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添
摘 要: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點,不僅僅在于學生信息技術知識的鞏固與技能的養成,信息技術素養同樣至關重要。教師要找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立足點,在完成規定內容教學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在知識、精神層面都能收獲滿滿,同時滿足新課程標準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基于此,文章立足信息技術教學,從理論學習、責任意識、作業設計等多個方面,探索了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策略,為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提供部分建議,助力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升華。
關鍵詞: 初中信息技術;學生信息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918(2023)36-0134-04
一、 引言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素養導向與知識導向同樣重要,強調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教師要重視信息素養的培養過程,將其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目標,合理設定教學方案,使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更加厚實,學生的收獲更多。
二、 通過理論學習打牢學生的信息素養基礎
學生的信息素養,與自身的信息敏感程度、辨別力直接相關,對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教學有更高的要求。理論知識學習在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學生信息基礎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開始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學習,首先要接觸理論性的內容。教師不要忽視理論內容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關鍵地位,必須將其作為重點,作為打造學生信息技術理論基礎和素養的關鍵環節。教師要扎實推進信息技術理論講解,要使學生明確“概念是什么”“概念從何而來”,形成立體化的概念認知,進而將信息技術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素養,也為縱深學習課程知識打好基礎。教師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有深刻的認知,著力強化學生對信息要素的敏感度和辨別力,使學生在理論學習中逐步強化信息意識。理論知識的教學絕不能局限于照本宣科的老套路,而是充分利用動態化、生活化的因素,讓學生在圖文并茂或者生活化的情境中,接觸并理解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讓信息技術課堂“活”起來。學生學習主動性更強,愿意主動接觸并吃透信息技術理論概念,明確不同概念之間的關系,進而形成理論知識網絡與結構,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教師講授信息技術理論知識時,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應用場景,比如,數據資料的檢索、整理、提取等,讓理論知識體系更加充實。
網站制作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居于關鍵地位,該部分內容具有與生活關系密切、更新換代快等特征,也為教師滲透信息意識、培養信息素養提供有利契機。教師在仔細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在課下自主檢索查詢關于網站制作的信息,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理論知識。以“主題網站的設計制作”課程為例,教師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角度出發,在備課階段有意識地檢索制作網站的知識,并在多媒體環境中展示網站制作的理論知識,對網站運行的機制有深刻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網絡環境檢索更多的網站制作信息,在認識到網站價值與作用的基礎上,嘗試分析網站制作模式的未來發展方向。在“網頁布局”的教學中,可以講授表格布局方式。學生檢索互聯網資料后,意識到“DIV+CSS”模式學生布局效果更好,在學習該知識時,可以從“DIV+CSS”角度投入更多精力,學習過程的目標性更強,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在理論知識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信息檢索、篩選的方式,獲取與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信息,明確信息的價值,進而強化自身的信息意識,也為學習后續信息技術課程鋪平道路。
三、 通過互動模式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計算思維在學生的信息素養中居于關鍵地位,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中的“計算”與數學學科中的“計算”并不一致,著重引導學生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看待計算過程,利用信息技術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真切地體會信息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利用價值,同時促進計算思維的內化。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注重課堂互動,引導學生逐步深入信息技術知識深處,在吃透知識內涵的同時,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教師在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過程中,要保證互動過程的針對性,引導學生通過對象分解、建模等方式,逐步獲得算法設計等能力,進而形成計算思維。信息技術能力的獲取絕非一蹴而就,對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毅力有較高的要求。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知識的布局特征,精心設計課堂環節,有效把握課堂互動過程,確保課堂互動問題的難度、深度恰到好處,同時保證互動問題的趣味性,讓學生在互動問題中產生強烈的體驗,對信息技術形成全面的認識。學生通過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能夠主動探索優化問題處理的方式,本質上也是計算思維的體現。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結合學生情緒變化的特征,找準最佳時機,提供準確到位的指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找到學習中不足,讓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更加得當,讓學生的計算思維更加成熟,信息技術素養更加全面。
以WPS軟件的教學為例,該軟件面向文檔、表格數據、幻燈片的處理,滿足用戶多層次的數據處理需求,本質上也蘊含計算思維的特征。以“數據的統計分析”一課為例,融合了WPS軟件的相關教學內容,目標在于使學生認識、理解、運用WPS軟件。教師講授WPS軟件知識時,要注意計算思維的融入,借助互動模式,讓學生明確WPS軟件“為什么能處理數據”“如何處理數據”,并明確與計算機數據處理過程的異同點,進而掌握應用WPS軟件處理數據的方式。教師可以圍繞WPS軟件設計諸多問題,比如“WPS軟件處理過程蘊含了哪些算法”“軟件的自動填充數據過程蘊含了哪些操作”“計算邏輯與單元格的數據是否存在關聯”等。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鞏固WPS軟件的基本知識,還能明確WPS軟件的數據處理原理,對信息技術中的計算思維有深刻的理解。學生意識到WPS軟件中數據處理過程的核心在于“單元格”,并不是其中的數據,可見計算邏輯與數據并沒有關系,進而意識到WPS軟件數據處理效率較高的關鍵所在。教師借助互動模式,提供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更好地鞏固學生的計算思維。
四、 通過作業設計鞏固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教學成果的鞏固,與課后作業關系密切。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后作業中,為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與文章,讓學生主動閱讀并寫一篇讀后感。教師要發掘教材內容,不斷優化信息技術作業形式,讓學生在作業中鞏固信息技術知識,增強運用能力。信息技術知識范圍廣闊,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縝密,學生可能對部分知識犯難。教師要充分發掘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結合知識點設計問題,讓學生真正吃透教科書。學生在作業的引導下,逐步提升自身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還能拓展個人的信息技術認知,信息素養的形成不在話下。另外,信息技術作業形式要靈活,融入更多的技能點,增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認識,培養學生綜合技能。以“郵箱”知識的作業為例,教師首先設計課前任務單,讓學生觀看關于“電子郵箱”的微視頻,并自主申請一個網易126或者163郵箱,將郵箱地址提交給教師。為了檢驗學生的郵箱申請效果,教師將全部郵箱地址整合在txt文件中,直接復制到郵箱的“收件人”,并將一首歌曲直接群發到全部郵箱,借此檢查學生的郵箱申請情況。當教師介紹電子郵箱的功能和申請流程后,讓學生親自表述對電子郵箱的理解,總結能夠申請電子郵箱的網站,由此明確學生課前任務的完成效果。教師在課堂中設計“發送郵件”的小組任務,將學生分為多個五人小組,且小組中的全部成員向教師發送郵件,在郵件中說明自己的姓名以及所在的小組。如果發送成功,教師給所在的小組加分。教師在隨后的小組比賽中進一步提升難度,讓學生在郵件中發送附件。同樣以五人小組為基礎,首先讓第一名學生將帶有附件的郵件發送給第二名學生,隨后讓第二名學生發送給第三名學生。以此類推,直到五名學生全部操作一遍。小組成員完成任務后,共同探索郵箱中包含的其他功能。每發現一項功能,也為小組加分,進而得到小組最終的分數。上述過程中,教師將“電子郵箱的應用”融合在作業方案中,引導學生在競賽、比賽氛圍中掌握郵箱知識的運用方式,并探索更多的郵箱知識,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學生不僅對電子郵箱的知識理解更深刻,還能強化自己的信息素養,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習帶來的快樂。
教師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注重作業的情感效應,將家國情懷滲透學生的信息素養之中,讓信息素養更加全面。以“3D打印”課程作業為例,第一項作業任務是切片體驗,讓學生利用Cura軟件對個人感興趣的模型進行切片處理,生成并提交G-code代碼。第二項任務是讓學生自主設計3D打印筆,為3D打印筆賦予愛國、敬業等要素。第三項任務是打印3D月球燈模型,讓學生親自體驗模型制作過程。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產生家國情懷,對個人的三觀也有深遠影響。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收集名人名言,同樣體現課程作業的情感效應,還能養成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增進學生的信息素養。
五、 通過責任認知夯實學生的信息素養
當今信息技術已經滲透社會的各個領域,意味著個體也要承擔信息社會責任。由此可見,信息社會責任成為學生信息素養不可或缺的部分。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學習,意識到“信息”是信息社會的基本單元。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固然為社會帶來更多積極因素,但是也引發很多變局。學生參與信息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承擔信息社會責任。當前網絡暴力事件屢見不鮮,根本原因在于當事者的網絡信息責任意識不強,無法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后果。在信息社會責任意識相對缺失的背景下,借助信息技術課程培養初中學生的信息責任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深入結合,意味著學生在信息世界中的時間越來越多,更需要承擔信息社會責任。學生作為信息社會中的責任人,對信息道德、倫理和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有深刻的認識,逐步建立社會責任意識。
以“信息的特征”課程教學為例,教師發掘課程教學內容中的信息責任因素,將其作為培養學生信息責任意識的重要落腳點。當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信息”的內在含義后,教師可以給出有關信息的場景,讓學生準確看待信息與場景之間的關系。比如,教師播放一段“上課的鈴聲”,學生立馬意識到“要上課了”。餐廳廣播播放“XX號顧客請到前臺取餐”,意識到某位顧客的用餐已經做好了。這些司空見慣的場景,實際上都體現出信息與事件的關系。教師給出多種場景后,帶領學生總結信息與場景的關系,進而歸納信息的特征。有的學生根據“上課鈴聲”的案例,意識到“信息具有傳遞性”。自己聽到上課鈴聲后,通過大腦識別控制自己的行為,中間存在傳播媒介。還有的學生根據“點餐”的場景,意識到“信息具有價值性”。點餐的顧客聽到自己被叫號后,可以到前臺取餐,無需一直在前臺等餐。教師借助思維導圖,總結學生說出的信息特征,如價值性、可存儲性、不完全性等,并借助場景輔助學生的理解過程。以“信息的加工性”為例,教師給出了“早晨四點半就被窗外的嘈雜聲吵醒”的場景,學生聯想到“可能是周圍的超市或者商場正在準備大型慶典活動”,隨即將這種場景拍照上傳到微信朋友圈。由于學生尚未求證信息是否真實,因此在朋友圈中發布的信息并不能確定真偽,從中體現出信息的真偽性與可加工性的特征。教師引領學生縱深思考加工行為,引導學生表達看法。學生根據此前的場景,能夠意識到“每個個體都相當于信息加工者,如果拿到信息后,僅僅憑借看到的情況判定真偽,沒有進行深度的思考與還原,則有可能傳播錯誤信息,并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自己在不知不覺間成為虛假信息的制作者與傳播者,理應對產生的不良社會現象負責任”。學生進一步展開聯想,比如這條錯誤的朋友圈信息被同學、教師和家長看到,然后他們簇擁而至,造成周圍交通秩序擁擠不堪。借助平常的場景,學生意識到在信息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是信息參與者,都要承擔信息責任,要有責任意識。場景分析完畢后,教師將學生帶入場景中,讓學生思考自己該如何做,學生能夠意識到“在第一時間前往現場求證”。只有向超市和商場求證,才能明確信息的真偽,體現信息責任的重要性。
六、 通過學習意識升華學生的信息素養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并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載體,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激發自身動力,并對信息技術形成全新的領悟。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積極應用多媒體技術,促進知識內容的轉化,讓學生在直觀、真實的氛圍中,逐步領會信息技術知識的內涵,明確信息技術的應用技巧,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若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教學過程不能局限在課堂范圍內,而是要走出課堂,積極拓展教學陣地,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場景中深化認識,并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分享個人經驗,促進優質學習資源的共享。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信息技術課堂賦予更多活力,對學生學習意識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在講授“網絡聊天”相關知識時,教師抓住知識點與生活聯系緊密的特征,開展生活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生活氛圍中,鍛煉自己的學習意識,對課程知識也有深刻的理解。在“網絡聊天”的課程中,蘊含了網絡聊天的功能、流程、注意事項等教學內容,教師將上述內容納入學習文檔之中,并及時發布到線上教學平臺,供學生自主下載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借助搜索引擎,盡可能多地檢索與網絡聊天相關的知識,進而積累實戰經驗。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實踐,運用微信等常見的聊天工具,讓學生嘗試聊天,細化對網絡聊天的認識,抓住聊天中的細節因素。如果學校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運用網絡聊天的方式分享學習經驗,積極面對自主學習中的難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感受到網絡聊天的作用,由此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意識養成需要具體學習過程的支撐。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后,適當引領學生的學習進程,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獲得較大的學習自主權,能夠根據自身需要檢索學習資料并選擇學習方式,為培養個人學習意識和能力提供優質環境。教師要合理設計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形成優質、成熟的自主學習方案,讓自主學習過程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升華信息素養的捷徑。
七、 結論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還要進一步重視信息素養的形成,探索可靠的教學路徑,充分貼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在收獲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中養成個人的信息素養,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也為個人今后的健康成長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高林.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基礎教育論壇,2023(7):29-31.
[2]王瑞卿.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3(3):148-150.
[3]李潤霖.基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信息技術合作學習策略[J].新課程,2022(41):69-71.
[4]范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對策[J].華夏教師,2022(23):37-39.
[5]趙濤.初中信息技術新課程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方案的實踐[J].學周刊,2022(1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