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文
[摘 ? ?要]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積極設計團隊活動,豐富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活動的內涵要體現學生的成長需求,設計開展表達類、交際類、互助類有關的活動內容,豐富文化活動的內涵。文化活動的形式安排要指向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勞動、互助、實踐形式。在優化策略時,要循循善誘,搭建支架;適當介入,深化思維能力;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創新精神。
[關鍵詞]團隊活動;班級文化;小學班主任
班級文化指的是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班級文化包括教室衛生、環境布置等相關的硬文化,也包括學生文化修養、道德規范等方面的軟文化。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教師不僅要抓好容易看得見的硬文化,也要積極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注重軟文化的建設。團隊活動是學生集體參與的活動,要很好地構筑場景,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在同伴的影響下,不斷端正思想,凝聚信念,端正價值觀。教師可以圍繞優化班級文化設計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團隊活動,構筑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
一、基于成長需求,豐富班級文化活動內涵
(一)開展“表達類”活動,培塑陽光人格
在優化班級文化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參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內容,將文明習慣訓練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優化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成長的需要,設計表達類的活動,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塑造其健康陽光的人格。
教師可以圍繞“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支持或否定他人的看法”“如何拒絕他人的要求”這幾個問題,設計團體活動。在“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活動中,教師可以圍繞班級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設立主題,讓學生大膽建言。如可以讓學生圍繞“如何建設班級文化角”“如何選擇班干部”等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如何支持或否定他人的看法”活動中,教師發起班級倡議,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是否同意這些觀點,是否有更具個性化的想法。在“如何拒絕他人的要求”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演繹“受邀請打游戲”“受邀請抽煙”等不良行為,讓學生說說該如何拒絕他人。
當學生學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合情合理地拒絕他人的要求后,不少學生的性格變得更開朗了,班級的活動氛圍也得以優化,有助于培養心理積極健康的人。
(二)開展“交際類”活動,懂得文明禮儀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還提出要引導學生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教師可以基于這個要求,設計一些和交際有關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這樣一方面能讓性格內向的同學也積極與他人溝通,另一方面也能讓性格暴躁的學生逐步懂得文明禮儀。
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演講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如何友好地與他人溝通。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演繹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說說同學之間可能因為什么原因而爭吵打鬧,該如何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將各種不同的方法分別演繹出來,推測后續可能會如何發展,然后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在演講比賽中,學生可以說說自己對文明禮儀的看法,說說古今禮儀的差別,談談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分別應該具有怎樣的禮儀。
通過角色扮演等活動,學生認識到要友好地對待班級同學,積極和他人溝通交流。這樣能逐步完善他們的道德人格,提升其道德水準。
(三)開展“互助類”活動,滲透感恩意識
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這也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社會需要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能主動作為,履職盡責,對自我和他人負責的人。故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互助類互動,讓他們逐步懂得幫助他人,在接受他人幫助的時候,也逐步激發感恩之心。
互助類活動分成學習互助和生活互助這兩種。在學習互助中,教師組織學生成立學習互助小組,由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幫助其他同學,一起探討問題,找到提升成績的好方法。在生活互助中,學生可以幫助在經濟方面有困難的學生家庭,又或者幫助家長在外地工作的留守兒童、受傷生病的同學等,看看如何能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活動中,教師一方面鼓勵學生感受其他人的愛,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為他人付出,說說自己該如何將“愛的鏈條”延續下去,提升他們的感恩意識。
在互助類活動中,學生在群體中養成了獨立自主的意識,提升了人際溝通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他們在班級生活中逐步地形成責任意識,能在感恩他人的基礎上,逐步嘗試幫助他人。
二、指向認知特點,注重開展文化活動的形式
(一)通過項目形式,熟悉勞動技能
在開展文化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還是需要具體事物作為引導,故此,教師要減少直接說教,轉而設計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道德修養。在提升學生勞動意識、引導他們熟悉各種勞動技能的時候,教師要運用項目教學法,鼓勵學生完成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圍繞班級衛生勞動、家庭勞動、農業生產勞動這三個角度,設計三個項目,讓學生融入其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勞動認識。在“班級衛生勞動”活動中,可以安排三個小項目。項目一,讓學生互動討論,了解各個勞動項目,分析勞動目標是什么。項目二,讓勞動委員帶領學生參與到勞動中。項目三,思考如何健全監督體系,維護勞動果實。在“家庭勞動”活動中,可以安排親子活動。項目一,了解父母如何做菜,并從擺盤、端菜、盛飯開始,融入勞動中。項目二,學習一道簡單的菜肴,并制作給父母品嘗。在“農業生產勞動”活動中,可以安排三個項目。項目一,自主收集植物學知識,了解蔬菜分哪些種類,如何種植。項目二,將“紙上談兵”轉化成實踐行動,向菜農學習如何做菜。項目三,收獲蔬菜,并和同伴分享交流。
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和同伴討論互動,逐步掌握了各種勞動技能。不僅如此,他們還從同伴的勞動熱情中得到啟迪,提升了勞動意識。
(二)通過互助形式,加強集體協作
如果想要提升學生的集體協作意識,教師也不能直接靠“喊口號”,要利用具體運算階段的認知特點,設計互助式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這樣他們能逐步堅定思想,融入團隊生活中。
參與校園藝術節、體育運動會等活動,都需要集體的智慧,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契機,安排學生參與互助文化活動。以校園藝術節節目選拔為例子,學生可以先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出一些節目設想,并選擇和自己觀點相同、興趣相近的同學,組成小組,完成節目設計。此后,班長、文藝委員和音樂課代表等相關的管理人員,要組成節目審核小組,參與各個節目籌備小組的活動中,幫助各個小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并對他們的節目提出建議。有的小組提出自己設計了表演唱,需要配樂,音樂委員可以負責協調、解決這個問題。他可以要求其他小組的同學,給予幫助,也可以請兩個小組合二為一,看看能否解決問題。最后,班長帶領全部同學,參與節目評審活動。各個小組表演自己設計的節目,由師生共同選擇出最優秀的作品,參加校藝術節的比賽。在該活動中,學生認識到要提交優秀的作品,只有靠集體合作,在互助和競爭中,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在參與集體活動的過程中,團隊成員逐步形成了集體協作意識,認識到要認真負責地參與各種團隊活動。他們逐步明確了自己在團隊中的權利和義務,提升了社會參與意識。
(三)通過實踐形式,引導社會參與
由于小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不夠豐富,所以,他們的社會參與能力常常比較弱,參與精神不足。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逐步提升社會參與度,融入社會生活中。
在“社區業主委員會活動”這個實踐項目中,學生首先向家長、鄰居或小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看看本社區是否有類似業主委員會的機構,其職責范圍是什么,主要完成了哪方面的工作,一般由哪些人參與活動。其次,學生要試著加入業主委員會的活動中,看看本小區有什么亟待解決的問題,并試著出謀劃策,提出結局方案。最后,他們要參與決議和改進工作,看看該決議是否有效解決了小區生活中的問題,給自己什么啟迪。有學生發現本小區常常出現業主不牽狗繩遛狗的問題,對老人孩子的安全造成一定影響。他們提出了建議,認為可以在社區廣播中播放因為不牽狗繩造成的嚴重后果,并適當曝光這些不文明的現象。該建議得到了其他業主的認可,在推行后,雖然也有一部分狗主人表示不滿,但是社區普遍口碑不錯。這次成功的社會參與經驗給了學生很大鼓勵,使得他們積極融入生活,思考該如何改善小區生活環境。
采用實踐活動的形式,有助于給學生創設特定的情境,讓他們增強個人體驗。在活動中,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的社會接觸面不足,社會參與度不夠,進而思考該如何矯正自己的行為,融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
三、聚焦過程細節,優化開展文化活動的策略
(一)循循善誘,搭建漸進支架
在開展文化類團體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聚焦學生的活動細節,加以引導,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所以在參與某些活動的時候,常常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做,教師不能置之不理,但是也不能越俎代庖,而要用問題引導,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學生搭建漸進支架,引導其逐步提升。
在組織學生參與“班級黑板報”的設計活動時,學生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做。此時教師要從如何合理分工、如何選擇材料這兩個角度入手,提出問題,提供支架,引導學生提升。在解決“如何合理分工”這個問題時,提供對比支架,讓學生回顧在解決班級衛生工作的時候,同學們采用了什么方法,看看能否借鑒運用到班級黑板報的設計環節。在“如何選擇材料”的引導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網絡搜索法,將其作為支架,讓學生上網搜索有哪些同主題的信息,然后運用思維導圖整理歸納,看看哪些材料比較適合自己的黑板報主題。如主題設計“唐詩文化”時,學生可以上網搜索有哪些經典唐詩和詩歌流派,有哪些著名詩人?他們的風格如何?然后按照“資料統籌”“文字編輯”“圖畫編輯”等環節分工完成任務。這樣他們就利用學習支架,解決了團體活動中的困擾。
采用問題支架法,學生能逐步掌握各種不熟悉的學習方法,他們的實踐能力逐步提升。教師要鼓勵他們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升其能力。
(二)適時介入,深化思維能力
在活動中,學生由于思維能力較弱,常常會出現各種困擾。這時候教師要適當介入,引導他們分別運用整合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等方式思考問題,看看能否解決問題。這樣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和發展。
在設計“戶外拓展訓練”活動的時候,學生在安排什么項目的時候陷入了困擾,他們一方面不知道拓展訓練有哪些項目,另一方面不知道該如何結合本班級的特點設計活動內容。在他們困擾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介入,引導他們思考。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拓展訓練中常見的項目,如活動“永攀高墻”,要求參加者不借助任何工具,集體翻越一座高墻。該項目能很好地看出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另外,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班級的特點,看看班級成員最缺乏的是什么,并設計有針對性的拓展訓練。有一名學生提出本班級學生缺乏團結一心的思想,因此在班級管理中常常呈現出一盤散沙的狀況。他推薦了“兩人三足”這兩個項目。在“兩人三足”中,學生兩人一組,綁住相鄰的一條腿,看看哪一組能先跑到終點。在完成了兩人組的活動后,可以逐漸增加每個小組的人數,最后將全班同學都連在一起,看看能否提高配合度。
教師要注意把握介入活動的時機,可以選擇學生的活動陷入困擾的時候介入,也可以在他們的觀點出現矛盾的時候介入。這樣能讓學生得到啟迪,提升自己完成團體活動的效率。
(三)弘揚個性,發展創新精神
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也是組織文化活動的重要目標。教師可以給學生搭建線上線下多元交流溝通的平臺,讓他們能大膽積極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學生提出比較特別的建議時,教師要引導他們互動討論,客觀評價其觀點,綜合得出更好的方案。
如在設計“戶外交友活動”活動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各自提出有新意的看法,體現出創新意識。學生很快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建議,一名學生提出可以參與爬山活動,并將沿途的風景記錄下來,在山頂召開繪畫比賽,將真實美景和畫紙上的美景結合在一起欣賞,會更有趣味性。這個建議很有創新意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討論,看看是否適合團體活動。在探討中,學生發現該活動雖然很新穎,但是班級中有些學生體力不夠,所以不適合他們參加,會讓他們增加心理負擔。最后,學生們協商決定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個性觀點,但是將“爬山”改成“游湖”,這樣能讓大多數同學都感到舒服,樂于參與其中。通過該活動,學生認識到在設計團隊活動的時候,要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也不能光顧著標新立異,而要結合團隊成員的特點,選擇更適合他們的活動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集體意識更為濃厚。
在團隊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體現出個性,同時也讓他們思考個性和集體的共性如何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好地優化團體活動的效果。
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文化活動的內涵,將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關注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在設計活動形式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在優化活動策略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找到能提升他們思維能力,激發他們創新精神的策略。這樣設計才能優化班級學習、生活環境,完善班級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鄭冬翠.構建班級文化特色,打造和諧班集體[J].好日子,2019(32).
[2]王曉芳.學校中的道德訓練——課外活動及其德育意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25.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