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鄉鎮檔案工作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給鄉村文化振興帶來新活力,有助于凝聚村民的文化共識,同時還具有經濟與社會效益雙屬性。論文闡述了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背景和價值延伸;簡要介紹了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要素、內容要素和體系要素;從加強政策引導、助力產業興旺,理順管理機制、完善制度建設,豐富檔案資源、編研專題檔案,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渠道四個角度提出對策,旨在為加快推進新形勢下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鄉鎮檔案;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凝結著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鄉村延續和存在的根基,同時也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新形勢下,鄉村文化振興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機遇和挑戰,而鄉鎮檔案作為凝聚了鄉村各個層面發展過程的重要信息資源,其管理、利用與服務水平的提高不僅能夠為鄉村文化振興帶來新活力,凝聚村民的文化共識,同時也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著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 [2]。在此背景下,相關部門應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深刻認識到鄉村文化振興對鄉鎮檔案工作所帶來的變革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積極探索優化措施,以提升鄉鎮檔案服務能力,有效保障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
1 新形勢下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延伸
1.1 鄉村檔案工作給鄉村文化振興帶來新活力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得到了快速發展,鄉村文化振興這一“鑄魂”工程也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關注。檔案等有關部門就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發揮鄉村文化振興帶動當地發展,如何滿足鄉村居民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推出了一系列舉措。2021年6月印發的《“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檔案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檔案信息和檔案文化需求”“不斷推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檔案文化精品”,同時也提出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檔案管理體制”。這些都表明了政府層面從政策角度強化地方對檔案服務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重視程度,有效激活鄉村文化振興活力[3] 。“十四五”以來,鄉鎮檔案工作規范化和標準化程度不斷提升,同時在信息化的幫助下檔案資源得以豐富,這也給鄉村文化建設和各類文化活動開展提供有效保障,檔案中鄉村的歷史名人、傳統故事、文化典故、宗族訓誡、村史村情和村規等信息都集中展現了鄉村的發展成果和文化內涵,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不僅能夠對外擴大鄉村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對內也能對村民們起到很好的價值引領和導向作用。
1.2 鄉村檔案工作有助于凝聚村民的文化共識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加速發展,社會經濟領域發展繁榮,勞動分工也進一步細化,推動了城鄉、城市間的人口流動,這也給鄉村文化振興帶來了諸多挑戰。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統計,2010—2020年,全國農村總流出人口中,省內鄉進城流出人口由7876萬人增加到1.9億人,增長1.12億人[4]。這就產生兩種矛盾:一是由于青壯年的流出,使得鄉村居民缺乏歸屬感、認同感,難以形成文化共識,不利于本土特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二是鄉村人口的流出與全社會層面日益增長的鄉土文化需要產生矛盾。如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更科學地凝聚鄉土文化共識,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也成為研究的熱點。而鄉鎮檔案具有原始記錄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等一般的檔案特征,同時也蘊含著歷史名人、風土民情等鄉鎮特有的文化烙印,這些寶貴的信息資源都是檔案精神文化服務的基礎與養料[5]。在鄉村人口大量外流的大背景下,鄉鎮檔案的文化傳承功能受到社會環境的巨大挑戰,通過對鄉鎮檔案的有效梳理與服務創新,能夠進一步理清鄉村的文化脈絡與發展軌跡,進而為文化共識的形成和與維護提供有效幫助。
1.3 鄉村檔案工作具有社會與經濟效益雙屬性
縱觀檔案發展的歷史,其參考、憑證、教育和文化等多元功能使其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但隨著檔案管理與利用理念的革新和發展,社會各界對檔案經濟效益的關注度也日益攀升。特別是對于鄉村來說,檔案的經濟效益被進一步擴大。過去,社會各界對于鄉鎮檔案的關注點在于其構建社會記憶、增強社會認同感等層面,而在鄉村文化振興的背景下,“產業興旺”這一發展目標給檔案文化工作發揮經濟效益帶來新的機遇。在鄉村振興中融入檔案,能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為文旅產業等服務業帶來新一輪的產業發展機會,促進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實現[6]。
2 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要素
根據上文的闡述,新形勢下鄉鎮檔案工作的價值延伸要求了其服務鄉村文化振興需要鄉村和社會各界的公共努力幫助,因此有必要厘清其實施主體、重點內容和保障體系。
2.1 主體要素
2.1.1鄉鎮的黨政部門應負責領導檔案的整體工作。對鄉鎮檔案管理與利用進行政策性規范與支持,同時改善檔案管理工作條件,為鄉鎮檔案價值的有效發揮提供多方面支撐。
2.1.2縣、市級檔案負責檔案監督指導[7]。縣、市一級的檔案管理部門要做好鄉鎮檔案服務工作的“把關人”,圍繞檔案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方方面面加強對鄉鎮檔案工作的質量監督,不斷提升鄉鎮檔案的管理與利用水平,推動鄉鎮檔案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持續發展。
2.1.3社會層面廣泛參與與融入。社會層面主要是指鄉村企事業單位的融入,如文化層面的文旅部門、圖書館等部門做好檔案資源的收集與歸檔,確保檔案資料的真實有效,經濟層面則是鄉鎮大中小型企業要積極融入檔案工作,做好檔案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1.4村民層面的積極參與。鄉鎮檔案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最終落腳點是“用之于民”,應充分培育和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激發村民的內在驅動力。
2.2 內容要素
內容要素是鄉鎮檔案資源的價值所在,也是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根基和源泉。一般來說,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鄉鎮檔案內容要素應突出鄉鎮特點,反映當地風土民情的文化內涵。
2.2.1村史檔案。村史檔案凝聚著村民的文化共識和鄉村的文化脈絡,有助于讓村民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能夠促進村民的自我文化管理。如江蘇省文明村凹橋村就投資建設占地面積100平方米的村史館,通過圖文資料、視頻影像、實物真品、多媒體數字化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凹橋黨史村史、歷史變遷、文化記憶,傳承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
2.2.2非遺檔案。非遺檔案的管理與利用凸顯了鄉鎮檔案的社會經濟雙重屬性,同時也是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保護和開發非遺檔案能夠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在提升鄉村文化內涵的同時助推鄉村旅游業和文創產業的發展。
2.2.3紅色檔案。紅色檔案凝聚了鄉村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下的各種物質、制度、精神發展成果,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著文化傳承、意識導向、社會服務等多元功能。近年來,鄉村不斷重視紅色檔案利用,將其融入到四史主題教育、愛國教育基地建設、紅色旅游中去,取得了突出成效。
2.3 體系要素
2.3.1治理層面。應遵循依法、科學和為民三個原則。“依法”方面,《規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檔案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2022年1月開始施行的《鄉鎮檔案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也強調要提升檔案工作的法治化水平。鄉鎮應根據鄉村文化振興的形勢和需求及時調整相關標準,不斷完善規章制度和體制機制。“科學”方面,順應技術變革提升檔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做好數字化檔案資源庫建設的基礎上推動檔案管理朝智慧化方向發展。“為民”方面,充分了解各個主體在鄉村檔案管理與利用中的需求,發揮檔案多元價值。
2.3.2資源層面。應涵蓋社會生活類檔案和歷史文化檔案,其中社會生活檔案包括各類社會生活檔案,如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婚喪嫁娶等。歷史文化檔案應包括鄉土文化、民間文化、宗教文化等。
2.3.3利用層面。應重點滿足兩方面的需求,一是檔案展示,即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如展覽、書籍、視頻等,向公眾展示鄉鎮檔案,增強公眾對鄉村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二是檔案教育,即通過開展檔案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檔案利用的意識和能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3 新形勢下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
3.1 加強政策引導,助力產業興旺
隨著鄉村文化振興的不斷推進,近年來鄉村居民的交通便利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基礎設施的完善也給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無論是從鄉村文化振興來看還是從對外傳播、吸引外來游客的角度來看,鄉鎮檔案的文化、歷史和經濟價值都愈加凸顯。對此,政府也應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鄉鎮檔案與鄉村文化振興的融合發展。第一應做好統籌規劃,從縣域層面對地理位置、人口、民族和民俗文化檔案進行調查模擬。首先要深入探究檔案歷史和文化基礎,打造鄉村文化品牌。其次對當地特色文本、非遺等相關從業人員現狀和未來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結合鄉村產業發展特點和發展需要,從空間上確立發展點;第二在政策上加強對特色檔案的傳播。為具有鄉鎮文化特色的檔案進行傳播提供支持。例如,對于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鄉鎮檔案,可以給予經費支持,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整理、保護和傳播。同時,建立鄉鎮文化交流平臺,促進鄉鎮文化交流與傳播,鼓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了解和交流,提高鄉鎮文化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3.2 完善制度建設,培養管理人才
完善檔案管理制度是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形勢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鎮檔案館要加強自身建設,建立規范、科學、高效的檔案管理制度,提高檔案管理的水平和效能,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有力支持。鄉鎮檔案館應該建立檔案采集和整理規章制度,明確檔案采集和整理的程序和要求。制定檔案采集的指南和標準,明確檔案收集的范圍、標準、方法和程序,同時也要規定檔案整理的程序和要求。與此同時,制定檔案利用制度,加強對檔案利用的監督和管理,防止檔案泄露、遺失等情況的發生;在培養管理人才方面,鄉鎮檔案館一方面應進一步優化檔案管理人員的人才結構,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建立激勵機制,調動檔案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優化獎勵制度和激勵機制,鼓勵檔案管理人員發揮其職業潛力和創造力,積極投身到鄉村文化振興的工作中去,提高檔案管理的質量和效益。
3.3 豐富檔案資源,編研專題檔案
第一,根據鄉村文化振興的實際要求豐富檔案資源。在實踐層面,區縣一級的檔案管理部門要進行廣泛調研和實地考察,重點探索村史檔案、非遺檔案和紅色檔案的收集現狀和利用范圍。除記述類的信息外,還要進一步凸顯鄉鎮檔案的個性化,特別對于非遺檔案應“一人一檔”。此外,進一步擴大檔案的來源。檔案管理者應提高信息搜索能力,主動向各個渠道的記錄者搜集,這一工作的重點在于甄別檔案的價值和標準。第二,加強檔案的二次編研,整理出專題化特色化的鄉鎮文化檔案。在原始或初次編研的基礎上,對檔案的內容和形式特征進行篩選、提煉、綜合、歸納,增強檔案的系統性、針對性,篩選出信息可靠,深度適宜,使用頻率高的檔案,充分發揮其凝聚文化共識、助力產業興旺等方面的多元功能。
3.4 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渠道
為了更好地服務鄉村文化振興,鄉鎮檔案館需要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渠道。一方面,鄉鎮檔案館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創新服務方式。依托數字化檔案資源,將傳統紙質檔案數字化,并建立多維檢索系統,方便用戶檢索和利用。此外,鄉鎮檔案館可以利用新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為用戶提供更加沉浸式和智能化的服務體驗,增強鄉鎮檔案工作的文化體驗。另一方面,鄉鎮檔案館可以通過社會化服務拓寬服務渠道。社會化服務是指利用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通過建立合作機制、推動多方參與,共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鄉鎮檔案館可以與文化機構、教育機構、社區組織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動檔案服務向社區、學校、農家書屋等場所延伸,擴大服務范圍。同時,鄉鎮檔案館也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和交流,提高用戶參與度和黏性。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EB/OL].(2017-10-18)[2022-03-0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551.htm.
[2]國家檔案局《鄉鎮檔案工作辦法》正式公布[EB/OL].(2021-10-20)[2022-03-07].https://www.saac.gov.cn/daj/tzgg/202110/cfedea3b3de0425c92a1458cbf4fe711.shtml.
[3]國家檔案局.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1-06-09)[2022-04-08].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4]曾旭暉,倪可洋.城鄉融合視角下人口遷徙制度改革探究——基于成都西部片區的探索與實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03):47-57.
[5]鄭慧,韋瀟.新形勢下鄉鎮檔案工作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2(04):48-50.
[6]陳森.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歷史文化保護檔案工作[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2(04):69-70.
[7]楊鵬.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檔案文化建設策略研究:以文化生態為視角[C]//2019年全國青年檔案學術論壇論文集,2019:151-157.DOI:10.26914/c.cnkihy.2019.017840.
作者簡介:周曉榮(1975—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檔案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