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飛

【摘? 要】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強化了課程育人的導向,育人方式的本質就是怎樣培養學生,根據目前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參與度、學生思考時間、學生思維量等問題,提出為學生學習而設計的數學教學初探,其具體策略有備課時以學生認知為起點,課堂教學中關注全體學生,給予充分的思考,讓學生自主構建數學學科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科育人
數學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以知識教學為中心仍是目前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題,以學生學習的結果判定學生學習的成果,進而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性,這也就忽視了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在此背景下,急需轉變數學學科的育人方式,提出關注每一名學生學習的數學教學的育人方式,以蘇教版數學教學為例,探索其具體策略,為教師教學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措施,為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供可行性舉措。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參與度低下
每一所學校都會設計關于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表,評價表中就有關于學生參與度這一指標,學生參與度的高低關乎這個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大多數的數學課堂教學仍以教師和學生的對話為主,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之后舉手發言,由于學生對問題認知的程度不同,因此舉手的時間也就不同,會的學生往往早早地就舉手了,一般情況下教師看到大部分學生舉手后就會選擇幾個學生回答,多次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久而久之就不再舉手,會出現直接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沒有思考的情況,導致運用知識出現偏差。
(二)學生思維能力不強
公開課上教師最害怕的就是冷場,常規課上也害怕提出的問題沒有學生回答,這樣讓教師覺得自己設計的問題不好,其實并非如此,一堂數學課肯定會出現一些比較深入有難度的知識,有些教師為了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會刪減這些問題,或者直接講解給學生,這樣導致學生思維能力不強,只會進行簡單的數學思維,遇到復雜的思維題就不會了。
(三)學生認知結構不夠完整
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開頭會設計出很好的導入進行課堂教學,而忽視了課堂結尾的總結,有時還會出現沒有總結的情況,這無疑是失敗的課堂教學,結尾很多教師也會提出“你有什么收獲?”回顧整節課,然而只會局限于學生的零散回答,沒有進行整節課的系統回顧,以致學生在頭腦里沒有形成對整堂知識的認知結構,導致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完整。
二、概念界定
對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而設計數學教學初探,這體現了要立足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一)學科育人
育人方式的本質是“怎么培養人”。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育人價值,也就是通過數學的系統學習,集中體現出“三會”,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二)課堂教學
數學課堂教學應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相統一的過程,教學設計的過程應該是在教材單元整合中系統規劃的,立足學生知識起點,根據數學邏輯結構合理的設計出一份教學設計,為進入課堂教學做到胸有成竹。同時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應積極參與、積極體驗知識的學習過程,從而實現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都得到發展。
三、策略初探
(一)備課時以學生認知為起點
如果每一節數學課的教學都離不開備課,那么如何備課呢?備課既是為了教師教,也是為了學生學。備課真正要做到為了學生的學,要研究備的這節課學生的認知水平到了哪一步,學了哪些知識,知識掌握程度怎樣等,這些都是教師備課時要考慮的,只有站在為了學生學的這個角度,才能真正地設計出質量較高的學習教案。比如二年級上冊“認識線段”,教師在設計教案時,需要考慮學生之前已經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平行四邊形等有了直觀認識,也學會了一些學習圖形的方法,如摸一摸圖形的面、描一描圖形的邊,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渡,學生也注意到了從體到面,從體里畫出面,在學的同時學生也有相應的實踐經驗。只有立足于學生的認知起點設計出的教案,才會讓學生在頭腦里鏈接前后知識,形成知識結構。來看一位教師的導入設計: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根棉線,教師請學生摸摸這支鉛筆和這根棉線,問它們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答出鉛筆是直直的,棉線是彎彎的。這樣的導入就是在學生認知基礎上設計的,鉛筆是學生常見的物品,很明顯能感覺是直直的,而線放在那里就是彎彎的,這是學生能直接觀察到的,也體現了觀察法的運用。
備課的重難點把握、教學方法的采用等也需要站在為學生學的角度設計,尤其是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生是否能掌握重點知識,突破難點,這都需要教師設計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不然學生就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會靈活運用。還比如“認識線段”從生活中來,最后回到生活中去,這就需要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體驗線段的知識,活動一可以設計比一比鉛筆和毛線的不同,學生通過觀察法就能直接感受出彎和直的區別;活動二變曲為直,讓學生把毛線變直,考驗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捏緊拉直,在這個過程中就有了線段,原來線段就是學生自己動手拉出來的,體驗感很強,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了線段;活動三在生活中找線段,這就需要學生觀察并運用線段的特征在生活中找出各種物體上的線段,讓線段回到生活中,這樣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線段的特征,直的,有兩個端點,而是運用這樣的特征找符合條件的線段,真正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
備課時是關注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要讓每一位學生都達到這節數學課的教學目標,那么設計的活動一定要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進行思考,提出的問題有層次、有針對性,設計的練習也要有層次性,為班級的每一位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
“認識線段”中,教師也做到了關注全體學生,尤其是拉毛線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體驗把毛線拉直,并且要讓同桌相互交流認識線段的特征。這個活動關注了全體學生,使設計的活動豐富,同時體現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的一些策略初探
數學學習最重要的還是課堂教學,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為每一位學生學習而設計的育人方式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探索。
1.關注全體學生
從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中可以看出,當前課堂教學一問一答式不足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讓每一位學生得到發展,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全體學生。在“認識千克”的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是1千克到底有多重,教師圍繞這個問題開展教學活動,準備兩袋物品問哪一袋重,要讓每一個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后發表看法,學生先各稱1千克的物品,然后把稱出的物品拿在手里反復掂,在這反復掂的過程中感知1千克的重量,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參與其中。
其次是課堂教學中所提的問題要開放,但是要有一定的方向,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讓學生有思考方向、稍有難度的問題,不能設置一些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的問題,這樣是無效的。教師需要設置讓學生跳跳能夠得著的問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認識幾分之一”教學中有一個活動之后提問他們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為什么它們可以用1/2表示?提出這個問題是對幾種折法的比較與總結,深化對1/2意義的理解,學生必須觀察它們的相同之處,才能說出其原因。
最后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站起來面向全班進行交流,那么小組合作學習就非常有必要了。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必須有明確的小組合作要求,提出要交流的學習內容和解決的問題,這樣帶著任務進行合作學習就不會浪費課堂上寶貴的交流發言時間。在教授“認識米”一課中,教師設計的活動是借助身體尺掌握1米是多長,就活動提出了三個合作要求,這三個要求環環相扣,一步一步地指向明確,根據活動要求學生兩兩合作,這樣每一位學生都參與了課堂教學,也使每一位學生直觀地掌握知識。
2.給予充分時間思考
很多時候教師為了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有些環節往往會流于形式,最明顯的就是剛問了一個問題,馬上就讓學生回答,這就只是個別優秀學生的專場了,其他學生可能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已經進入下一環節,這部分學生整堂課就渾渾噩噩地結束了,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就越來越不感興趣,這不是數學教師愿意看到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舍得留出課堂時間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驗操作等,讓學生充分地思考、交流、操作研究,這樣才會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從而發展自身數學核心素養。
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例1中,教師提出如何理解條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有些學生很快就能反應并舉手,教師并不急于讓其回答,而是提出了一個要求:你可以用寫一寫、畫一畫等方式展示這個條件到底講的是什么嗎?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以小組方式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教師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并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先獨立思考,這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然后小組再交流,這時讓全班學生都進行想法的碰撞,獲取更多的思維方式,真正讓全部學生都參與進來,并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數學思考能力,又在相互交流中培養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達到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總而言之,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而設計的數學教學,解決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突出了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只有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為基礎設計數學教學,完成數學教學,數學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真正完成其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潘小福.“創造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數學教
育”——常州小數團隊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9.
(課題信息: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 為學習而設計:小學學科育人方式的優化研究,L/20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