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愈發頻繁,跨國商務活動日趨增加,各行各業對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量明顯提高,同時“一帶一路”的提出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應用型高校應積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不斷更新培養理念,完善課程體系,注重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確保所培養國際化人才能夠充分理解多元文化,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國際化人才;人才培養;多元文化;跨文化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C961;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5-0001-04
基金項目:2022年度宿遷學院高等教育研究立項課題“應用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2GJYB06)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我國和諸多國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國際交流合作也變得愈發頻繁。在這個背景下,各行各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量顯著提高,這給應用型高校帶來了更多的人才培養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對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用型高校肩負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科、課程及專業的建設,而且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區域發展等要素,不斷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為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
國際化人才并非具備較強外語能力或者出國留學和工作的人才,而是具備不同地域之間溝通和合作能力的人才。目前學術界尚未完全明確國際化人才的概念及特點,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也不具備統一的認識。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提高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認知,了解其特點與培養標準,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特點,進一步研究應用型高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模式。
1.國際化人才的特征
我國關于國際化人才的研究起步較晚,“上海構筑國際化人才資源高地”的專項報告對國際化人才的特征進行明確闡述,主要包括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較強創新能力、先進的管理理念、一定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了解國際規則。智庫百科中國際化人才的特征包括: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以及專業技能知識、嫻熟的外語能力、國際化視野及意識,充分掌握國際慣例,具備較強的不同文化適應能力及把握機會能力[1]。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國際化人才主要指能夠解決國際各領域合作與溝通相關問題的人才,不但要充分掌握國際規則,適應全新的競爭環境,還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意識,能積極探索國際雙贏的發展路徑及方式。在此基礎上,筆者對國際化人才的特征進行概括,即主要包括充分掌握國際規則,具備多元文化交流能力、溝通能力、理解能力、跨文化融合及創造能力。
2.國際化人才培養標準
隨著國際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已得到廣泛關注,應用型高校紛紛開設相關專業及課程,并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到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中,旨在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使他們在未來的發展中可以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國際化社會[2]。在這一背景下,社會個體通過加強學習,可不斷提高自身的外語交流能力,了解國際規則,積極學習國外文化,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逐漸樹立國際化思維和視野。一些家庭將子女送至國外留學深造,或者前往中外聯合辦學的教育機構學習,目的是使子女未來可以更好地融入國際化社會,成為國際化人才。上述行為模式具有自發性的特點,這類自發性的人才培養是社會個體常用的行為模式,這也是國際化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這類自發性的人才培養模式較為盲目,缺乏科學的規劃,人才培養的內容、目標等并不明確,極易導致資源的浪費,國家教育部門則需要明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及標準,保證人才培養的科學性與規范性,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國際競爭優勢。
實際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對國際化人才需求量的持續提高,世界各國紛紛將國際化人才培養作為提高競爭力的途徑,先后實施人才培養相關戰略和政策。但是有一點應加以注意,在形式方面,國際化人才具有超越國家地域、淡化國際邊界、置身于全球高度的意識。國際化人才應具備必需的語言技能、溝通技能、跨文化能力,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一意識傾向超越各國的立場和利益。但是這種意識傾向有時往往以西方國家的文化和規則為主要導向,具有將各國規則和文化統一的傾向。因此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而言,各國不但應充分了解國際規則,具備多元文化交流能力、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還需要立足于本國立場和利益,以此為標準規范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引導社會個體國際化教育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1.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不足
國際競爭是國際化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國開展對外經貿、交流活動的起步時間較晚,參與范圍及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起步較晚,積累的經驗不足,難以滿足時代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優秀生源前往國外名校學習深造,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國應用型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針對性、系統性不足。
第一,人才培養理念不清晰。不同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理念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例如,部分高校認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于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部分高校認為培養的目標在于培養具備健全人格、高尚道德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與“立足本國實際,充分掌握國際規則,具備多元文化交流、溝通、理解能力以及跨文化融合、創造價值能力”的特征相比,仍需要進一步深化。另外,雖然目前我國出臺了諸多關于國際化教育的政策等文件,但是主要以政策引導性層面文件為主,缺乏具體開展國際化教育的資金保障、資源分配等配套機制,更沒有支撐高校實施國際化發展的法律條文。
第二,環境建設欠缺。國際化環境的建設涉及諸多內容,如教學及學術的交流合作、引進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等,高校的國際化環境建設能夠為人才培養提供保障,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多元文化,提高其對國際化教育的認知水平,進而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及質量。但是目前我國應用型高校國際化環境建設仍存在諸多不足,如國際化培訓和交流程度較低、交流項目較少、教師及學生出國留學機會較少、外籍教師引進力度不足等,仍需加大建設、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設施[3]。
第三,課程國際化程度偏低。課程國際化充分體現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課程設置情況,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應充分體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特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仍采用傳統課程設置模式,未開設多元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課程。另外,還存在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雖然目前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高校應用型和國際化人才培養轉型,越來越多的地方高校將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主要發展目標,但是在實際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與普通本科院校并無明顯差異,在學科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雖然增設一些國際慣例、國際規則課程,或者對一些專業、核心課程采用全英文形式授課,但是由于師生語言能力不足,重構后的課程體系執行難度較大,整體效果欠佳。
第四,教學國際化程度不足。教學國際化具體表現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國際化,這也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關鍵一環,教學國際化應側重于培養學生對國際規則的掌握以及多元文化溝通理解能力、跨文化融合能力等。但是,一些應用型高校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材方面,英文課程及教材的引入程度偏低,雙語教學未得到廣泛開展;學生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和訓練水平偏低。另外,一些應用型高校的教師缺乏企業實際工作經歷和經驗,不具備應用型人才培養所需的企業實際工作經歷,實踐能力有所不足,國際化視野不足。
2.人才培養的文化兼容性不足
文化不兼容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常見問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部分高校存在對本國文化的重視度下降的情況。
第一,語言方面。隨著教育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應用型高校充分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必修科目,在教學方面投入較大,學生也利用大量時間、精力學習英語,這會嚴重擠占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
第二,文化方面。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對西方文化的模仿痕跡明顯,但是如果過于追求模仿,各方面完全學習和照搬西方,必然會導致本國文化存在的空間被壓縮,具體表現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高校極少引導學生學習本國文化。
第三,國情方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他國國情、形勢等信息深受師生關注,但是忽視對本國國情等信息的了解。實際上,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對世界經濟有深遠的影響,應用型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也需要結合國情。
結合應用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特點以及目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應用型高校應緊密圍繞人才培養標準,總結問題,積累經驗和教訓,解決目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
1.更新培養理念,營造良好氛圍
應用型高校應樹立國際化人才培養意識,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角度出發,明確具體的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的基本方針和詳細措施。具體而言,主要涵蓋教育管理者的國際化教育理念、教師的國際化育人理念以及學術的國際化理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愈加頻繁,經濟聯系愈加密切,因此對國際化人才質量、數量的要求顯著提升,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于創新能力。但是目前很多應用型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仍采用傳統人才適應性教育模式,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應用型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應以創新為核心,無論是管理還是教學,均需要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踐行創新意識,不斷創新教學和管理模式,發揮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水平[4]。
2.完善培養體系,加強人才培養的制度建設
應用型高校應積極構建完善、可靠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運行機制,并制定相應的措施,保證人才培養的規范化發展。目前,很多國家的高校均采用學分制,高校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也采用這一機制,課程成績、學位的互相認證均通過學分的認證和轉換實現,學分制在高校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中作用巨大。我國應用型高校應積極借鑒這一經驗,推動學分制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培養機制的國際化[5]。這樣,能夠充分發揮模仿和示范效應,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教育質量。
3.充分體現辦學特色,滿足國際化需求
辦學特色主要指長期辦學過程中體現出的獨特辦學風格、辦學理念,也包括人才培養及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特點。辦學特色源于高校的長期實踐和沉淀,每一所高校經過長期發展均會形成獨特的模式,這一模式具備極強的影響力,但是需要高校自主、深入挖掘。應用型高校應深入挖掘自身的辦學特點,將其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涵融合,通過信息化手段、跨學科教學、專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積極開設新專業、新課程等方式,逐漸形成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另外,應用型高校應加強與當地政府、國內外高校以及國際性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本校的影響力,凸顯辦學的國際化特點,擴大影響范圍,同時帶動本校的專業建設,逐漸產生品牌效應,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供支持。
4.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就業競爭力
課程體系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目標實施的具體方案,也是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托。課程設置是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高校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國際化人才的各類能力需求,確保課程的設置符合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具體而言,課程設置應注重科學和人文的相互滲透,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這既是學生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形成的重點,也是學生未來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的必備素養。因此,應用型高校應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基礎課程、通識課程及專業課程建設,加強院系間的合作,推動課程設置的改革,構建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體系。應用型高校還需要積極開設國際文化等課程,加深學生對國際準則、多元文化等的理解,還應注重創新能力方面課程的設置,或者將創新內容加入專業課程中。此外,應用型高校應加強對先進信息技術的利用,實現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
5.開展文化教學,在本國文化基礎上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國際化人才培養而言,積極開展文化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價值觀的理解。首先,應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本國傳統文化,只有充分了解本國文化,才能夠做到融會貫通,了解他國文化。只有尊重和了解自己的主體文化,才能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因此,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應重視傳統文化。其次,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經濟全球化對國際化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但要精通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外語能力。開展文化教學,能夠強化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促進文化認同,提高文化差異的辨識力,加深跨文化理解[6]。
6.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發揮科研作用
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而言,應用型高校應注重海外引智,充分發揮科研的引導作用,構建一支具備國際化視野、掌握國際理念、持有國際證書、業務能力強、師德素養高的師資隊伍。應用型高校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學者,同時注重外籍教師的聘用和管理,將其納入師資隊伍建設體系中,也可以聘請海外學者專家授課,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另外,應用型高校應積極與國外高校合作,為本校教師提供進修、訪學等機會,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開闊其國際視野。
綜上所述,隨著各國之間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密切,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應用型高校應重新審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喆,朱曉菊.“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索———以臺州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 2021,8(61):56-59.
[2]孫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J].普洱學院學報,2019,35(01):5-8.
[3]沈月紅.麥考瑞大學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驗與啟示[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21,37(01):76-78.
[4]甘曄,朱吉梅.地方高校國際化培養應用型人才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8(11):62-63.
[5]趙軍,趙新澤,李衛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8(09):40-43.
[6]涂敏,黃云龍.新形勢下應用型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2(06):110-111.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 Training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Wang Shanshan
(Suqian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 trans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ly close, and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all walks of life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posal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talent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innova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continuously update training concepts, improve curriculum systems, pay attention to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nsur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s they cultivate can fully understand multiculturalism and have stro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Key words: applied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talent cultivation; multicultural;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