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
摘要:在農村學校語文閱讀教學中,構建“少教多學”的高效課堂,是落實“以生為本”新課改理念,落實“雙減”政策的具體舉措。“少教多學”,意在將閱讀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價值與魅力。“雙減”政策下的“少教多學”閱讀教學,需要教師真正轉變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盲目閱讀轉變為自主閱讀,讓學生在對話與互動中深入探究文本,進行有意義的閱讀知識體系建構。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少教多學;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6-0089-04
“雙減”政策給農村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將學生的學習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高效閱讀中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實現高效閱讀與生命成長的相互促進,已成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思路。傳統閱讀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學習需求,存在“費、慢、差”的弊端。“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師應不斷創新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摒棄“填鴨式”教學,杜絕“滿堂灌”課堂,構建“少教多學”的高效閱讀課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感知文本內容,體悟、生成與內化語言,實現語文素養的真正發展[1]。尤其在農村學校語文閱讀課堂,教師更應從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幫助學生掌握個性化的、高效的閱讀方法。
1.學生缺乏閱讀自主性
閱讀自主性是指一個人在閱讀中以自己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文章構建起具有個體獨特性的意義理解,是其獨立領受和駕馭文章的主人翁意識。部分農村學生的閱讀活動比較被動,所采用的閱讀方法單一,有的學生不會運用圈點、勾畫、批注等方法進行自主閱讀,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調查發現,部分農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有效開展字詞積累、語篇理解、佳句賞析等活動,一旦脫離教師的輔助,面對陌生的文章便無從著手,不會自主閱讀。
2.閱讀資源匱乏
有的農村學生的家庭藏書數量有限,部分學校沒有圖書館或班級圖書角,由于遠離市區,學生也無法到縣級、市級或省級圖書館借閱圖書,因此,農村學生的閱讀資源較為匱乏,課外書籍多是教輔資料或作文指導類圖書。有的學生家長鼓勵孩子購買參考資料、習題集等,但對課外閱讀書籍缺乏必要的支持,這也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資源不足。而課外閱讀材料少,課外知識缺失,就無法對課內知識進行必要的補充。
3.缺乏良性閱讀環境
良性閱讀環境的缺失,主要體現為書香氛圍淡薄、個體閱讀或群體閱讀的互動較少、閱讀支持乏力、閱讀平臺較少等。部分教師的授課任務重,班級事務繁多,導致師生共讀流于形式,課外閱讀的線上線下交流不足。農村家庭的親子閱讀活動也較少,再加上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快餐閱讀代替紙質閱讀,娛樂消遣多于經典閱讀,使得學生從外界所獲得的閱讀支持更少。
4.閱讀指導相對不足
在閱讀課堂上,部分教師以知識講授為主,盡管課堂中間會穿插閱讀指導,如適時點撥、方法鏈接、閱讀提示等,但由于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學生通過課堂所進行的閱讀實踐有限,也很少開展“1+X”閱讀教學活動,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學習需求。
1.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
在信息時代,正確獲取、篩選、整合閱讀信息,體現了一個人的基本閱讀素養。在“少教多學”閱讀課堂上,教師對課堂的控制較少,對學生的指導更靈活,并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可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多層次、交互性、立體化的對話。這樣,學生就可在閱讀過程中發揮個體能動性,自主選取契合自己審美情趣、閱讀風格的文本開展深度閱讀,與文本展開深度對話,從中感知人物形象,體悟思想感情,領會表達技巧。
2.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閱讀課堂上,部分教師更注重知識的呈現,忽略學生的思考與知識建構,這就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明顯不足,以記憶的方式學習語文而非出于自主思考,離開教師的引領與指導就無從下手。“少教多學”高效閱讀課堂可使學生以自學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及閱讀策略,然后從課堂遷移到課外,實現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3.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下,作業負擔減輕意味著學生要在課堂上“吃飽”,課外培訓減少意味著學生要在課堂上“學會”,同時能夠將“學會”轉化為“會學”,即由知識掌握向能力提升轉化[2]。“少教多學”,即教師有效引領課堂,讓學生充分對接文本,自主展開閱讀,從中積累、建構、運用語言,發展思維,從而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對某些文學價值與思想價值較高的作品,學生在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陶冶情操,獲得心靈凈化與人格升華,從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減少課堂灌輸
“雙減”政策下的農村學校閱讀教學,既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讓語文課堂提質增效,這就意味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減負增效”的要求。“少教多學”就是在“學”上下功夫,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主動參與閱讀活動。要想讓學生對閱讀文本產生興趣,就需要教師減少“講”的沖動,理性而藝術地“導”,有節制地“教”,不要以灌輸的形式將知識直接呈現,而是借助教學情境、趣味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文本知識進行精加工。例如,在教學《四季之美》時,教師可以多媒體呈現四季風景圖,讓學生說說家鄉四季的景物及特點。學生暢所欲言,教師最后總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家鄉的四季原來這么美!在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有個叫清少納言的作家,她以敏感細膩的筆觸,歌詠四時之景,感悟晨昏之美,寫下了《四季之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文本,去感受那詩意含蓄而又簡凈獨特的四季之美吧。在朗讀課文之前,請大家將重要的生字詞圈出來,在旁邊注音并組詞。當學生圈出“曠、怡、黎明、紅暈”等生字詞之后,教師可指導“曠”字等的寫法,設計“字詞闖關”游戲,讓學生辨形識字,掌握字詞讀音、寫法及含義。然后,教師板書課題,讓學生跳讀課文,從中找出不同季節相應的景物,將它們勾畫出來,思考它們美在何處。
2.營造自主閱讀氛圍,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雙減”政策下的“少教多學”閱讀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新課改理念,其要求教師營造自主閱讀氛圍,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有效建構知識體系。營造自主閱讀氛圍,體現在有效的問題提出、語文情境設計、交互性的課堂活動等方面,以此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踴躍發言,在交流探究中分享思想[3]。部編版語文教材選編的篇目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自主閱讀氛圍的營造,可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文本,以文本閱讀來激活生命體驗。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白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猜謎語活動啟迪學生思考,引入新課:嘴長頸長腳也長,愛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邊結伙伴,田野溝渠尋食糧,然后以圖片揭開謎底。教師:細長的頸,優美的身形,使它有了一種清新脫俗的美,而黑與白的色彩搭配,讓它又像寫意的水墨畫。在作家郭沫若眼中,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去領略白鷺的美吧。要讀出白鷺的美,你首先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學生明確:讀對字詞,疏通文意。在這一環節,教師不直接呈現學習目標,而是拋出問題,讓學生尋找學習目標,據此設計驅動任務,引領下一環節的學習。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勾畫圈點重要生字詞,借助工具書與書中注釋,給生字詞注音并組詞,完成后同桌交流,糾正并鞏固字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重點區分翹舌音“朱”“澄”,理解平舌音“增”,指導“鶴”“嫌”的書寫。在掌握字詞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再讀課文,思考作者從哪幾方面寫出了白鷺的美。學生以讀促思,然后分享交流:白鷺的顏色、身段的精巧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這樣,以問題設計為經,構成師生互動的橋梁,以小組交流為緯,構成生生互動的梯子,學生的自主學習自然而然就達到了理想效果。
3.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雙減”政策下的“少教多學”閱讀教學,需要教師為學生打造一個新穎的、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多觀察、多總結、多反思,及時捕捉學生的興趣點,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少教多學”創新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首先,讓學生自主激疑發現。教師激情導入:母愛,是臨別時的細細叮嚀,是漂泊時的悠悠鄉愁,是孤獨時的深深慰藉。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慈母情深》,請你從標題中找出一個最能表現母愛程度的字。學生找出“深”字,教師順勢設疑:大家不約而同地標出“深”字。那么,慈母之情,又深在何處?讓我們進入文本,去感知體悟。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教師可同步檢查學生對“魄”“辭”“失魂落魄”“震耳欲聾”等生字詞的掌握情況。當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概括文意,并自主質疑。其次,設疑引思,即結合課文內容創設問題情境,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學生概括文意時,教師可進行點評:你概括得很簡潔,文章寫的是母親給“我”錢讓“我”買書讀。這樣的事情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天天上演,將其與“慈母情深”聯系起來,是不是文章在選材上太隨意?學生點點頭,隨即又連連否定:不一樣。教師追問:怎么不一樣?學生:當時的母親處境很不好,工作很辛苦,買書的錢是母親從牙縫里節省下來的。在“少教多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促使學生提升創新、創造能力[4]。
4.尊重個體差異,構建個性閱讀
“雙減”政策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要想真正體現出“少教多學”的意義,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學情,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在此基礎上“構建個性化的閱讀空間,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模式”[5]。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認知方式、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存在差異性,教師要了解學生的不足及優點,以鼓勵、啟發、激趣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6]。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梅花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以情境激趣,讓學生欣賞梅花的圖片:你見過梅花嗎?在哪里見過?學生回答:在冬天見過梅花,在風雪中欣賞過梅花,在詩詞中讀到過梅花,在畫作中見過梅花。教師總結:梅花,開在寒冬,有不畏苦寒的傲骨;梅花,融入文化,有冷艷傲雪的品格。從圖片上我們看到了梅花的“朵朵冷艷”,從詩詞中,我們讀出了梅花的“縷縷幽芳”,可是在作者陳慧瑛的筆下,梅花是有精魂的。讓我們一起走進《梅花魂》,賞梅花之冷艷,嗅梅花之幽芳,感梅花之精魂。請大家自讀課文,圈出重點生字詞,概括與梅花有關的小事。學生明確:課文圍繞梅花寫了五件小事,即讀詩落淚、珍愛梅花圖、不能回國、贈墨梅圖、送梅花手絹。不同的學生閱讀視角不同,閱讀體驗也有所差異,教師可讓學生選取其中一件小事,深讀細品相關語段,從中感悟外祖父的濃濃思鄉情與深深愛國心,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分享交流閱讀感悟,以加深對外祖父這一人物形象及“梅花魂”內涵的理解。
5.突出閱讀互動,實現“以少勝多”
閱讀互動,是在自主閱讀基礎上的及時分享與深度交流,充分呈現教師的“少而精”與學生的“多而豐”,讓學生在思考、交流與展示的過程中對文本再加工,對課堂再建構,最終達到“以少勝多”的課堂教學效果[7]。高效的閱讀互動,需要教師在熟悉學情的基礎上,具有高屋建瓴、以一統多的課堂駕馭能力,能從紛繁復雜的知識點中提取出核心與關鍵因素。閱讀教學怎樣才能“以一統多”呢?首先,教師要有宏觀視角,能夠對不同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同中辨異,異中求同,找出解讀的“點”。其次,要由點拓展遷移,推廣到面,從中探究閱讀規律。最后,要指導學生進行拓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先自讀課文,然后提出疑問:桂花明明是一種花,怎么反而成了雨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文本,從文中找出答案。學生圈出“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等重點句子,找到“桂花雨”的由來。在“贊花”部分,教師可配上相應音樂,讓學生想象、體會“搖花樂”的情景,從中體悟童真童趣。這樣,學生既掌握了跳讀與細讀的方法,又在真實具體的語文活動中發展了思維,豐富了學習體驗,提高了審美鑒賞水平。
6.留足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內化素養
“雙減”政策下的“少教多學”閱讀教學,要求教師不直接呈現自身對教學內容的解讀,而是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建構[8]。這樣,學生就能在閱讀中與文本對話、與生活貫通,通過總結與發現、聯系與整合,內化閱讀方法,優化學習策略。為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能夠有的放矢,教師可拋出問題,以問題牽引學生探究文本,或設計驅動任務,以任務驅動學生深入文本,或從旁點撥技法,以方法引領學生建構文本。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在交流分享、正反辯駁、質疑問難中展示閱讀成果,獲得思維碰撞,優化語文輸出,提高表達能力。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圍繞標題思考:什么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壯士?文中所指的五壯士是誰?他們又有哪些過人之處?請自主閱讀文本,梳理故事情節,找出最能震撼你的片段或細節。學生在文字里重溫狼牙山五壯士的紅色經典,在閱讀中初步理清文章脈絡:接受任務—痛擊敵人—誘敵上山—頂峰殲敵—跳崖犧牲。教師還可讓學生選取其中一個小節,細讀文本,感悟五壯士的形象:在面對力量懸殊的敵人時,他們如何表現?在生死抉擇時,他們又是如何表現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深入文本,從人物的動作、神態等方面,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分析人物性格,進而加深對五壯士人物形象的理解。這樣,由知識到情感,由文本閱讀到人文熏陶,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總而言之,“雙減”背景下的“少教多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被牽著鼻子走”到“自主探究與自主建構”。為達到“減負提質”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提高課堂駕馭能力,減少課堂灌輸,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及閱讀技巧,使其能夠運用多種策略對文本信息進行提取、篩選、整合與加工,并在閱讀中開闊視野,學會自主學習,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朱進.少教多學,讓學生學習更主動[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11):61-62.
[2]李曉蕾.“雙減”背景下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減負提質———關于促進學生思維的討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58(03):63-70.
[3]楊梅.小學語文“悅”讀教學的實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 2021.
[4]杜玉蓮.小學語文“少教多學”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J].語文教學通訊,2018(09):41-43.
[5]王慧晶.深度閱讀視角下小學高年段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2.
[6]刁維軍.基于具身認知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20.
[7]沈正元,張菊榮,胡阿生等.課堂觀察———來自江蘇省吳江市的一線報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2):30-42.
[8]鄧平.“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高質量教學:意涵、困境及其超越[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2,22(03):72-78.
Research on "Less Teaching and More Learning"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Yang Xiao
(Taiping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in rural schools, constructing an efficient classroom with "less teaching and more learning" is a specif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student-centered" new curriculum reform concept and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eaching less and learning more" aims to return the reading classroom to students, making them feel the value and charm of reading. The "less teaching and more learning" reading teaching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quires teachers to truly change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guide students to shift from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learning, from blind reading to autonomous reading, and allow students to deeply explore the text through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and construct a meaningful reading knowledge system.
Key words: "doublereduction"policy; primaryschoolChinese;lessteachingand morelearning; reading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