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萱
【摘要】黃明節是鎮江本土的傳統民俗節日,2008年12月23日入選鎮江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傳統民俗類項目。黃明節的主要習俗是登圌山,故而對其保護和傳承與鎮江東鄉地區的圌山風景區關系密切。當地對黃明節的傳承措施有一定創新意義,但仍存在不少痛點問題。針對小眾本土非遺的創新性傳承,應注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核,把握傳統與創新的平衡,增強群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加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黃明節;圌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傳承
【中圖分類號】K8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5-0008-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保護、傳承和發展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堅定文化自信極為重要的一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規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體相當于通常所說的“傳統民間文化”。這些傳統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是各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民族文化之根,是支撐和促進各民族不斷前進的文化資源和精神支柱。
2008年被列為鎮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明節,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民間文化”,現如今雖然有一定措施對之進行傳承和發展,但在創新和活化方面仍面臨著一些困境。明確圌山黃明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與目標定位,探索圌山黃明節活化與再生的高質量發展新思路,成為當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項目融合鎮江地域特點和項目成員的大學生文化背景,通過挖掘圌山黃明節背后的文化印記,體悟圌山黃明節“感恩自然、感恩先祖、教育后代”的文化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帶領民眾感受文化發展的力量,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
一、黃明節文化背景及傳承現狀
圌山黃明節,2008年12月23日入選鎮江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傳統民俗類項目。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圌山黃明節具有著極強的地域性。圌山作為黃明節的主要依托,位于江蘇省鎮江市鎮江新區,海拔僅290米,卻是寧鎮丘陵東段的最高峰,山頂的七級報恩塔則建于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丹徒縣志》中記載:“傳秦始皇聽信巫言,認為此地有‘瑞氣,將要出皇帝,造出個‘圌字來,以圖困死‘瑞氣。位于縣東偏北約35公里,大路、大港兩鄉境內,北濱長江處為龜山建有古炮臺,為江防要地,昔稱為圌山關。”《鎮江市志》第四冊(方志出版社第四十五卷第一章)中對圌山黃明節的歷史淵源與民風民俗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與闡述。生活在周圍的大港、大路、姚橋、丁崗和諫壁一帶的百姓們都把每年清明節的后一天,稱為黃明節。屆時,四鄉八鎮的民眾,紛紛趕至圌山腳下,登山踏青,其勢蔚為壯觀。圌山周邊的江蘇沿江地區還廣泛流傳著“黃明登圌山,瑞氣保平安”“黃明登圌山,腿腳不發酸”“黃明家家吃馓子,噼里啪啦”等民間諺語。
有關黃明節的來歷,一般有兩種說法:一是“亡命日”說。“黃明”為當地吳語“亡命”的諧音,亡命者,孤魂野鬼也。在清明節的后一天,人們要登山給那些沒有親人的孤魂野鬼燒些紙錢,以祈保一方平安;二是“望綿”說。綿山位于當今山西境內,這對處在交通不發達的古時百姓來說難以抵達,因此人們便通過爬圌山、望綿山這一行為來紀念戰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忠孝節義、抱母殉難的高尚品德。人們懷念介子推的心理愿望,也通過爬圌山的黃明節一直流傳至今。傳說的流傳賦予了黃明節獨特的文化魅力,更將這一民俗節日與“圌山”這一具體的景觀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說,保護和傳承黃明節,除了必要的文化宣傳之外,更多的是通過圌山這一當下仍然活躍的旅游景點讓黃明節得到更好的宣傳。
圌山黃明節在2008年就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鎮江當地政府實施了一系列保護與傳承創新措施。地方政府對圌山黃明節打造旅游文化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治理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對圌山周邊地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黃明節作為鎮江新區全域旅游規劃中的重點節慶活動,更增添了祈福、養生、美食的時代元素。依托圌山周邊的鎮江航空航天產業園,低空旅游、VR觀光等新興旅游項目也將盡情呈現,四季可游,多維呈現“精彩黃明節”。“感恩自然、感恩先祖、教育后代”的“黃明旅游文化節”已成為長三角最具潛力的旅游品牌。但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商業化的傾向,可能會出現脫離黃明節歷史內涵的問題,也陷入難以讓更多人了解黃明節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的困境。
黃明節的習俗依托于圌山,促進圌山的發展也就能夠間接推動黃明節文化的傳播。根據小組成員的多次實地考察,圌山的旅游業發展主要側重于登山和露營,景點本身與文化的關聯性并不強,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當代在黃明節登圌山的人越來越少。文化宣傳的不足也導致了民俗背景與景觀敘事的脫節。民俗非遺所依托的圌山風景區近年的發展商業氣息過重,除了游樂設施、網紅小吃街等設施與景點的文化內涵關聯性不大以外,文化旅游節的舉辦也忽視了文化傳播,而只是一種吸引游客的手段。就黃明節的傳承現狀來看,目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創新要素,但很大程度上不能掌握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很多現代化的創新傳播有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核,痛點問題是比較突出的。
二、黃明節當代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圌山作為黃明節所依托的發展主體,吸引著一批批游客登高、觀賞,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黃明節的發展。當地的有關部門也有相應的宣傳和發展措施,如打造“黃明文化旅游節”這樣的品牌化文化活動。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圌山黃明節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圌山黃明節的受眾群體十分有限
圌山黃明節作為鎮江本地的小眾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事實上其知名度并不高,節日輻射的群體十分有限。很多鎮江本地人對黃明節的認識嚴重不足,甚至從未了解過該節日。當前,圌山黃明節的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年老一輩人之中,且代際之間的傳承交流并不通暢,這就導致年輕人缺乏對節日的了解。年輕人登圌山,卻不知背后的民俗內涵和文化底蘊。若不配合適當的宣傳手段,長此以往,群眾對于圌山黃明節的了解情況可能會更加低迷。
(二)圌山黃明節的地域性較為局限
位于寧鎮丘陵東段、鎮江境內的圌山,是黃明節發展的主要依托對象。群眾提及黃明節,常常與圌山連稱。不難看出,黃明節具有明顯區別于其他傳統民俗節日的極強的地域性,它僅僅在長江兩岸的鎮江東鄉、揚中、丹陽、揚州等范圍內保留了一些節日習俗。因此,黃明節的推廣與發展難以跨越地域的局限,對圌山周邊以外的民眾難以產生較強的吸引力,普及范圍較窄,普及難度大。
(三)圌山黃明節的傳承方式存在不足
目前,圌山黃明節節日活動規劃更偏向于商業化,諸如房車營地、婚紗拍攝基地等設置,以及各種特色網紅小吃攤點的入駐。我們不能否認旅游景區商業化給圌山帶來的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群眾對于圌山黃明節的關注。但是,僅僅依靠商業發展來促進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是遠遠不夠的。作為鎮江市級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圌山黃明節的發展更應該超越經濟意義,與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比起浮于表面的熱鬧盛典,圌山的旅游業發展更應當貼近文化,使得民俗文化的傳承與景點商業價值的實現相輔相成。商業化并非不可取,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警惕過度的商業化發展。通過挖掘黃明節背后的文化印記,將商業化項目與當地文化緊密聯系,在突出商業價值的同時加強人文氣息。所以我們必須理性思考,這些商業化景點的設置與黃明節本身的發展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旅游景區隨處可見的網紅小吃、與節日本身關聯性不強的房車營地等,都只能從一個側面輔助黃明節更快更好的發展,而不能成為黃明節發展的重心。
三、黃明節活化與再生的高質量發展新思路
在前期考察階段,團隊除了前往圌山考察,還與鎮江民間文化藝術館的副書記進行了交流,調研鎮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鎮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歷史沿革,分析現有傳承模式,探討了現有傳承方式的優勢與痛點。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非遺的發展有了豐富的機遇和創新的方式,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黃明節這種民俗類的非遺,并不像手工藝、樂器、舞蹈等非遺那樣有特定的傳承人,對于黃明節的傳承則需要更全面的文化宣傳,傳承和創新之間要找到平衡點,以現代背景下人們容易接受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傳承。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副書記還特別強調不能為了創新而忽視傳統,一定要注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核,這才是對其真正的保護。
當下,有關黃明節這一民俗的文化知識還是多為口耳相傳,缺乏教育滲透以及新媒體傳播,在當代社會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不足。同時,當下的非遺產業并不完善,收益微薄,這也是為什么專注于非遺本身的項目越來越少而文化產業的商業化程度越來越嚴重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產業化方式才會存在這樣多的問題,商業氣息過重使得文化傳播被輕視,很多現代化的創新傳承有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到河北承德考察期間強調“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于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非物質文化遺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初心使命。為此,我們嘗試提出一些發展新思路。
(一)完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
雖然民俗類非遺沒有特定的傳承人,但非遺保護的實施仍需要一批引領者。選定代表性傳承人,加強傳承梯隊建設,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不斷壯大黃明節傳承隊伍,是當下可以完善之處。矯正價值觀念,提高公眾對“遺產地”的保護與利用的意識,不斷深化非遺的理念認識,擴大節日輻射的群體。與當今時代融媒體結合,受眾廣泛,傳播效果增強,吸引游客,推動地方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引起社會群體共鳴。調動社會各個群體積極性,集思廣益,思維碰撞,以此推動圌山黃明節的宣傳與傳承。
(二)促進合理利用,以文促旅
黃明節登山活動是長三角地區最為盛大的登山民俗活動之一。與風俗緊密相關的景區建設有助于擴大傳說的影響力,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景區建設應以彰顯黃明節文化內涵為主,當下商業化、網紅化的傳承現狀有待改善。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旅游業融合發展,挖掘消費潛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與黃明節、圌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主題旅游路線、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支持將圌山黃明節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合理利用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提高品質和文化內涵。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在生產服務方面,通過購買產品,消費者可以領略到圌山黃明節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藝術享受,讓文化通過實物宣傳贏得口碑;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含量較高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精神方面的需求,促進消費市場繁榮,推動鎮江當地經濟發展。
(三)融入全國民教育體系
嘗試編纂地域文化教材,出版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教育讀本,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將圌山黃明節相關內容融入鎮江教學內容,開展登圌山過黃明節的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嘗試從地域性教學。開展輻射狀文化傳播。通過建立圌山黃明節的歷史館,社會實踐基地等方式,與學校合作組織研學旅行,讓青年人對于圌山黃明節的歷史有大致的了解,能夠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鄉土文化中的精華蘊含著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具人文性、社會性和知識性,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激發青少年主人翁意識,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其自豪感、歸屬感和家鄉認同感,使圌山黃明節這一非遺文化節日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推廣和繼承。
四、總結
進入21世紀,文化自信作為衡量國家或民族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依據。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傳統習俗、技藝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面臨著衰弱甚至消失的危險。傳承和保護非遺,就要積極讓非遺走入百姓家,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認識,文化自信的關鍵是文化熱愛。現如今,我們對黃明節的認識以及黃明節的傳播都不夠深刻,也因為這些原因,鮮有人們將熱愛投入其中。因此,黃明節文化傳播就顯得更加重要。黃明節節日影響很小,但不能因為其本身影響小而忽視,要嘗試讓黃明節走進百姓家,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我們深厚的中華優秀文化是由像千千萬個黃明節這樣的小文化組合起來,如若我們忽略一個、兩個、三個,不將它們加以保護傳承,我們的優秀文化就會猶如一把散沙,流失的越來越多,留下的越來越少。因為我們的非遺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者是不可分割,又相互影響的。
參考文獻:
[1]顧遠鵬.“東海孝婦傳說”的創新性傳承研究[J].文學教育(下),2020(08):46-47.
[2]鎮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鎮江市志: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3]王德剛,田蕓.旅游化生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32(01):16-21.
[4]王翰穎.文化自信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長江叢刊,2021(08):76-77.
[5]涂婉.文化軟實力視閾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20.
[6]第二冊 民俗學概論[M]//鐘敬文.鐘敬文全集:第1卷 民俗學卷.董曉萍,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左廣斌.鎮江東鄉“黃明節”[J].中國老區建設,2007(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