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 要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十分重要。教材中有許多內容可以挖掘,我們可充分利用資源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對文本要從多個角度解讀,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要善于概括文章內容要點,訓練聚合思維;要緊扣文本知識重點,引導學生深刻思考。
關鍵詞 思維訓練? 形象? 發散? 聚合? 深刻
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筆者擬從初中語文閱讀角度談談對學生思維的訓練。
一、挖掘文本內容,訓練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可分為“再現性形象思維”和“創造性形象思維”,思維過程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它是形象思維的根基。初中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形象思維訓練資源,在閱讀教學時,我們可挖掘文本內容進行有效的訓練。下面將介紹常用的三種。
改寫詩詞。可將詩詞改寫成散文,改寫分局部改寫和整體改寫,古詩詞都有凝練、形象的特點,我們可以用口頭改寫或書面改寫的方式對文字符號進一步細化擴充,通過改寫再現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情畫意。如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如果按常規教法就是逐字逐句翻譯,這樣,詩歌的畫面感和情趣感就消失了。如果讓學生不受文字落實的拘束,大膽馳騁想象,描述詩中的景物、場景和人物活動,詩歌就有了故事性,學生在想象中也提高了形象思維的能力。
擴充細節。課文中常有寫得概括的地方,有的地方還故意省略了一些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抓住契機展開想象,豐富細節。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我們可讓學生想象倫敦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想象濟南的冬天的“響晴”又是怎樣的一種天氣。在《秋天的懷念》中,當“我”答應母親到北海公園后,母親十分高興,可想象當時母親的心理活動。
續補情節。有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我們不妨來個故事續補,延伸情節。如學習《皇帝的新裝》,我們可以想象皇帝受騙后惱羞成怒的樣子,想象怎樣處理騙子、老大臣、說真話的小孩子;學習《變色龍》,可續寫警官送狗途中碰到將軍哥哥的情景;學習《我的叔叔于勒》續寫于勒尋親回家見到親人的場面;學習《孔乙己》可續寫孔乙己的悲慘結局或孔乙己的臨死告白。續補雖有畫蛇添足之嫌,卻能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形象思維的能力。
二、拓展解讀路徑,訓練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從一個問題出發向多方面求解的思維方法,它包括正向、側向、逆向等多向度的求異思維,這種思維不囿一說,不循常規,敢于發表獨見,是一種創造性思維。
訓練發散思維要找到“發散點”,課文不少環節都存在“發散點”,“發散點”不同,探究的深度就不同,能引起學生思維發散的程度也不同。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契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如教學《愛蓮說》,筆者把“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預設為“發散點”,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蓮的崇高品質。有的說蓮花的美麗、高潔是因為出于污泥而不受到沾染,值得贊揚;有的說蓮藕營養豐富,可以制成各種營養食品,也值得贊揚;有的說蓮葉具有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一樣值得贊揚。學生基于課文而又跳脫課文的觀點,從側面和反面發散思考找到可贊揚點,這樣對“蓮”的認知就全面了。《狼》一文也有多方面的發散點,有的說兩只狼聰明智慧,一個蹲在前面吸引屠戶注意,一個在后面打洞企圖偷襲,它們的合作精神值得點贊;有的說野生動物中的狼像人一樣有生命,屠戶的行為太過殘忍;有的說無論是惡狼還是惡人,只要危及別人生命安全就應該毫不留情地加以懲罰。這就多角度挖掘了作品的價值,使學生受到生活的啟迪和教育。
課堂教學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拓展解讀文本的路徑,使思路更開闊,認知更全面。長期訓練下去就能開發學生的智慧,培養出求新求異的創造型人才。
三、概括知識要點,訓練聚合思維
聚合思維很重要,不具備聚合思維能力,在做“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等類考試題型時就會吃虧。
訓練聚合思維可從初級到高級逐步訓練,初級概括是基于感知覺和材料表象的概括,如概括段落大意、用一句話概括事件等。高級概括是根據事物內在聯系和本質屬性的概括,如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概括文章主旨、分析藝術手法的作用等。概括內容常用截割、比較、取舍、合并、歸類的思維方法。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需要運用聚合思維。如筆者指導學生學習《貓》,概括所養三只貓的結局和“我”的心情。第一只貓:漂亮可愛因病亡,酸辛、難過;第二只貓:活潑可愛卻亡失,悵然、憤恨;第三只貓:平白無故蒙冤屈,難過、愧疚。從事實概括到心情的概括,接著再到主題的概括:拒絕主觀臆斷,倡導尊重生命。層層深入地探究便“聚合”到了文章的關鍵點上。
訓練聚合思維可采用比較法,比較具有開放性特點,可以是人物形象比較,也可以是景物特點比較等。從比較中能概括出共同點,我們可以靈活選擇比較內容和角度。如學習八下第五單元的《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經過麗江》,通過比較就能概括出共同點:體裁都是游記散文,都具備游蹤、風貌、觀感這三個要素;描寫方法上都運用了細節描寫,動詞、形容詞描寫生動傳神,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在表現手法上都做到了寫景抒情的高度融合;結構上都以游覽蹤跡為主線,按旅游時空順序逐步推動情節;文章主旨都是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從眾多文章中概括出相同點,這有利于總結某一類知識的共同規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探究重點問題,訓練深刻思維
許多學生分析問題只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入性,這樣就難于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閱讀時,我們可從揣摩語言文字入手,透過事情的表象引領學生層層剝繭、步步深入思考問題,以探究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尤其是在探究文本主題或人物情感等環節上,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領學生沿著材料的表層往深處探尋。
如教學《社戲》,文尾兩句話是重點,我們可以此作為突破口層層分析,透視作者的意蘊。筆者拋出三個問題:①“我”高度地評價了那夜吃到的“豆”和看到的“戲”,這豆真的好吃嗎?戲真的好看嗎?學生閱讀后發現“豆”很普通,與一般的豆味道沒有什么兩樣;戲聽不懂,只是咿咿呀呀地唱,令“我”昏昏欲睡。②明明吃的看的都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我”的主觀感受是基于什么樣的事實?此問指向“我”在鄉下見聞印象深刻的材料,以便整體把握全文重點。③“我”在文尾發出贊嘆的真實用意是什么?這一問就把目光引到對小說主題的探究上了。學生思考后明確:文章關鍵不是寫看戲和吃豆本身,而是寫參與這一活動的整個過程給他帶來的美好感覺,“我”懷念的是看戲途中所見的美麗風光、鄉下孩子的聰明能干、小伙伴們對城里來的孩子的精心照顧、老人的樸實、真摯、熱情。這樣深入解讀,學生自然會明白作者要抒發的是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戀之情。
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非一日之功,我們要堅持下去,把思維訓練落實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素養。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初中專項立項課題“初中校素養目標導學的學科教學變革行動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2015Jk11-L221]
[作者通聯:江蘇無錫市南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