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乾
摘? 要: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閱讀教學不深入、不注重閱讀方法指導等問題,致使學生語文閱讀積極性較低,且閱讀能力無法提高。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教師可以運用批注式閱讀這一教學方式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為此,教師應該分析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方法,并結合其教學優勢,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感悟和評價。文章針對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批注式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深入研究學情實際和教學內容,只是照本宣科,實際閱讀教學效果并不樂觀。批注式閱讀是一種研究性閱讀,是對閱讀內容的部分章節或詞句抒發欣賞、疑問、批評等感受,并將這種感受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注的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方法契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引導學生借助批注式閱讀開展閱讀學習,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1. 閱讀教學不深入
小學階段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能夠自讀自悟,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但在實際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按時完成教學進度,很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當學生還沒有進行深入研讀,教師就開始聯系課內外內容進行拓展,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從表面上看整堂語文課教師教學內容豐富,但是輻射面過寬,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知識體系不連貫,閱讀就像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2. 不注重閱讀方法指導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文章內容,教師會通過不斷地提問或者組織合作學習、游戲活動、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去理解文章內容。殊不知,在這樣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認真研讀文章內容。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閱讀活動體驗,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導致閱讀教學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二、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 培養批注習慣,傳授批注技巧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批注習慣,傳授學生批注技巧,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夠進行及時、有效的批注,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預習和自學中養成良好的讀書動筆習慣,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動筆的過程中,學生會高度集中注意力,思維逐漸活躍。因此,在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之前,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自讀,并進行批注。
其次,小學生年齡較小,形象思維占據思維主導地位,相較于抽象、單一的概念,其更容易接受形象的圖畫。教師可以結合此類特征,與學生一起設計專屬的批注標準和批注形式,并要求學生按照此類批注標準展開閱讀。例如,重點句式畫橫線、摘抄的優美語句畫波浪線、關鍵詞畫三角號、存在疑問的語句畫問號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每次閱讀前先熟悉批注標準,隨后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批注,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又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批注習慣。
2. 給予充足的批注時間,深入研讀文章
為了讓學生對文章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和批注時間。
首先,語文閱讀教學應該重視朗讀和默讀,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默讀思考時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是一味地閱讀,沒有進行思考,那么閱讀將變得毫無意義。閱讀需要靜下心來,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感悟,悄無聲息地進行品味和分析。
其次,給予學生批注文章的時間。要想發揮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優勢,僅僅是研讀或者簡單的批注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對文章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每名學生的批注都不一樣。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二次批注時間,讓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和主旨,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最后,給予學生足夠的交流時間。在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主要以教師為主體,學生不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批注式閱讀與傳統的閱讀方法不同,它更加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為此,在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組織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3. 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
學生作為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不同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正因為如此,閱讀教學才會精彩紛呈、百花齊放。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批注。
(1)理解性批注。
當學生閱讀文章時,腦海中自然而然會出現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不同的學生閱讀同一段文字所產生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尤其是讀到精彩部分時,很多學生會受到觸動,產生各種各樣的見解。這是學生作為閱讀者的思考所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筆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寫在句子或段落旁,不應固化學生的思維,學生自己的理解才是閱讀真正的收獲。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五年級上冊《白鷺》這篇課文時,學生閱讀課文后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以課文第5自然段的內容為例,關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一句,有學生認為這一段中作者運用排比、夸張的修辭手法,詳細描述了白鷺的形體、顏色,給我們帶來了直觀的印象。也有學生認為全段沒有用華麗的語言辭藻,也沒有濃烈的渲染,卻勾勒出一幅線條流暢、色彩協調的白鷺圖。總而言之,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性批注,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只要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就是一次有效的閱讀。
(2)評價式閱讀。
在閱讀文章時,學生既是閱讀者,又是評價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在對信息進行評價、加工。小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會以各種形式延續作者的創作。教師應該允許他們對文章進行客觀評價,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例如,教材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是毛澤東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的演講,旨在傳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的優秀品質。教師鼓勵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對圍繞“為人民服務”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進行批注,并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等中心句進行點評,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教師鼓勵學生深度閱讀文本、走進文本,多方面點評文本,進而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深刻的感悟與體會。
4. 開展小組合作,優化閱讀批注
在閱讀與批注之后,學生已經對文本產生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要集中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讓學生批注的信息得到高質量地利用。首先,教師按照座位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小組內的學生相互交換批注意見,展示自己的觀點,觀察他人對文章的理解,吸收獨特的觀點;其次,小組合作繼續展開批注,批注共同疑問,討論成果;最后,各小組相互展示、匯報討論成果,指出疑問,由教師結合學生批注的問題展開統一指導,確保閱讀批注成果可以得到遷移應用,逐步內化。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時,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資料,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閱讀,針對課文重點段落和課文主旨嘗試進行批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對課文細節進行批注,如對課文中描寫母親的動詞進行批注,對讓你感受到“慈母情深”的內容進行批注。隨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批注內容,各抒己見,并將有爭論的內容進行記錄、整合,后續由教師統一給予指導。
綜上所述,批注式閱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感悟文章的魅力。教師需要將這種邊讀邊思邊寫的閱讀方式融入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讓批注成為學生閱讀的一部分,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才周. 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7).
[2]周亞朋. 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2020(6).