅持熏陶下,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也會越來越強。
(二)結合生活創設情境,潤物無聲
初步接觸化學,學生會發現原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事情和現象都與化學知識有關。所以,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比較濃厚的。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就能以生活為素材,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眾所周知,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教師可以挖掘出生活當中與化學知識息息相關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感受生活與化學之間的關系,來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素養,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環境、熱愛健康的學生。
在《水的凈化》這一課上,教師用生活現象來創設情境。課前,教師先組織學生討論幾個生活中的問題:(1)在河邊洗衣服,為什么放了不少的洗衣粉仍洗不干凈衣服?(2)硬水是什么?(3)生活中哪些水是硬水,硬水對生活有影響嗎?帶著這些問題,教師開展教學,帶領學生學習水的凈化方法,如沉淀法、過濾法、蒸餾法等。學完這些知識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出一段影片,影片介紹了生活中自來水是如何產生的,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影片并尋找其中凈化水的方法有哪些。之后,教師又向學生展示了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情況。經過情境的引導和啟發,學生知曉了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明白了水凈化的不容易。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在課上交流分享,列出生活中節約用水的小妙方,并鼓勵學生從實際做起,珍惜水資源。
初中化學知識難度較低,而且大多數都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生產有關,在教學過程當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更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素養。
二、巧用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態度
(一)重視實驗教學,培養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素養
化學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初中化學教材當中,囊括了許多基礎的實驗。做實驗,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他們不僅能夠在實驗中獲得知識,也能夠收獲有趣的學習體驗。化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重視實驗教學,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實驗,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學會團結協作,并在合適的時間里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在開展實驗教學之前,教師應當精心設計好實驗的方案,實驗過程中要對學生適時點撥,收尾環節要做好總結工作。
在《制取氧氣》這一課上,教師組織學生一起參與了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這個實驗。隨后進入到檢驗氧氣和驗證氧氣性質這一課時中。課上,教師向學生示范了驗證氧氣性質這一實驗。實驗的過程是這樣的,教師操作木炭和鐵絲,使其在氧氣中燃燒。學生觀察現象,并記錄,教師講解碳和氧氣與鐵和氧氣之間的反應。接著,教師又展示了一組對比實驗,將碳和鐵絲在空氣中燃燒。顯然,在空氣中燃燒的碳和氧氣反應沒有前面的實驗中那么劇烈,由此學生意識到氧氣具有助燃性,能夠支持燃燒,如果遇到小的明火,可以通過隔絕氧氣的方法使其被撲滅。同時教師教育學生,生活中應當愛護環境,保護自身安全,不玩火,不接近火。
實驗本就是化學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實驗也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組織學生親自操作實驗、觀察教師的示范實驗等,不僅能夠讓學生看到有趣的化學現象,還可以促進學生在實驗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提高社會責任感
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當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直白來說,學習理論知識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實踐。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實踐、去驗證、去解決更多的問題,這樣做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參與感,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不僅能夠在知識方面對學生產生引導作用,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素養。所以,教師應當精心設計實踐活動,結合社會問題組織學生參加,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開展《化學與生活》這一單元的教學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檢驗蔬菜水果當中維生素C的實踐活動。活動的流程是這樣的:活動之前,學生從家里任意拿一樣水果和蔬菜;活動的過程當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操作,先在燒杯當中放入少量淀粉,并兌入開水均勻攪拌成淀粉溶液,接著在溶液當中滴兩三滴碘酒,這個時候溶液的顏色就會變成藍紫色。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水果和蔬菜,將其榨出汁水,然后把汁水一點點滴入到燒杯里,并均勻地攪拌。這時觀察燒杯中溶液的顏色,就可以發現原來藍紫色的溶液又變成了乳白色。這就證明這一種水果或蔬菜當中含有維生素C。通過這個實驗,學生發現我們身邊每一種食物都有其獨特的化學奧秘。由此教師教育學生應當均衡飲食,珍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定期組織一些有趣的化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當中獲得一些新奇的體驗和新鮮的知識。再加上教師有意地引導,滲透德育教育,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也可以逐漸提升。
三、挖掘教材,在授課時提升學生的素養
(一)以課本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
課本是開展教學的基礎工具。在課本當中,不僅包含各種各樣的知識點,同時也有一些與我們的社會息息相關的案例。對化學課本進行研究就可以發現,課本當中,很多內容都可以作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素材。由此可見,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可以首先從課本著手。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在備課時精心研究課本,挖掘課本當中可以滲透素質教育的內容,并以此為基點開展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既增長了知識,也形成了積極的、健康的社會責任素養。
以《空氣》這一課為例,教材為學生介紹了空氣的組成,說明了保護空氣的重要性。以教材為基礎,教師向學生滲透社會責任教育:我國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十分迅速,這使得我國的經濟水平一再提升。但與此同時,所造成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空氣的污染不僅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還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比如,前幾年廣受關注的霧霾問題,就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由此教師教育學生,保護空氣,人人有責,積極參加植樹種草活動,盡可能地環保出行,減少尾氣排放,不隨地吐痰等等,這些都是保護空氣的方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心中有了保護空氣、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材中有很多現成的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的素材,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抓住合適的時機,結合教材來向學生滲透素質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長期熏陶下去,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自然會越來越高。
(二)在課本基礎上延伸滲透社會責任教育
關于化學課本,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課本當中的內容來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課本的基礎之上進行延伸,通過結合社會實事來滲透社會責任教育。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先在課本上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然后根據這個切入點進行延伸,將思路延伸到社會當中的實際問題上,然后組織學生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講解和啟發,讓學生從實際案例當中領悟應當負起的社會責任,從而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素養。
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向學生講述了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當二氧化碳的含量超標時,人的身體會感到不舒適,甚至會出現一些嚴重的反應乃至死亡;但二氧化碳又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可以保持地球的溫度、確保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等。由此教師向學生拓展,二氧化碳在我們的生活或者生產當中,有雙面的影響,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傷害人類。看待社會上任何事物的態度也應當如此,凡事應當從全面來看,既要考慮好的一面,也要考慮不好的一面。從整體上看事物,才能夠有更清晰的認知。
德育教育的滲透和社會責任素養的培育并沒有固定的方式或內容,反而是非常自由的。我們可以找到課本當中恰當的某一個點,然后引領學生去發散思維,去結合實際來思考,就能夠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所以,我們還是應當努力鉆研教材,合理延伸,滲透教育。
總而言之,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需要去適應這個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就成了教育當中一個重大的問題。在化學學科教學當中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途徑有很多種,無論選擇哪一種途徑,都應當朝著積極的、健康的、正能量的方向去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秋煌,張賢金,楊曉聰.初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培養[J].化學教與學,2019(10):25-27.
[2]林蓓霞.初中化學教學中培育社會責任素養例談[J].考試周刊,2021(35):117-118.
[3]丁曉健.初中化學課程中學生社會責任素養培養的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21(4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