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華 夏夢 郝剛







摘要:由于IT技術更新發展快,IT類專業群實施項目化教學普遍存在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不適應、教師教學改革積極性不高和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等問題。為此,結合我校軟件技術專業群實施的“大類招生、分類精準育人”模式,從設計項目貫穿的課程教學內容、搭建支撐產教融合的項目教學平臺、創新項目實戰驅動的項目教學方法、開發規范項目教學的系列標準、制定項目教學改革保障制度五個方面,構建課程—平臺—團隊—標準—制度“五位一體”的IT類專業群項目化教學體系,為職業教育“三教”改革、高質量實施項目化教學提供一種新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IT類專業群;項目教學;項目化教學體系;項目教學標準;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9-0035-07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改革。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強調: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辦學方向的教育類型,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在發展路徑上強調“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關鍵改革上強調“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大力推進教學模式、內容與方式改革,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完善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1]。
IT技術快速發展的特性及行業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實踐動手能力的現實需求,決定了IT類專業群必須大力推行項目教學。通過持續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條件和改革人才培養方式等,提升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間的適應性和精準對接。然而,在項目教學實施過程中,由于IT技術發展更新快,普遍存在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不適應,教師實踐能力偏弱導致項目教學改革積極性不高,基于最新IT技術的優質項目教材與課程資源匱乏,“課程—團隊—資源—平臺”等項目教學要素間的建設發展水平不協調等問題,導致項目教學難以高質量實施。
為此,結合我校軟件技術國家高水專業群實施的大類招生、分類精準育人模式[2],從重構課程內容、搭建項目教學平臺、創新項目教學方法等方面,研究項目化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方法,通過系統設計、整體推進、協調發展解決項目教學問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項目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項目教學經過多年的應用實踐,在課程內容設計、教材開發、資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由于IT技術發展更新速度快,職業院校教師教學任務重、沒有足夠精力持續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不強,導致項目教學容易出現如下問題:
第一,項目真實性不強。受限于校企合作層次、教師實踐動手能力、缺乏產教融合平臺的支撐等,職業院校在構建課程體系、開發課程教學資源時,由于難以持續引進基于最新技術的企業真實項目案例,導致課程教學內容、教材與資源中采用的項目偏離生產實際,要么采用技術落后的陳舊項目,要么是學校教師主觀設計的“假”項目,存在教學項目簡單化、隨意化等問題。
第二,項目化課程體系缺乏連貫性。將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除了要求教師非常熟悉人才培養方案中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外,還要求教師熟練掌握項目的內容組成、具備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等,該項轉化工作系統而復雜。實際中,在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時往往缺乏整體規劃與系統設計,各門課程雖實現了項目化,但卻自成一體,相互獨立,沒有關聯,甚至相互沖突,項目間知識的關聯性與連貫性欠佳[3],致使學生被動接受局部的知識,難以構建知識框架體系[4],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難以實現逐步遞進的效果[5]。
第三,項目課程內容適應性不強。在項目教學載體與項目內容選取過程中,往往存在選取的項目過于簡單,無法覆蓋課程目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點;從復雜的大型項目中選取部分功能模塊作為教學內容,卻又容易導致課程內容系統性不夠或連貫性不強等,還可能存在選取的項目代表性不強等問題。且隨著項目技術的迭代,如果缺乏持續的校企協同研發真實項目和科技服務項目作為支撐,課程教學內容易滯后于技術發展,導致學生雖然掌握課內項目所涉及的知識與技能,卻無法完成其他同類項目。
第四,教師參與項目教學改革積極性不高。項目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技術、優化知識結構等。受校企合作機制不夠靈活、保障和激勵措施不夠完善等影響,企業往往不愿派一線工程師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或難以全身心參與項目教學;專任教師則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或由于項目實戰能力不強、缺乏實際項目開發經驗、對教學項目不熟悉,在優質的項目教材與資源匱乏時,極易導致教師參與項目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不高。
第五,學生學習興趣不濃。項目教學建立在建構學習理論基礎之上,強調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6]。在教學過程中,要求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帶領學生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逐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然而,高職學生大多由于理論基礎薄弱,且對新知識的領悟能力不強,缺乏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或不善于溝通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等,極易出現學習目標不明、方向不清等問題[7],導致學習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
二、大類招生、分類精準育人模式
我校軟件技術國家高水平專業群由軟件技術、移動應用開發、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云計算技術與應用6個專業組成,2020年開始實施“大類招生、分類精準育人”模式改革,如圖1所示。
該育人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
其一,分類設置培養崗位。面向“云移大物智”新一代數字技術產業發展,依據IT崗位人才需求,分類設置三類培養崗位:技術研發崗(Java應用開發、大數據應用、鯤鵬云應用開發等)、設計服務崗(軟件界面設計、軟件測試、大數據處理等)、IT運維崗(5G部署運維、云平臺運維、鯤鵬云運維等)。
其二,動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根據各培養崗位的目標與規格,以合作企業的生產項目為源頭,分析項目工作任務,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遵循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教學規律,構建“大一通用基礎課程模塊、大二崗位課程模塊、大三個性發展課程模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8],實施“基礎實踐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的分層培養。
其三,實施兩次分流的教學組織形式。大類招收的大一新生統一分配形成自然班,學習專業群通用基礎課,培養計算機基礎實踐能力。大一學年結束前,學生結合個人興趣愛好、各培養崗位的報名人數等信息,自主選擇分流到大二崗位班,學習崗位核心課程模塊,培養崗位核心技能。大二學年結束前,按學生個性發展與真實項目研發崗位需要,雙向選擇分流到大三項目班,學習個性化發展課程模塊,培養就業創業能力。
其四,分類重組基層教學組織。打破以專業為單位的教學組織,按教師的技術專長與課程模塊技術要求分類組建基礎課“雙高”(高學歷、高職稱)團隊、崗位核心課程“雙師”團隊、綜合實踐課程混編“雙能”(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團隊,簽訂團隊發展目標與任務書,促進教師專業化、團隊化發展。
三、項目化教學體系架構設計
為了系統推進項目教學要素——“課程—團隊—平臺—標準—制度”的建設與協調發展,確保項目教學高質量地實施,有效解決項目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與系統論方法,從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保證等層面,設計項目化教學體系架構,構建課程—團隊—平臺—標準—制度“五位一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如圖2所示。
其一,課程建設?;谛F箅p方最新研發的生產、科研與創新創業等真實項目,按照教育教學與學生認知成長規律,構建項目貫穿的課程體系,按項目工作任務設計課程,融入IT新技術,持續迭代更新教學內容,開發配套項目教材與資源。
其二,平臺建設。與IT知名企業合作共建研究院、產業學院、項目工場、協同創新中心等具備項目生產研發真實工作環境與企業文化氛圍,支撐生產運營、項目教學、科技服務的多類型項目教學平臺。
其三,團隊建設。組建校企混編團隊,創新大一情景項目(生產項目中某個特定情景下的任務)、大二案例項目(生產項目中某崗位承擔的系列任務)和大三真實項目(社會實際需求的產品或服務)的教學,開展模塊化、協作式、混合式教法改革。依托大三項目班,以生產項目研發為驅動,將產品研發、課程教學、科技服務融為一體,提升師生團隊實踐動手能力和校企協同創新與育人能力。
其四,標準建設。與IT行業協會和知名企業合作,圍繞項目教學的課程設計、教材與資源開發、教師實踐能力、教學平臺建設等方面,開發項目教學系列標準,全方位指引和規范項目教學的實施。
其五,制度建設。改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機制,制定項目教學、團隊建設、科技服務、績效激勵等管理辦法,激發校企團隊的積極性,全面推動項目教學改革和保障項目教學的順利實施。
四、項目化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方法
(一)重構項目教學內容,推進項目課程建設
1.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
對接IT職業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養的需求,以企業的生產項目、教師的科研項目、師生團隊的創新創業項目等為源頭,分析項目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項目貫穿的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
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實現大一專業基礎能力→大二崗位核心能力→大三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基于情景項目任務設計大一通用基礎課程模塊、基于案例項目的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大二崗位核心課程模塊、基于真實項目研發任務設計大三個性發展課程模塊,根據IT技術發展動態更新和調整課程設置。
2.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按專業群不同培養崗位課程模塊分類聚焦思政主線,精心選擇、設計、開發思政元素與專業技能融為一體的真實項目作為課程思政教學載體,創新“入腦、入心、入行”導向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重構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相融相促的項目化課程,融入思政資源,線上線下結合,打造“模塊化、項目化、數字化、思政化”四化融合的專業課程。
3.設計與崗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教學內容
分析IT崗位需求,結合IT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校企共同制定項目課程標準,基于校企師生團隊最新研發的真實項目,按項目工作過程與職業能力發展邏輯序化教學單元模塊,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將最新的項目開發技術、教師團隊科研成果等融入課程,建立項目課程內容及資源的動態更新、持續迭代優化機制,確保教學內容與IT技術發展和職業崗位需求變化相適應,如圖4所示。
4.開發適應IT技術發展的項目教材與資源
基于校企最新研發的真實項目,選取情景項目任務開發大一活頁式教材與資源,選取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大二工作手冊式教材與資源,基于真實項目開發任務編寫大三項目實戰指導手冊與資源,實現真實研發項目向項目教材與資源的及時轉化。
(二)建設產教融合基地,搭建項目教學平臺
1.校企共建產教融合基地
通過與IT知名企業合作,基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開放共享”原則,根據企業項目生產過程與要求,設計空間結構盡可能模擬企業情境,給學習者以身臨其境的體會,具備生產運營、實訓實戰、科研服務等功能的“一云、兩院、三中心”(協同創新混合云平臺、華為鯤鵬數字學院、職業教育大數據研究院、教育部軟件工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廣東省移動應用開發工程技術中心、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創新中心)產教融合基地,支撐校企協同開展生產運營、項目教學、科技服務等。(見圖5)
2.校企共建智慧教學云平臺
與知名IT企業合作共建項目實戰智慧云平臺,平臺架構如圖6所示。打通與“超星、職教云”等第三方教學平臺的連接渠道,實現教學資源與數據的共享與智能管理,將教學實訓所需計算、存儲、網絡、軟件、數據等資源部署于“云端”,實現“在線學習、在線訓練、即時展現、智能評測”的有機統一。
3.創新“云中”教學模式
建設智慧實訓基地,應用華為Welink技術實現PC、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與教學平臺、教學智慧大屏的異地實時接入,實現同屏同聲、多屏互動,打造智慧教學環境,探索課堂直播、云上實訓與項目實戰管理等“云中課堂”教學模式。
(1)課堂直播。應用智慧教學實訓環境,打破傳統教學時空限制,實現專兼教師同堂授課,課堂直通生產一線,企業一線工程師邊工作邊授課,線上與線下、課堂上與課堂外、本校與兄弟院校的學生同堂聽課。
(2)云上實訓。發揮公有云虛擬化、鏡像、快照技術能實現實訓過程的連續性、重復性和可反悔性等優勢,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實訓內容、實戰標準、要求與流程,依托項目教學資源庫開展“云上實訓”。
(3)云上實戰。應用華為DevCloud、ModelArts、AppCube等PaaS平臺實施異地學生互動協作、多教師同堂協作、生產一線與課堂教學協作等,依托云平臺實現設計、開發、測試、運維與部署等項目實戰的一體化管理。
(三)創新項目教學方法,提升項目教學團隊
重組以專業為單位的教學團隊,通過“柔性引才、互聘共培、雙崗雙薪”等人事管理,以生產、科技、創新創業等項目的研發任務與項目課程教學為驅動,動態組建跨專業的校企混編團隊,根據項目教學中不同模塊任務特點及其對技術技能要求的不同側重,開展“混合式—項目式—協作式”教法改革。
1.混合式教學
基于項目教學智慧云平臺,依托專業群建設的智慧實訓室、智慧教室等打造“云中課堂”。教師通過云平臺線上發布項目開發任務工單和項目實戰指導手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研發與課程學習,基于云平臺實現學習過程管理與自動評分,教師實時跟蹤項目開發進度和學生學習狀況,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個性化指導和點評,實現“交流互動立體化、評價反饋即時化、過程管理全程化、考核評價精準化”的混合式教學,提升項目課程教學效果。
2.項目式教學
大一實施情景教學,以情景項目為載體,通過創設生動具體的項目工作情景開展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專業基礎能力;大二案例教學,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典型案例開展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崗位核心能力;大三項目教學,通過在第五學期設置的一門“綜合項目實戰”專業核心課程,動態對接產業學院、協同創新中心等產教融合平臺的生產、科研、創新創業項目,將項目研發任務作為課程教學內容,校企師生團隊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按真實的研發流程,將產品研發、科技服務、項目教學融為一體,幫助師生積累實戰經驗,提升實踐能力,提高教師的科研績效和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促進師生個人發展,激發教師的教學改革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協作式教學
根據項目教學中不同模塊任務的特點及其對技術技能的不同要求,結合教學團隊實際,開展“理論實踐協作、項目工作任務協作、專兼協作、師生協作”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協作式教學,充分發揮專兼教師各自專長,不斷提高項目教學質量。
(四)開發項目教學標準,指引項目教學實施
依據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標準,融入IT行業企業技術標準,與IT行業協會、知名IT企業合作,結合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和教育教學規律,總結項目化教學實踐成功經驗,從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教學實施等方面,共同開發IT類專業項目教學系列標準,指引和規范項目教學實施,如表1所示。
(五)制定保障制度,推動項目教學改革
通過制定推進產教融合、促進社會服務等校企合作實施辦法,課程學分認定與崗位班、項目班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企業兼職教師“雙崗雙薪”、教師到行業企業實踐鍛煉等團隊建設與管理辦法,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等績效激勵與考核辦法,建立并完善項目教學保障制度。
通過校企合作機制改革激勵合作企業投入人力、技術、設備、資金與項目等資源,保障企業獲得場地、設備、技術服務和人力資源等利益支撐,提升企業團隊參與項目教學的積極性。
通過項目班教學等制度為教師提供穩定的生產運營、科技服務、創新創業等項目參與機會,幫助教師提升實踐動手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促進教師個人發展,增強教師項目教學改革意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動力,進而推動項目化教學改革。
經過多年的實踐,項目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隨著IT技術的快速發展,支撐項目教學的課程體系與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條件等如何持續地與時俱進和協調發展成為項目教學普及推廣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子季.優化類型定位?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5-11.
[2]姜建華,曾文權,龍立功,等.高水平專業群“大類招生、分類精準育人”的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0 (29):19-23.
[3]李建雄,文婷.工程實踐創新項目教學模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9(29):40-42.
[4]王坤,嚴尚濱.項目教學模式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應用[J]. 教育與職業,2018(12):102-105.
[5]丁文政,郁漢琪,陳巍,等.融合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系列化工程項目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8(2):26-29.
[6]云大維,鄭兵.基于CDIO理念的大學計算機教學——評《大學計算機基礎:基于CDIO項目教學》[J].中國科技論文, 2021(4):471.
[7]于守剛,朱殿勇.基于DMC動機理論的項目教學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153-156.
[8]康玉忠,曾文權,余愛民.高職“異步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9(9):108-111.
(責任編輯:楊在良)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Five-in-one Project Teaching System of IT Specialty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NG Jian-hua1, XIA Meng1, HAO Gang2
(1.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90, China; 2.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technolog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such as poor adaptability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demand of employment, low enthusiasm of teachers in teaching reform and low interest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broad category enrollment, classified precision education" model implemented by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of our school, from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throughout the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platform suppor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of project practical project-drive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standards for standardized project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guarantee system,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T professional group project-based teaching system of curriculum-platform-team-standard-institu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ractice method for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project-based teaching.
Key words: IT specialty group; project teaching; project teaching system; project teaching standar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作者簡介:姜建華(1978—),男,博士,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計算機工程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夏夢(1984—),女,碩士,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計算機工程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郝剛(1980—),男,碩士,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機器視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研究項目“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軟件技術專業群項目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B2020040103);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科研平臺項目“數字工場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編號:2020CJPT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