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麗
[摘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是永恒的研究主題。“雙減”政策的實施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規律,我們采取了“五步”(即找、品、悟、讀、練)閱讀教學策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學習探究,理解文本的豐富內涵,使學生掌握具體的閱讀方法、策略,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獲得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閱讀策略;課堂教學; 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9-0014-03
課堂教學質量是學生發展的主導線,也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雙減”政策的落實與實施,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課程創新為契機、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深入解讀教材,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歸納、總結出閱讀課堂的“五步”教學策略,建構高品質課堂,真正達到減負、提質、增效的目標。下面就對“五步”教學策略進行簡要概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概念的界定
高品質課堂是學科特點突出、充分提高學生能力、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的課堂。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語文新課程理念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五步”閱讀教學策略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找、品、悟、讀、練”這五個步驟,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語言進行識記、理解、品析、運用,以提高學生提取并整合信息、領悟表達、體會情感等方面的閱讀能力。“五步”閱讀策略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五步”教學策略的運用
“五步”教學策略從“找、品、悟、讀、練”這五個步驟引導學生閱讀探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五個步驟的每一步都具有目標性、指向性、針對性,保證課堂教學的品質與高效。在教學實踐中,運用“五步”教學策略,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一找:自主閱讀找信息
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具有目標性、整體性、活動性、層次性的主問題,不僅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探究,而且便于教師厘清文本結構。在教學中,教師可從語文要素、課后練習、學習提示、文章題目等地方提煉出主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研讀,主動解決問題。主問題應凸顯教學重點,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解決。解決了主問題,這堂課的教學任務也就基本完成了。例如,特級教師王松舟老師在執教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慈母情深》一課時,提出的兩個主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主問題1:作者對母親的感情到底有多深?體現在哪里?
主問題2:“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覺?“我”為什么會鼻子一酸?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讓“我“鼻子一酸?
這兩個主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找到關鍵信息,并進行分析、歸納,深入理解文本。這樣教學,能有效地鍛煉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手指》一課,介紹了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的特點。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在教學時,對文本進行深度解剖,提煉出四個“值得講”的問題——手指的姿態、手指的作用、手指和人一樣的性格特點、手指的寫法。圍繞這四個“值得講”的問題,薛老師設計四個“比一比”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找出關鍵信息。
比一比誰最美?圈畫出五根手指的姿態(相貌、體態)的關鍵詞句。
比一比誰最強?畫出五根手指干的活,想一想它們干的都是什么樣的活。
比一比最愛誰?畫出五根手指像人一樣的性格特點的詞句。
比一比寫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這四個“比一比”,讓學生圈畫、理解、朗讀關鍵詞句,提升學生收集信息、概括文本的能力。
二品:合作探究品表達
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理念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它在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以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合作探究學習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楊氏之子》一文時,筆者創設有利于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始,筆者讓學生先根據經驗解釋課題,然后仿照“楊氏之子”說說自己或同桌是“ 氏之子(之女)”,最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筆者把課后思考練習題設計成具體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五讀課文,共同解決問題。一讀,借助拼音自主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二讀,借助注釋、插圖,聯系上下文把課文讀明白,小組交流學習收獲;三讀,帶著問題品讀課文,全班匯報學習;四讀,配樂誦讀,感悟風趣的語言的藝術魅力;五讀,在古今穿越中學習運用文言文。這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學習,深刻地感受楊氏之子的語言智慧,從而有效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
三悟:整合信息悟方法
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的對話是以文本作為媒介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閱讀的心理特點,或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或通過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或通過點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豐富內涵,這樣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藝術特點,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薛法根老師在執教《手指》一課時,先引導學生找出五根手指像人一樣的四個特點“最肯吃苦、機敏、養尊處優、附庸”。這四個詞是理解課文擬人化的幽默表達的重點詞語。然后,薛老師提出問題:“比一比在寫這五根手指的姿態、作用、性格時,作者在寫法上有何相同與不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運用的擬人、夸張、舉例等寫作方法。最后,教師為學生搭建支架,引導學生進行寫話練習。這樣由讀到寫,是由信息輸入到語言輸出過程,是整合信息、掌握方法的學習過程,真正體現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四讀:以讀代講悟主題
一般來說,學生對一篇課文的理解是在不斷反復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加深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揣摩品味,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體悟作者的情感,吸收積累語言。這樣真正做到以讀代講,能讓學生感悟文章的主題,理解文本的內涵。筆者在執教統編語文教材二年下冊第五單元的《亡羊補牢》一課時,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啟發學生閱讀感悟。
(1)如果是你丟了羊,你會怎么做?養羊人是怎么做的?
(2)他的街坊是怎么勸他呢?
(3)(出示養羊人和街坊的對話,指導學生朗讀)。你感受到了什么?
(4)同桌演一演他們的對話。
這樣,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再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表演,把課堂教學氛圍推向高潮,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獲得理解能力的發展。
五練:實踐遷移促提升
閱讀教學要堅持讀寫并重的原則,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由讀學寫、從讀到說、從讀到評等,總結語言運用的規律。這樣,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實現方法的遷移、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感知、品味鑒賞、梳理內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語言體系,提高理解、品悟、運用語言等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發展。薛法根老師在他的《薛法根與組塊教學》一書中指出: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癥結之一,就在于聽說讀寫之間、語文與其他學科以及鮮活的生活之間的相互割裂;教學的意義在于促進語文知識技能的順暢遷移,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在復雜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實現知識向能力的遷移、提高。在聽了薛法根老師《手指》一課的教學后,筆者深感創設語用環境、適時進行讀說和讀寫遷移的重要性。薛老師讓學生根據五根手指的特點說一說自己的家里人。這既檢測學生是否讀懂了五根手指的象征意義,也為學生提供了言語實踐的機會。當學生找到且說出相對應的人,他們就真正學懂了這篇課文。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聯結生活、聯結自我,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自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對文本內容、語言特點、表達形式等進行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漸把握了豐子愷的語言特點——夸張寫、擬人寫、對比寫。最后,薛老師給學生創設語用實踐情境:“人的五官(嘴、鼻、眼、眉、耳)各有什么特點?模仿課文的寫法,選擇其中一個寫一段話。”同時,出示“能干? 無用? 忙碌? 悠閑? 高調? 低調? 熱鬧? 安靜……”等詞語,讓學生根據以下模板進行表達。
模板1:五官中最? 的是? ? ? 。你瞧,? ?
模板2:我叫? ? ? ? ,五官中數我最? ? ? ?。你瞧? ?
有兩個學生這樣寫:
生1:我叫耳朵,五官中數我最累。你瞧,女生戴著眼鏡,戴著口罩都用我。在男生,我也不好過,長大以后不知道還得挨老婆多少個巴掌,現在我就有恐懼感。上課發呆時,老師還是說我,說是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
生2:我叫眼睛,五官中數我最忙。你瞧,做作業時我拼命盯著,看電影時我死命看著,別人叫我時,我一直招呼著。我是心靈的窗口,人們透過我還可以看見人的內心呢!
這段仿寫指導有兩大特點:一是給出模板,讓學生迅速進入寫作狀態,而且能激活學生思維;二是提示學生除了樣子(姿態),它們的性格和人一樣可以是能干的、悠閑的、高調的、熱鬧的……這樣的小練筆,真正實現了讀語言、學語言、用語言的目標。在寫作過程中,不管是對動詞的靈活運用,還是對夸張、擬人、對比等手法的恰當運用,都充分展現了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所得。
三、“五步”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習慣
“五步”教學策略的學習,一般要經歷兩年左右的實踐,學生才能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這樣,使學生不僅掌握“找、品、悟、讀、練”的閱讀方法,知道閱讀需要有目的地的“找”,樂于與同伴進行“品”和“悟”,懂得如何有感情的“讀”、學以致用的“練”,形成有效的閱讀思維,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習得語文素養,形成語文能力。在實踐中,教師既要讓學生養成邊讀邊想、使用工具書、請教別人的習慣等,又要因課文題材和體裁的不同、教學目的的不同,建構有效的“找、品、悟、讀、練”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圈畫勾點,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樣就會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因為缺乏具體的策略,因此課外閱讀收效甚微。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內掌握“找、品、悟、讀、練”的策略、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進行同類閱讀、主題閱讀、群文閱讀等,激發學生的閱讀思考,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審美創造能力。
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小鳥和青蛙爭論的語言,品出他們的說法為什么不一樣,悟出坐井觀天的寓意;然后讓學生反復讀出疑問、感嘆、陳述的語氣,明白了《坐井觀天》寫作特點;最后,讓學生用“五步”閱讀策略,閱讀《狼與羊》這則寓言故事。這樣,學生很快就找出描寫狼行動和語言的語句,品出狼不停地找理由的原因,悟出狼胡編亂造理由的目的,明白了《狼與羊》告訴我們的道理:對惡人做任何正當的辯解都是無效的。
總之,“五步”閱讀教學策略遵循學生的語文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具有層次性,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同時為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提供思路,確保 “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建構高品質的閱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